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电影观后感1000字5篇
在观赏了不同的作品后,我们写出的观后感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为了写出一篇可以让人产生共鸣的观后感,我们要结合实际,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上甘岭电影观后感10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1
有些历史没人讲,我们就会遗忘;
可是有些历史,我们不应该遗忘。
珠穆朗玛峰,8848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这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然而珠穆朗玛峰背后的故事,则没有多少人知道。国庆档电影《攀登者》改编自真实历史,讲述的就是我国登山队和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珠穆朗玛峰的北坡、西坡和东坡都在中国境内,仅有南坡在尼泊尔境内。1720__年清政府派出三名人员,专程进入西藏测绘地图,在1720__年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上,便明确地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虽然珠穆朗玛峰的发现是在320__年前,但因其环境极其恶劣,常年积雪、空气稀薄,暴风雪、雪崩等时常发生,这让人类对其望而生畏。直到1920__年,人类才首次对珠峰进行攀登(有明确记载的)。这是一支英国登山队,从中国境内西藏北坡出发,但他们没有越过北坳,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
1920__年,英国第二支登山队再次从西藏北坡出发,他们越过了北坳,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七人死亡宣告失败。这之后又有十几次的攀登,但均告失败。直到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登山家爱德蒙·希拉里在尼泊尔境内从南坡出发,首次成功登顶珠峰。然而南坡攀登珠峰的难度比北坡小。
我们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1960年,中国正处在最艰难的时期(三年灾荒),而就是在这一年,中国组建了一支登山队,准备攀登珠穆朗玛峰。国家为什么要在最困难的时期去登顶珠峰呢?要知道登顶珠峰要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甚至要面临着牺牲。
这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与尼泊尔进行边界谈判,商讨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而尼泊尔却嘲讽:你们都没登上过珠峰,凭什么说它是你们的?要知道尼泊尔在1953年已成功登顶珠峰。
面对尼泊尔的挑衅,我们只能被迫启动登顶珠峰计划。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我们曾向苏联求助。1957年中苏提出了1958年侦查,1959年试登,1960年登顶的计划。但后来在筹备过程中,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中断了支援。没了支援,但我国仍然决定,自己来登顶。
在1958年,印度也开始不断干涉我国内政。1960年,我国人员在国外购买登山装备时,得知印度也在暗中筹备登山计划。一旦印度人捷足先登,势必会以此在边界问题上宣传造势。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当时的高层领导就下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先于印度登顶。
悲壮的成功
迫于形势,一支登山队很快组成了,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一共214人。然而每一次的攀登,都伴随着受伤和牺牲。在6400米营地,兰州大学学生发生严重高原反应,抢救无效去世;在7300米来自北京大学气象专业的学生因缺氧牺牲;在第三次行军后,登山队有超过40名队员严重冻伤,有的冻掉了半截手指,严重的失去整条胳膊。等到最后要冲击顶峰的时候,只剩下四人可以承担任务。
最终便由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和贡布四人组成突击队(在《攀登者》电影中原型人物名称作了改变),向珠峰顶峰发起挑战。经过艰难的攀登,他们到达著名的“第二台阶”,这是登顶珠峰的最后一道关卡,但这是一段几乎90度垂直的岩壁,而当时的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需要带梯子。
面对这绝壁,他们只好采用“搭人梯”的方法,而这样的话,就需要脱掉带冰爪的登山靴才能踩在队友肩上。屈银华没有犹豫,脱下鞋子只穿着毛袜踩着人梯向上爬,后来为了更稳的攀登,他连袜子也脱掉了,因为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中,他的脚很快被冻伤,失去知觉(在下山之后,脚趾和脚底做了切除)。
而刘连满作为人梯最下面的人,在将队友屈银华拖上去后,因体力耗费过度,无法继续前行。其他三人把剩下的唯一的氧气瓶留给了他,然后继续冲顶。就这样,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在没有食物、没有氧气、及其寒冷的严酷条件下,凭借顽强的意志,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三人成功登顶珠峰。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
再一次的悲壮
电影《攀登者》开头就是讲的1960年的这一次攀登。但这一次攀登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摄像机在攀登过程中不慎遗失),国际上并不承认我们登顶。甚至我们自己的学生也会质疑:我们当年究竟登没登顶?
