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谈感悟与心得7篇
当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很多的启示时,就要学会用详细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要想让心得体会的质量得以保证,必须学会理性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收获不一样的见解,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年轻干部谈感悟与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年轻干部谈感悟与心得篇1
年轻干部要上好“开学第一课”答好人民满意卷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给人启迪、引人深思。作为年轻干部,要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要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创新的劲头、务实肯干的作风,奋力在新征程上答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交好为民服务“初心卷”。“俯首听命于民,仰首为民请命。”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年轻干部要把准自己的定位,切实成为服务人民的公仆,将务实的事业心融入到平日的工作中,坚持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中,以群众同意不同意、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重要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决好群众遇到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到职为民所守,责为民所尽,利为民所谋,心系群众、深入群众,同甘共苦,让人民群众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答好为民服务“初心卷”。
要敢于斗争,增强本领,答好开拓创新“使命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当前整个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年轻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和“钉钉子”的精神,坚持踏实勤恳、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到凡事“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谋其责,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更要勇于啃最硬的“骨头”,坚决做到面对问题不“绕弯子”、面对困难不“撂挑子”、遇到矛盾不“捂盖子”,敢于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扛最重的责任,在攻坚克难中推进工作落实,答好开拓创新“使命卷”。
年轻干部谈感悟与心得篇2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永不磨灭、代代相传的灵魂、信念,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世。“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家风的好坏决定个人一生的成败。
我生于普普通通的家庭,家风淳朴,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却用朴实的语言教会我做人做事。我印象中,餐桌是教导我最多的地方,因一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筷子,我哭过、被打手心过。长大后,我才明白:“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家风,就这样与我日日相伴,如沐春风浸润我的心。
一合一闭,是相互配合。筷子通过我们运动手指关节,一合一闭,便能夹、拨、挑、扒、撮。小时候,我笨拙、强硬地将他们“分离”,试图让它们再次“相遇”时夹起饭菜,但稚嫩的小手似乎使唤不动筷子,便委屈哭着要放弃,而父亲总会说中国人哪有不会用筷子的?于是,我只能跟着模仿,某一天竟学会了。筷子的一合一闭,让我想到工作中有分工、有合作。工作中,我们既要立足岗位,敢于担当,做好分内工作,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但又不能只局限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相互支持、相互协作,以多沟通、多协调、多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一方一圆,是把握尺度。筷子一端方、一端圆,一端粗、一端细,容易辨别,方便使用。记得,刚使用筷子时,不懂“门道”拿错方向,父亲就会耐心教我辨别:“圆的一端是用来夹菜的,因为灵活,靠近方的那端才是拿筷子的地方。”步入社会后,我知道方与圆,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所谓方,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脚踏实地的人,做一个不尔虞我诈的人;所谓圆,就是要学会处事——学会做事灵活变通、随机应变,学会能全面兼顾。在这一方一圆中,我们要学会把握分寸,学会为人处事,才能立于世而不败。
一拿一放,是世代传承。记得,小时候吃酒席总会像“馋猫”一样赶紧下筷,父亲就会敲我手背,教我尊重长者与客人。但我总不长记性,每次看见喜爱的饭菜,就是按捺不住,想要霸占一盘菜,而父亲立马用严厉的眼神盯着我,我便只能放下筷子,耐心等待。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明白餐桌表现是考验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如今,身为母亲的我,也开始在餐桌上给孩子“立规矩”。我想,这就是传承,教会孩子拿起、放下,尝“酸甜苦辣”,教会孩子谦让、明礼、守规矩,教会孩子做一个有品性、有教养的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餐桌又是家庭重要课堂之一。小小的一双筷子,伴随我们从咿呀学语到正值年华,再到白发苍苍,贯穿我们一生,在“形影不离”、无声无息中教会我们礼仪、道理。如今,我们应让好家风蔚然成风,引领社会新风尚。
年轻干部谈感悟与心得篇3
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可知家风的重要性。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显赫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无不堪称经典:清代纪晓岚主张的“严”字就是纪家的家风,曾国藩崇尚的“勤”就是曾门的家风……他们无不体现着中华儿女传承家风的良好风貌,这些优良家风都可以引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说到家风,就想到了父亲,父亲以前是一名乡村教师,除了教书育人外,写毛笔字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在我的心里,父亲的毛笔字是写得很好的,横竖撇捺、一板一眼,绝不拖泥带水,像极了他的为人,忠厚正直。
疫情暴发,作为党员的父亲,笔下写的都是“三山起,鏖战瘟神,山河无恙春风吹”的忧心忡忡,于我和弟弟而言,感受到的不仅是父亲的焦虑,更是对我和弟弟无声的教诲,没有国哪有家,如今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的我,更是体会到了爱国的使命之重、为民服务的责任之大。在扶贫工作中,因为工作经验不足,和老百姓的沟通上可能会存在问题,每一次打电话给父亲“吐槽”,本以为父亲会站在我这一边,但每一次都会被他“教育”得服服帖帖,他说:“老百姓其实很单纯,你要有耐心,不能随便生气。”每次听完父亲的“教育”,我都会重新审视自己,自己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尽其责,把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为工作离家很远,少不了抱怨,父亲可能觉察出了我的负能量,把易经中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悔恤其孚”用毛笔字誊抄下来后用微信拍照给我,还细心地把具体翻译给写上了,以这样的方式把坚守纯正的这份思想传递给了我。从小和父亲很少交流,到了大学和工作以后,对父亲的陪伴也越来越少,在他心里,就像易经中表达的那样,只希望我能坚守纯正,在这快节奏的社会里不争不抢,做好本职工作。良苦用心,让我真正感受到父亲心中那份火热的爱。
“百善孝为先”,这是经常出现在父亲毛笔下的五个字,父亲总是不善言辞,所以,他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他的言行,无论是对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他都能做到无微不至,所以,从小,“善”就已经根植到了我和弟弟的心中。
而今,一个人在新的岗位上,路途未知,但我会谨记父亲家风家训,脚踏实地,坚守纯正,与人为善。
年轻干部谈感悟与心得篇4
读懂“以百姓心为心”的为民情?
