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的心得体会5篇
不管写什么事情的心得体会,我们都要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写心得体会的机会,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抗震救灾精神的心得体会篇1
抗震救灾目前已进入大规模安置灾民和灾区重建阶段,面对灾区群众的居住、饮食、照明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等诸多难题,亟待以现代科技为强大支撑,进一步提高赈灾效率。
据记者了解,前一阶段,生命探测仪、抗震救灾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卫星导航仪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救灾装备,在抗震救灾中优势明显。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我们面临更加艰巨、繁重的安置和重建工作,更要发挥科技的强大威力。
近日,江苏省科技厅收到四川灾区寻求科技救灾的物资清单,他们迫切需要提供新型简易住房建设技术及相关配套产品、新型简易净水装置、新型移动厕所、太阳能充电照明设备、固体物处理装置及便携式多参数水质监测仪等物资。根据这一需求,江苏迅速调集了纳米级碳基净水器、太阳能发电机组、生态杀菌流动厕所等近年研制生产的新技术产品支援灾区。
当前,面广量大的灾区救援工作,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救灾新技术产品,但相关产品却存在着供应量不足、生产跟不上、相关技术难题有待攻关等问题,加强科技救灾迫在眉睫。
首先,各地应抓住灾区急需解决的突出难题,筛选出相关的新技术产品目录,定期发布灾区需求信息,尽快落实生产和供给。近年来,围绕社会发展、救灾防灾,各地科技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应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提供专项资金,加大生产力度,确保产品质量,保障灾区供给。
同时,针对灾区安置和重建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尽快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目前,灾区亟待安置大量群众,但前期支援的一部分帐篷已出现漏雨等现象,灾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需要安全饮用水、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为破解这些难题,有关部门应迅速组织科技力量,开展新型简易住房建设技术及相关配套产品等技术研发,为灾区提供相对长久、坚固耐用的住所及安全卫生的公共配套设施。
希望有更多的科研机构、企业参与到科技救灾的行列中,为抗震救灾贡献智力!
抗震救灾精神的心得体会篇2
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激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贯穿于这次抗震救灾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无论是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被困群众、救治伤员,还是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都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抗震救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坚持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这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充分尊重工作对象的人格,平等相待;尊重工作对象的特点,多考虑个人的不同情况,针对个人的思想心理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尊重工作对象的心理需求,多进行感情交流和抚慰,既以理服人,更以情感人;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辅导,帮助人们排解不良心理,实现心理和谐。
坚持服务群众。抗震救灾中一系列科学高效而又公开透明的决策,无不体现着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表现,也使灾区群众加深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这启示我们,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一切从群众出发,诚心服务、真情奉献,才能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应牢固树立诚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体现透明、互信原则,努力做到不隐瞒、不打折扣,实实在在,以心换心。这是赢得群众的第一步,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坚持办实事、求实效,重视研究和把握群众的需求特点,力求贴近群众生活实际,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现实困难。凡是能及时解决的就及时解决,能创造条件解决的要限时解决,一时还难以解决的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从制度到机制、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内容创新,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活动,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注重形式手段创新,借助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手段,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注重方式方法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多用群众语言,多用生活语言,把问题讲清讲透、讲到点子上,从而打动人、说服人。
善于利用重大时机,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比较特殊的时机,结合重大事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特大地震是一场灾难,但我们抓住抗震救灾的机会,对灾区人民也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改革开放的生动教育,取得了比平时更好的效果。这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及时捕捉机遇展开教育引导活动。一是找准切入点。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引导的侧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抓住重点人群。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牵涉到不同人群,导致强度不同的反应。在教育引导时,应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特别要密切关注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动态,集中力量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三是坚持科学引导。既鼓励和激发群众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注意针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做好各方面工作。
抗震救灾精神的心得体会篇3
近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决定评选表彰一批“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从5月12日地震开始,各大媒体的视线范围内总是不断涌现出各种英雄事迹。
由于地震发生时,震区的学校正在进行教学活动,因此,饱受灾难的有相当一部分是花季的少男少女。平常,我们看到的各种见义勇为的故事,勇敢者多为成年人,而如今震区涌现出的英雄少年,刷新了我们的视线,也让我们用新的目光有点及面的客观的去审视中国的新一代,也就是俗称的“90后”。
且先不去议论这些英雄少年的事迹,先从表彰的通知出发,看看表彰小英雄的必要性。
此次受灾的90后们,是中国新一代的群体代表,也是伟大民族寄予希望的一代。由于地震波及范围广,影响巨大,所以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尽力满足。这一点,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上下齐心,都显得尤为积极,全国上下官民齐动员实乃世界之罕见。
