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推荐6篇
想要更直接地抒发个人观点,写好心得体会是最有效的方式,我们在进行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好,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1
9月23日,在基地学校福山外国语小学,在带教导师指导下我初次研读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从专家老师们透彻的分析中了解到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我想在新课标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谈谈我的看法:
一、致力于实现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认为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各体差异的关系。强调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既能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能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如“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让每个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会做人的态度。
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了实现良好的数学教育,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对待每一节数学课,我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件完备,设置不同的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第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第三,关注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低段学生正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逐渐形成集体意识,自我意识、道德观念等。到了小学高段,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日益强烈,道德情感和认知水平也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尊重儿童人格发展,在儿童各阶段的认知和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失时机的加以教育和引导,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教书,必先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师生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从师生实际出发,整合课程资源,师生共创共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过程,真正孕育出一个个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催生出一名名观念更新与勇于创新、勤于学习与善于实践和业务精良
且乐于奉献的教育典范。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当前的社会评价标准下,虽然有学生较为优秀,但也有学生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成功,我们不能单纯地以分数的高低作为唯一的标准,事实上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养成了良好心态应该更为重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要坚持这种做法,我相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下,都会取得较为理想的进步;当然,也许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一定有很明显的提高,但我相信,只要他们通过努力,提高自信心、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在以后的学生和生活中一定会表现得更为出色。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生学习新知、巩固练习时,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就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兴趣。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在于展现生活中无法办到的事,延伸数学的思维,物化推理过程。网络上的资料,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获得新课以外的大量信息,进一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学生在大量、迅速、有选择地摄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当学生查资料时,老师适时地在学生中间巡视、点拨,成了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习惯、品格的培养。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基础和规律,需要每一位教师来探讨学习,为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希望通过此次的解读交流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对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2
今天线上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解读《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培训,我收获非常多,吴教授从“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五个方面对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细致的讲解,我从主要变化的内容中发现了语文教学的很多新趋势,比如,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将育人导向转化为真切的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要关注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通过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修养等各方面发展有效落实等等。众多的变化,留给我印象的就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六个学习任务群呈 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与原来课标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或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阶段目标,不同了,有了这个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老师在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更好把握了,学习任务群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回顾之前我的教学,基本上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而且还是用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上课流程就是首先是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然后是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学效果单一、低效。吴教授举的学生学习演讲的案例给了我我很启发,让我明白了如何去落实学习任务群,应该通过学习任务群的让学生通过调派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使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四种语文实践活动,变成了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可以以任意一个实践活动为起点,他可能会以阅读与鉴赏为起点,通过阅读与鉴赏来实现自己梳理探究后达到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目的。学生可以在这四种语言实践活动当中,以任意一个活动为起点,通过这个活动带动其他的三个活动。也可以以任意一个活动为中心,通过这个活动来有机的组织其他的三类活动。今后的语文课我要尝试着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设计合理科学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不再用原来的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了。
新课程标准是引领我专业成长的指南,我会继续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带着自己的思考、收获,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运用,上课做到“心中有方向,行动有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对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3
2022年九年级化学《课程课标准》课程理念部分第三点: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内容是,精心选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程内容,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反映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体现化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明确学习主题,凝练大概念,反映核心素养在各学习主题下的特质化内容要求。
每个学习主题围绕大概念选取多维度的具体学习内容,既包括核心知识,又包括对思维方法、探究实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发挥大概念对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素养化的功能价值。
一、什么是大概念?
课标明确表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中的大概念,是指反应化学学科本质具有高度概括性,统摄性和迁移应用价值的思想观念。
大概念1: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
大概念2:认识物质是多样性的,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大概念3:从分子、原子、元素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
大概念4: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而且在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大概念5:化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绿色发展观。
二、学习启示
1、大概念是课程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个维度的课程内容。我们要改变原来对于教学内容的这个要求的定位,大概念也是要求学生去建构的。
2、大概念更重要的体现了统摄作用。我们要清楚大概念的具体内涵跟主题下的核心知识思维方法,重要实践、重要态度之间的关联性。
课程内容部分每个学习主题,主题内容中的第一条1。12。13。14。15。1,这些都是大概念。
例如主题五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大概念是5。1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三句话阐述了大概念的具体内涵。第一句更多阐述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这既是让学生要有这样的观念性的认识,同时它也是让学生要去明确围绕建立起来,化学、技术、工程如何去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方法;第二句主要阐述要认识化学在解决资源、能源、材料环境、人类健康等相关问题中的作用,这就将5。2主题的核心知识,化学与资源,能源,材料健康,进一步去体现了这个主题,它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是要去解决面向这些真实问题的。最后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要去建立、树立建设美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做贡献的信念,主动践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科学观和绿色发展观。这段话主要表述的是态度情感,跟这个主题下面的5。4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是关联起来的。这就是大概念的统摄作用。
大概念教学通过传统单元的性质可以更好的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整合,而在整合的过程中有机会让学生对大单元设计目标及知识和方法进行体验,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达到量变到质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和方法学习的价值,感受到学有所用,更有利于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其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去领会主题大概念,进而去用大概念的教学,改变我们的教学。
对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4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就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示了一些与新课程想适应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也提供了不少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过程的线索。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对心得美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很认同,但是自我感觉缺乏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未能较好的把握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依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描绘或制作,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取得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平衡,对学生提出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创作的要求,但示范过度,以致学生模仿范例,作品雷同,遏制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也有的老师采用放任式的教学方法,一味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却不指导或必要的示范,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技法,创造能力同样难以得到发展。还有一些教师“喜欢用一个主题竞赛性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易投入,但比赛环节时间压力大,学生很难有时间和空间、理解、感受和表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有些不需要合作的内容却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方式,降低了教学成效。
对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5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对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篇6
我认真阅读了《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其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英语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感受”。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学生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因而教师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一、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我们要在备课上多花工夫,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却很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标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教师不仅要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还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个人并不赞同初中英语学习的课堂总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有些重复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老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展示老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可以鼓励开放性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我想这样的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样也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的情绪更加饱满高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法。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对待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心情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故我们要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要多说,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英语课上多说.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上好英语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英语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心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三、当好主持人的角色。
我们老师便要当好一个主持人的角色。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要考虑活动的组织形式,时间安排,活动之间的衔接。要密切关注课堂活动进展情况,以便给予指导或对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活动时间进行及时调整。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使课堂活而不乱,内容多而紧凑。同时还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交际活动当中去。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得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随时处于一种被挑战的状态,我们只有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才能适应这种互动的课堂模式。在每一种角色的扮演中,我们都会受到碰撞、挑战、激励,也使我们变得更加活跃、豁达,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思想,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好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