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这一论述,为年轻干部指明了工作方向。为此,年轻干部更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不断淬炼勤政为民、造福于民、为民服务的为民情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奋斗。
读懂“勤政为民”的初心使命。作为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干部,要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管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坚守初心,不改初衷,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去思考问题,时常叩问和坚守初心,运用新时代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提醒自己为什么人、靠什么人,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守初心与恒心。“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无论官职大小,都要守住勤政为民的初心,对老百姓负责,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呼声就是我们的工作动力,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我们的工作,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从身边小事做起,把群众的小事办好、大事办实,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感。
读懂“造福于民”的担当作为。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吾日三省吾身”,常常照照“为民情怀”的镜子,时时检查自己是否深入一线,了解民情,是否真心在为群众办事,是否给予群众真诚的回报,做到时时思、常常问,为群众办事的效率自然而然也就高了。造福于民,就要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根本准则,用自己的担当作为、长远眼光去“想群众之所想”且“想群众想不到”之处为己任,提前为群众谋划好思路。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我们当成亲人,深深根植于群众之中,才能获得充分的营养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读懂“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要想提高为民服务办事效率,干部就要“动”起来,还要磨练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一步一个脚印,把为民服务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实里做,有肝胆,能负重,始终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决心和勇气积极作为,不怕困难,披荆斩棘,不断在为民服务实践中提升能干事、干成事的真本领,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立足本职工作,专注主业,当好为民服务的多面手,勤动脑、善研究,经常俯身调研抓问题,摸透真实情况,把群众急的盼的忧的搞清楚,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增进人民获得感,增进人民福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人民服务,不仅要想群众之所想,也要在人民群众拥有美好期盼的同时,把事情落实到位,少说漂亮话,多做日常事,力争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这才是年轻干部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年轻干部谈感悟与心得篇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该《通知》的下发,无疑为守住基层干部的“清平乐”开了一剂良方。
“清”,是厘清职责边界,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基层工作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常陷入层层施压的境遇,上级部门将任务层层下发给下属部门,最后如大山积压在基层头顶,“纳入考核”“通报批评”更是紧箍咒,纵使基层干部有十八般武艺、有再满腹的宏图也无力施展。减负就要厘清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决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更不能让基层干部流血流汗又流泪。
“平”,是找准减负平衡点,守住精文减会的硬杠杠。“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不少地方文山会海积弊已久,要减负就要找准平衡点,从而避免从文山会海走向另一个极端。既要一抓到底,也要循序渐进。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的文件不发,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议不开,要掌握精文减会的要领,既要防止明减实不减,也要防止用形式主义做法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既要做到真减负、减真负,又要明确任务方案,减文更精文,避免让基层干部抓不住重点、摸不着头脑。
“乐”,是居基层得其乐,力戒“搞形式走过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基层干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5+2”“白加黑”是常态,“钱少事多不放假”是苦中作乐的自我调侃。减负不是“雷阵雨”“空口号”,要建立健全检视问题、抓实整改的长效机制,给予基层干部更多理解和支持,真正做到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让基层干部真正卸下负担、轻装上阵,工作乐在其中而非苦中作乐。让基层干部重拾初入基层时的满腔报国热血,从心底乐于服务、乐在基层。
给基层减负绝不是“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吹过便空空。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是真正为基层干部下了“松绑令”,我们广大基层干部要抓住机会,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群众家里看一看,双手多握一握百姓,双脚多踩一踩田地,聆听群众心底最真切的呼声,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守住百姓的平安喜乐。
