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研报告6篇
要想将调研报告写好,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梳理好调研中得到的数据,在调研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耐心与细心,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准确的呈现,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产业调研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产业调研报告篇1
一、市基本概况
市位于省东北沿海,面积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4公里,水陆交通便捷,沈海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温福铁路、将动工建设的宁武高速公路、规划中的福泰高速公路和宁衢铁路交叉贯全境,构成铁路、公路立体交通体系,并将成为沿海通向内陆省份的重要通道。产业特色明显,工业形成了以三个主导产业,即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和以茶叶加工为主食品加工业,电力、冶金铸造、建材、医药化工和包装印刷为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20xx年生产总值147.39亿元,增长12.6%,跃居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第三位;工业总产值248.88亿元,增长11.3%,省20xx年县市国内生产总值前20名+人均gdp市位于省内第十二位。
二、市房地产行业前景
政府发展思路:按照“强化中心社区,建设小城镇集群”的发展思路,“十五”期间,以建设中心市区为主体,中心集镇为骨干,加快了南部“金三角”城镇群的建设和以国道104线、省道小浦线、枫湖路为轴线的城镇带发展。初步建立起了有利于增强城市整体服务功能、有利于生产生活、城市市容美观、市政设施较完善的中心城区和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通过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群的功能互动和优势互补,为建成城市化水平较高、辐射能力较强、规模较大,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港口工业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市人口60多万,城区20多万人口,人口占宁德市的1/5左右,gdp占宁德市的1/4左右,工业总量占宁德市的1/3左右,是宁德市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闽东工业重镇。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居住消费、投资的市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达47.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完成富春溪两岸、坂中片区、南湖旧城片区、赛岐镇区、甘棠镇区控制性详规以及溪尾镇、溪柄镇、晓阳镇总体规划编制。该点突出表现了市为促进海西建设打造文明城市的合理规划,从中领悟到市合理规划中加快了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在这人口密集居住的城市,房产做为可增值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及有效的利用、合理的市场资本运作,促进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政府“十一五”规划草案中加快城市建设争取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3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31万人。
三、市房地产行业市场调查
1、房贷市场余额: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的迅速发展,08年房产抵押贷款额为万元,同比上年增长%;09年房产抵押贷款额为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0xx年1—5月份房产抵押贷款额为万元,同比上年增长%;随着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危机的远去,经济的快速回升,从以上数字可体现出房贷市场的活跃性。部分已经抵押按揭于各大银行的房产,随着房价的上升,资本的市场最大化合理利用,均可能提前还贷以该司100%抵押担保的形式有效的、最大程度的利用固定资产。
2、个人经营性贷款附房产抵押
市以三个主导产业,即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和以茶叶加工为主食品加工业为主要经济产业。随着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家的有效资本运作,08年个人经营性贷款附房产抵押贷款额为万元,同比上年增长%;09年个人经营性贷款附房产抵押贷款额为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0xx年1—5月个人经营性贷款附房产抵押贷款额为万元,同比上年增长%;该部分抵押贷款附于个人经营性贷款当中审批过程烦琐、手续复杂等问题,现可用于该司做为100%抵押担保贷款,使其资产最大化合理利用,企业得到充足的流动资金。
3、担保行业状况
市现有工商注册备案在册担保公司20多家,如:恒实担保、诚信担保、信合担保、恒顺担保等,此20多家担保公司现担保对象全部以企业及企业法人经营性贷款进行扶持,截止20xx年5月的担保额余额为亿元,在宁德地区该司所经营的以房产抵押为前提,100%对其抵押物抵押担保的担保模式为闽东地区首家担保公司,在我市现有的担保背景条件下该司以“谨慎操作、严防风险、确保目标、有序扩展”为方针,以“积极探索、稳健经营”为准则,担保业务严格遵循公司《章程》和《实施细则》,形成“大小并举、助强扶弱、优质优先、劣者淘汰”的担保运行机制。是专业从事个人融资信用担保、抵押加成个人贷款、企业融资信用担保、风险投资担保及金融中介服务的智力型现代化企业。
四、该司前景
信泰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68万元,该司位于市广电大厦第十二层。该司在目前正以市政府“十一五”规划草案相吻合,加快城市规划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为首要,打造海西文明城市。该司可在以下几点快速发展业务:
(1)、目前市房产抵押贷款余额为亿元,其中大部分已抵押按揭各大银行时间期限已久,随着近几年房价的上升房产的增值,从中大部分客户合理利用抵押物,以该司100%的抵押贷款方式,资本市场最大化;
(2)、现有市企业法人经营性贷款附加房产抵押于中国工商银行的贷款,由于办理程序烦琐、手续复杂等原因,抵押50%—60%的抵押物可转移部分到该司以100%抵押为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提供有效的流动资金;
(3)、随着城市的有效规划,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大。
五、公司优势
(1)、专业把控风险——公司股东来自电机、贸易、蓄电池等相关行业,出资人不依赖公司融资,能更客观把握公司对外担保风险;
(2)、专业人员——公司主要管理人员具有银行及担保公司多年行业经验;
(3)、专业服务—公司提供房产抵押加成及个人经营贷款服务,目标客户明确。
六、合作效益及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在贷款的风险控制方面,信泰担保有限公司可以通过优化贷中管理流程,形成对于小额贷后管理的个性化服务,分担银行的管理成本,免去中行后顾之忧。
其次,事后风险释放方面,信泰担保有限公司的优势更是无可替代的,中行直贷的项目出现风险,处置抵押物往往周期长,诉讼成本高,变现性不佳。信泰担保有限公司的现金代偿,大大解决了中行处置难的问题,使得不良贷款及时得到消除,之后更加灵活的处理手段进行风险化解。
合作优势:信泰担保有限公司的时效性快。有时候一些贷款模式流程,造成中小企业主大量时间浪费;而信泰担保有限公司的恰恰表现出灵活多变的为不同企业设计专用的融资方案模式,大大节省了企业主的时间与精力,能迎合企业主急用资金的需求。
另外,信泰担保有限公司在抵押基础上的授信,额度大大超过抵押资产值。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需求资金。目前,信泰担保有限公司在贷后管理和贷款风险化解方面的规范和高效运营,获得了各家银行的充分信任,双方合作都取得比较好的合作效果。
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是长期发展的趋势,发达的民营企业、正规金融机构与民间担保机构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促使金融机构与投资担保公司加大合作,那么金融机构在为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存在的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民间金融能更快更好地踏上阳光化的征途,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得到有效缓解,形成正规金融机构、投资担保公司、中小企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油茶是我们会同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一种木本资源,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且较其他油种有绝对优势和保健特点的绿色食品,食用和工业经济价值巨大。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打造其系列精品,对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最近,我们对会同县油茶生产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感到发展油茶产业大有可为,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做大做强,并培育成农民增收的一项特色产业。
一、油茶产业处于日渐萎缩的尴尬境地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优质食用油。而湖南是全国油茶主产地,湖南的油茶面积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40%,常年产油量达5-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会同素有“广木之乡”的美誉,油茶、油桐一直是我县的拳头农林产品,曾经名噪一时的“洪油”就包含了茶油,吸引了众多客商和友人慕名前来采购。但是,由于思想认识不足、科技推广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县油茶生产日渐萎缩,传统的优势产业每况愈下。一是砍伐严重,面积和产量急剧下降。由于前几年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时候,片面强调脐橙、板栗等经济林的效益,忽视了油茶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大量砍伐油茶林改种其它经济林,加上油茶病虫破坏和作为主要燃料使用,致使油茶林面积逐年减少。全县油茶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85年的44万亩和1333吨减少到现在的40万亩和600吨。二是经营粗放,加工滞后。长期以来,林农把油茶林当作“露水财”来经营,一般一年垦复一次,既不施肥,又不防治病虫,有的甚至长期不进行垦复,致使杂树成林,乱草丛生,大量油茶树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加上油茶加工仍以传统的木榨和小作坊式的机榨为主,出油率低,色泽不亮,对茶油的价值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加工后剩下的枯饼未能综合利用,一直被作为肥料、燃料使用,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三是品种不优,树龄老化严重。现有茶树多为自然生长,基本没有引进优质高产油茶树种,科研部门缺乏对油茶新品种技术的引进、研究和推广,林分长期自然演替,绝大部分树龄老化,林地稀密不匀,林种结构不合理,导致大面积单产很低,平均每亩年产茶油仅3-5公斤。
