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记心得体会通用5篇

时间:2023-10-04 17:11:58 分类:公务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积累的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聪明地做出决策,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脱贫记心得体会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脱贫记心得体会通用5篇

脱贫记心得体会篇1

读懂“脱贫总结表彰”的时代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今,中国如期完成了脱贫任务,足以在人类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十四五”规划,今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始与开局之年,读懂“脱贫总结表彰”人选的时代意义,为接续乡村振兴总结经验,继续书写好勤劳致富的新篇章。

擦亮共产党人实干成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的核心是将脱贫致富的技术传递到群众手中。重庆下庄村获奖提名者毛相林,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探索培育农产业,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获奖提名者李玉是院士、教授,也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成色,他们为贫困地区送去了教育、产业、基础等“造血技术”,让群众可以不过分依赖外力,在家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乘势而上,既加快推动扶贫产业由大变强,打造产品的“金子招牌”,用产业实现劳动力回流,助力乡村发展,又要亲力亲为做好教育文化、移风易俗等领域建设,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脱贫榜样的力量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可循,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认真学习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人物,定能为乡村振兴再创灿烂辉煌。

当初在报考“三支一扶”岗位的时候,朋友问我:“人家都往外城里去,你怎么还往山里跑,放弃大城市机场的工作,跑回家去参加扶贫工作”。记得当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趁还年轻到基层艰苦的地方去”。就这样我带着些许憧憬和不安,踏上了扶贫的工作岗位。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在脱贫攻坚路上种下实践之花。刚去报道第一天就得知自己所挂的是镇里的贫困村,路程最远,有“九曲十八弯”之称。作为本镇人,知晓方言,又有部队经验,以为扶贫工作很简单,然而刚下村,工作便给了自己一个“下马威”。当前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下村入户、走访调查、加班工作已是常态,因此脑海里也曾闪过退缩的念头。但是只有真真正正去贫困户家中走访,才能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需,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刚开始通过“一户一策”来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后来通过自己亲身实践才知道那些贫困户真正的致贫原因,才知道如何因户施策,做好扶贫工作、讲好扶贫政策、做好思想动员,才知道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才知道“纸上谈兵”不去实地去走访是无法了解真实情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去亲自实践。永远不清楚贫困户的真实情况。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们在脱贫攻坚路上种下希望之花。扶贫重在“扶”,“扶”是手段,“富”是目的,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积极开导贫困户,激发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想办法发展产业,帮助他们致富增收,给他们带来脱贫的希望。脱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造血”的重要方式是输送“造血干细胞”,直接精准对接贫困户,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等,扶持其发展产业。村里引进风力发电不仅给大家增加了收入还成为打卡的好地方;村里成立合作社,开展激励性扶贫,指导贫困户种植仙草、灵芝等农作物,并为贫困户发放鸡苗、鸭苗,提高贫困户的经济收入,通过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解决资金问题,购买农作物保险,确保农作物的收成。这种“强身健体”式的造血,可直接为入股贫困户提供分红、为就业贫困户提供收入,村里还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真正激发贫困户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才能避免贫困群众脱贫后返贫,从根本上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在脱贫攻坚路上种下奋斗之花。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之年。我们要攻坚而进,克难前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步一个脚印,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位,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极其的细心、大的耐心、极强的责任心做好脱贫工作,践行我们党“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掉队”的庄严承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扶贫工作人员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如期打赢,还要做到真正的让贫困户脱贫后不返贫。

全县帮扶干部培训会后,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帮扶责任人,包靠5户贫困户。工作已然四年有余,但对扶贫工作感到很陌生,接到任务后的我忐忑不已,不会种粮,不会养羊,没有人脉,没什么资源,究竟如何让他们脱贫,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脑海。