于是20__年后的1975年,中国登山队重新组建,再一次挑战登顶珠峰。这一次,他们不但要留下影像资料来证明自己,更要对珠峰重新进行测量。在这之前,珠峰的测量都是英国人和印度人完成,也因此,西方普遍以英国测量员埃佛勒斯的名字代指珠峰。
这一次我们要自己测量珠峰的高度,并告诉世界,这座世界第一高峰叫做珠穆朗玛峰。电影《攀登者》着重讲的就是这次攀登。这次的攀登过程更加惊心动魄,充满波折,但也更充满人性。场面无法言语描述,希望大家能去电影院亲身感受一下。
当年攀登珠峰时的困难除了亲历者,没有人能感受,我们这代人更是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如果这部电影,能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那段历史,那些牺牲。能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有那么一群人,曾为国家尊严勇登高峰,这部电影就有意义。
最后说回电影本身,《攀登者》由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人主演。从演技来说没得挑剔,都是实力派;从整体故事来说,剧情饱满,也足够吸引人;人物之间的情感戏也很有看头,尤其吴京和张译的对手戏。要说缺点,可能就是因为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表达上有些用力,情节上也有点夸张。但总体来说,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2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患有阅读障碍的9岁儿童伊桑接受教育的故事,细腻温情的剧情令人在感动之余,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故事的前一个多小时,不厌其烦地表现伊桑的顽皮与不务正业,充满童趣的同时却隐藏了伊桑患有阅读障碍的事实,以至于很多观众包括我在内,都如片中的家长和老师一样,认为伊桑是个不爱学习、顽劣、不听话、没前途的孩子,致使伊桑陷入孤助无缘的困境,直至具有特殊儿童教育经验的画图老师出场,才替伊桑洗刷了冤屈。可以说,这看似拖沓的一个小时反映出社会对于阅读障碍这项疾病的认知普遍匮乏。
影片中的学校在伊桑问题上的过失最为严重。当伊桑学习受挫时,老师不但没有能够及时发现他的特殊状况,还一直用各种毁灭孩子自信的言词来审判他,而当校长从画图老师口中得知伊桑患有阅读障碍时,又立即判定该把他送去智障类儿童的学校放任自流。前后两种态度体现出教育工作者不禁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更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阅读障碍患者根本不是智障,他们完全可以和健康孩子一同接受正规教育,只要学校能够给予相应正确的教育方式!随后,伊桑在画图老师的专业辅导下,成绩不但显著提高,甚至被发掘出极高的绘画天分,我们在为伊桑高兴的同时,也不由得捏了把冷汗,若非遇到有专业知识的画图老师,这孩子的一辈子岂不是毁了?可见,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应对这种有可能发生的特殊状况。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伊桑的父母身上!如果说,没察觉伊桑患有阅读障碍的疾患,还算情有可原,那么他们得知真相后的态度则令人心寒!他们竟然直接认定伊桑是个废物而想放弃对他的教育,这不但缺乏应有的人情味,也体现出家长在教育上的极端功利性,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正如片中指责的那样:教育孩子如同在训练赛马。若非画图老师坚持专业的特殊教育方式,帮伊桑及时克服了阅读障碍带来的受教困境,伊桑会因为父母的放弃,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永远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将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父母是孩子最为仰赖也是最后能依靠的人,对于那些不健康孩子的教育,父母应当多一份耐心和关怀,并积极寻求专业的特殊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这不但能给孩子带去爱的力量,更会为孩子争取到更多的人生机会,对孩子来说,这真的至关重要。而在影片中,事实上是善良的老师承担了父母本该承担的责任。
影片风格朴实、轻松,没有丝毫的煽情,却令我数度哽咽,这都源自故事的真切而非泛泛之谈,它让我开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也许他们有不为人知的原因,也许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也许特别的他们,只是需要一份特别的爱。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3
