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8篇
大家写心得体会也是为了将自己的真实感悟得到记录,当自己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之后是可以通过心得体会记录的,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篇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党在基层的带头人,是党员群众的主心骨。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对于团结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人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有幸参加了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开展的为期两天培训,在培训中认真学习了区委区委书记xx同志《做一好双强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区委区组织部长xx同志《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工作方法》;区委区纪委书记xx同志《怎样打造奋发有为的廉政村官》和区委宣传部长xx同志《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等内容,我觉得,只有让自己不断深入学习、埋头苦干,夯实理论基础、拓展世界眼光、培训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在工作实际行动中,才能让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快的提高。现将此次学习情况汇报一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思想认识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今年喜迎,争创新业绩为契机,扎扎实实学习理论知识,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点,着力抓住创先争优、结对共建、招商引税、信访稳定、拆迁安置补偿等关键点不放松,做到带头学习理论、带头思考、带头写心得体会、带头开展自我批评、带头联系实际找差距,要做到真抓善管、切实履责、勇于创新、务求实效,着力增强我大队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二、制定工作目标,实行软件硬件两不丢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政策方针,不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动摇,特别是在今年喜迎、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和培养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到党员群众队伍中,了解他们的疾苦,做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共同发展。在工作中,根据自身特色、特点,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并适时的制定个人学习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健全五个要素,推进五务合一建设,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硬件建设;提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软件功能;强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建设基础保障。完善五个体系,特别是完善书记抓、抓书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服务党员群众、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三、查找各类问题,在工作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四、做好定期检查,确保基层党组织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支部书记,本人时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社会腐败的一面所动摇;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间,真心实意的为民办实事;时刻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政治建设为引航舵手,以文化建设为精神动力,以社会建设为环境保障,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对我的学习实践情况做定期的自查,确保个人学习实践对工作有所促进。也请所党委、所领导对我进行监督和指导,我将虚心学习,并改正不足,谢谢大家。
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篇2
xx月xx日,为期四天半的全区xx年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顺利结业。区委书记xxx出席结业座谈会并讲话,要求全区村党支部书记当好基层组织的顶梁柱、全面小康的领头雁、深化改革的排头兵、移风易俗的明白人。
在培训班结业座谈会上,参训的新任村党支部书记们畅谈学习体会,交流工作思路,大家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xx强调,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在团结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实践中,要当好基层组织的顶梁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呼声,凝聚班子合力,不断提高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当好全面小康的领头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尊重市场规律和基层首创精神,加快土地集中连片规模流转,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确保xx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要当好深化改革的排头兵,解放思想,敢于担当,认真贯彻上级改革精神政策,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折不扣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镇村综合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各项改革举措。要当移风易俗的明白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群众摈弃陈规陋习,扫除封建迷信等歪风邪气,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营造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篇3
现就这次培训谈一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是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增强了党性修养,夯实了理论基础。
