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表彰的心得体会7篇
很多人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都是想要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好的表达的,很多人都觉得写心得体会事意见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其实只有有正确的写作方向就可以了,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脱贫攻坚表彰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脱贫攻坚表彰的心得体会篇1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继江西井冈山市、河南兰考县率先脱贫摘帽后,近期全国9个省区市的26个贫困县通过专项评估检查,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这是自1986年国家设定贫困县以来,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既为今后几年贫困县有序规范退出树立标杆、作出示范,也为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信心。
把好贫困退出关,是确保脱贫成效没有“水分”的关键一步。对此,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此次“摘帽”的26个贫困县,由7家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评估检查,始终坚持公正独立的第三方立场,严格把好工作程序规范关、入户调查质量关、问题户审核判定关、数据质量关,客观呈现脱贫成效。评估过程有这样一个细节:某贫困户的房屋认定比较模糊,评估组通过实地勘察,综合该户家庭情况和住房安全问题,最终判定该户为漏评户。这种客观、公正、较真*一秘 .1mi.net*的工作态度,确保了脱贫攻坚考核评估的公信力,说明贫困县退出不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而是挤干水分、防止虚报,有着实打实的脱贫成效作为支撑。
有制度设计的硬杠杠,有各个环节的严把关,才能换来脱贫成效的实打实。党的十八大以来,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在发展中国家中贡献了份额的减贫人口。能取得这样的“巨大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资金调配、贫困识别、产业发展、干部动员等一系列堪称“精准”的政策举措,体现着深刻的治理艺术。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的观察,“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贫困县摘了穷帽,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接下来还需要巩固脱贫成果、增强造血能力,防止返贫。主管部门提出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目的就是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为广大群众建立稳定的心理预期。既无需担心扶贫干部会迅速撤离岗位,同时也要依靠自身努力尽快走上脱贫之路,在内外两股动力的助推下,脱贫成果将不仅得到人民的认可,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降到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从现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大约3年时间,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现在到了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越是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越是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思想,越是要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这就需要拿出坚持到底的劲头,下一番“绣花”功夫,以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一位参与脱贫评估的专家,调研了39个行政村,发放了1000多份调查问卷,最后写下了8000多字的笔记,目的就是要保证访谈场景可还原、发现问题可追溯。事实上,这样一种认真的精神,可以说是整个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将这样的状态保持下去,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摆脱贫困的大决战,书写人类反贫困的新奇迹。
脱贫攻坚表彰的心得体会篇2
绘就乡村振兴“壮美图卷”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决定着我国未来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再次为乡村振兴工作明确目标、强调重点、指引方向。
乡村自古就是诗人墨客栖居安放乡愁之所,它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快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景致,更是当今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要阵地。推进乡村振兴,绘就“壮美图卷”,让产业兴起来、让人才旺起来、让生态美起来,以此顺应亿万农民期待,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绘就“稻粱丰硕,猪肥鸡壮”的富足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没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巩固开拓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时下农村工作重点课题。一方面,要加强产业融合,积极发挥当地龙头企业“领头羊”作用,坚持市场化道路、科学性运作。要以农村供给侧性改革为主线,激励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等科技力量,实现“小木耳”也是“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千城一面”。乡村振兴要注重文化发掘,与地理、人文等要素有机融合,有山水景观的绘就“秀丽山水”图,有庄园景观的绘就“幸福庄园”图……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精神需求,真正的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实现“面子”与“里子”的双丰收。
绘就“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乡村振兴,人才力量是关键。“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更是如此。发挥人才力量,首先要“聚集”人才,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科技、管理人才,也需要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深入挖掘本土人才,科学引进外部人才,吸引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建设;其次要“培育”人才,新业态的出现对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一批“爱农业、懂农业、精农业”的“新农人”至关重要。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当地产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对有一定农业技能基础的农民开展精细化培训,如网店开设 、品牌打造、物流管理等;同时,加强资源利用,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弹性学制接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最后要“用好”人才,确保“因事择人”“因才施用”,通过政策引导、完善设施发挥人才专业优势,使人才在各自擅长领域发挥才能、实现价值。要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好班子”、选择“好路子”,以此凝心聚力,让人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
