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梦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7-20 10:02:28 分类:工作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的书写可以锻炼自身的思考能力,同时也是记录感受,思想深刻的心得体会可以在事业上帮助我们进步,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青春有梦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青春有梦的心得体会5篇

青春有梦的心得体会篇1

《青春之歌》是这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它感染、激励、熏陶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阅读红色经典——《青春之歌》的故事,可以弘扬爱国热情,更让我们懂得了今天优越生活的来之不易。

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以“九一八”事件到“一二九”运动的北平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形象,概括了30年代一部分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

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生于地主家庭,生母是地主的姨太太,后来被地主害死。道静年幼丧母,又饱受林家的凌辱与虐待。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但她其实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姑娘,对劳动人民,她会表示深切的同情;对于生活,她渴望着“独立”做“自由的人”,同时,她也不愿被小资产阶级的感情所羁绊。

我们现代的人是需要一点信仰的。林道静的成长与一年多的监狱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想上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用书中的话说是:“反动派把我们抓来不是让我们蹲监狱,而是让我们上了马克思主义大学”。信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阴暗的牢房,更照亮了前方曲折坎坷的道路。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富了,但是人们也发现社会变了,社会矛盾激化,价值观裂变,出现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错位。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树立起我们的信仰,保持“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的追求与整体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如是观,作如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我们前进步伐。那青春之歌和着义勇军进行曲显得更加浑厚动听,那青春的热血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更显耀眼夺目。

“青春”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公平,一生只给予我们一次机会。转瞬即逝、弥足而珍贵。但是每个人却将这仅有的一次“青春”的机会演绎各不相同。

读着它,我只能紧跟着它的节奏,像心跳的节奏一样,有时更快,快得让人窒息。读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你不可能停下来,那个时代不让你停下来,它会一直催着你前进、前进!这就因此构成了它独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奋进。这,便是不一样的青春!

只要你还有一点点青春的气息,就可以因此而点燃!

青春有梦的心得体会篇2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笑脸。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旧民族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开创了崭新的历史局面。

现在距离“五四”运动已经有x个年头,这个长期的艰巨征程,是以“五四”运动为起到,今天的我们务必牢记。

然而革命远未结束,这也是我们在今天更有必要纪念“五四”运动的原因。“五四”运动首先是一个青年运动,热血青年成为革命的先锋队。这些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极利主义者,他们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在国家面临海外列强横行之际,用青春和热血开创了崭新的时代而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今天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五四”青年学子的爱国精神,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把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只是关心个人的狭小天地、贪图安逸。

做进步的爱国青年就要感受时代的脉搏,就要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有清醒的认知,今天的青年人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信仰缺失,当然,这不只是青年人自身的问题。但没有信仰并不妨碍青年人用实际行动爱国。在这次行动中,青年人终于看清了帝国主义的真实嘴脸,借此也有大批青年反思自己已经形成的许多认识,从而真正的认识现实认识历史,信仰就存在于这种探索中。

进步的青年必有崇高的理想。而这崇高的理想,莫过于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幸福和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与我们现在中国现状有怎样的距离?这些需要我们青年人自己来找答案。

纪念“五四”运动,就必须从“五四”运动开始沿着中国革命的足迹走到今天。在这条革命征程中,我们的先辈们为了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历经千难万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青年人去认真吸取的宝贵营养。

我们青年人要有爱国之心,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因为我们是祖国的笑脸!

青春有梦的心得体会篇3

一个花一般的年纪,青春的风时常吹过,带着这年轻的气息,漫溢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享受青春,爱上了青春。青春应是鲜活的,充满激情的。我们的生命,需要一次次青春岁月的搏击,才能真正成长。这样的花样年华,怎能过于胆怯,怎能不满怀勇气大胆去闯?

青春拒绝胆怯!