作为《我和我的祖国》姊妹篇的《我和我的家乡》正在热映,影片延续单元故事的形式,分别以五个笑中带泪的故事,抒发人们的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展示了发生在全国各地最普通的喜怒哀乐和脱贫攻坚成果。影片通过五张乡村振兴“先手牌”描绘出了一道靓丽又独特的乡村振兴风景线。
从《北京好人》的张北京看乡村振兴的“社保牌”。镜头对准在北京漂泊的异乡人,借用医保的故事将小人物的那种真实与善良刻画得淋漓尽致,洋溢温暖。随着“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的医保体系建设作为“两不愁、三保障”中的重要一环,开始为乡村振兴助力。于是我们看到,在乡镇振兴中,我们国家为补齐乡村医疗发展的短板,在“质”的提升上下足功夫。理疗资源进一步整合,硬件设施、硬件设备进一步配备,人员服务进一步增强,制度政策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进一步发展,基层医疗服务的均衡性、普及性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真正打通。
从《天上掉下个ufo》里的黄大宝看乡村振兴的“科技牌”。这个片段将镜头对准的是贵州的“一千米异地恋”乡村爱情故事,并由此折射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兴村的故事。当前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只要有新想法、新点子、新发明,一部手机就能让我们成为创新达人。土专家的土发明因为直播让“外星人”成为一个小村庄的产业支柱。谎言虽然被戳穿,但是由于家乡科技的发展、交通的进步,拉近了距离,也拉近了人心,更拉起了村民致富的途径。
从《最后一课》的范老师看乡村振兴的“教育牌”。《最后一课》以唤起范老师的记忆展示了一个乡村教师心系学生的炙热情怀。过去与今时交错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才振兴、教育兴村的重大意义。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育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的功能,在乡村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仍有千千万万的乡村教师战斗在三尺讲台上,耕耘着祖国的未来,谱写出我国文化振兴的新乐章。
从《回乡之路》的乔树林看乡村振兴的“生态牌”。镜头对准的是治沙造绿英雄被误解的人生,以一个特别的视角,把陕北沙漠治沙人的故事搬上荧幕,让我们看到了无数治沙人坚韧努力所催生的奇迹。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一片林再到一种文化,从一种文化衍生为一种产业,以乔树林为代表的治沙人用十几年如一日地治沙植绿、爱绿护绿,倾力打造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经济之路,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得以有机统一,催生出我们乡村振兴的生态奇迹。
从《神笔马亮》的马书记看乡村振兴的“扶贫牌”。这个镜头聚焦的是扶贫,讲述的是马亮放弃出国深造机会,背着妻子到乡村担任村书记的一个关于农村扶贫的故事。电影里的马书记用“用文化+产业”的扶贫路子让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发生率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以一村之变化展现我国精准脱贫取得的成果。而在扶贫一线,还有无数如马亮一样的脱贫干部不畏艰险,扎根农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带领贫困乡亲们迈出穷门,走一条全面小康的新路子。
电影逐渐落下帷幕,我们乡村振兴的大幕却是缓缓开启,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接续努力,增强七种能力,锤炼不屈品格,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强。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4
这部电影里贯穿始终的思维线索就是查克对于时间的理解,而时间线索则是那个标着一对翅膀标识的邮包被送到的过程,演绎了一位联邦快递的职员,由人类文明社会落入没有人烟的荒岛,在荒岛上度过1500个昼夜,而后又回到现实社会的过程,深刻的描绘了主人公落入逆境,按照逻辑思维已然没有任何期盼情况下,他心里发生的变化,这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反思。
电影一开始向我们展示了快递从寄到收的全过程,突出的表现了主人公对时间的观念,电影中他是这样说的,"时间无情的支配着我们,无论我们健康或是生病,饥饿或是醉饱。"也展现了主人公坚强、有责任心的一面,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按时送到邮件为己任,他还深爱着自己的老婆,笃信着爱情,我觉得这是他能再荒岛上顽强的活下来的原动力。