二、油茶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茶油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公认的绿色保健食品。我们会同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地区,常年日照充沛,日平均气温在16℃以上,且以适宜油茶生长的微酸性土壤居多,是发展油茶产业的理想地方。综合分析我县县情和国内市场行情,认真研究油茶的生长特性,我们觉得发展油茶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
一是产业基础好。
虽然前几年油茶林受到严重破坏,面积有所减少,但现在全县仍有油茶林40万亩,其中正处盛产期的38万亩,这个数目在全国油茶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仍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我县农户又有种植油茶的传统习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油茶栽培管理经验,加上我县茶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贤胜植物油厂生产的贤胜牌茶油已远销日本、东南亚地区,迈出了油茶由传统生产向现代化加工转变的可喜步伐,为加快我县油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是综合利用率高。
油茶全身都是宝。茶籽经加工制成的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其品位可与橄榄油相媲美,并可加工成高级护肤化妆品;茶枯经深加工可生产精油、皂素、茶粕等系列产品,可作为重要的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机床抛光粉;茶壳可提炼茶碱、烤胶,制造洗发香波等;茶树杆根可用作盆景雕刻材料,制作小农具,生产白炭,可谓“种一树而创百业”。
三是生产成本低。
种植油茶一般3-5年即有收获,且用工很少,树苗栽种、施肥后,除每年垦复外,再不需其它投入,只相当于种油菜用工量的1/10,可有效解决农村资金缺少、分散的问题,适合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的分散经营,可谓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
四是市场前景好。茶油色纯味香,营养丰富,不像动物油含有胆固醇,不像普通菜籽油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茶酸、芥子甙,有降低血压、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等作用。长期食用,人的皮肤细嫩润泽,头发乌黑发亮,可增加人体免疫力。由于油茶不受虫害侵袭,整个生长过程无需施用任何农药,是绿色保健食用油,具有目前人们日常食用的任何食用油无可比拟的优势。今年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茶油现
我县自然条件优越,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河网密集,水库众多,雨热同季,是发展农产品的理想基地,非常适宜甘蔗的生长和甘蔗糖分的积累。近年来,我县甘蔗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培植壮大甘蔗生产已经成为我县的一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维护好、巩固好和发展好我县甘蔗产业,增强甘蔗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我县农民增收、企业增益、政府增税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县甘蔗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不断调整甘蔗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格局。全县蔗糖业认真组织开展“吨糖田”综合技术开发工作,引进新台糖26、27号、桂糖94/119、桂引9号等11个新品种,良种覆盖达99.%。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有新的进展。20xx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37万亩,甘蔗总产145万吨。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县境内有东糖石龙有限责任公司和博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两家日榨量达万吨以上的制糖龙头企业。我县甘蔗产业从主要通过增加甘蔗种植面积、扩大生产规模的发展阶段到了主要通过提高单产、提高综合利用效益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稳固提高、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二、我县甘蔗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甘蔗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甘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一)种植生产方式粗放,单产及集约效益低。
一是耕作方式落后,管理手段粗放。目前,我县甘蔗种植的大部分环节仍然靠手工作业,仅有很少部分运用机械化深耕深松。在收割环节上也主要还是靠人力,随着人工费用的不断上涨,蔗农种植的平均成本普遍较高。由于蔗农普遍缺乏科学种植的意识,仍然习惯于按传统耕作方式种植,对套种、地膜覆盖、宽行种植、智能化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整套高产高效的综合生产技术的运用较少,加上蔗地缺乏基本的灌溉条件,进一步恶化了甘蔗的生产条件。二是生产组织形式分散。目前,我县甘蔗种植仍然属于小农模式的生产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程度低下,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二)品种单一退化严重,新品种选育问题突出。
我县甘蔗种植品种单一化问题比较严重。由于有些品种的种植期已超过十年,品种退化的问题已十分严重,黑穗病、赤斑病、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等病害日益加剧,导致宿根发株少、宿根年限缩短、植株变矮、节间变短、糖分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逐年减少。由于品种过于单一所带来的抵御风险能力弱、种性退化和病害加剧等问题,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制糖企业竞争力不强,综合利用水平及效益整体偏低。
一是制糖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国际上的其他主要产糖大国相比较,广西制糖企业的平均规模仍然偏小,我县制糖企业规模也相对偏小。二是产业链短,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发展相对滞后。我县蔗糖精深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对甘蔗的综合利用仍然主要表现在生产酒精或复合肥等初级产品上,蔗渣造纸技术仍有较大的发展发展空间和潜力。与一些地区制糖业在利用废糖、蔗渣等废物生产的衍生品产值占总产值三分之一以上的状况相比差距明显。
(四)蔗农与糖厂利益不尽合理,分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多年实践来看,糖蔗收购价格机制在二次结算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一是在蔗农与糖企进行结算时主要是以企业自报的平均销售价进行结算,而企业自报的二次结算价往往都低于市场的实际销售价格,或是以其他方式进行价格转移,以达到降低二次结算价的目的。二是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蔗农难以了解企业真实的销售价格,在二次结算中处于弱势地位,通过二次结算提高收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有利益被侵害的可能性。因此,二次结算机制对蔗农增收的实际效应不明显,不利于调节种植环节与加工环节之间的利润差距,不利于调节蔗农和糖企之间的利益分配。
三、促进我县甘蔗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我县甘蔗产业发展,不是盲目扩大产能、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产糖量,而是主攻单产、蔗糖份、甘蔗间套种,发展循环经济、蔗糖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甘蔗产业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进一步完善糖料蔗价格机制,维护广大蔗农利益。
一是保持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基本稳定。维持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基本不变,不要根据某一年糖价波动情况轻易提高或者降低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二是完善蔗糖价格挂钩联动、二次结算管理办法。应当在进一步调查了解制糖企业成本、综合利用效益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挂钩联动价格、系数。三是调整良种加价政策。不要根据某一年糖价波动情况作为调整良种加价政策的依据,而要根据良种研发、推广的实际,调整良种加价政策,还应当把推广脱毒健康种苗纳入良种加价政策调整范围。四是提前公布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应当提前一个榨季公布糖料蔗收购价格方案,如果条件不成熟,至少应当提前一个榨季普通糖料蔗收购首付价,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甘蔗生产规模。
(二)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甘蔗单产、蔗糖分。