青春要迎接一次次的挑战,我们拥抱着自己的理想,向前行进,或选择考大学,或在自己的特长中找到未来的路,不同的人,不同的理想,一样的青春。

拒绝胆怯,我们就要更自信,挫折或许很多,但我们会握紧双手;不平的路或许很长,但我们会更谨慎地迈出每一步;今天的天空或许阴霆,但我们相信明天的曙光。

拒绝胆怯,就是在黑色六月来临之时,对自己微笑着说:“你能行”;拒绝胆怯,就是紧紧把握每一个充满挑战的机会;拒绝胆怯,就是在18岁的生日歌唱响之际,学会去承担一个成年人应有的责任;拒绝胆怯,就是在失败的面前依然自信,依然拥有热情。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明天就像巧克力,没有谁知道下一口是什么滋味。”是的,明天就像巧克力,或苦或甜,青春的明天是未知的巧克力,或青涩或快乐,我们要有品尝下一口巧克力的勇气,不论是苦得让人流泪,还是甜得让人感到幸福。

青春拒绝胆怯,我们正青春,我们有勇气迎接明天的阳光或暴风雨,有勇气走或平坦或坎坷的路,有勇气展望未来,有勇气面对现实,不论它是什么。或许,这样的勇气正是青春的魅力所在,正是这样花样年华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在这个美丽的国家,有我们这样一群正为梦想而搏击打拼的人:我们拒绝胆怯,我们相信,我们坚强,我们拥有浇不灭的热情、开天地的力量。我们要像阿姆斯特朗那样创造登月的奇迹,我们要像刘翔演绎火一般的自信;我们要像史铁生勇敢地与命运之神搏斗,我们要像司马迁坚定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我们要像雨后的彩虹,在湛蓝的天空灿烂。

青春拒绝胆怯,青春正在进行,我们的青春是火,点燃在现在和未来的交错处,永不谢幕。

青春有梦的心得体会篇4

第十九章

三天以后。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我还活着吗?……”她这样想了一下,就又昏迷过去了。

当她真的清醒过来时,努力思考一下、观察一下,她才明白她是被捕了、受刑了,这是在监狱的一间囚房里。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送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道静拚着肺腑里的力气,微弱地说道:

“我还活着吗?你是……”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长头发也像犯人似的狱医。他走近道静身边,脱下她的粘满污血、打得破烂了的衣服。那痛,奇痛呵!一下子使得道静又失掉了知觉。

当她再度醒来时,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长头发的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也还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可是痛,浑身上下全痛得像要粉碎了似的,针刺似的,火烧似的。可是,她不喊叫。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等你的精神好点的时候,告诉我你被捕的经过,告诉我外面的情况。多么闷人啊,在这里知道的事情真太少啦。不行,不行,我的要求还太早。过两天吧,过两天等你身体好一点再说。”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

“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位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在黑沉沉像坠到无底洞里的深夜里,她悲伤地哭着。这个女孩子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不太疼?那为什么老哭呢?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那是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郑瑾大姐,”那女孩子有气无力地说,“我哭——因为我冤枉呀!”

这名叫郑瑾的女人又安慰起女孩子,虽然她自己喘吁吁地看起来也是异常衰弱。

“小俞,俞淑秀小妹妹,”她说话的声音很低,但却充满了热情。“你说冤枉吗?不!不!在这个暴君统治的社会里,哪个好人能够活得下去呢?坏人升官发财,好人吃官司受苦,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事。”

小姑娘似乎受到了鼓励与启发,不哭了,渐渐安静下来了。

道静从旁边听见了这些话,她带着惊异的心情,很快地爱上了这个难友。

郑瑾比她们到这个地方早,一切情况她似乎都摸得很熟。可是那位姓刘的女看守竟听她的支配,道静又觉得惊异而惶惑了。“她究竟是个什么人呢?……”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郑瑾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郑瑾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俞淑秀,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接着她就轻轻地描绘起共产主义幸福的远景;描绘起中国将要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平等而繁荣的国家时的情形。

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完全可以相信她是革命的同志了。而她给予自己的鼓励——也可以说是批评,又是多么深刻而真诚!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这样一个坚强的热情的革命同志就在自己的身边,够多么幸福呵。——她渴望着、到处寻觅着而找不到的革命同志,却意外地被敌人的魔掌把她们撮合在一起了。

