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学习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可以是文字记录,也可以是口头表达,具有多样性,心得体会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中学习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中学习心得体会篇1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聚焦制度和治理,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基本指南。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可从三个逻辑层次予以把握。
一、深刻认识制度及制度竞争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主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概括,那就是制度和治理;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制度。关于制度和治理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已经给出明确答案,即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制度有两个含义: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前者重在规则,强调规范性、强制性;后者重在体系,强调完整性、全面性。这两个解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也是我们理解制度的两个基本维度。
从规则这一含义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制性。从《决定》的第二部分到第十五部分,每段段首都有必须二字,这个必须就是我们要遵守的强制性规定,是硬约束,而不是软指标。从体系这一含义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也包括系列重要制度,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为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制度为什么在当前如此重要?原因在于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间的竞争,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提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差距,不在于他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他们政府的有效程度。他回顾了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历程,并认为所谓的民主并不一定能带来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而有效的制度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是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三个背景出发,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从制度层面理解,这是一种战略布局,将会对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中国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整内涵
?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明确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这是四中全会的一项重要理论贡献。根本制度体现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基本制度是在根本制度指导之下,形成的规范国家主要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系列制度,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通过《宪法》及相应法律予以确定规范;重要制度是规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具体实践的制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在部分制度方面,全会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提升和丰富。比如,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这就从所有制、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方式三个方面完整概括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植根中国大地、深得人民拥护,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即深刻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即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得到了历史的长期检验,即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显著优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体系。
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看到我们的制度具有显著优势。《决定》完整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是经过长期历史的检验和实践的检验展现出来的,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内容。十三个优势既有政治方面的内涵,也有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既关注内政,也关注国防、外交等;既吸收了人类制度文明史上一切优秀成果,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努力探索的实践成果。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看到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决定》从第二部分到第十四部分,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共有55个条目,包含了几百项工作任务。其中,有要继续坚持的制度,例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等,这些内容以坚持为动词;有需要新建的制度,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等,这些内容以建立构建为动词;有些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等,这些内容以完善健全优化强化加强为动词。这些内容也是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问题的具体答案,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逐项落实。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需要提高各级党员干部的制度执行能力。《决定》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认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制度亦是如此。提高制度执行能力,首先要增强制度意识。《决定》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增强制度意识就是要知晓制度、掌握制度、尊重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以制度的稳定、可预期性代替命令的随意、自由裁量性。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本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这也是提高制度执行能力的关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出发,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命题。这些论断和命题是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制度发展、促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基本遵循,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
四中学习心得体会篇2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告诉我们,当前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就是有效地实施法律。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的主体,能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无疑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
从重立法转向重执法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心从有法可依逐步转向有法必依,特别是突出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既是法治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我国法治发展历史阶段的要求,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法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及世界范围法治国家建设的经验看,有效地建设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制定法律,然后才能严格实施法律。特别是在完成大规模立法活动之后,必然面临如何实施法律问题,即如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有法可依。直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
强调改革开放以来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执法和司法在以前不重要,而是说过去30多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如今,这个战略目标已经实现,虽然这个体系还要不断完善,但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有法可依转向有法必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执法和司法工作有了巨大发展,不仅建立起完善的执法和司法体制,而且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执法和司法队伍。但是,与人民群众对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渴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还很突出。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就必须将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转向有法必依,转向执法和司法。
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要求,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说有法可依属于治理体系的范畴,那么,有法必依则属于治理能力的范畴。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体现国家制度的执行能力,它不仅是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强化国家制度的执行能力,才能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从建设法治中国的总体布局看,着眼于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做到他律与自律、法律强制与道德约束相统一。
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明确指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对执法司法权的制约除了依赖制度约束,还要依赖人民群众的监督。在互联网时代,政法机关要变被动为主动,尽最大可能做到执法公开、司法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不能忽略整个社会特别是政法人员的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法律强制与道德约束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都有助于制度的落实。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在加强外部制度约束和监督的同时,必须不断强化整个社会自觉守法、自觉依法办事的道德习惯,尤其要加强政法队伍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职业伦理建设。