以提高甘蔗单产、蔗糖分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甘蔗高产高糖综合栽培技术、工程措施,要不断扩大高产高糖良种、机械深耕深松、智能化施肥、蔗叶还田、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面积。大力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灌溉模式,不断扩大喷灌、渗灌和滴灌蔗地面积。要鼓励、扶持甘蔗收割机械的研究开发,努力实现甘蔗机械收割新突破。
(三)加快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破译品种单一退化难题。
要制定替代新台糖系列品种的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攻关计划。针对我县甘蔗生产实际,以满足农户、企业生产需要,替代旧系列品种为选育开发目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科学论证,全力推进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发,切实破译品种单一退化难题,探索甘蔗品种更新换代的新路径。
(四)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增强甘蔗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加快生态蔗园建设。以加快生态蔗园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广“猪(牛)-沼-蔗-灯-鱼”、“蔗-牛-菇”、“蔗+西瓜(甜南瓜)”、“蔗+马铃薯”、“蔗+花生(黄豆)”等循环利用和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延长甘蔗生产产业链,增产增效增收,提高甘蔗生产竞争力。二是提高制糖业综合利用水平。鼓励、支持制糖企业以经济效益、环保等综合效益好为原则,根据制糖企业实际,选择蔗渣、糖蜜、酒精废液、滤泥的综合利用模式,加强酒精废液农灌技术研究,开展蔗渣发电的可行性研究。鼓励、支持制糖企业追踪研究蔗糖化工业高新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发展蔗糖化工业,延伸制糖产业链,提高制糖生产竞争力。鼓励、支持引进知名品牌企业发展大型食品制造业,发展壮大食品工业。
一、调研路线:
11月3日:柳州—柳江—柳城—柳州
11月4日:柳州—象州—武宣—来宾
11月5日:来宾—宾阳—青秀—南宁
11月6日:南宁—扶绥—上思—崇左11月7日:崇左双高基地(双高:亩产8吨以上、含糖量14%以上)
二、各主产区调研情况汇总
1、柳州地区
从考察沿途来看,柳州地区受台风影响很小,几乎没有倒伏,反而因降雨较多,甘蔗长势较好;面积方面,改种现象较为普遍,像柳城地区,主要改种桔子树,据广西糖网统计,整个柳州地区面积减少10万亩左右,去年160万亩,今年在150万亩;单产方面,从实地测量看,部分地块估产能达到5.5吨/亩,多数地区单产正常或略偏高水平,仅个别地区因新植蔗缺苗严重,单产较低,估产仅有3.5吨/亩,结合糖网10月份调研数据,估计整个柳州单产较去年同比略有增加,大约每亩增加0.2吨左右。
2、来宾地区
来宾境内甘蔗整体长势良好,有甘蔗地改种桉树和木薯现象,据糖网估计,今年甘蔗面积减少20多万亩,去年甘蔗面积在260万亩;驱车南行逐渐有倒伏现象,但整个来宾境内倒伏比例不大,多数轻微倒伏,少部分地块有中度倒伏现象,倒伏严重地块一方面会影响甘蔗的生长高度,另一方面影响甘蔗糖分的积累,据我们实地测量单产,来宾普遍估产在5吨/亩左右,田间锤度基本在21-23的水平,有倒伏地块,锤度在20以下,影响后期入榨的出糖率;据广西糖网对比去年数据,来宾境内整体单产略高于去年。
3、南宁地区
来宾与南宁交界地带,仅有轻微倒伏,估产普遍都在5-5.5吨/亩,属正常单产水平;进入南宁周边地区,倒伏现象较为普遍,多数中度倒伏,据糖网人员介绍面积略减,改种玉米和花生较多,据伶俐镇农户介绍,甘蔗价低于400元/吨的话,会大幅度改种,单产受倒伏影响较去年减0.5吨/亩左右,我们实地测产4.8吨/亩,去年普遍在5吨以上;对比去年数据南宁蔗区单产略有下降。
4、崇左地区
从南宁往崇左调研途中,倒伏现象较为普遍,多数为中度倒伏,部分地块严重倒伏,但因蔗农扶直捆绑生长有所恢复,株高低于正常水平,基本在2.5-2.6m,锤度偏低,平均在20左右,每亩有效茎的个数差异较大,整体看,受台风影响有效茎普遍低于正常水平,实地估产基本在4.5-5吨/之间,个别宿根地块估产仅3.5吨左右;途经上思县七门乡一带,据糖网人员介绍,7月份时候,甘蔗地基本完全倒伏状态,是全区当时倒伏最严重的区域,从现在看,基本都呈l型重新生长起来,单产肯定会受一定影响,但比之前7月时候的预估情况要好。
5、双高示范田的推广目前仍处于推广初期,今年50万亩的任务并未完全落实,有形象工程之嫌。
三、种植成本、收益与替代品种植:
农户走访:南宁青秀区伶俐镇蔗农种植成本与收益(按新植1年,宿根1年计算):据了解,该村98%的农户都种植甘蔗,归属南宁糖业伶俐糖厂收购。每亩甘蔗地每年种植成本明细:尿素两包合计180元,复合肥150元,肥料50元,农药25元,新植蔗需要0.5吨甘蔗苗(新植额外成本)。该村一般用牛打垄,没用机械,如果用机耕每亩需要100-120元,种植行距约60-70厘米,比较密。其他费用:地膜每亩地一捆10-20元,绳子20元,砍蔗人工费用100元/人/天,约砍0.8吨。交收到伶俐糖厂集中收蔗点短途运费10-20元/吨。这个村农户的种植成本相对较低,总计1250-1300元/亩。
关于甘蔗收购价格:在13/14榨季,每吨甘蔗440元的收购价格,实际上伶俐糖厂以435元/吨结算(包括财政补贴10元,扣除装卸费用15元)。按这户农户家7亩地计算,其中4亩多种植甘蔗,13/14榨季收获27吨,减去成本纯收入6500-7000元。这个收入并不高,农民还是接受的,新榨季种植面积还是保持4亩以上,由于是第二年宿根蔗,加上台风天气出现倒伏现象,今年收成会减少,估计约22-23吨,若甘蔗收购价格下调到400元,他们收入将大幅减少,明年继续种植甘蔗的意愿将很低。另外,在12/13榨季时,农户在4月份已全部收齐甘蔗款,而13/14榨季,糖厂资金压力的原因,到8月份才全部收到蔗款,这也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意愿。
关于替代品种的'种植:目前桉树的收益确实明显比甘蔗高,但只能种山坡上,甘蔗地政府明令禁止改种桉树。甘蔗地改种替代品最大可能是选择玉米或花生,也有小部分套种香瓜和西瓜。种植花生或玉米每年两次收成,纯收益在1200-1300元/亩左右。一旦改种花生或玉米,隔年可以转回种甘蔗,如果改种桉树和其他水果,转回种甘蔗的机会就小的多,种植桉树需要7-8年才能重新种植甘蔗。另外广西旱地居多,玉米受干旱影响大,甘蔗抗旱性较强,所以还是选择种甘蔗的农户较多。伶俐糖厂蔗区的土地情况比较好,新台糖22号是主力品种,第一年新植,第二年宿根,农户注重管理,第一年新植每亩最高能收8吨,第二年宿根收成约6吨。
四、政策方面信息
从广西农业厅糖料处林影副处长了解到,根据农业厅的数据,去年广西甘蔗面积1600万亩,今年甘蔗面积减少50万亩左右,受灾面积300万亩,其中有40万亩绝收,因此实际甘蔗面积减少约100万亩;单产方面,近些年来广西平均单产基本维持在4.5吨-4.8吨/亩,今年预估在4.5吨左右,认为台风整体影响不大;关于甘蔗收购价的问题,目前还是在调查研究中,之前410元/吨和5500元的联动价的方案被广西自治区政府否定,理由是该价格农民会接受不了,种植面积会萎缩,但实际根据当前的食糖市场状况,410的价格,糖厂是最难以接受,制糖成本将达到4800左右了,对农户来讲,还算比较合理可接受的价格;关于直补的相关政策,目前还尚未有较成熟的预案,仍在讨论中,正式的方案出台还无明确时间。
五、调研总结以及产量预估
通过本次对广西四大产区的调研,广西单产较去年持平或略有下降,产量减少主要集中在面积上面,按照糖协的数据,广西种植面积减少250万亩,按官方农业部门的数据减少100万亩左右,市场其他机构的调研基本减少140万亩左右,从沿途看,甘蔗面积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但改种的品种较为分散,没有哪个品种适合大面积改种,另外,440元的甘蔗价农户还仍有一定收益,个人观点广西种植面积减160万亩左右;调研中实地测甘蔗锤度发现,受倒伏影响的甘蔗锤度较低,会影响后期入榨的出糖率,综合考虑,预估2014/15榨季广西产量在760万吨左右;广东和海南受此次台风影响较大,参考糖协以及其他机构的调研,预估广东80万吨,海南25万吨,加上云南230万吨,甜菜糖70万吨,最终2014/15榨季食糖产量预计在1170万吨左右,较上榨季减产160万吨左右。此报告将随天气等变化修正。
信息管理部杨绍志
2014年11月11日
一、xx业园区基本情况:
商丘神火铝厂投资10亿元,于20xx年成立,目前年生产能36万吨,年销售收入54亿元;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底,总投资16.7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吨,其中铝坯料10万吨,装饰用带材1万吨,ps版基材3万吨,空调泊1万吨,项目完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9亿元。目前,一期5万吨铸轧生产线已建成并投产,一期5万吨冷轧生产线已基本建成,马上即可试车生产;商丘东南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总投资4000万元,20xx年正式投产运营,目前日生产各种型号铝棒材300吨,可实现年销售收15亿元;河南鑫源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目前,日生产铝棒材150吨,可见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
另有已签约落地园区的商丘广源运输有限公司即将开工建设,投资5.6亿元的商丘广宇石墨有限公司正在做落地前的各项准工作,投资10亿元的电解铝阴极项目正在洽淡之中。
随着市、区两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制定了专门的xx业园区发展规划,力争把铝加工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等相关政策出台后,园区的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园区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种配套设施更加齐备,园区功能更加完善。
二、当前我国铝加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作为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铝材更加需求旺盛,同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铝行业的进一步限制,使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壮大起来,特别是在广东佛山,短短一年多时间,竞猛增了400多家铝加工企业,xx年来,全世界铝材加工总。量为3000万吨,而我国铝产量为13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0%还多,但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多属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很多高精铝产品仍需进口。同时铝加工企业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情况,出现了局部的产能过剩,真正的高精度铝板带,高强度汽车铝轮,精密铝铸件,泡沫铝、高压电子铝箔,优质彩色涂层板、铝塑复合板管、特种铝型材、微细球型铝粉等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市场缺口仍然很大。
三、xx业发展趋势:
以美、日、德发达国家为代表,铝加工业在20世纪已完成了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过程,并成立了跨国集团,进行全球性的选择、生产和经营。其中美铝公司在全世界设有分支、囊括了高精铝加工的全部行业,年加工能力为200万吨,在铝加工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对全球铝行业纵向、横向比较,多行业、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总体上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电解铝需求不会增长太多,铝加工企业数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铝产品需求将猛增。因此未来的铝加工企业在加工工艺上,应向着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铝加工装备上,应向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建设上,向着更加大而强和专而精方向上发展。
四、金融危机对铝行业的影响:
xx年底,xx年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下滑,电解铝下游行业发展后劲乏力等影响,我国铝加工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单就我乡xx业园区内几家企业来说就损失惨重:神火铝厂的销售严重下滑,库存压力陡增,最后不得不停止过半生产线,直到我省加大战略储备和国家率先实现企稳回升,才使神火铝厂逐步渡过难关;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生的铝板也出现了滞销现象,面对正在建设的冷轧项目,公司高层个别人士基至出现了犹豫思想;商丘东南铝业的客户需求减少80%,使其无法正常生产;河南鑫海铝业公司干脆停产来应对危机。xx年底至xx年上半年上述四家企业共减少销售收入近60亿元,它们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寒冬。随着xx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同时全球需求开始增长,xx年第四季度及今年第一季度,它们的销售收入分别比09年第三季度增长了10%和17%,目前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生产销售水平。
五、当前梁园区铝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xx业园区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还比较单一。
2、xx业园区的道路、电力、排水等各种配套设施还需更加完善。
3、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少,个别企业存在高能耗与污染。
4、园区内中小企业多,成规模的大企业少,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更少。
5、园区内企业存在各自为战,互不沟通,没有形成合力,对外缺乏竞争力。
六、对策和建议:
1、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更多铝加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入驻园区,扩大园区规模,健全产品类型。
2、进一步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努力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
3、全力以赴搞好园区建设,同时加强对园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力争为落地企业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5、协调企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严禁过度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
6、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企业,要努力引进一些铝加工业的战略投资者,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良好格局。
7、提升供识,抢站发展制高点,一定要抓住历史战略机遇,克服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互动,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互促,产业开发与行业发展互助的发展路子。要通过大力发展铝加工业来不断调整我区产业结构,不断壮大铝加工业园的规模,不断增强其在我区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
一、太谷县发展蔬菜产业取得的成效
20xx年,行政推动在全县设施蔬菜连片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力、有效的行政推动及时破解了设施蔬菜发展中有关成本、土地、观念、连片、标准等难题。同时,县财政继续拿出2000万元作为设施蔬菜发展专项资金,县政府重点支持连片面积2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园区(棚内净面积70亩以上)。200亩以上的园区,每完成新建100亩,县政府补助10万元。补贴标准:每建设1亩日光温室(棚内净面积),县政府补助2000元。按规定标准,每配套完成一个管理房,县政府补助2000元。各项补助款由乡镇设立专账,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县政府及各乡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组织乡村干部群众到新绛、祁县西六支、山东寿光和青州参观考察,进一步拓宽思路,解放思想。20xx年,我县先后有8个乡镇、21个村、1246人外出参观学习。同时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把设施蔬菜的发展确实转变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20xx年,该县主要规划了“孟王线万亩设施农业园区”,该园区是太谷县设施农业规划建设的一个重点园区,涉及胡村镇、任村乡、范村镇3个乡镇,孟高、布袋庄、段村、冀村、闫村、范村,共规划建设设施农业11206亩,园区已建设施面积6671亩,总投资2。2亿元。
一年来,依托山西农大、省果树所、省农科院蔬菜所成立了设施蔬菜技术顾问团,为全县设施蔬菜的发展把脉。依托县蔬菜中心组建的蔬菜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依托县蔬菜中心聘请的农民土专家组建的土专家服务队定期进行田间指导。依托县乡村现有的科技服务组织、合作社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践证明,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全县设施蔬菜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太谷县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优势
1、雄厚的资源优势
太谷是全省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县之一,20xx年,全县蔬菜瓜类面积达24.5万亩,总产量116万吨,总产值10.4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5万亩,产值6.4亿元,大田蔬菜播种面积20.2万亩,产量71.3万吨,产值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蔬菜一项就达到3000多元,蔬菜种植成为太谷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2、独特的发展模式
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模式,以点带面,规模效益和规模优势逐步体现。也因此,太谷县从去年开始,抓住山西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的重大契机
全力实施农业“四个一”工程,仅2009年就新发展设施蔬菜1.07万亩,全县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了4.6万亩,产量50万吨,产值达到了6亿元,全县人均设施蔬菜收入达到了2850元。蔬菜生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各具特色,孟王线、南循环线、榆长线三个万亩设施农业区带雏形基本形成。
3、财政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加
为支持蔬菜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太谷县财政局采取直接补贴和间接扶持的方式,支持大棚建设。先是拨付支农资金20万元对67个蔬菜大棚、5个拱棚土建工程给予补贴。再是对大棚周围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进行改善。目前,太谷县蔬菜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增加。
4、技术优势
充分发挥山西农业大学、省果树所的科技优势,搞好农科教结合,聘请专家教授为太谷蔬菜种植发展建言献策,加强科技合作,使先进的科研成果及时在太谷推广应用。聘请专家对蔬菜种植大棚户进行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跟踪服务,教大棚户如何兴建大棚、如何选择品种、如何防治病虫害。同时依托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三大培训工程,组织农业各类技术培训10万人次。开展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150个村接通宽带。农业中介机构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业务。围绕全县五大优势产业,成立了五支科技惠农服务队,深入农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广大农民。
三、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民增收
2、有助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3、对社会的示范带头的作用
通过针对蔬菜种植模式转变项目的实施,采取以项目带动、以点带动的方法,可以极大地促进全县蔬菜产业的提升和农民生产观念的更新,带动全县以每年新建5000亩温室、大拱棚的速度加快蔬菜产业的开发和蔬菜产品的升级,带动全县农业的整体发展,进一步促进“太谷拱棚”的生产技术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进一步推广。
4、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5、对于经济的影响
(1)将近一步增强相关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
(2)进一步形成农业产业一体化格局。
四、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模式过于单??