深入农户摸实情。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我第一次敲开贫困户的大门,踌躇满志的时候,现实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5户贫困户存在着单身、独居、75周岁以上、长期慢性病史、无劳动能力、耳聋、残疾等问题,瞬间感觉天塌了。经过面对面交流和村支书的介绍得知,他们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低保、养老保险和各种补贴,这些情况我都认真做了笔记,当天走访完后,我把每户情况都整理成册,烂记于心。曾经我对医疗政策、养老政策、残疾政策等什么都不清楚,现在什么标准享受什么政策信手拈来。做群众工作第一次,扶贫路上要学会“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学会了就去执行,实践出真知,百姓的知识都是从生活点滴中总结而来的,唯有从群众中来,方能到群众中去。

因户施策支真招。漫漫扶贫路,困难常相伴。每个贫困户都存在问题,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抑郁症八年的国平无残疾证,不是不符合办理条件,是本人不愿办理;借住在表弟家的清福,35岁的时候在外漂泊丢失了户口本,64岁了回到家重新办理了户口登记,从年轻就没干过活,也不想干活;从小智障的跟起随着妹妹一块生活,严重影响妹妹家的正常生活;失去独子的明全,两口子心理上受到了极大创伤……怎么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成了首要任务。电话咨询残联办证需要的材料,到专科医院去写病历、开证明,最后办成了残疾证享受到了残疾补贴;协调村里帮助联系敬老院,把跟起送到幸福院去,因特殊原因并未办成,但是单独修建了两间新房;时不时地打电话联系明全,询问最近的身体及家中的事情,让他体会到有人关心。大事难事琐碎事,群众身边无小事。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把琐事做好,把小事情做精,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才能赢得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

拉近距离增感情。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是“小事”显担当。每月入户是常态,电话联络成习惯。国平有抑郁症需要买药,因为药物的特殊性,限量购买,所以我每周都会给他媳妇打电话问吃的药还有没有,自从帮扶他们家,每次买药都是我和她一块去买,都快成了习惯。他儿子和我差不多大,每次我叫她一声大姨,她就会笑得很开心。每月我至少入户一次,每户都待一个多小时,询问最近的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拉拉家常,联络下感情,他们都说我去了,好比去了一个亲戚。帮扶责任人的职责就是协调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出点子、找路子,帮助贫困户脱贫,所以我就是党和国家派去帮他们脱贫的“亲人”。

脱贫记心得体会篇2

“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贫困人口脱贫带来了冲击,给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带来挑战。面对这场时间紧任务重近尾声的脱贫攻坚战,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松劲,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获得最终胜利。

绷紧“思想弦”不放松,提振精神树好“致富志”。“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穷不能志短,扶贫要先扶志。只有把好贫困户“思想关”,才能引导他们摆脱“贫困志”。只有把“致富志”树立好,才能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扶志须攻心,要引导贫困户树立“靠勤劳双手摆脱贫困”的思想,坚决杜绝“等靠要”思想。做足做深做透困难群众思想工作,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贫困户家中“坐一坐”,多与贫困户“唠一唠”,全面提升其进取心,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进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让“懒汉”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用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绷紧“政策弦”不放松,为民造福植好“福祉林”。“政策如果对我们的百姓好,就是真正的好,我们就坚持这个政策”。政策为行动提供有力保障。扶贫政策可以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只有“少搞一些盆景”,把扶贫政策宣传到位,才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春风拂遍贫困户的面颊,温暖人心。只有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才能真正发挥政策保障作用,助力脱贫摘帽。扶上马送一程。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始终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在当前决胜的关键时期,既要把这些政策宣讲好传递好,更要巩固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凝心聚力把这些政策落实好运用好,对不稳定户边缘户及因疫情导致的特殊户针对性帮扶,让生活有保障饮水安全住房温暖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有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骨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未脱贫的,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准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记心得体会篇3