二、更新了观念,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做好党务工作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加深了了解,交流了经验,收获了友谊,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这次培训学习机会是我一次难忘的思想洗礼,也是一次营养丰富的理论盛宴,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
对基层支部书记来讲,培训即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因为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行动则是学与思的校正仪和加速器。
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篇4
上周我参加了路局团委组织的为期一周的团支部书记培训班,尽管时间比较短,学习、活动安排的很紧凑,但是却让我感到异常的愉悦和快乐,即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组织交际能力,收获颇丰。
在素质拓展训练中,由“破冰”迅速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陌生感,然后进行团队训练,各队进行团队打造,进行队名、队徽、队呼和队歌的议定。我们共分为三个队,团队建设最快的一个将能够得到唯一的一根旗杆。这些工作单单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只有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团结协作,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这项工作。我是属于二队的,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将看似空泛的概念通过协商很快定了下来,得到了所有队员的认可,并形成了一种团队文化。所以,在团队建设时我们二队是完成最快的,得到了唯一的一根旗杆,并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的团队都是遥遥领先的。团队及团队的文化可以使一个个陌生的自由人产生出无穷的力量,使所有的队员都能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团队合作使团队强大起来。
在青年政治形势讲座中,王书记结合我局当前的形势给我们传达了铁道部第八次团代会的精神,并给我们讲了好多富有启发性令人深思的道理。要求我们青年要心存大志,切合实际定出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要求我们团支部书记要勇于表现自己,勇于锻炼并挑战自己,快速的成长起来;要求青年们要有创新能力,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包括文字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除了会做以外,还要会说会写,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不能只说不做,也不能只做不说,这两种都不可取。会说的前提是会做,只有做了以后,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把自己做的东西向外宣传,让别人了解自己。
我们都是来自基层的团干部,大多数人认为基层员难以集中,时间很难安排,经费也难以筹集。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如何调动团员青年们的积极性,以及如何合理的策划和实施团的各种活动。我认为,万事开头难,有志者事竟成,要认真研究团员的心理,结合当前的生产局势,再加以周密的活动安排应该可以解决团员积极性、经费和领导的支持等一系列难题,只要用心用脑去做,迎合们的心理,就会有利于企业发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与我支部的团员青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篇5
20xx年8月6日至9日,我带着如何开展好新时代基层党支部工作的疑惑,参加了市直机关党支部书记第2期轮训班,能有幸参加这么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与省直机关工委领导、市直机关工委领导、韶山市的老师、市直兄弟单位的支部书记们能在一起学习交流,感觉获益良多。下面我浅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内容丰富
二、伟人故里振奋人心
三、当好书记信心倍增
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篇6
二、三老四严,拓展培训,增强理论建设力度。
同时,我们还参加了一次令人身心愉悦,感受团队力量的拓展训练,整个过程,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一种团队理念、集体荣誉感的再教育,再感受,通过拓展活动,我们还收获了友谊,加强了各兄弟单位同志们的交流、互动,尤其在任务完成之际更是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喜悦和满足。
三、开拓思路,提升素质,加强党务工作水平。
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篇7
有幸参加4月18日—29日为期12天的培训班,我们带着无限的责任,带着对新社区建设本领的渴望,带着对工作的牵挂,踏上专题培训、学习、提高的履程。通过这次短时间的培训、学习、耳闻目睹、体会多多。
体会之一:首先市组织这次村支书、主任的全面培训活动体现了党中央到省市各级真正在重视三农工作,不是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是在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体现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关心和爱护,是重视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培训和造就一大批新农民,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建设的带头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在基层村,为此村级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体会之二:从苏北到江南的目睹,感觉就是不一样。不论是公益事业、村庄建设、生态建设、村集体经济建设,还是村民的富裕程度等等方面,总体感觉应该承认有15年左右的发展差距,也就是发展理念的差距、科学发展的差距、实干的差距,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将所学到的知识带回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去探索和实践。
体会之三:通过对农村相关政策进一步的学习,及苏州教授的演讲和经验介绍,实地参观,深受启发,倍受鼓舞。苏州真了不起,同时感到三农工作的春天已经来临,基层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舞台上的作用发挥将更广更大。
体会之四:我们带着对苏州的敬佩,带着羡慕,带着回味,培训结束回村后,将认真组织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学习,传递培训的耳闻目睹,反复讨论,结合本村204国道、平东大道贯通、土地资源整合的机遇,做好一产稳定,二产落地,三产发展,集体经济壮大、社会事业发展、村民发财的文章,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拿出具体有效措施,一着不让的做好当前工作,围绕镇六抓六突破的全年工作目标,环环紧扣,真抓实干,为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村庄作出不懈努力!