绘就“绿树村边、青山郭外”的山水图。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是支撑。乡村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时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才能把产业发展好,以往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既破坏了自然环境又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乡村振兴要做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要发展高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生态化,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同时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厕所革命”,杜绝“污水排放”,严管“秸秆焚烧”,开展“垃圾分类”,通过监督管理与群众宣传,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发展效能树立信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按照乡村振兴五大要求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绘就美丽的乡村振兴“壮美图卷”,它将展现给亿万农民的是一个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未来。
脱贫攻坚表彰的心得体会篇3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脱贫攻坚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规模大、任务重、难度高,若没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必然荆棘丛生、步履维艰。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是主战场。8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下,“五级书记”上下贯通,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整体联动,我们党统筹协调每一份力量,将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贫困地区的每一处角落,让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的每一个战场,为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事实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开发式扶贫方针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精准,是决定脱贫攻坚硬仗的成败关键;创新,是提高精准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政策安排,无论是志智双扶、激发主动脱贫“原动力”,还是建档立卡、提升对症扶贫“精准度”,亦或是找准路子、完善造血发展“好机制”,在摸着石头过河、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在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准脱贫的创新答卷。
“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充分彰显,是赓续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更是前进路上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中华大地已走过万水千山,未来仍需跋山涉水,身处“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新征程上奋勇开拓,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向着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创造更多奇迹、实现更大辉煌。
脱贫攻坚表彰的心得体会篇4
2021年2月25日上午9时,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将在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我收看了直播,感触很大。
过去8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世界规模、力度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人摆脱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14亿人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生活。为了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不遗漏任何一个脱贫指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精准部署,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最便捷的基础设施、最普惠的扶贫政策,惠及每一个脱贫路上的困难群众,中华民族“战胜贫困”的夙愿已然变为现实。
党中央以坚定信心领导脱贫攻坚战,表明了我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真正把人民放在首位,以民为本。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党取得的又一大新时代的战果。
表彰会上,我看到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们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激励着我们立足本职工作,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表彰会上,我看到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们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个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激励着我们立足本职工作,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脱贫攻坚表彰的心得体会篇5
脱贫攻坚“历久”“弥新”
今天我们走在铺满希望的康庄大道上,回望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小康梦,今朝一举梦圆。时间如惊鸿一瞥,短短8年的时间,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以坚定不移的勇气、奋发有为的斗志、苦干实干的姿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看到党中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庄重承诺,看到各级扶贫工作队员感人至深的帮扶场景,看到每一名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绘就苍生大爱的盛世图景。“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在亿万人民成功打赢脱贫的背后,凸显的是每一名扶贫干部身上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夙夜在公,发扬钉钉子精神,想办法、找路子,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是他们身体力行最多的事,他们用生命的灯火为“亲人”照亮摆脱贫困的天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总书记的话始终鞭策和激励着每一名参与到这场大战中的人们,他们身上压着沉甸甸的责任,他们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次增收,都在为这人间奇迹贡献无穷的力量。