201x年,让人回味、让人难忘,主因是脱贫攻坚第一年,为确保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大家在曲折和反复中前行,不敢懈怠、全力以赴,是辛苦的一年,最有意义的一年。除了做规划、填报表、宣政策、促进度以外,还要面对贫困户与非贫困、干部与群众的矛盾。有恼骚、有抱怨,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力争理顺一些思路、固化一些方法,确保来年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在当好“八大员”切实做好“九件事”基础之上,作为第一书记需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把握政治导向,还须在基层定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有的放矢开展自己的工作。首先在基层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基层党委政府监督管理,与基层政府建立好融洽关系,再次与村两委一班人协同作战,选准自己的位置,处理好村班子人员的关系。我们来村进行帮扶指导,还要顾忌村民对村主要干部的感受和看法,化解不利因素,平衡各方的力量,不与村主要干部抢风头,清清爽爽做人、兢兢业业做事,达到帮办不包办、补台不拆台,争做锦上添花之效果。

强化素质培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君欲事其事、必利其器”,作为选派单位的帮扶代表,第一书记的能力和素质至关重要,不但基层工作经历丰富还要年轻同志,才能更好的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当然还可以在实践中去学习、在基层中去锻炼,练就成熟的品质、过硬的服务能力。第一书记的专业知识、扶贫政策、理论素养是通过培训才能得以提升,在各个部门(行业)组织培训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第一书记在驻村帮扶、扶贫帮扶、政策导向的培训至关重要,只有时常处于学习状态,潜心研习、不骄不躁,才能提升认知水平、思想境界,通过在基层的历练,最终成为一名践行服务基层的合格人才,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中坚力量。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上级的惠民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基层干部是执行者,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是政策落地的关键。随着政治环境改变,新常态的形成,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能力素质、务实担当亟待加强,没有基层班子队伍的建设,就没有政策的有效执行,村民的利益落地更无从谈起,只有建设好一支能贯彻落实政策的队伍、培养切实为民服务情怀,适应新常态的基层干部,扶贫工作才不会拖后腿,扶贫成效才会明显。通过制定并完善《村级后备干部三年发展计划》、《提升基层干部服务能力方案》,吸引创新创业人士到班子中来,讲清基层干部发展空间及政策优势,强化新鲜血液的储备,培养年轻后备干部,优化队伍建设,建强基层组织,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扶贫队伍,确保党在基层的坚强堡垒作用。

切实为民服务,打通村民“最后一公里”

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代办服务,坚持便民利民原则。让“等群众上门”变成“送服务上门”,“群众跑”变成“干部跑”、“多次办”为“一次办”,倾力解决村民“办事难、难办事”问题。鼓励村社干部主动前往帮助困难户家书写申请、代理办理生猪理赔、小额信贷、门诊报费事宜,询问村民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帮助的事宜,随着服务工作的推进,跟踪落实为民代办服务,完善相关机制,培养基层干部的为民服务情怀,形成良好的为民帮民氛围。

很多时候,村民希望被关注,小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或者关心。比如,村里土地占用事宜,一直没有能解决,刚去的时候村民闹得不可开交,通过多次调查、给予解释、相互沟通,他们的怨气消了,相反,能站在我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借助农村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多余的农产品,解决农村土特产品难销售,实现村民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重要的是能帮助村民在网上购买的产品。

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要想致富首先修路”,体现了基础条件的至关重要性。老百姓关心的是道路、安全饮水、病塘整治、电力改造,只有做了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让人信服,也是最能体验到的明显效果。对标“双七有”,村内的许多建设项目,几年努力皆是徒劳奔波,如今通过政策倾斜和帮扶单位的协调,全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了彻底的改善,电力、道路、卫生室、文化室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改造,村通“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已经实现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切实让无房屋、危旧房户住上了安全的好房子,以“敢叫日月换天地”的气势,抓村内环境建设。

