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10-08 14:04:22 分类:工作心得体会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启发的个人思维能力,体会是实际工作和活动中真实感受的反映,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专注力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专注力心得体会7篇

专注力心得体会篇1

对于专注力,我们往往在认识上会有一些误区。一些孩子可能你让他看看书玩玩积木,他没有办法静下来专注的去做,但是却能在看电视的时候静心专注的看半个小时以上。这是因为,专注力其实是分为主动专注力和被动专注力的,孩子在电视等声光电的刺激下产生的专注,叫做被动专注力。而孩子往往更需要的是主动专注力,就是说在静态刺激下孩子产生主动的专注。再有就是,有些孩子做事情会拖拉磨蹭,但不一定是代表专注力不够好,因为习惯、兴趣等都是影响做事效率的重要因素。

被动专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主动专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有一些过于好动的孩子,排除病理性因素,可能是由于精力比较旺盛,也有可能是规则意识没有建立好。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建立起很好的专注力,忽略了专注力的培养,等孩子长大了,专注力并不会自动变好,可能会越演越烈。

专注力并不是毫无原因的产生,而是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付出意志和努力。75%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专注力问题,语言表达不足、胆小缺乏自信、识字慢、写字不规范、粗心大意、记忆力薄弱、阅读困难、会说不会写、写作业拖拉、错别字、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力不足等都是专注力问题的直接表现。

是谁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这里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比方说出生方式的选择,即剖腹产或顺产的不同影响。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主观因素。比如孩子在婴儿时期爬行太少、幼儿时期运动太少导致的前庭刺激不足。还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不足导致内心安全感缺乏,性格变得细腻敏感、抗干扰能力弱、容易被外界事物干扰专注力。再有就是接触声光电刺激时间过早、过长,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发展。另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方说,家庭中人为影响,在孩子专注于观察或者游戏的时候,打断专注,或者在生活中缺乏培养规则意识等都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表现。

人为破坏专注力(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如何去培养专注力?一是走出去:亲近自然,使孩子视听触味觉等感官得到多方位的刺激。通过观察、攀爬、跳跃等,使大小肌肉得到刺激,提升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热爱运动,释放多余精力,保持大脑和身体快速调整到平静状态。优选适合的球类运动,锻炼眼睛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增强手腕和手指的肌肉力量,为书写做准备。二是坐下来:远离电子产品,减少声光电的被动刺激。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进行练习,比方说视觉分辨、追踪搜索等,为阅读书写做准备。

适合儿童的各类运动(图片来源于网络)

专注力的培养是孩子今后学习和做事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素,对孩子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专注力不仅能提高学习力、锻炼毅力,还能激发好奇心、提升自信心。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努力,通过有效的亲子陪伴来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

专注力心得体会篇2

?简·爱》(jane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简爱》记叙了一个出身卑微、父母双亡的孤女成长的历程,而其中有又插入了精彩的爱情故事。喜欢这部作品有两个原因:

第一,如同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别开生面一样,书中对爱情故事的描写也与众不同,没有任何露骨、低俗的刻画,而是让男女主人公谈了一场纯净、动人心弦、至高无上的恋爱。他们的爱超越了外貌、地位、金钱、年龄,完全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之上,是需要用心细细品读才能体会的。

第二,简·爱迷人的品格与气质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和其他人的尊重,也赢得了我的心。相信每一位读者心情都会跟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时起时伏。

?简爱》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灰姑娘”的奋斗史,简爱坚强的面对困难,挫折,她还追求男女间的平等,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平等。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跟你有一样的灵魂,有一样的心。”

读完此书,我完全被简·爱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那丰富、明确、坚定的追求女性社会上的独立与尊严的个性所深深的震撼。我也为海伦的爱心、真诚、智慧所感动,是的,虽然她在人世间的生命是短暂的,可她的一生却绽放出流星般的光芒。我还为罗切斯特先生的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有同情心而感到敬佩。

专注力心得体会篇3

一上午的培训,心得体会较多,总结如下:

通过培训,我觉得团队配合意识对于工作来说,非常重要。大家统一行动,一切行动听指挥,才会出色的完成任务,否则就会落后。

另外,士气也很重要。团队保持高昂的士气,一般来说成绩都不会差。即使分出了一二三名,但是大家差距不大。这就证明了时期的重要性。

第三就是荣誉感。我想大家一起大喊“准备好了”的时候,大家的荣誉感发挥的.淋漓尽致。没有取胜的愿望,就不可能取胜的。

这里我想到一前行军打仗的时候,总有人出来调理战士的心里,通过喊口号、讲战例抑或其他手段,让战士的求战心里达到上限,从而从容奔赴战场,面对死亡。

课题开始实施时,我只以为用现成的教材训练就行,在教学中纯粹当成了一种游戏,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收到的效果还不错,因为只要我一说“手指体操开始”,学生们的眼睛马上就亮了,等到做完活动再上课,精神就是不一样。听曹教授培训后才知道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要把它当成一种训练,每节课都进行,要持之以恒,且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自身进行创新,这样训练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感到了一种压力:专注力的训练任重而道远。

最后,大家也都知道了一个道理,世间很多工作,都需要人的全心关注。没有准备的工作往往事倍功半,而去拿身心的投入才会为工作提供必要保证。如同射击比赛中,队员成绩的起伏,其实多半是关注力的下降造成的。

专注力心得体会篇4

一次无聊时,随手拿起《给教师的101条建议》随便翻翻。看了一会以后,不禁后悔起来。后悔的是:一本这么好的书天天在我脸前摆着,我却没有去看。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最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更没有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它通过实际的例子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

读了“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这一章,使我明白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思维和评价,我们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去设计他们的未来,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每天都要围绕着“究竟为了谁?”来反思自己。孔子告诫我们一日要三省,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更应该日日反思,做到自我批评。

当我读到“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这一章时,我恍然大悟,教师的时间应该从读书中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读着读着,顿觉眼前一亮,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像应彩云那些特级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状况,他们都能及时巧妙地做出引导,让课堂因生成而焕发精彩,给听课教师一种艺术的魅力和朴素的享受。原来是“读书”给他们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课堂展示出最本真的美丽。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教育教学养料,积淀自己的内涵,才能在课堂上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课堂才会有效。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专注力心得体会篇5

三月份以后的上半年时间里,星达一直坚持每周两次家庭训练和一次中心训练。虽然看起来占用了不少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不过,孩子的状态趋于稳定也是我希望看到的。我用了专门一个本子记录每次训练的状态和效果,并把后台的数据对照起来。当然孩子成绩的起伏和波动当然都是正常的。

暑假前最明显的进步是阅读,这也是我一开始就向竞思老师提出来的要求。因为受到注意力的影响,星达的阅读举步维艰,一直没有明显的改善,辩词解义能力弱,造成阅读的困难。没有阅读其他的学习能力都无从谈起。虽然不是每个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都存在这个问题,但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从三四月份起星达在阅读上的进步表现在能自主阅读半个小时,而且是全文字的阅读,有时候看着书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卡作业也不费力。经常被星达提前到数学作业的前面完成。虽然比较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星达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还有欠缺,兴趣也不足够大,但至少能拿起书,能去看,这算是个质的飞跃。

在学校的表现也随着老师的敦促教育和年龄的成长有了不少的改善,在二年级期末的时候,终于如愿被评上三好生,这是上学以来的第二次。因为学校的政策是鼓励为主,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评为三好,很多同学都不是很在意这个评选,但是对于星达这个奖项实在得之不易,以至于出国的时候,还不断惦记着询问其他同学是不是评上了。正像班主任老师的评价,星达在追求进步上愿望很强烈,主要是自控能力差,自我管理不行,造成愿望和现实有差距。但还是可塑之才,绝对不会放弃对他的支持和培养。

清明节期间参加了北京高思杯的奥数比赛,获三等奖。我已经非常满意了。毕竟之前没有在高思系统学习和赛前辅导,而且坐了近一个小时地铁到陌生的环境参加考试,能在1300多名同学中列位300多,已经很不错了。