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着眼于政法队伍职业伦理建设,坚持大局意识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做到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与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相统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面对社会功能的分化,要克服总体化治理存在的弊端,而采取功能分化的治理模式。就法律治理而言,要特别注意政法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把政法工作与行政工作、政法人员和其他普通公务人员混同起来。因此,对于政法人员不仅要讲政治信念,而且要讲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甚至要把政治信念转化为职业伦理,从职业伦理的角度来贯彻落实政治信念。正是基于政法机关职业伦理的特殊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政法队伍只有将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贯彻在每个具体执法司法活动中,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不同于政策,不仅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且具有制度刚性。执法司法权不同于行政权,自由裁量的弹性比较小,有时甚至没有自由裁量余地。执法司法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政法队伍必须秉持和坚守法治的职业伦理,只服从法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秉公执法,不枉不纵。正是针对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习近平同志强调政法队伍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一是一,二是二,不偏不倚,不枉不纵,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执法为民是秉公执法的前提,秉公执法是执法为民的保证。一旦离开了法律,脱离开秉公执法,执法必然受到权力、金钱和私情等因素的腐蚀和影响,执法为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甚至蜕变为执法为权、执法为钱、执法为情。因此,面对权力干预、金钱诱惑、私情影响,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敢于直面代表发言。政法队伍只有树立起捍卫法治、坚守法治的职业信念,才能不信邪,做到刚正不阿、勇于担当。同样,政法队伍只有秉公执法、勇于担当,才能逐步提升执法公信力,使得老百姓逐步信仰法律,在整个社会培育出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长远目标看,着眼于全社会依法办事,实现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制度与社会风尚相结合,实现实施法律与信仰法律相统一。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法治建设承担着克服传统人情社会弊端、构建新生活形态和新社会风尚的重要使命。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法机关就必须与传统人情社会陋习进行坚决斗争。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从政法机关做起,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杜绝法外开恩,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关键是要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这就意味着政法机关要在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事业中成为开路先锋,起到率先垂范的模范作用。
只有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通过执法司法让人民群众理解现代法治的精神,改变传统思维习惯,养成依法办事风尚,形成法治信仰。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也就不再停留在法律书本上,而是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领导是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最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确保执法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使党的领导成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根本保障。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升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不是包办具体事务,不要越俎代庖,领导干部更不能借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之名对司法机关工作进行不当干预。
一旦明确了这个原则,那么,党的领导不但不会干预执法司法,反而为执法司法提供强有力保障。党的领导可以为执法司法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各方资源、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办事、创造执法环境,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保障宪法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必须正确处理党规党法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使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带头严格依法办事,成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模范。
党规与国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党的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不严格遵守党规党法,那就很难保障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因此,在法治中国建设方略中,党的领导必然包含党领导人民带头执法、守法。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法律后,认真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严格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政策。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比普通群众更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如果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是普通老百姓都必须守住的底线,那么,对于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来讲,无疑要成为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模范。在这个意义上,党的领导成为推动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最大力量,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风尚、形成法治信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1月13日,中央组织部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指出,各级组织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探索实践,推动组织工作内容、方法、制度改革创新,把四中全会赋予的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四中全会以来,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组织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在干部的考核总结、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的体系,着力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干部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发展的核心力量,需要我们组织部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挑选出最合适、最优秀的人才。全会对人才选拔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要抓住纠正四风问题不放,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干部选拔要用望远镜。都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而组织部门选拔干部也是如此,没有谁天生就具备领导的才能,需要我们的组织在频繁的考察中看出员工的潜力,通过更多的历练来提升,因而对待我们的年轻人或者是后备干部,要用望远镜去观察他们的言行,用望远镜去观察他们的潜质。
干部使用要用显微镜。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都需要组织部门在时间的长河中去雕琢,去打磨。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在显微镜下提前看到潜在的可能,让生病的细胞在工具的辅助下干净、准确的清除,也是让苍蝇无蛋,老虎无窝。
干部提拔要用放大镜。细节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非常重要,当然倘若一辈子就是老百姓,有些缺陷不会为你的生活带来些什么,比如说喜欢占一些小便宜,它无非就是让自己身边的朋友少一点,让自己的口碑差一点,但是绝对不会出现上纲上线的可能,干部具备这样的习惯就会公权私用,就会以权谋私。放大镜的功用就是要帮助我们慧眼识英才。
四中学习心得体会篇3
在举国欢庆建国六十周年前夕,迎来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总结了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我的做出了全面部署,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会议的核心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反对腐败。党建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首先如何实现党务公开问题、如何实行党内民主选举问题,如何实行党内言论开放问题,如何解决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我党在经济社会变革时期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对权力实行制约,这是克服党内大权独揽,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目前一把手的“一言堂”问题既很普遍也很严重,党内民主多流于形式。在权力制约与监督上,怎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权力制约体制与机制,是我党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持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新形势下对于党内民主建设和人民民主建设的新思路。其次近些年来,党员干部腐败大案要案频发,前腐后继,连延不绝,不仅高层干部中有、中层干部里也有,基层干部也都发生过。
腐败直接影响社会公平与正义,已经成为人们最深恶痛绝的政治弊端,久受诟病,最容易激起民愤,所以这个问题人们不能不关心。公报中将反腐倡廉与干部制度、党的作风问题放在一起提出,强调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出选人用人新制度,提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如此将反腐与干部制度二者统一起来,体现了党的整体、系统的反腐败思路,不断完善各项制度,这样才会达到标本兼治,真正有效遏制腐败的效果。因此,十七届四中全会研究反腐问题是众望所归,深得人心。
通过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我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是关系到我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
四中学习心得体会篇4
10月28日-31日,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德、智、体
?美、劳”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为祖国未来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文化发展是国家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守教育本心,以身示范,且以学生为根本,传做人之道,传助人之知,传解惑之法。塑礼仪之人、文明之人、学识之人、可用之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肩负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使命。因此,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更有定力、更有智慧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更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高标准”来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困难面前,主动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工作面前,甘于奉献、关爱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作为人民教师的使命便是祖国的建设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在传播文化的道理上尽职尽责,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党员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教学效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四中学习心得体会篇5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宣言书,凝聚着总书记的远见卓识,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智慧,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梦想,向全世界宣示中国之治开始扬帆起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继续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之治这艘航船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中国之治,就是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提升治理水平。长征的跋涉、革命的烽火、抗战的硝烟、改革的探索、脱贫的攻坚……回望过去,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那么中国之治,就是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提升治理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方向坚定、行稳致远。
中国之治,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治理体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向现代化奋进,就是要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完善治理体系,就是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顺应人民期盼,以更加科学完备的制度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
中国之治,就是要坚持以百姓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全会提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必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使国家制度设计和治理工作具备坚实的民意基础。
蓄积磅礴之力,奋进筑梦之途。只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中国之治奠定制度基石,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才能真正推动中国之治这艘航船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