第三天吃过晚饭,监狱里查过第一次夜之后,郑瑾又和道静、俞淑秀两个人谈起天来。她真是爱讲话,不断地说着,好像一下子要把她所知道的事情全告给她们似的。

“小妹妹们,我给你们说点监狱的生活。那是四年前,在苏州监狱里……”

“这儿是什么地方?到现在我都不知道。”道静插了一句。

“这是属于宪兵司令部的秘密监狱。宪兵三团和市党部有矛盾,可是有时他们也要合作。”郑瑾回答了道静的问话,就又继续讲起她的故事来。“在苏州监狱里,在那里面我上了三年马列主义大学,学了很多东西……”

“在监狱里怎能上大学呢?”俞淑秀惊奇地把头探向郑瑾。

“听我说啊,这就是奇迹。”郑瑾闭着眼睛疲乏得鼓着劲儿说。“每天早晨监狱附近的工厂汽笛一响,嘿,你看吧!我们男监、女监一两千个政治犯——也有少数其他犯人,就全同时起床啦。原地踏步锻炼身体以后,就每人捧着一本书坐到各人的床位上读起来。这里面有判死刑的,有判无期徒刑的,也有判十五年、十年、八年的,可是他们舍不得浪费一点点时间,一个个都是全神贯注地读起书来。我们有学英文的,有学俄文的,也有学德文和日文的。政治理论更是每个人必学的课程。我学会了德文以后还当了教员教别人。”

“你说的这些人真奇怪,判了死刑还学外国文?那、那还有什么用呢?”俞淑秀和郑瑾、道静熟识起来了,情绪也稍微好了一点。她听了郑瑾的话半信半疑,睁大了圆溜溜的好奇的眼睛。

郑瑾仰起头来,微弱的灯光照着她的脸,那样明净,那样俊秀,虽然苍白得没有血色,但丝毫不减少她惊人的美丽。道静又一次在心里想:“她真像块大理石的浮雕——我要能把这样的人雕刻出来够多好!”

道静刚要说什么。

“停一下。”郑瑾小声制止了她。因为走廊里传来了卫兵沉重的大皮靴响声。等皮靴响声远了,郑瑾不等道静说,自己抢先说道:

“小妹妹,你奇怪他们吗?不,一点也不奇怪!你要明白这些人,不是平常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者是共产主义者啊!一个人要是有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是愿意为真理、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去斗争,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时候,那么,他一个人的生命立刻就会变成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全体人类的生命那样巨大。小妹妹,你们明白吗?这样巨大的生命是不会死的,永远不死的!所以我在监狱里看见了好多好多的共产党员,几分钟以后他们就要被拉出去枪毙了,但是在这几分钟以内,他们还要愉快地生活,还要努力地工作——因为他们是不死的!”

道静贪婪地听着郑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周身的血液突然在血管里奔流起来、沸腾起来了。她没有想到在这个地方还会碰到这样坚强的老布尔塞维克,——像卢嘉川、像江华、像她梦想中的伟大英雄人物。看,她受刑多重,而且有病,可是她却这样愉快、这样充满了生活的信心,这样用尽她所有生命的力量在启发她们、教育她们。

“还没有去斗争就先想到死,这是不对的!”老早以前,卢嘉川曾经对她说过的话蓦地又闪过心头。可是,这种幼稚的幻想她并没有完全放弃。道静开始发现在自己的灵魂深处还有这么多不健康、这么多脆弱的地方——没有勇气斗争到最后一口气,却幻想能够很快杀身成仁完成英雄的梦想。可是,这是英雄的行为吗?……她回过头去看着郑瑾,不禁深深地惭愧起来。

俞淑秀呢,她那孩子气的想念妈妈,想念家,害怕受苦的哭泣渐渐减少了,终于一点也不哭了。她窥探卫兵不在门外走动的时候,就悄悄溜下床来坐在道静的床上,目不转睛地望着郑瑾,听她说那传奇式的富有魅力的狱中斗争故事。