每周的学习计划还是比较紧张的,除了3次竞思训练,还有1-2次游泳,1次围棋,1次合唱团活动,配合合唱团还有音基和钢琴,不过都比较简单。奥数和英语各一次,这两项都会有家庭作业。小王基本上都能跟着完成。短假期安排了一些短途旅游。期末考试因为英语口试中的一个小失误丢掉一分,语文数学和英语笔试都取得了满分,也算是顺利结束了二年级的学习。暑假我们给小王安排了一个大项目,去美国参加夏令营。和一般的国际游学不同,这次夏令营由美国老师管理,没有中国老师参与,三周住宿在美国学校,没有长途旅游项目,美国老师设计教学课程,半天学习,半天和本校的美国同学共同参加各种户外活动,8-12岁的同学都来自中日韩,刚满8岁十多天的小王在同学中基本上算最小的,英语水平也弱。我们大胆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希望孩子能离开父母得到全面的锻炼。

小王对这个夏令营充满了期待,从录取申请、签证面试、准备行李,每一步都带着小王参与。专门给他准备了照相机,仔细交代了生活学习注意事项。为了顺利适应美国的时差和环境,我们提前带小王到美国西部旅游了10天,然后在纽约和其他同学会合。三个星期既漫长又短暂,学校安排得活动丰富多彩,小王表现非常出色,顺利平安回到北京,直到现在还会提起来在美国学校生活的细节。

出国期间竞思训练当然就暂停了,出行前我和老师进行了沟通,老师也觉得这样的停顿对孩子也是一个考验,对观察训练的效果也有帮助。8月11号回国后,经过了短暂的调整,8月15号就恢复了竞思训练,到开学前两周内做了8次。开学后降到每周一次中心,一次家庭。竞思老师对训练点也有了调整。具体这些训练点的作用我不是很了解,但老师的调整一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到11月10日,家庭训练总计50次,中心41次。这个学期是三年级上学期,我调整了星达的学习计划,校外部分基本上没有变化,除了游泳,增加了击剑,合唱团钢琴都在继续,奥数和英语的时间调到一起,围棋改为家庭学习,周日终于成了难得的无课日。

一二年级星达的校内学习基本上是我一手紧抓,包括每天的作业检查,听写生字词,背课文,错误分析,单元复习,考前准备我都一一盯紧。三年级以后,我觉得可以尝试着部分放手,我相信孩子已经逐渐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家长的依赖也在减少,他也有自己学习的愿望。

开学时我和星达仔细地进行了规划,划分了他自己应该独立完成的部分。数学作业我完全不看,我每周不定期看看成绩和作业完成的质量。英语完全不看,因为有校外的英语学习,星达的进度已经超过学校的水平。最弱的是语文,听写生字词改为星达用手机录音的方式自己完成。现在到期中的阶段了,我观察成绩没有明显的退步,基本上都维持了一二年级的水平。说明他能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了。

第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我也放手让他自己复习准备,但是成绩不理想,排在了中下。第二次我和他一起复习,除了有个错误是我的失误,分数有了明显的.提升,达到了中等。古诗文的背诵也不像二年级的时候那么困难,大段大段不易理解的古文也能经过正常的背诵,达到老师的要求,当然不能和那些过目不忘,背诵能力很强的孩子相比。但是能有今天的状态,已经非常不简单了。

现在我主要在奥数和校外英语的学习上关注比较多,从听课到做作业都陪伴完成。后半学期的语文我还要再多抓紧,减少学习上的漏洞。

另外需要加记一笔的是,星达的绘画非常好,我有时候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跑偏了,在围棋音乐上都没有长足进展的星达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信手画几笔也还不错,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好评。星达书写也比较好,虽然握笔姿势到现在也改不过来,但写出来的字倒是有模有样的。

开学以来各种大小测验没有再出现漏题现象,这也是比较稳定的进步。因为马虎而丢分是主要部分,当然这也是低年级学习中的普遍现象。语文字词掌握不够扎实还是很明显,这和他对图形的记忆不够有关。虽然短时间背单词背生字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过一段时间遗忘的还是比别的同学多。我经过和老师的沟通,老师也有同样的感受,虽然和一部分同学相比还有差距,但和自己相比进步是比较明显的。

最近这一段学期过半,星达出现一些浮躁和松弛,最近比较集中的问题是拖拉,犯楞,对时间控制不好,对老师布置的事情充耳不闻;在学校会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首先是推卸责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顾及环境和对方的感受,比如出操的时候当着检查纪律老师的面和同学聊天,同学表示反感后还要坚持自己的小动作。