信心如虹,担子在身,书写无愧人民的扶贫华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本就困难重重的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众多扶贫工作人员的磨砺与考验。如何破除这“拦路虎”,他们始终坚守在脱贫一线,以身许国,用热血诠释心中的信仰。四川凉山州扶贫干部蒋富安曾说:“我的快乐来源就是乡亲淳朴的问候和充满希望的眼神”,他将村民的事一件件地记,一件件地办,却忘记要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四川省古蔺县扶贫干部将自己和人民比喻成种子和土地,在群众中深根发芽,将生命定格在了那个为群众送电视机的扶贫路上;时代楷模黄文秀为走她心中的长征路,替百坭村申请道路硬化项目,新建蓄水池,转变传统砂糖橘产业模式,实现了百坭村的凤凰涅槃,却将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了那个大雨滂沱的晚上。正是因为他们的一往无前,无私奉献,才带领人民群众赢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决心如铁,责任在心,勾勒乡村振兴的宏伟轮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接续奋斗的起点,我们既要不断巩固深化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更要以此为基,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基础、打底子、通路子,充分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村庄的高颜值和表子,还要注重村民的钱袋子和里子,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乡村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不断为乡村振兴输入持久的动能。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1921年到2021年,党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gdp迈上了100万亿元大关,未来的我们更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创造出更加璀璨的华夏文明。
脱贫攻坚表彰的心得体会篇6
脱贫攻坚换新颜 不破“穷根”终不还
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研究和部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以“脱他几层皮”的担当和“干成一番事”的拼搏精神,确保坚决打赢“最后一公里”的脱贫攻坚战。
幸福生活靠奋斗,以“示范带动”树信心。示范的标杆不仅要立在群众眼里,更要深深扎根在贫困群众心中,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他们自我脱贫的意愿和主动性。要以脱贫致富典范为引导,大力宣传,让贫困群众看到致富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与其“牵”着贫困群众走,还不如以成功例子为激励,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他们看到脱贫致富是有法可依、有路可走、大有希望。不断利用群众大会、坝坝会等方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利用电视台、网络等宣传平台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语言和事例讲好脱贫故事,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浓厚氛围。在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或少得的氛围中,灵活运用帮扶方式,建立健全收益与劳动挂钩机制,让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贫困群众能够获得更多实惠,以此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根本性思想转变。
坚定理想破藩篱,以“行胜于言”凝共识。要设身处地站稳贫困群众的立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帮扶举措。在以前的一些的扶贫工作中,部分帮扶单位和个人把扶贫工作简单理解为“给钱给物”似的“大包大揽”,可能会产生一时的成效,但细细思量,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如此“扶贫举措”,犹如“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岂能实现贫困群众的真脱贫、脱真贫,还易助长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因此,要转变过去陈旧的扶贫方式,建立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要深入调查研究导致贫困产生的原因,因地制宜来“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通过入户走访,对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家庭情况、自身意愿和特长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切不能南辕北辙,造成帮扶帮扶“越帮越负”的误区,制定的各项措施更要符合政策要求,不搞大而化之、拍脑袋决策。
真抓实干见成效,以“授人以渔”谋发展。唯有产业发展,方可实现长久脱贫,真正迈上致富道路。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引导贫困群众有组织地参与脱贫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以扶贫企业、专业农民合作社为龙头,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科技推广机构进入服务链条,对有技术需求的贫困户,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提高贫困群众的技术增收能力。鼓励贫困群众以土地等集体资源入股等方式,通过参与产业发展获取收益,紧扣“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实际要求,进行产业植入和技术帮带。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中,积极给予一定公益性工作岗位,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我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无论是“树信心”“凝共识”还是“谋发展”,都是为了打通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强力支撑下,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决态度,为贫困群众的小康之路“保驾护航”,让贫困群众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最终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奋斗目标。
脱贫攻坚表彰的心得体会篇7
2021年2月25日全国扶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政府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将扶贫开发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不仅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的问题,而且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思想与他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扶贫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赋予了教育扶贫伟大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教育扶贫在贫困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师范院校在教育扶贫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师范院校大多为综合类大学,具备多元的学科资源、扎实的教育研究基础、丰富的教师培养经验、优良的教育实践传统。师范院校党员开展教育扶贫是国家战略的需求,与师范院校的定位密不可分,符合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是党员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在全国扶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北师大优秀校友黄文秀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北师大张琦教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优秀个人。作为师范院校的党员,我们要以模范先进人物为榜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学科优势,为教育扶贫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