第四天晚上,郑瑾又继续叙说她的故事。

“在监狱里我们还开了报馆和杂志社呢。”郑瑾微笑着闭着眼睛说。“我坐狱的那时候,有两三种刊物,还有一种为了难友们互相通讯联络交流消息的小快报。有人写稿,有人负责编辑,有些人就分头去缮写。我就是缮写员。白天不能写,深夜里我的同屋难友就分班替我守夜,我用棉被蒙住全身——一个人的被子蒙不严,就用两三条棉被。被子里面点上小豆油灯,或者用手电筒,我就一夜夜地趴在地上用墨水写,写……”

“你们这屋里怎么老讲话?少说一点吧!哨兵过来,不是耍的!”瘦瘦的刘看守趴在铁锁上冲着屋里轻声劝说着。

“大娘,帮忙帮到底!你是好人,让我们谈谈吧!”郑瑾对女看守说。“人吃了官司够多苦啊,我们都在想念妈妈。”

女看守不做声了。郑瑾对道静她们笑笑说:“这个女人是个受苦人出身,碰到她还算同情我们。……不行,今晚上我不能再讲了。我受刑闹的身体很坏,又有心脏病……”她喘息着不做声了,似乎睡着了。道静和小俞都怜惜她,也都不再开口。但是刚歇了一歇,郑瑾却又伸出一只手握着俞淑秀的手,轻轻地温存地说:“小妹妹,和你们一样,我是多么想活下去啊!我有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还有许多要好的朋友、同志……我爱他们,真想跑出这黑暗的监牢到外面的阳光底下和他们一起唱歌、一起玩耍呀!”

小姑娘天真地问道:

“你有丈夫吗?我想他一定也是个挺漂亮的人。”

郑瑾满有兴致地回答:

“我的丈夫吗?你说对了,倒真是个很漂亮的人。高高大大的,懂音乐,爱艺术,又写得一手好文章,精神总是很饱满。我们俩一起在苏联同过学。他,他是非常爱我的。”

“他现在在哪儿?”道静插口问道。“郑姐姐,如果有机会,我真想见见他!”

“他现在吗,离咱们这儿很远很远,我已经四年不见他啦。哦,林道静,小俞妹妹,我们不说他了。我来给你们讲另一个人的故事,也是我在狱里亲眼看见的。你们喜欢听吗?我失眠,反正睡不着,如果你们不困,趁着深夜卫兵查得松,咱们就谈谈。”她的话像潮水样又滔滔地奔腾起来了。她鼓着全副的生命力,轻轻地喘息一阵,歇息一阵,又断续地向两个年轻的伙伴讲到深夜。

“李伟是个精明干练而又刻苦好学的青年。他在大革命以前就参加了共产党。党派他到苏联去学习,在那儿他和他的妻子认识了,而且相爱了。她是他的同志,他们就结婚了。一九二八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第二年,他们俩一起回到了祖国。李伟在上海做党的地下机关工作;他的爱人就在上海纱厂里做女工工作。李伟住在装做阔公馆的机关里,他的爱人去看他时才有意思哩——她在工厂里做工总是短打扮,去看他就必须换上旗袍才能进门。但是匆忙中她又没处去换。她只好把旗袍包个小包挟着,等走到李伟机关附近人少的小弄堂里,才急忙换上再进阔公馆。”

“哎呀,那要是撞上来了人,再是男人,多不好意思呀!”小俞忍不住又替这个女同志担心了,她瞪大眼睛的神气怪可爱的。

“小俞,你不要总打岔。她爱她的爱人,当然用什么办法也要去看他。”道静说了小俞,又催郑瑾:“请你快说,他们后来怎样了?”