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需要修枝剪叶,不断修正,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家长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一方面管得太细,过于照顾和承担责任,帮着孩子操心本该由他自己承担的事情。另一方面处理危机冲突时简单粗暴,非常容易暴怒,对着孩子大喊大叫,讽刺挖苦。而星达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基本上不参与管理,溺爱有余,没有树立父亲应有的形象。前几天我们还共同讨论最近发生的事情,分析原因,并且互相承诺大家一起改正各自的问题。

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有方法,有坚持,孩子的路会越走越顺。我们也会越来越轻松。

专注力心得体会篇6

作者:李端初中校长 谢功秀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接受大爱的洗礼。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谟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一个一线教师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是教师教育的法宝。

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自已内心的感受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震撼”。震撼的既有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也有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既有落榜生宁玮给我们的感慨,也有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关于万同的故事。

万同是李老师初一接触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从入学第一天李老师和万同就拧上了。万同是不幸的,从小父母离异,跟着母亲改嫁,而母亲嗜赌成性,语言粗秽,继父和母亲经常吵架,万同从小就和社会上的小痞子搅合在一起,打架、偷盗、辱骂老师是家常便饭。学习更是没得说,第一次单元检测考了17分,作业从来不交,入初中时各科基本都听不懂。开学第一天就因偷盗同学的mp3和李老师开始了较量。这样一个极度“双差生”,惯性的发展轨迹就是成为社会的“败类”。万同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一个李镇西老师,虽然他不一定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有惊天动地的大作为,可是他在李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公民,融入了社会,在北京当兵做了一名“最可爱的人”。这岂不就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真谛?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育公民的教育……”而现在的学生就是我们将来的公民。万同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李老师不仅仅是成就了一个万同,而更多地显示了我们教育应该思考的平民化路程。培养优秀人才固然需要,然而培养合格公民更为重要。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培养一个学生,真难!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思索,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第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在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历程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很难做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交还给家长,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的不安,因为自己会觉得自己经尽力了。但李镇西老师并没有放弃万同,因为他明白“后进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他明白“后进生”教育是充满反复的长期的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又改错”,这是在“后进生”身上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我们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应该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我读书喜欢学以致用,“读而不用”,何以为读?李镇西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成为我工作实践的“标杆”,《爱心与教育》的“福利”,让我在我的教育中尝到了甜头。

读《爱心与教育》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万同”,是接手新一届的一名初一学生。假期需给学生在平板上传前置作业,由于学生只是匆匆见面几分钟交待了作业要求,第一次作业就有一名叫文杨的学生居然胆敢不交,我便打电话了解情况,并再次给他提出要求。他接下来一周都还是按时交了,但书写非常乱,而且一周后再次旧病复发,又不交作业了,我再次打电话给他的妈妈,对方沉默了十几秒钟,然后说我拨错电话了,她不是文杨妈妈。当我正想发火放弃该名学生的时候,想起了李镇西老师笔下的万同,便又鼓起信心,几经周折,找到文杨家里。

他家的房子相当陈旧,家具也极其简单,门口坐着60多岁的老翁,据询问是文杨的外公。在我深入了解后,才知道文杨父母离异,妈妈有癫痫病,并有轻微的精神分裂,而平时只有年迈的外公打理家务。我把文杨找来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谈心。此后一个月,他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有一定的改观。不过好景不长,假期最后10天,他又开始不交作业。