相对于此次受灾的群体而言,我们应该给予英雄少年们更多的鼓励。第一:体现出党政机关对青少年的关爱,祖国的未来永远都属于下一代年轻人,他们迎着朝阳勃勃的生机就是祖国的未来;第二:此次涌现出来的英雄少年有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林浩、绵阳市北川中学王亮、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小学陈浩、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马健、青川县木鱼中学何翠青、北川县曲山镇小学何亚军、都江堰市聚源中学甯加驰、北川县曲山幼儿园朗铮、彭州市磁峰中学雷楚年、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康洁、都江堰市聚源中学高莹,他(她)们都是优秀学生的代表。对他们的表彰,有效的在当前特殊时期下稳定安抚民心,感受关爱,让这些同龄人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尽快恢复心理健康,认真学习;第三:此次地震,历史必将铭记,表彰小英雄此举是为当前以及日后的青少年树立榜样和学习的楷模;第四:表彰小英雄,有利于激发当前形势下的花季少年勤奋学习,牢记历史并自信未来;第五:有利于培养中国青少年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奉献精神;第六:这些少年英雄的事迹涌现出来的优秀的品质,值得全球华人不论职业、不论宗派、不论年龄、不论地区、不论时间去学习和宣传。
目前,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仍在继续。救死扶伤的同时,精神粮食显得尤为重要,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也正为此努力。我们要始终坚信在这些英雄少年的精神鼓舞下,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切不幸都将成为历史。且让全球华夏儿女齐心一致共奋进。
抗震救灾精神的心得体会篇4
一场大地震降临,昔日的美好校园,成了今天的废墟;昔日朗朗的书声,成了今天难言的悲泣;昔日活泼的童真,成了今天瓦砾下的阴魂。这难言的悲惨让我的生命经受了一次洗礼,心灵受到了震撼,再一次认识到了教师的伟大。就在地震发生的刹那间:绵阳市汉旺镇小学的吴忠仁老师一边高吼“同学们快跑!”一边死死撑住已经变形的门框,催促同学们从身边冲出;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趴在桌子上,护住桌下的4个孩子;汶川映秀镇小学张米亚老师跪扑在废墟中,双臂紧紧搂住两个学生;还有绵阳平武县南坝小学杜正香老师,卧到在瓦砾中,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各拉着一个孩子,胸还护着3个幼小的生命------这些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教师,在生死关头以自己的行动成就了不朽的永恒,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的诗篇。他们让我再一次读懂了“人民教师”这四个字的博大与崇高,他们可歌可泣的更事迹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仅拥有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生死的紧要关头,他们更能义无反顾的献出自己的生命。灾难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置之度外。灾难是可怕的、失去生命也是可怕的,但留住了希望,一切便不再可怕了。我们可爱可敬的老师们正是用他们的爱和责任为学生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长城,也向世人展示了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师德光辉。
作为同行,我们要弘扬灾区人民教师忠于职守、不怕牺牲、无私忘我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崇高思想,关爱学生、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我们应以四川灾区英雄教师群体为榜样,更加积极进取,忠于职守,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祭奠那些逝去的英灵,()以更加勤奋的工作,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作为教师,我要向他们学习,落实到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1.认真学习为人之道,为师之德。要当好一名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做到在教书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育人中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2.坚持业务学习,爱岗敬业,以高度热情和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认真阅读各种教育教学刊物,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做好笔记,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及科学方法观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选择了当教师,就要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选择忘我,选择无私,选择清贫。在浮躁的环境里,我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甘于奉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我要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抗震救灾精神的心得体会篇5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念天地之悠悠,人类史也不过如白驹过隙;相对于无限的宇宙,我们无可否认人之渺小。所以,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一条艰难蜿蜒前行的道路。像风刀霜剑、山崩地裂等等,千百年来,常伴人类行路之旁。但也正是环境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之磨炼,让人类越来越坚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闪亮,亦彰显此一道理:精神家园,玉汝于成。
且不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抗击天灾人祸,最终走向胜利的历程,仅以当代中国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意志,便是艰难困苦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襄未来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它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永恒来源。像“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等抗震之众志成城的场景,以及灾后万众一心的重建历程,都凝结和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它也自然而然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于“中国精神”的王冠之巅,激励着中国人民鼓起风帆、面向未来。
灾难亦有时,痛苦也会慢慢湮灭,但自然与历史的周期率,仍可能规律性的发生。像自然灾害,有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一些人为灾害,也可能因我们的记忆抹去过快而再次发生。因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特别是那些让我们战胜千难万苦的经验、意志与精神,更是我们应永远记取的珍宝,它是我们纵观古今、连接未来必不少的链条和支柱。
因此,将那些“抗震救灾精神”,通过一定的形式,如文艺作品,让其再现,并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人,从中吸取精神的营养,让后人走得更稳、更好,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固若金汤。这其中,人民艺术家们的责任重大。我们常说,艺术家要深入生活,要融入时代。当然,表现小我,也是时代的.侧映,但是,如果艺术工作者总是将身心囿于偏狭的小我之域,就难以看清时代的张力,无法亲近时代澎湃的精神,就难以把诸如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得以展现于天地间。
像汶川等抗震与重建的过程,不仅是一场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物质重建过程,它更是一场精神家园的精耕深构历程。当我们的艺术工作者,能真正深入重建的灾区,从环境的改变,前后的对比;灾区人民心灵创伤的抚慰和无畏前行中,就能从中感受到国人感恩深如海、爱心无远弗界的伟大。当艺术工作者将身心投入其间,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生活、融进血液,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时,就能以艺术的力量、精神的鼓舞,将一个玉汝于成的精神家园,立体地展现于国人的心灵之城上;中国人民的“抗震救灾精神”,就会飘扬于重新鼓帆远航的猎猎旗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