多方创新创造,拓展发展新路径

在“引进来”时更注重“走出去”,积极带领本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走进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拓展村民的视野,激发创新创造的动力,借助产业发展资金,科学规划本村增收产业,积极做大传统产业、大胆引进特色产业。只有村民观念变化,产业才能引进,村民增收才有希望,村民的日子才会好起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积极盘活村内的撂荒土地,鼓励村民流转租赁村内的集体资产,开发挖掘本村固有资源,激活村内的集体经济,整理联合相关领域的资产管理公司、农业农头企业,探索长效、科学的利益机制,确保集体经济增收。

借助订单农业,成立农业合作社,采用“村委、龙头企业领办”模式,创新启动村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开展无职党员定岗定责活动和党员志愿参加服务活动;通过建立村级微信公众号、微信交流群、qq群、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与在外务工人员及党员的沟通联系。

提升治理水平,建设美丽新村

脱贫记心得体会篇4

从“全面胜利”解读脱贫攻坚“精神密码”

“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充分彰显,是赓续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教材,更是前进路上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中华大地已走过万水千山,未来仍需跋山涉水,身处“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在新征程上奋勇开拓,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向着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创造更多奇迹、实现更大辉煌。

脱贫记心得体会篇5

“真后悔,没有坚持让诗燕回市里检查身体!”追悼会上,黄诗燕的爱人泣不成声。

11月23日晚,黄诗燕乘车3小时,从株洲家中赶到县里,感觉异常胸闷。24日上午,在县医院检查身体,发现心电图异常、糜烂性胃炎等问题。

同事和妻子劝黄诗燕回株洲做检查,黄诗燕却说,“县里事多,来来回回路上耽误时间,挺一挺再说。”

来回往返、检查身体,至少一天,黄诗燕不舍得“浪费”。

从上任起,黄诗燕一直这样拼。为了争取重大项目,黄诗燕清晨5点从炎陵出发,汽车在高速冰冻的大桥上滑行100多米;为了赶上长沙、深圳两地招商引资活动,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为了推广炎陵黄桃,他带病为“黄桃大会”站台,跑遍每一个城市推广点、每一个乡村展台……

“不拼怎么行啊?”黄诗燕生前经常说。

2011年6月,组织选派47岁的黄诗燕到炎陵县任县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处井冈山西麓的炎陵县,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比例高,到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61人,贫困发生率达16.57%;距离市区路途遥远,无区位优势。

分析县情后,黄诗燕提炼出炎陵县“四老四地”特点:老祖宗安寝福地、老人家革命圣地、老天爷生态宝地、老百姓宜居乐地;他鲜明提出守望“两座山”,守“绿水青山”、望“金山银山”;在农业发展上,黄诗燕带着一班人经过分析,重点抓好生态特色产业,比如特色水果、无公害蔬菜、茶叶、药材、花卉苗木等;用好生态山水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种养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回过头来看,诗燕书记主抓黄桃产业,抓对了。”分管农业的炎陵县副县长盘晓文说,2011年,炎陵黄桃只有5000亩。但学农出身的黄诗燕认为,炎陵县黄桃优势种植区与贫困村高度重合。

为何?县里的高寒山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湿,多沙质土壤,种植农作物“十种九不收”,老百姓越种越穷。但这样的环境却恰好适合黄桃生长,可以连续结果二三十年,果实香甜可口。

黄诗燕力排众议,在炎陵县发展黄桃产业,始终如一为炎陵黄桃站台。

每年黄桃成熟季节,炎陵都会举办黄桃大会。有人提醒他:现在要减少办节办会,你要注意点,不要总是去!

“我为农民站台,怕什么?”黄诗燕答。就连“炎陵黄桃 桃醉天下”的广告语,都是他想出的。

终于,黄桃从炎陵的深山沟,走向全世界。目前,炎陵县黄桃种植面积8万多亩,2019年产值11亿元,黄桃有关收入占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的四成;4784户14152名、近六成贫困人口种植黄桃,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黄桃糖分高,容易坏,所以要抓紧卖。黄桃销售季节,黄书记每天都过问情况,两天看一次简报。”盘晓文说。

《脱贫记心得体会通用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