由于工作的原因,主人公没能在孟菲斯的家中度过圣诞节,在与爱人缠绵的离别以后,他戴着爱人送他的怀表踏上了艰险的旅途,当飞机途径太平洋上空的时候,遇到了风暴,又与基地失去了联系,查克艰难的从机舱里逃出,辗转来到了这个荒岛。到了岛上,他遇到了诸多的困难,没有火,没有水源,没有工具,没有住所,受到牙痛,腿伤的困扰,承受着病痛和孤独的双重折磨,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他百无聊赖的在岛周围搜索着能用的着的工具,希冀着能有同伴生还,然而他找到的只有一些散落在海里的邮包,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终于找到了他在岛上唯一的一个伙伴,一个名叫詹姆士的排球,在这个伙伴的伴随下,他解决了生火的问题,捕食的问题,牙痛的问题,詹姆士陪伴着他度过了在岛上1500个昼夜。然而突然有一天,产生了变数,一片类似于门板的东西被海水送到了岛上,查克决定在海水上涨的季节,离开这个荒岛,他加紧赶制木筏,最终成功的逃出升天,又回到了盼望已久的现实社会。
电影中很多的细节让我难以忘记,比如飞机遇到风暴时,主人公不顾生命危险也要拿回地上的那块怀表;当他拖着伤腿疲惫的回到山洞时,念念不忘的是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看着这块怀表;打开了其他所有的邮包,唯有那最后一个却没有打开;在海上漂流,他与詹姆士失散时,他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我觉得他能够活下来,主要靠的是这几样东西:信念、坚持、伙伴、理智还有契机。他对工作的热爱,对爱情的笃信是他活下去的理由;坚持不懈顽强的活着给他最后得救创造了条件;伙伴给他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宣泄情感的对象;理智让他对自己所处的窘境有更好的把握,也让他抓住了逃出升天最好的机会;而契机则是那来之不易的一缕"东风".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朋友、同事来给他接风洗尘,当他用打火机轻易地升起火来,把玩着美味的大闸蟹时,想必他一定感慨良多。最后,他把那个救了他命的邮包,送到了主人手里,他并没有看到邮包的主人便留下一张字条以表示感谢,恰巧在返回的途中他遇到了邮包的女主人,依旧是那个一对翅膀的标记。这时的场景也很有意思,主人公刚好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想必他已经给自己今后的生活做好了打算吧!
看到这里我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开始胡乱猜想,看到那女主人车斗上拉着一条狗,我想她一定是和她移情别恋的丈夫分手了吧,会不会和查克开始一段美好的生活呢,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点三八,于是终止了自己的思绪。
重观这部电影,我感受颇深,我们或许能从中学到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面对生活,信念,坚持,伙伴,理智缺一不可。信念显得尤其重要,它是我们生活的希望,是勇气的源泉,是坎坷生活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斧头,亦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指引我们方向的灯塔。
上甘岭电影观后感1000字篇5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河北广电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古田军号》,是纪念古田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5周年的献礼影片,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019年重点国庆献礼片。电影讲述了1929年,红四军到达闽西,特别是到古田后,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古田会议”前后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1929年,红四军在古田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会议指出:“红军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会议批判了党内的非组织观点和绝对平均主义。古田会议已经过去90年,但会议精神穿越90年时空仍然鲜活如初,激励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新时代必须要传承好红色基因,特别是心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学习红军将士艰苦奋斗的精神,致力打造一部有筋骨、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无愧于先烈和艺术时代的精品力作,让光辉的历史再次焕发出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