年轻干部谈感悟与心得篇6
近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的修订,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机制,彰显了人才对组织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各级用人单位要以《干部任用条例》为选人用人指引,写好新时代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清平乐”词牌。
“清平乐”之“清”,清正廉明,是选人用人的基本条件。“一身正气豪情壮,两袖清风意志昂”,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为官者首要清清白白、正气充盈。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第七条也明确指出,“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标准,是最低门槛。“廉洁”二字要求看似简单,其实是凝聚了我们党自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历史性成功经验,力求从源头上杜绝____、刘志庚等腐败分子进入干部队伍,选拔廖俊波、杨汉军等干净贤才担当要职,使干部队伍永葆纯洁本色。
“清平乐”之“平”,公道正派,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之所以突出“一碗水端平”,是因为一个干部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地域的发展好坏,而只有坚持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标准,才能保证举贤而用、唯才是用。当前是国际形势风云诡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精准扶贫要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选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担任要职,凝聚力量、集聚智慧,为党为国为民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清平乐”之“乐”,乐民兴国,是选人用人的终极追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曾忘却“为民服务”的初心、“民族复兴”的使命。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强调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要求所选干部必须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样的规定致力于在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上,保障我们党的乐民兴国的伟大事业能由德才兼备的人保质保量完成,最终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国家昌盛繁荣的美好理想和追寻。
这正是《清平乐·干部任用条例》:
干部为小,如岸边青草。百姓亲和人民好,关爱妇孺翁媪。条例颁布施行,选贤民富国兴,景美人谐月莹。
年轻干部谈感悟与心得篇7
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一顶廉价的草帽,一身泛旧的衣服,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一支老式英雄钢笔搭配笔记本……自年幼之时,我对爷爷印象便是如此,而最难忘的就是常在爷爷桌边的那一壶清茶。
爷爷的茶是一杯“民心茶”。年幼时,我经常听奶奶提起爷爷年轻时当电工为村民维修电路,当书记带领村民挑沟、垫桥等故事。爷爷年轻时为了抓紧工期经常带村民工作到深夜,睡在桥墩下,桥面过车的声响让他留下睡眠障碍的问题。尽管家人经常劝说爷爷早些休息,但我看到爷爷还是挑灯夜战,或是读书学习,或是批改文件,或是查看各种图纸,充分利用点滴时间,身边的那壶茶水总是陪伴。爷爷常说,茶叶是土地的馈赠,扎根土地中滋长又回报百姓,我们共产党员也是一样,我们是农民的孩子,是黄土地的儿子,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理所应当。也正是如此,年幼的我在春耕的田间地头、在兴办村集体企业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在楼房化改造的施工现场……都看到了爷爷的身影。在爷爷的茶中,我感受到了一位党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执着力量。
爷爷的茶是一杯“信仰茶”。大学阶段,我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爷爷作为老党员同志与我进行了深刻的谈话,这也是从小以来我与爷爷之间最深刻、最神圣的一次交流。爷爷一如往常地泡好了茶,并为我准备了一杯,爷爷说:“这杯茶既是老党员同志对新党员的欢迎,也是代表我们全家对你的庆祝,还包含着对你的深切期望。既然选择,就要坚定地终身信仰;既然加入,就要做好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准备。”爷爷教育我,一名年轻党员同志要虚怀若谷,就像第一泡的茶水多是会被倒掉一样,很可能一些年轻新潮的想法不会被认同,甚至是被误解,一定要多听批评、多看实践、多问前辈,只有这样才能泡出一杯好茶,做成一件好事。爷爷的茶指引着我在党的教育和光辉下不断成长,增强了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与信念。
爷爷的茶是一杯“清廉茶”。两年前,爷爷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当我在葬礼上见到全村父老送上的“两袖清风”的挽联时,我才明白爷爷常说的“功过后人评”的意义,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一杯清茶不仅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习惯,更是对自己不慕名利、清廉为官的要求。整理遗物时,我们在床下的储物箱里发现爷爷几十年来的荣誉,而放在最上面的是“优秀共产党员”证书。看到这些“未曾提起的荣誉”和桌上那个不再有茶水的空杯子,我泪流满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孙欲孝而祖不待。爷爷的离开让我难过又让我成长,如今的我,走出校园,也像爷爷一样选择了基层。我会将对爷爷的缅怀与思念化为终生学习的动力,化为不慕名利的洒脱,更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的兑现,让脚下沾满泥土的芬芳,让青春留下鲜亮的色彩。清茶一盏,留香后人。爷爷泡的茶是一种回忆,是一种激励,更是对我们后辈的一种家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