支部书记训心得体会篇8
现在大家基本公认,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是x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曾经先后兼任过三个村的支部书记,下面就如何组织农民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先讲三件小事:1、94年5月中旬,我到x乡百合村兼任村支
部书记,该村是个瘫痪村,因与邻村闹土地官司,人心涣散,治安混乱。当时正是农民点花生和种西瓜的季节,由于天气持续干旱无雨,农民花生点种不上,种西瓜都是用桶拉水,村里的电也停了好长时间,农民累一天,还得摸黑吃饭,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同情之心不禁油然而生。我带领村干部首先疏通了线路,接着解决水的问题。我召开村组干部会问大家怎么办,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打井。时不我待,联系打井队,分组召开群众大会,村组干部忙乎起来,短短十天时间三个组打了37眼塑料管(家民称之为对口抽)井,这些井不仅解了当时群众的燃眉之急,而且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村组干部的威信因此大增,群众见到我对我感谢得不得了,说我们给村里办了件大好事。2、96年我到x乡大胖村兼任村支书,当时主要是负责组建两委班子,班子建成后想为群众办点实事,办点啥事呢?在与村民的接触中我了解到群众对村北村西的地很头痛,主要是这些地紧临两条大河,碱性大、湿度大,种啥啥不成,雨水稍大就淹,群众骂之卤孙地。我注意向群众讨教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人说用电厂生产的那种化肥效果不错,有人说北地不知是谁种块水稻长势不错。我直观上感到种水稻是条路,找到该农户经过算帐比较,种水稻效益还真不错,于是我们就号召群众种水稻,二三年后这些地还真的全种上了水稻。3、x乡是汴梁西瓜的主产区,西瓜是该乡的支柱产业,全国有名的开封西瓜批发市场就在该乡境内。该乡王庄村委后沙滩村群众,96年自己兑钱聘请外地农民技术员学习温棚育苗和西瓜嫁接技术,仅二三年时间,该村就成了全县有名的西瓜生产先进村,西瓜生产收入大幅度增加,还为我们乡政府连续二三年争得了现场会。
由于我爱好哲学思考,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之失败的教训,通过反复比较,使我逐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干工作办事情必须照唯辩证法规律办事。所谓规律,实质上就是事物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必然联系。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规律。照此规律办事,事情可自然而成,违背此规律,轻者,难免出现矛盾和问题,重者,超越规律的极限,就会失败。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在百合打井的事。我们在百合成功地组织群众打井,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是:打了37眼井,乡村没有拿一分钱,都是群众自己拿的钱,干部仅组织组织,群众就那样对我们感恩,而我们有时干的事,就是不让群众拿一分钱,群众不仅不领情,反而骂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当然首先是个态度问题,即是不是真心想为群众办事,今天我不谈这个问题,我要谈的是,就是真心想为群众办事,如果不照规律办事,也未必能把事情办好,未必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为农民群众办事,一定要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但是,农民群众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是分层次的,有大小之分和高低之别,照辩证法规律办事,就是先满足小需要,再满足大需要,先满足低层次需要,再满足高层次需要,就是先急后缓。我们组织百合群众打井,所以能把群众组织起来,所以能赢得群众的心,就是因为我们急群众所急,干群众所需。群众当时最急的事就是如何保住西瓜苗,如何点上花生,因为季节不等人啊!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当时没有比这个事更急的事了,解决了这个事,就是为农民解燃眉之急。所以我们的号召不仅很快得到了群众响应,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假如说我们当时办的事,不是组织群众打井,而是组织群众挖河、垫路或搞高科技农业结构调整,很可能是干部累的不轻,农民不领情,事情最后反而以失败而告终。现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深深感到,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和联合起来是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农民摆脱弱势地位的关键,是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我认为,这里重要的是一定要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深入农民群众,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这样帮助农民,才是把痒挠到了正地方,农民才高兴,才会跟我们走。