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时间:2023-09-16 15:01:10 分类:学生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可以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工具,鼓励学生思考和学习,深入挖掘事物的深层含义,才能将心得写得更加有意义,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22年11月12日下午闭幕。为期四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重大政策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对于《决定》中所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很深的感悟。《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现实社会问题为政策导向,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举措,包括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并以此为基点落实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是全面深化的改革,一方面注重国家政策的延续性,一方面又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深层次触及到社会根本问题的改革。而我认为推进法治改革对于会议提出的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或者说这些一系列的改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就如同木桶理论中各块木板,每一项改革代表其中的一块木板,而改革的总体目标既国家的总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则可以视为木桶之中的水,任何一项改革的确实都将导致整体改革效益的下降,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具有很大的牵连性。从推进法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法律的支撑。《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而宪法是规定国家基本制度的根本大法,进一步强化宪法的权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现代市场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之对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法律。在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法律,没有法律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是、也必须是法治经济。通过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法律外部环境,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民主稳定的政治局面、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和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而这些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实施都需要法律予以最终的保障,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体系需要法律权威的支持。法律绝不仅仅是政府治理和控制社会的工具,在更关键的另一个方面,法律也是社会控制和规范政府与公共权力的工具。法律至上应成为安排法与权关系的基本原则,法律在公共权力面前取得独立和最高的权威地位是廉洁政府的必然要求,既一切公共机构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公共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具有合法性,无论是具体的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本身,违法行使公共权力都会引起法律责任,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推进法治改革对于此次整体的改革有着不可言喻的重大影响,法律从某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其影响到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坚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2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关于教育改革,公报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交往的广泛和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拓展,使得社会心理和民众素质,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这就预示着各种文化产品,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人们看得很清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这中间,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凸显。文化产品有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属于教育功能的范围。

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行业,教育系统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大力推进学校文化改革建设,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3

加快地方财政改革,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服务经济发展。--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一项重要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 府债务引起高度关注,其规模、风险、未来发展轨迹、治理思路都将对未来经济 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审慎处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风险, 十分必要。 为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以下思考: 什么原因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膨胀? 客观地讲,地方政府债务膨胀有其特殊背景。

近些年,我国城镇化提速,公 共基础设施需求处于井喷阶段。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以及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格 局,使得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和资金的解决更多依赖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弥补地方公共建设资金缺口,以此推进城镇化进程也就成了备 选项之一。 资金供给方存在扩大债务规模的激励,也是一个因素。当前,金融市场化的 推进使混业经营成为趋势。金融行业在突破传统监管,顺应市场化需求的同时, 也适应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要求,为地方政府债扩张提供了土壤。这些银行、信托 公司或是因为享受当地公共服务,或是直接有股权投资,与地方政府保持密切关 系,对地方政府融资具有相当便利。再考虑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体经济不景 气,出于业绩与风险考量,这些机构也存在与资信较高的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的动 力。

回顾过去 30 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本应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 用始终未能彻底实现,地方政府却更多涉足经济领域,甚至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地方政府及所属企业除了提供带有公共属性的产品之外,住房、公路等诸多可以 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或是引入市场要素的产品,也凭借垄断地位积极介入。尽管中 央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规定基础设施、部分垄断行业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但 现实推进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结果一边是庞大的社会资本源于制度或政策壁 垒,投资无门;另一边是,地方政府及所属企业垄断性投资,伴生大量政府性 债务在所难免。

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又是与我国现行经济增长模式相伴而生的。长期以来,投 资需求,对我国 gdp 增长贡献明显。特别是在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政府 投资更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复苏,保增长、促稳定的主要手段。地方政府债务更多 地被当作了一种经济政策调节手段,而偏离了作为地方资本性公共品融资工具的 基本功能。 以债的权责关系为线索可以看到,我国地方债在产生与扩张中,权与责关系 并不清晰,也不对等,一定程度诱发了举债方非理性的举债行为。一直以来,唯 gdp、唯经济增长率的激励导向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地方本能地具有搞 投资、上项目、促经济的冲动,而偏离应有的公共服务职能。各地之间竞相攀比, 更助推了这种势头,导致一些地方大搞造城。债务形成的公共投资,短期内 为地方创造大量gdp,也成为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升迁的重要政绩。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举债的软预算约束,加之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承 担事权与享有财权存在不对等,地方财政支出大量依赖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由 此享受着准国债信誉,给市场、资金供给方零违约、低风险的预期投资 信号,吸引大量避险资金涌入。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债追踪问责机制尚未建立, 任期内举债不受严格制度约束,不考虑债务成本,更无需顾及后续还债,债务自 然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眼下,林林总总的地方政府债务,种类繁多、纷繁复杂。