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虽然品种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2、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
(1)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信息应及时汇总、交流才能实现宏观指导。
(2)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省外大市场街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
(3)季节性过剩,盲目跟风生产导致菜价的下跌。
3、产业经营化程度不高
(1)蔬菜生产基本上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名牌产品。
(2)菜农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好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3)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带动能力弱。
4、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小,集约化生产水平低
(1)虽然建设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且初具规模,但基地较分散,生产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始终未能形成拳头产品和集约化生产,直接影响到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蔬菜的商品质量、包装及营销手段处于初级阶段,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商品标准,无包装或包装简易,运输车辆不具备保鲜和远途运输条件。
(3)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
5、生产过程当中安全意识不强
在蔬菜生产上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中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6、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放不足
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
7、管理体制不健全
县内尚无蔬菜行政管理或推广部门,不利于蔬菜产业市场经济的综合调控,影响管理效率、政策效率的发挥,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协调发展。
五、太谷蔬菜发展过程基本思路及对策
1、坚持科技兴菜,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1)利用现有的优势要充实技术队伍,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2)要继续加大蔬菜种植技术,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继续扩大拱棚菜、日光温室、地膜菜、轮作菜面积;
(3)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尤其要尽快筛选出适合新田的拳头品种,形成地方特色菜。
(4)大蔬菜产品的。贮藏保鲜研究,改进优化贮藏设施,延长贮藏保鲜期,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实现市场均衡供应。
(5)不断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形成大宗骨干产品生产全面推广高产高效模式。
2、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3、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加工转化量小,加工产品档次低,品种少,蔬菜产业综合效益流失巨大。应积极组织有关科研、管理、生产部门联合攻关,尽快开发和推广蔬菜采后处理技术,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加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蔬菜产品增值、加工增效,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要根据市场需要,制定出主要蔬菜产品质量标准,研制采后处理措施及相应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开展加工、运销技术研究。通过研究与开发,提高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发展蔬菜加工企业,不仅对蔬菜生产带动作用大,辐射面广,而且发展潜力巨大。加强蔬菜产品加工的根本任务是把企业做大,培育龙头,提高其加工转化增值和带动生产发展的能力。
4、建立信息网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
(1)制定全县蔬菜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点,分类建设,有效调控。
(2)要因地制宜建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便于产品集散、分级包装及转运。
(3)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市场和区域市场,建立城乡销售网点,街接周边县市市场,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扩大市场覆盖面。
(4)组建蔬菜产业联合会和菜农专业协会,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起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关系、规范行为。
5、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6、加大政策扶持,确保蔬菜产业稳定发展
一是要科学选定项目,认真制订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应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
三是要广辟投资渠道,组织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有关方面的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建设。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导向调控手段。
四是完善投入机制,以财政资金作引导,以农民、企业等经营者投资为主体,以金融部门支持为依托,以社会资金及市外资金为补充。
为贯彻落实省、市统计局关于扎实开展“统计质量效益年”活动得要求,全面提升统计工作水平,更好得为我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我区统计局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对区内“企业一套表”科技专业年报情况进行督导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科技专业年报工作现状分析
1.我区36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报表及时2013年2月15日前全部报完。
2、经核实,项目表中来源于政府得项目经费与活动表中得政府资金基本匹配。
3、企业研发项目得最主要技术经济目标有开发全新产品、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经济目标是“为啦科技原理得探索、发现以及技术原理得研究”得项目3.1%。
4、经过多方核实排查,部分高等院校有科技活动,进入非工业名录库。
二、存在问题
1、我区研发费用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这两家龙头企业占全区比重90%。
2、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区共有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362家,其中189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万元。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规模小而散,研发团队力量不足,资金短缺且使用分散,导致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3、企业财务报表中研发经费计算方法存在出入。会计报表中工业研发经费包括两类:(1)内部研究开发投入额,其中:人员人工费、直接投入、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设计费、设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其他费用。(2)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额。其中用于科技活动得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很难界定,除大中型企业外,大部分小企业将其计入生产成本,而未计入研发经费。
三、企业建议
1、加大政府得资助和调控力度,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内外部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得主体。
研发活动过程具有不可分割性,一个企业往往不可能独立承担全部得研究工作,需要政府得资助和调控,研发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研发活动不一定能取得预期得成果,存在着失败得风险,研发活动得进行着也无法控制新技术知识得扩散,面临着竞争者抢先占领市场得风险,这些都表明企业得研发活动需要来自政府得有力支持。政府力支持企业研发活动还是政府实现就业和经济成长目标得投效途径。相对小型企业,尤其加大对我区龙头企业得资助和调控力度,这些龙头企业研发活动成功率高,回报率也高。
我区研发活动主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得发展,首先,不断完善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内外部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包括政策、销售、信息等服务,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筹措资金,提供生活设施,保护科技企业家,为他们排忧解难。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若干优惠政策,并在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政策和法规得同时,结合自身得特点,为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加宽松、优惠得政策环境。其次,进一步完善封闭管理、开放运作得管理模式, 通过建立具有较强聚散能力得科技市场,解决科技信息不灵、成果流通不畅得问题。大力扶持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服务得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孵化器得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以促进全市技术创新链条得形成。鼓励创办并大力扶持科技咨询机构得发展,不断拓展科技咨询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制中小企业得发展壮大提供科学得决策咨询服务。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得改革,把科研工作纳入到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得轨道上来。
2、加快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最重要得因素在于人才资源,没有雄厚得人才资源作保证,就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产业得大发展。应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支能力强得现代科技企业家队伍、造诣深得科技人才队伍和素质高得科技产业工
作队伍。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急需人才得培养、培训、开发、引进工作力度,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对"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学科带头人得培养在科技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培育、造就一支具有风险决策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既懂高新技术又通现代企业管理得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应结合我区人才战略,重点引进一批归国留学人员,通过建立海外学子创业园等途径为归国学子提供良好得条件,使他们从国外带来得先进技术、科技项目、管理方法等得以运用、拓展和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造传统产业必将有一个质得飞跃。
企业得发展归根到底只能建立在自有得技术基础之上,引进消化吸收固然重要,但经验表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不能通过引进获取得,引进式创新和模仿式创新可能形成对外部技术得依赖。我区工业企业目前已经拥有一定得技术基础和相当得物质财富积累,要尽快摆脱技术依赖模式,向技术自主创新转型,提高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产业调研报告篇2
一、调研主题
我县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二、调研时间
2021年9月25-10月25日
三、调研地点
小坝子乡、万胜永乡、鱼儿山镇、大滩镇、四岔口乡、北头营乡
四、调研主要内容
认真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深入研究我县脱贫攻坚产业全覆盖实施方案,并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总体围绕肉羊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坚实作用,以养殖科学布局,养殖模式升级,品种改良,养殖与管理技术提升,疫病防控,完善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链条,拓展营销市场等方面调研,通过政策引导,思想解放,推动我县肉羊养殖业发展进程。
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严格落实国家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保障肉羊养殖产业发展。整合涉农扶贫项目资金,在基地建设、原材料采购、设备引进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和扶持。严格落实我县《丰宁满族自治县脱贫攻坚产业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有关优惠政策。对脱贫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
六、调研方法和安排
1、方式方法
坚持龙头企业重点看,养殖企业、养殖大户都走全,散养户多询问的原则,分片区调研走访。
(一)把拥有全产业链条的爱尚羊企业作为主要调研对象,对旗下分布几个乡镇的养殖场经理进行座谈,询问经营状况、疫病防控,科学管理等,对屠宰加工厂屠宰、质检、销售等环节进行调研。