当领导的都希望能一呼百诺,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唯有顺民心、合民意,干群众所需,才能有这样的效果。有时农民的需要可能很小、很土、很低、很简单,身处上层的领导往往看不起农民的这些需要,认为这些需要是早已过时的东西,是落后的东西。其实,辩证法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小事、低级阶段的事和简单的事都是事物运动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首先满足农民的这些需要,大的、洋的、高级的需要才容易实现。否则,小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还没有满足,就硬向农民注入大的、高级的东西,就很可能败事。我常想,国民党统治时期一些热心乡村建设的
知识分子到乡村搞试验,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农民的响应,而毛主席领导搞的土地革命却让农民自愿捐粮卖命,组成一个铜墙铁壁,还不是因为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梦寐以求的对土地的需要?现在我们组织农民办工业、搞高科技农业,农民都不积极响应,我们总是埋怨农民没文化、素质低,组织纪律观念差,而很少考虑我们干的事是否符合农民需要。农业
?农村、农民就是这么一个状况,从这个实际出发去定目标干事情,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还拿打井这个事来说,群众打的是塑料管井,上级实际上并不主张打这种井,认为这种井档次低(也许还有其它科学上的原因)。现在看来,这种井最符合生产责任制和农民的资金情况,最符合农民的需要。如果我们当时组织打标准化的石管井,很可能就组织不起来,因为农民不仅资金上有问题,而且石管井管的面积大,打在谁的地里也成问题。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不能解群众的燃眉之急。现在我们那个地方遍地打的都是这种井,这表明这种井符合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通过打井这件事我还认识到,为群众办实事,干部的牵头组织很重要。当时我问农民,你们既然这么需要打井,为什么不自己打呢?他们回答说,我自己出钱打一眼井,你不叫谁用呀?不叫谁用得罪谁,叫用吧,自己掏钱打的井叫别人用,实在有点肚痛。你看,农民就是这么一个觉悟水平,我们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毛主席总结大跃进的失误时有一段话,他说:“一定要每时每刻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这段话同样适合于今天,我感觉甚至就是对今天的人们说的。我们在农村组织农民搞这事搞那事失败的原因,难道不就是因为违背了这两条吗?今天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条: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资金技术情况,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
其次,分折在大胖栽种水稻的事。从现代农业的观点来看,栽种水稻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在有些地方,水稻还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但是大胖村那些地里栽种水稻,农民由原来的不收变成收,由原来的少收入,变成了多收入,农民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实惠,因而他们就拥护干部,听干部的号召。农民有了收入,有了积累,再发展高级的东西也就有了基础,这就叫有低到高。从大胖栽种水稻这件小事来看,我们还领悟到,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遵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规律。当时改种水稻我们只是在广播上宣传宣传,宣传那个典型农户的收入情况,帮助农民进行效益分析,并没有逼迫农民一下子都改种水稻。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他们一看种水稻还真行,大家就很快都跟了上来。当领导的有没有水平,水平高低,能不能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就看你有没有眼光发现群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能发现这种东西,就能一呼百诺,就叫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常讲的由点到面的工作方法,体现的正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规律。作为对比,我们不妨举一个失败的例子,可以说这样的例子各地都比比皆是。还是在x时,x年春季党委政府决定沿郑(郑州)汴(开封)路两侧在高砦村北地搞万亩经济林基地,当时领导可能想,一下子搞成这么一个基地,对调整农业结构,对改善郑汴路两侧的生态环境都有很大作用。可是实施时群众积极性不高,有些农户根本不同意,镇政府(此时x乡已改为x镇)只好从购苗、栽植到浇水的各个环节都包揽下来,组织镇村干部自己动手。