开学第一天,我便找来了文杨谈话,起初,他不怎么说话,我便问他家里的情况,问他妈妈的病情,在聊家常中,文杨说他每天要帮外公去地里干活,回来很迟。我抓住他每天帮外公干活的事,对他大加赞赏了一番,但接着便说:“迟也要按时完成作业啊!”他告诉我,他没有买《西游记》这本书,没办法写读书笔记,我立马想起我自己有本新买的《西游记》。我说:“老师送你一本,你争取在一个月内把他读完,并补好作业”。他稍显犹豫之后还是接受了这份“礼物”。不久之后,竟然真的把作业补好了,或许是感觉已无法推脱,或许是感动于我对他的馈赠,也或许……不管怎样,难得的是后来他确实很少不完成作业了,成绩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读《爱心与教育》后接触到了第二个“万同”,是接手新一届的另一名初一学生王某某。王某某是一个身材独特,行为独特,语言独物的孩子,之所以身材“独特”,王某某身材魁梧(某实应该说是肥胖),足足有200来斤的孩子,行动极为不变;行为“独特”,王某某因为长得个头大,平时不喜欢活动,而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小“恶作剧”,比如:往水池里扔垃圾,拿小刀掏蚂蚁,往班上饮水机里放胖大海等等;语言“独特”,他一般不会说话,随便老师怎么问,他始终沉默寡言。记得刚进校时,他在我面前那种“刘胡兰”品质显现无疑。那是开学的训练课,也就是体验式培训。活动是让孩子们分成7个小组,小组进行团结训练,每组6个孩子的绑腿游戏,当时我是该班检查协作教师,当我来到操场时,所有的孩子都在认真组织,认真训练,而操场角落里一个“高大”的身影坐在那里望着同学们发呆。我不了解情况,走过去询问,随便由我怎么问,他就是一言不发,王某某脸通红,嘴巴紧闭,看他样子,今天他是说不出话了。其实此时我很想发火(因为他挑战了底线),但一想对这样的孩子,再发火也无用,可能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让自己下不了台,终究还是压制下来了。下来后,我从其他了解他的孩子们了解到,他从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一直跟其爷爷生活,再加之身体过于肥胖,也很少和别的小朋友玩耍,基本都是独来独往的。导致成绩很差,他也就更不爱说话了。了解到这些后,我着手思考怎么才能让他说话,怎么才能打开他的心结。想到了李镇西老师班上的万同,万同语文考试第一次也只老17分。最后在李老师的帮助下,不也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军人吗?所以,我也不能放弃这个孩子,我一旦放弃,对于我来说只是少了一个及格学生,而对于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家庭来说,就是毁了他一生。我再次翻看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想从李老师的成功案例中找到能救这个孩子的方法。最后“万同”的成功,让我燃起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我第一步,是去家访,想从家里找到突破口,记得那天天下着雨,路比湿滑,走时没带伞。他住在离镇上大概8公里的地方,我也没开车,想走路去,到他家时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爬在屋檐下用小木棒掏着什么,当我走到他面前时他才发现我,这孩子抬头一脸呆笑的望着我,还是不说话,这个时候,只有我打破局面,我也学着他样弯下身子,看刚才他所掏的地方,看到地点小洞傍边有只小虫子,一群蚂蚁正赶着来享受美餐。为了和他说话,我问王某某,这是你捉来的虫子吗?他试了试,回答了我。这是我和他说的第一句话,有了第一句,也就有了第二问,随之,我问了他家里多少人?爹妈在哪里打工?多久回来一次,现在家里还有哪些人一起生活?这些问题全是和孩子家里有关的,自然他也就和我熟识了起来,也一一地回答我。从交谈中,我得知了王某某出生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而自己一直跟着爷爷一起生活,爷爷以前是个村主任,比较执拗和强势,也经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和他交谈,所以王某某就一直不爱说话,由于性格孤僻,小学也就一个人单独坐在角落里,成绩非常差,考试就只有十来分。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交谈,后来的工作就变得容易得多了,我准备在后边的学习过程中都对某某单独的目标和措施。给他的第一个任务不是考多少分,做多少作业,而是每天来办公室帮我抱作来本去发,帮我拿茶杯,或是教室里没粉笔了,叫他帮我去拿,或是我教材忘拿了,让他去我办公室帮我拿教材(其实很多时候是故意的)。目的是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在意,让他感受到,他不是一无事处的。给他第二个任务是,平时的作业其他孩子需要做,读等,他只需要抄写我给他规定的生字(比较少的任务,也非常容易完成的),他每次都能够比较容易的完成。第三个任务是,每天读一首绝句(只读不背),要求他把声音放最大就过关。这样经过了五六个周,奇迹出现了,王某某的字越写越规范了,平时不说话的,现在也要说话了,也要和同学聊天了。记得第一次学月考试,成绩出来以后,一群孩子跑到我办公室看成绩,但这群孩子并不是看自己成绩,是叫我把王某某的成绩告诉他们,这次他考了75分(120总分)。这时看成绩的孩子们不淡定的,都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盯着王某某的试卷使劲瞧,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我很是奇怪,便问了他们,他们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老师你不知道王某某是我们小学同学,他小学考试的时候试卷上永远只写4个字。我问他们:哪4个字?孩子们告诉我,他只会在每道题写“我不知道”,所以考试基本是0分。后来这个孩子也越来越开朗,语文成绩也一次比一次高,最高的时候考到了90以上。其他老师平时开玩笑地说,这个孩子只学语文。其实我们遇到了孩子差生很多,但大部分差生,我们用爱是能感化的。