(二)对养殖企业、养殖大户进行调研,询问产业规划、养殖数量、经营状况、是否带贫、有无散撒、粪污处理和政策扶持等问题调研。
(三)对原有散撒放牧的养殖户进行走访,询问其圈养以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的政策扶持。
2、具体安排
由我本人与一名办公室人员和农业农村局抽调一名分管领导组成调研小组,在9月25日-10月25日结合主题教育学习内容深入到龙头企业、到乡镇、到重点发展肉羊养殖村,开展调研。在10月30日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我县肉羊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
产业调研报告篇3
是个山区农业县,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xx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xx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xx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xx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用逐步显现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xx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xx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5、切实解决产业化经营资金。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困难。一是要加大力度争取外资。要利用苏区振兴的政策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到我县从事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二要稳定政策、用活政策,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减轻农业投入风险,吸引县内外社会资金、民生资金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三要积极治理金融环境,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四要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一是各涉企部门应迅速转变职能,要以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为中心,企业和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二是坚决打击对企业、合作社、农民在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发难等行为,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三是转变服务方式,允许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员,停薪留职承办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承包、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
产业调研报告篇4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东坡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河谷光热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乡地处金沙江畔,位于武定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8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东邻万德乡和发窝乡,南接田心乡和高桥镇,西与环州乡接壤,北与元谋县姜驿乡隔江(金沙江)相望,是武定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境内居住着汉、傣、彝、苗、傈僳、拉祜、白等7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1%。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低热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最低海拔950米(甲利),最高海拔2240米(大荞地)。年平均气温25—28℃,年平均降雨量580—650毫米,气候炎热,常年无霜,宜广泛种植香蕉、香巴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芒果、人生果、酸角、冬早包谷、冬早蔬菜等各类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20xx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60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有4003 户,14389人。其中,农业户3659户,农业人口14032人,占总人口的95.7%。现有耕地面积14845亩,其中水田5335亩,旱地9510亩,人均1.05亩。粮食总产量598万千克,人均有粮353千克,工农业总产值51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0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乡级财政收支困难重重等诸多原因,故是一个集贫困、山区、民族、宗教为一体的典型的民族贫困乡。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优质香蕉、优质稻、冬玉米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十多年来冬农开发和热坝作物栽培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河谷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优质香蕉、优质水稻、优质菜豆、冬早玉米、热区水果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稳水稻,保香蕉,增定单,重冬季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xx年优质稻面积达到3640亩,产量205.5万公斤,产值308.25万元;优质香蕉面积4020亩,产值350万元;冬玉米面积由1200亩,产值112万元,优质菜豆面积1000亩,产值161万元,花生1280亩,产值62.5万元。我乡已经发展为全县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xx年共组织各种培训35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48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桂朝系列、楚粳系列面积达4000亩,多蘖壮秧、扣种稀薄、单行条栽、双龙出海等措施的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县农广校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24场次,培训农户215人,合计150人毕业获得“绿色证书”。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低冬季热河谷光温水资源,注重冬季农业开发,形成了河谷冬玉米、冬番茄、优质菜豆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带,20xx年发展种植了1100亩冬玉米,1000亩优质菜豆,350亩冬番茄。利用夏季光热资源,在河谷两岸发展优质花生1200亩,玫瑰茄450亩,优质柑桔300亩,龙眼150亩,大青枣450亩,石榴450亩,形成了河谷热区水果种植带。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农村水、路等基础设施滞后,造成“有水不能用,产品运不出”,旱季河水从谷底流过,半坡农地缺水严重;雨季时常断路,造成农产品滞压,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东坡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优质稻、优质香蕉、冬玉米、优质菜豆、优质河谷水果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依托我乡低热河谷资源,重点发展优质香蕉、优质稻、无公害菜豆、双低油菜、中药材、热区水果等特色主导产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一是发展优质香蕉。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发展优质香蕉3500亩。二是发展优质水稻。在所所卡、东坡、东甸、白马口、庄房、达卧6个村委会夏季发展高档优质稻4000亩。三是发展冬玉米。9月中旬在所所卡、东坡、庄房3个村委会利用秋热发展地膜冬玉米1000亩。四是发展无公害菜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在东甸、白马口发展无公害菜豆1000亩。五是发展玫瑰茄。在白马口、以赤叨、东甸发展优质玫瑰茄10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在达卧、东坡、发展优质柑桔300亩,石榴300亩。在东坡、所所卡、东甸、白马口发展优质芒果200亩,大青枣350亩。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重专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番茄、香葱、甜脆玉米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重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产业调研报告篇5
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市和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日益凸显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城乡统筹发展、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推进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市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xx年全市成规模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57个,其中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比20xx年(下同)增加533家,年均增加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5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9家,市级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367.73亿元,利税33.92亿元,同比增长1.83倍、1.58倍,年均增长16.3和12.1;其中15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到265.5亿元、2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72.2和71.3。比较规范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462个,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24.9亿元、2.7亿元;农村专业市场发展到210处,年经营额132亿元,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达到76处,年经营额87.8亿元。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基地面积410万亩,养殖基地规模1.1亿头(只),农户95万户,目前全市已有55的农户和53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二是生产基地规模加快膨胀,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农产品区域布局和特色优势凸显,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和中药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和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25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670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56处,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4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拉长,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多方并重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订单、合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联系方式得到更多应用。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通过合同、合作制、租赁等形式与基地和农户进行联接的达到203家,占30%。从产业构成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类型看,畜禽养殖产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利益联接关系相对紧密。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撑体系日臻完善。在认真落实省里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政策的基础上,20xx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基地进行扶持。据调查统计,20xx年市和县市区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9624万元,其中市级财政4000万元。对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建立担保组织补贴2 382万元,对新建、扩建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和奖励1618万元。