由于规模太大,栽的质量很低,还由于精力和财力上的原因,浇水不及时也不充足,管理跟不上,结果成活率不到10,活下来的几颗树后来群众也都拔掉移裁到家里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说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按此规律办事,就容易取得成功,违背此规律,就可能导致失败。总结经验,一定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既要看到成功的经验,更要看到失败的教训,这样才容易看清规律。我曾思考x镇的农民裁种葡萄的事,都是同样的土质,都是同样的环境,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失败了,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我比较思考的结果是:成功的农户主要是因为应该(由规律所决定)做的事做足做够了,而失败的农户主要是因为应该做的事没有做足做够,总是懒省事造成的。一个人想干成大事,想干成高级的事,一定要把小事低级阶段的事干足干够,并富有成效。这些富有成效的小事,只要干足干够,干到一定程度了,经济也好,党群干群关系也好,就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x讲,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当然首先是个态度问题,但我是从量变质变规律理解的。
最后,分析后沙滩村学西瓜嫁接技术这件事。说实话,在这件事上,当时乡政府并没有掏钱帮群众什么,倒是群众为乡政府争得了不少荣誉,对此,村里的几个能人颇有微言。我想,如果当时乡政府能拿钱帮助群众聘请技术员,我们不但能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学习这一技术,而且会提高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民就不会说风凉话了。西瓜是x乡的主导产业,大多数农民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季瓜上,秋后算帐,他们先把明年种瓜的钱存起来,进入冬闲季节,男女老幼齐上阵,有的拉沙垫地压淤、压碱改造土地,一车一车地拉,硬是把整个的一块地抬高了许多,还有的是深翻土地,用铁锨一锨一锨将一亩、二亩地翻个个儿,深度达50公分至80公分。我看到此情此景,无不为农民的力量、毅力以及热爱土地的精神所感动,农民做这些都是为明年的西瓜、花生有个好收成。一过来年,农民就开始为种瓜忙活起来,备粪、备肥、挑瓜沟,搞早熟西瓜的农户,春节前就开始忙活,打药管理更是一遍又一遍。瓜上市时,他们为瓜有个好价格而欣喜,为瓜卖不上钱而犯愁,西瓜简直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的魂。我描述这么多,只是想说一句话:如果政府能够花钱围绕西瓜做文章,就是做到了农民的心坎上,就容易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就会跟党和政府走。由低到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做事情就容易取得成功。当时x想搞大棚西瓜,我是抓农业的副乡长,领导问我在哪个村搞,我力推后沙滩村,我当时的理由是,后沙滩村群众有成熟的西瓜嫁接技术(这是搞大棚西瓜必不可少的技术),他们搞大棚西瓜,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后来大棚西瓜还是没有搞成,原因有二:一是该村人均耕地较多,搞大棚西瓜投入劳力较多,他们认为一搞大棚西瓜就不能再搞双膜覆盖西瓜了,因为劳力少忙不过来,搞二个大棚也未必有种五六亩双膜覆盖西瓜来钱。二是大棚西瓜投入大,农民资金紧张,而且有风险(主要是沙尘暴),他们想叫乡政府每个棚补助一千元,而且是先拿钱再建棚,而政府则答应每个棚只补助500元,是先建棚再补钱,谈判不下来,最后没有搞成。这件事虽然没有搞成,后来再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政府不惜拿出10万元钱购买果树苗在郑汴路两侧搞林果基地,最后啥也没搞成,如果我们把这10万元钱投入到后沙滩村帮助农民搞大棚西瓜,则很容易取得成功,就是按群众提出的每个棚补助一千元,也可建一百座棚。这一百座棚从表面上看,也是蛮好看的,从农民那里说,农民则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而我们没有这样干,干的是群众不想干的事,结果花了钱,事没有办成,还挨群众的骂。还是那句话,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叫他们跟党和政府走,制定规划和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符合群众的需要,要合民心、符民愿。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给中国和中国农民带来了新的机遇,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中国的农民可以说是挑战大于机遇,我们唯有在新的条件下,像当年毛主席那样,深入农村和农民,握着农民的手,问农民痛什么,需要什么,从点滴做起,从低处起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新的原则和精神把千百万农民群众联合起来、组织起来,组成新的铜墙铁壁,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才有希望,中国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