不同类别又分属多部门监管。九龙治水的局面极易出现监管漏洞,加速债务 无序膨胀。 以上所述的地方债形成扩张机理表明,地方政府债产生于特殊的背景、内化 于现行的体制机制当中,如何在肯定合理因素的同时,从源头上约束非理性一面, 引导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是正确对待和解决地方政府债问题应有的 态度和思路。 如何治理地方政府债务? 控制地方政府债,本质上是通过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道德,厘清政府 与市场边界,摆正地方政府角色定位,这是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的根本与关键。 同时,培育市场、激活市场主体、共担风险,创造条件让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地方 准公共产品供给领域,也可以实现从源头上降低政府负债率,化解地方政府债风 险。 其次,解决激励导向问题。合理的激励体系能促使地方政府形成正确的执政 理念与行为动机。应适时推动政绩考评机制的科学化,健全涵盖社会、经济、民 生、环境等多指标考评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在加强社会建设以及民生改善方面承 担更多责任、投入更多资源,逐步摈弃大势举债、搞建设搞投资的路径依赖。

其三,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特别是着力改善投资消费失衡状况,进一步弱化 地方经济对政府投资的过度依赖,让地方债回归为地方资本品融资的应有功能。

其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制度规范硬化预算约束。这是控制地方政府 债务无序膨胀的重要手段。明晰不同级次政府职责范围,适当上收事权、下放财 权;承认地方政府债的法律地位,同时明确地方政府负债融资的约束条件与法律 权责,建立债务追踪审查机制,硬化预算约束,对等债务权责,推动地方举债行 为的理性化。

其五,推进金融监管机制改革。突破传统分业监管模式,建立联合监督机制, 发挥协同效用,预防由于分割监管不到位而造成地方债务过度膨胀以及由此引发 的系统性风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已是大势所趋,我们需要长期面对和研究地方政府债务 所引发的地方融资模式创新问题。地方政府债务控制与规范需要在经济发展与改 革中求解。只有体制机制调整到位,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债务失去非理性扩张的 原动力,才可能真正得以有效控制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12 风雨彩虹三十五年春天故事续写篇章:35 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中国向何处 去的问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5 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是中国在行进道路上的疑难问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再添一把薪火。

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中国改革和发展史上的新纪元。35 年 后的今天,我们再次面临一个重要节点,这就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党的十八届三 中全会已经于2022 年11 月9 日正式召开。35 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中国向何处 去的问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5 年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的是中国在行进道路上的疑难问题,为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再添一把薪火。 盘点 35 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实现小康;我们还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35 年间,我 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因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出了一 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潮流的中国道路。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 的形成和确立,使我们终于有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终于有了条件提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改革没有坦途可走。35 年的改革历程也充分说明,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邓 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到1992 年邓小平南巡发表南方谈话,从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 年11 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到2003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期间,每前进一步我 们都备经艰辛。在困难面前我们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摸着石头 过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险阻,冲破了一个又一个藩篱,夺取了改革开放征程上的一个 个新胜利。

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改革也就越来越进入了深 水区。经过 35 年的改革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今天又面临一次新的改革大考。自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深刻认识到改革形势的紧迫性,表 明了全面推进改革的决心和魄力。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在反腐败斗 争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系列新举措 顺潮流、得民心、见实效。中央的上述举措,实质上就是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障碍。 接下来的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关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突 破体制、机制的利益坚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今年7 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调 研时强调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 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就是要革故鼎新,就是要摈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革除阻碍前进的旧体制,打 破束缚发展的旧框框。每一次改革都会触及一些原有体制、机制条件下的既得利益,但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发展与公正,最终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如果说, 35 年的改革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到了今天,改革已经到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 关键时刻。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等五个关 系,这个顶层设计实质上就是要为改革架桥。因此,新一轮改革的总基调就是 要处理好五个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稳中向好。把握这个总基调,我们就可 以架好桥,开好路,赢得这场新的改革大考。这正是:深化改革正当时,三十五载 又出发。

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4

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会议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来抓,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为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生机活力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保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完成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制定新形势下的准则

中央领导必须以身作则

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综合分析,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作出示范。

修订《党内监督条例》

用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

会议认为,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

只有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完善监督体系,才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3年颁布施行以来,对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随着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条例》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显现出来。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提供了重要遵循。

这几年,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严明党的纪律,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奠定了重要实践基础。修订工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应抓紧抓好。

解读为什么要修订《党内监督条例》?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任进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03年12月31日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来,该条例已经实施12年多,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内监督,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势发展,该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提供了重要遵循。

另外,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惯例,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五中全会中央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六中全会讨论党建问题比较合适。任进教授表示,在六中全会讨论《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从严治党符合逻辑的展开。

党内监督的主体和对象都是谁?

任进教授对《法制晚报》记者表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各级党委领导党内监督工作,对党委常委、委员,同级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级别的党组(党委)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对下一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

基层党员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x年x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会上亮点莫过于反腐,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更需要过硬的干部作风保驾护航。我感慨良多。

随着党中央法制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不仅有效的减少了三公经费,更增强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网络举报制度更让小到地沟油作坊,大到巨腐高官不寒而栗。政府的每一个举措都让百姓心中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全会再次提出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人民的福音,相信在党在习大大的带领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作为大学生,笔者也肩负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