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创新,由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带动并重发展;功能不断拓宽,由带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全面改造农业农村农民等经济、组织、社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生产,就可以把区域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不断做强做大,逐步培植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地方特色鲜明的强村富民产业。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联合组织分散经营农户共同进入国内外市场,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种养收入和综合经济收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组织起来,就可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效率,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把特色产业和产品做优做强,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就可以把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式、先进科学技术等导入农业农村,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龙头企业是市场经营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参与和带动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养,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以及对农村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影响,就可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要素素质提高和组合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政策支持以及市场引导等多个要素有机配合。目前龙头企业综合素质和企业家社会责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基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政策支撑能力和配套程度、市场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等,都还有不适应和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的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滞后、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四、深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各级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搭建平台,配套政策,完善机制,培育典型,培育队伍,营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保障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各级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策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起一个高层决策、高效运作、高水平管理的发展平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政策和研究重大问题;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调度指导和日常管理。
二是出台一套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支撑体系。根据中央和省1号文件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原来扶持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力度更大、扶持范围更广、扶持效果更好、更具操作性,包括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费用优价、服务支持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三是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经营行为约束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利润返还机制、矛盾问题化解协商机制,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发展体系。
四是培育一批典型,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总结培养一批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典型,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和现场会、报告会、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型示范和舆论引导体系。
五是培育一支队伍,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反馈体系。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学习,系统全面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知识,提高决策参考、调研分析、综合判断技能,及时反馈政策执行中的情况信息,及时发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提出解决的新思路、新办法。
六是营造一个环境,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支持体系。围绕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各级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进一步深化提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尽职尽责,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合力。
产业调研报告篇6
宁波的服装工业历史悠久,尤其是以“红帮裁缝”名闻遐迩。目前,宁波服装产业特色明显、实力雄厚,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xx年,全市拥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3000余家,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3.16万人,年生产服装能力近15亿件(套)。其中:规模以上服装生产企业4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06.47亿元,同比增长36.63%;工业销售产值200.84亿元,产销率达97.27%;新产品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30.57%;完成出口交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65.85%;实现工业增加值51.6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3.47亿元,其中税金总额20.13亿元,同比增长11.53%,利润总额13.34亿元。各项效益增幅比去年有较大提高,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稳健发展。
一、宁波市服装产业的特点
宁波是中国10xx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且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的重要生产基地。宁波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宁波“红帮裁缝”创造了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件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装裁剪书”、“第一部服装理论著作”。因此宁波堪称是中国近代服装的发祥地,而今的“东方商埠.服装之都”。具有历史的传统优势和深厚的服饰文化底蕴。
现代宁波服装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汲服装之乡之灵气,不断抢抓机遇,创新进取,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迅猛发展,宁波服装已从红帮裁缝的手工业作坊生产转向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国际服装加工业的转移以及国内服装市场的繁荣,宁波服装加工业初步兴起。进入90年代,宁波服装进入辉煌的创名牌时期,崛起了一批知名的服装企业和著名品牌,如杉杉、雅戈尔、罗蒙等,形成了国内少见的服装名牌群星璀璨的局面,在中国服装工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宁波“服装大市”的美称也日益响亮。已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构建了鲜明的产业和比较优势。
二、宁波市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一)产品门类趋向齐全
截止目前,宁波服装产业已形成了以西服、衬衫、西裤、女装、休闲装、职业装、童装、内衣、工艺服装、皮草等门类齐全的多系列服装产品及领带等服饰产品;形成了较全面地涵盖梭织、针织、家纺、羊毛羊绒等多种纺织服装的产业集群。从xx年-xx年,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件)逐年提高(见下表),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22%、24%、16%、5%、17%。xx年,我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1.63亿件,其中梭织服装2亿件,针织服装9.22亿件,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完成服装产量的6.84%、2.47%、10.40%。西服、衬衫以及牛仔装、职业装、内衣等产品快速发展;服装用纺织品的开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部分高档衬衫色织面料和高档里料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品牌服装销售量稳中有升。据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男西服男衬衫销售品牌统计显示,宁波男装销售市场综合占有率傲立群雄、保持绝对优势,每月位居第一,服装业中国男装品牌“领头羊”的地位更为巩固。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我市服装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一些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依据自愿互补的原则,通过联合、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很多名牌产品企业,在不放弃制造优势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服装设计、研发、营销及服装展览、教育和品牌塑造等高附加值环节。很多企业依托自身的品牌优势,走“一牌多品”、“系列化、多层次”和“多品牌”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服装产品在品种、档次上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同时,服装行业在数量上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和增加出口的基础上,由于更重视技术创新和质量的提高,因此,不仅西服、衬衫继续引领潮流,而且时装、休闲装、女装、t恤、牛仔、职业装、内衣以及皮鞋、皮带、皮包、其他服饰等产品也得到了延伸,改写了男装一统天下的格局,尤其是重点男装品牌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产品多样化,面料高档化,产业链建设逐步完善。面对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流行趋势,宁波服装企业成功地实现了正装休闲化、面料高档化的目标。
(三)品牌经济逐渐显现
我市服装产业正在挖掘原创内涵,依托新型工业化,率先推进产业创新,创造品牌经济。我市服装行业已从追求数量型发展逐步向品牌经营跨越,企业自主创新强劲,品牌意识和依托品牌获取效益的意识十分高涨。截止xx年末,宁波服装行业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雅戈尔、杉杉、罗蒙、唐狮、太平乌、洛兹)。雅戈尔、杉杉、罗蒙、培罗成进入“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排行榜,占我市进入500强商标品牌的44.5%,其中“雅戈尔”商标以42.53亿元价值位居“中国最有价值商标男装西服行业”第一名(500强中国最有价值商标平均价值为19.73亿元)。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4个品牌进入了首批“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行列,占全国入选服装品牌的六分之一。罗蒙当选为我国西服行业标志性品牌,雅戈尔当选为我国衬衫行业标志性品牌,分别成为本行业品牌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全市拥有服装类“中国名牌”产品13个,占全市“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28.9%,为xx年我市再次获得“中国品牌之都”称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品牌正在全面向女装、休闲装等产品拓展和延伸,品牌经营的业绩娇人。“名牌兴企”已成服装企业共识。同时表明我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已成功走上“品牌经济”的道路。
(五)外向开拓步伐加快
加快服装企业外向开拓步伐,鼓励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走出去,是我市服装行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战略举措。宁波装进军国际市场已多年。为提高企业国际化自主营销的能力和水平,境外设营销点是服装企业的重要选项。如雅戈尔、爱伊美等品牌专卖店已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最近,宁波装又登上世界顶级时尚发布舞台-20家甬企代表中国服装界在德国国际著名品牌时尚发布会上举行三天共六场时尚发布,亮出“ningbo”牌,轰动欧美客商,成为宁波装创建国际品牌的一个新的重要起点;也为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应对国际品牌的挑战迈出了重要一步。宁波服装企业的外向度较高。xx年,服装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11.32亿元,同比增长65.85%,占服装工业销售产值总额的55.43%。产品主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大多数是针织品,以加工贸易为主,主要是定牌加工的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同时,我市“红帮裁缝”质量效益型出口格局逐步显现。据宁波检验检疫局统计,xx年1至11月,该局共检验检疫宁波产出口西服986批、160万套,总价达7463万美元,分别比xx年同期增长17%、12%和40%。西服平均出口单价上涨14.5美元,大衣、衬衫等主要服装产品价格也纷纷走高。宁波“红帮裁缝”外贸出口已从数量创汇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主要表现为高附加值西服占出口西服比重增强。如奉化爱伊美公司高附加值西服占出口西服的总量已超过90%,该公司出口西服的平均单价从过去的25美元提升到45美元,最高单价达65美元。近几年来,宁波纺织服装业出口和创利税指标一直保持在全国同行业首位。