除了用爱感化问题学生外,爱还能救助孩子。那是一个优生的故事,我曾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叫李某某。平时成绩年级上一般10名左右,爱学习,爱劳动,对人很有礼貌,一般老师心目中的乖宝宝。就这么个孩子,如果我们不用心去观察,去感知,也许一个优秀的孩子就这么被断送了。那是一次新学期开学,我为了了解孩子们的心里状态,要求每位孩子给我写一封信,而信的要求是:必须说心里话。当我看到这位优秀孩子的信后,我惊呆了,因为这孩子在信中给我说了一句话:“老师,我不想读书了,我也不想考学校了”。当时我很是觉得奇怪,这个基本稳上省重的孩子,怎么就不想读书呢?我立马找来了这个孩子,当时,办公室就我一个人,他进来以后,我刚一开口问他怎么回事,他立马泪水就在眼睛里转。我轻声地问他,你能告诉老师,给老师诉诉苦吗?他没说话,但现在已经不在是流泪,而是泪如雨下了。接着他边哭边说,老师,我不想活了,我想自杀。这爆炸性的信息,让我吃惊不小,但这时我也没急着问他情况,而只是递过去一张纸巾,让他好好地发泄完心中的委屈,他足足哭了差不多一节课,等他发泄完后,我才开口问他。

我:你为什么一下子说出这样的话,你愿意告诉老师原因吗?

李某某:带着抽噎的语调说,老师,我想和我爸爸妈妈断绝关系

其实,从外人看来,这孩子应该是班上最幸福的了,家庭完整,父母关系融洽,平时他父母算是班上所有父母中最关心的了,虽然在外打工,但会每周打来电话询问孩子情况。而且据我所知,李爸李妈对孩子也非常好,回来后,孩子吃的,要买最好的,孩子穿的也是买最好。而现在孩子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让我非常意外

我:据我所知,你是班上所有孩子中最幸福的了,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李某某这时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原本我们看到的幸福,而这孩子看来恰恰是他的困绕,孩子已经半年不接父母电话,也不叫父母了,起因是暑期孩子去父母打工的地方玩,刚好爸爸过生日,当天爸爸叫了朋友些一起去唱歌,同时这个孩子也去了,唱完爸爸结账时,李某某就在傍边,当时共消费了5000元,而孩子很不高兴,说父母乱用钱,铺张浪费,有这5000元来唱歌,为什么不用这钱拿回家给家里的爷爷奶奶补贴家用(孩子在家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而爷爷奶奶也还在找钱养家)。我充分了解情况后,认真开导,最后,这孩子和父母关系和好,还考上了省重高中。

这么多年来,我所接触的这类学生也不算很少,虽然问题表征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家庭环境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残缺,内心深处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结”。如同面对刺猬,粗暴打扰的最后是互生敌意两败俱伤;温柔触摸的结果才能相互沟通友好相处。在我看来,这与教育的原理应该有相通之处吧。

正如那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同是教育者的我们,都有责任让自己多一点耐心和关爱,探索尝试更“艺术”的教育方式,尽力去改变更多的“万同”!

这,也是一种幸福!

专注力心得体会篇7

——浅谈数学课中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最近读了关于“动态生成”的两篇文章,《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和《构建生成课堂,打造生命教育》,这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不生动可变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

一、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动态生成”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思想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在实际操作时,要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学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个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究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动态生成”。

三、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动态生成”

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我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但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我马上在教室里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四、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动态生成”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注意综合把握各个环节中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即时做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如对学生知道的角,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动物的角等;学生第一次画角后,引导他们发现角的一些特点;学生第二次画角后,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既有共同的看法:两条线的一端要碰在一起,也有争议:两条线是否要一样长?张口处要不要再画一条线?这时投影书本上规范的角,请学生谈新的认识,学生不仅对争议问题有了清楚统一的认识,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角的边是很直的,角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冲突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这时,学生对数学角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记忆、练习强化,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主动建构完成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读书心得体会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专注力心得体会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