最近几年,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及境外开拓的步伐明显加快。雅戈尔集团把工业园区建于重庆;博洋集团兼并宿州纺织厂并投资数亿元扩建10万纱绽的项目;维科集团全面收购武汉的湖北省龙头企业一棉集团。除大企业挺进中西部外,更多的宁波中等纺织服装企业也正在将工厂迁往安徽、重庆、新疆、镇江、淮北等中西部地区,纷纷建起了自己的针织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产业链。东部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东西优势互补,有利于我国实现从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的转变。申洲集团、巨鹰集团分别在柬埔寨投巨资建设针织服装制衣新项目,实践境外投资领跑国内纺织服装业,同时成功绕过欧盟对我纺织服装设置的贸易壁垒。
(六)技改投入不断增加
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宁波广大服装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xx年,全市服装业累计完成限额以上(5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2.16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总额的2.81%。通过多年来的技改投入,大中型骨干企业的主要装备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增强了产品的后加工和深加工能力,提高了智能化、信息化及产品附加值。雅戈尔、杉杉、罗蒙、爱伊美、太平鸟、洛兹、培罗成等服装企业都已应用高科技面料,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先进适用装备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而且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员工素质,为推进我市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宁波服装节凸显宁波形象
1997年10月宁波举办第一届国际服装节,将宁波服装业推到了国际交流的前沿,为宁波服装企业提供了展示实力的舞台,“服装节”开始成为宁波的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作为核心商贸活动的服装博览会,首届亮相就以450个展位的规模跻身中国5强专业服装展,开始凸显宁波形象。自此以后,宁波每年定期举行,至xx年,已举办了十届。十年间,宁波国际服装节沿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道路,在业界脱颖而出。宁波服装节托起的是自主品牌的t台,它为宁波乃至中国服装品牌注入了激情和活力,服装产业是宁波国际服装节的直接受益者。xx年,随着服装博览会转型为服装服饰交易会,展会内容更加贴近服装市场的需求,展会的主要功能定位转移到“交易”上,从注重男装向涵盖服装服饰全行业产品转变,展位也随之增加到2200个。有关数据显示,连续举办了十届的宁波国际服装节,累计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宾客参会,国内买家和业内人士近20万人次。宁波服装节的成功,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还因为宁波会展业成功的市场化运作,使该节日益凸显会展经济的魅力,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服装服饰产业的重要国际贸易平台。自xx年以来,宁波国际服装博览会又先后被商务部和中国贸促会等单位授予全国37个“a级展会”之一;入围“中国10大知名品牌展会”;“ifea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节庆活动”;“最具行业影响力专业展会”等殊荣。
三、宁波市服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宁波服装产业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
国内,如温州的男装,已形成夏蒙、报喜鸟、庄吉等众多国内知名品牌;温州政府制定的“穿在温州,建设中国服装名城”的目标正在实现中。又如杭州和东莞虎门女装以及佛山的针织等均显竞争优势。服装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取决于设计,品牌和营销等高端环节。但在国际市场上,我市服装产业的竞争优势还基本停留在制造-这一低端环节上;我市大多数服装企业,在国际服装设计-制造-销售大环节中扮演的是纯生产加工型的角色。我市服装的全国知名品牌多集中在几个男装(西服、衬衫)上,尚无世界品牌。
(二)集群内综合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整合
随着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集群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缺乏风险预警机制,服装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集群间联系比较松散,相互之间协作配套不紧密,交流与合作不够,甚至还存在相互替代性竞争。主要表现:区块分割,各自为政;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自成一体;产业结构低层次重复,缺乏优势互补;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市尝技术等信息缺少沟通和共享。
(三)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众多的中小服装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单一或来样仿制,产业以跟进型为基础,专业化程度不高,简单重复多,这是我市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服装企业普遍存在的不足。不少企业过分依赖于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和牵制。中小企业与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服装龙头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四)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来,宁波市政府制定了工业结构调整“1+7”系列政策文件,其中“优化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方向”等7个配套子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培育5大临港支柱产业和10大重点优势行业的方向,这在国内是走在前列的。但对服装产业而言,尤其是从服装产业的地位和创建“服装名城”的目标来说,需要出台专题政策,明确进一步加强对服装产业的政策性扶持力度。
(五)高层次人才资源短缺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变
新世纪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宁波现有服装人才队伍还相对薄弱,特别是服装研发、设计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外贸人才等高层次人才资源严重缺乏,极大地制约着宁波服装企业和产品的提升,影响到走向国际市场,参于国际竞争。
(六)产业文化的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建“服装名城”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繁荣的服装市场,多样的服饰文化,定期的规模化国际化的专业交流活动,繁荣的商业环境等方面构筑的文化氛围。目前,宁波已拥有较强大的服装产业规模,但自古以商业闻名的宁波,服装产业的文化气息还不浓。相比绍兴、温州,宁波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无论规模、档次还是基础配套设施都无法与他们相比。除专卖店外,宁波的服装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联系也并不紧密。另外,宁波人每年在服装消费上的支出不算多,即与居民人均收入排全国前列的位次不相称。
四、宁波市服装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
我市服装业发展战略定位可为:坚持领先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确立品牌经济、新兴都市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三大主题;加强国际营销,以市场为导向,国际化为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品牌为引领,专业为基础,全面推进先进制造规模化、品牌运营商务化、产业延伸时尚化、专业技术科技化、行业运行社会化、企业发展协调化。打造宁波服装产业高地和品牌高地,为宁波经济转型和中国服装业提升作出新贡献。
我市服装业发展目标为:通过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构建产业结构合理,主业突出、特色明显、产品多元、规模适度、集群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高度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复合化的时尚产业制造中心。在时尚品牌运营、设计、研发、时尚信息、贸易流通、加工制造等方面,继续引领中国服装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服装时尚采购与供应中心;同时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和市场领域,为提升宁波市就业率、gdp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带动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宁波服装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重组步伐
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服装企业,特别是产品附加值高、项目质量好、市场前景广、竞争力强,但资金缺乏的高成长性服装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创新运营模式,提高活力,丰富产品构成和竞争多样性。针织和梭织服装构成宁波服装的两分天下,企业在加强各自专业性和特点的同时,加强产业关联、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品牌共荣。要增强企业间横向和纵向的经济关系,积极培育和组建一批新的大集团、大公司,进一步加大扶优抚强力度,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从整体上提高我市服装产业的竞争力。
(二)推进服装产业创新,构建时尚产业体系
要加快服装产业和服装企业的原创科技化步伐,以重点大型品牌企业为主,率先实现设计开发、科技创新为龙头的产业发展和经营,逐渐改变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局面,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运行能力。要加快推进产、学、研联合,同时要对服装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和新产品开发方面,在政策上予以重点倾斜,以加快提升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企业从研发、制造、物流、营销全过程实现基本信息化。建立服装产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要推进服装产业与时尚科技、时尚文化、时尚展会、时装媒体产业结合,大力发展围绕时尚,依托服饰的新兴都市产业,进而提升服装业的规模化、社会化和都市化程度。
(三)继续促进国际贸易,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
面对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国际贸易的挑战,我市服装业要切实增强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能力,熟悉和运用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规则,有效提高对外经济的效率和效益。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企业走出去,进行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以设计研发合作和国际品牌为重点的国际合作和竞争。要积极引导企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在全力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多元拓展新兴的国际市常有条件的企业要瞄准国际著名服装企业和品牌,投资收购国外服饰机构和一线大品牌,从事国际品牌经营。要继续发展国际oem业务,建设一批上规模、标准化的oem生产基地企业。
(四)推进服装商业商务建设,创新服装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要以“品牌经济、时尚产业、都市经济”和“品牌商务、都市商业”概念,规划并形成宁波品牌与商业互动,建立商场与服装企业之间的良好商务平台。政府要给予技术投入大、研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以技术投入奖励。要出台鼓励中小服装企业创新的支持政策,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鼓励中小企业创建品牌,对中小企业中的明星企业及最具潜质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要营造产业氛围,培育都市服饰文化,继续办好宁波国际服装节,强化服装节专业化、国际化、时尚化的特点,使服装节成为宁波服装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要办好宁波服装博物馆,力争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博物馆建设成为宁波旅游新景点、市民吸取服饰文化知识的良好场所。
(五)继续推进品牌建设,全面构建服装品牌高地
要深化实施和完善品牌提升战略,保持宁波服装业品牌领先的优势。要从品牌数量到品牌质量,从产品品牌到企业品牌,从行业品牌到区域(城市)品牌,从单一品牌到综合品牌,从有形品牌到无形品牌,实行整体培育和提升,走品牌集群的道路。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品(服务)为核心,市场为导向,面向现代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全面构建宁波服装品牌高地。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品牌,大力提高我市服装企业以科技和专业创造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要在服装产品的生产制造、设计研发、市场营销、商务服务,配套辅助、推广传播等方面,提出倡导品牌化标准。积极推进宁波“中国品牌之都”、服装品牌强市的建设。
(六)努力培育人才队伍,增强产业持续创新后劲
人才资源是实现企业复兴和壮大的根本。要走人才集群的道路,广招英才,大力引进高能级的服装人才。重点是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级服装设计师、高层次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资深服装教育家等。在具体政策上,政府应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建立畅通的“绿色通道”。要提升造血功能,加强服装业人才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广泛开展多层次的服装学历教育和依托高校的资源或利用社会的力量,开展多种灵活形式的服装职业培训。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宁波是优秀服装人才创业乐园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