郑瑾笑笑:

“小妹妹们,别催我。等我想一想,哦,事情是这样的:

“一九三○年,他们夫妇俩都先后被捕了。两个人最后都被押到苏州监狱。敌人捕到李伟非常高兴。他们知道他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他所知道的关系必然多。于是就想尽各种办法威胁利诱逼他说出组织秘密。可是李伟任凭敌人使了千条妙计,任凭敌人用尽各种酷刑——不是人能够忍受的肉体折磨,他依然是丝毫不为所动。甚至他明知他的爱人也同在一个监狱里,但为了不连累她,他竟忍住自己的感情,装做不认识她。他顽强地和敌人斗争着,并且领导着狱中同志们的斗争。敌人知道了气得发昏,最后想出了一条非常毒辣的阴谋——他们把李伟弄到上海,替他换上漂亮的西装,叫他坐上汽车,带他一同出去捕捉我们的同志。到了地方,他们拉李伟下车,他却躺在车上装傻,死也不肯下来。敌人打他、揪他,他躺在车上对围观的群众大声喊道:‘我是个犯人,他们却叫我换上漂亮的西装,坐漂亮的汽车,我身上伤痛不愿下车,他们却又拚命打我——不知道国民党生的是啥样的狼心狗肺!……’

“国民党特务窘得下不了台,愤愤地把李伟仍又弄回了苏州监狱。他一回来,就对同志们讲:‘敌人不会再叫我活下去了,我就要和你们分别了。’同志们听了很难过,可是他每天依旧高高兴兴地学习、工作、做早操。他非常喜欢清洁,弄到一点点水,也要把全身洗一洗。他的眼睛大大的,头发黑黑的,身材高大而英俊。同志们,甚至有些狱卒全很敬爱他。他的嘴巴很会讲,随时随地都在做宣传。有时还唱着非常好听的男高音。狱里有点良心的看守都被他感动得改变了穷凶极恶的态度。

“这最后的一天来到了。敌人提他出了笼子。他临走出去时,抖抖身上的土,对同监同志们像平常一样安静地说道:‘同志们,就要分别啦,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吧!共产主义是一定会胜利的!’他和每个同志全在笼子门口亲切地握了手,连说:‘祝你们胜利!’然后就昂然大步地走向刑场去。……同志们站在监视孔内悲痛地望着他,一个个心如刀割。接着,传来了《国际歌》声——他高声唱着,他唱得多么雄壮有力呵!接着又传来了昂扬的口号声——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接着砰、砰、砰枪声响了,他的声音在枪声中消失了……可是这时,全体狱里的囚犯,包括普通犯在内,——他的妻子也在内,同声悲壮地唱起了《国际歌》。许多同志声泪俱下……”

郑瑾说到这儿,声音嘶哑了。显然,她是在流着眼泪叙说的。

“郑姐姐,请你不要再说下去了,我明白了。……”道静摸着郑瑾的脸,在黑暗中替她擦拭着涌流下来的泪水,自己也流着眼泪。

可是小俞却还不满足,她追问道:

“郑姐姐,那个李伟的爱人以后怎样了呢?她知道他死了该多难受呀!”

“不要问啦,小俞。你还不明白吗?”道静怕郑瑾再伤心,提醒了一句。可是小俞依旧固执地说道:

“你们说的是什么呀?我不明白!”

郑瑾沉默着。半晌,她用低沉的刚刚听得出的细声说:

“小妹妹,你还不明白?林姐姐倒是比你有经验。……那个李伟就是我的丈夫!——我们分别已经整整四年了。”

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三个人都好像睡着了。但是在这样的寂静中忽然爆发了强烈的哭泣声——俞淑秀像道静刚醒来那天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但是这次,她哭的不是妈妈。她断断续续地啜泣着说:

“郑姐姐,郑——姐姐!感一激你,你教给——我认一识一认识了真正的生活,认识了真理……”

卫兵荷着枪跑过来了。这是个凶恶的家伙,他用枪把敲着铁门,发出沉重的响声,狠狠地骂道:

“你们这几个臭娘们要造反呀!半夜三更吵吵闹闹,想他妈找死哪!”

这凶煞的声音刚消失,道静立刻拉住小俞的手,说:

“小俞,你感觉到了吗?咱们现在不是关在监狱里——咱们是在上马列主义大学。”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经过作者长期的酝酿和修改,于1958年初问世,不久又搬上银幕,在当时的文艺界和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建国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多半以军人、工人或农民为主人公,杨沫的《青春之歌》则以知识分子为重点描写对象,同时,它也没有着笔于弹雨纷飞的战场,而是重点展现城市中青年学生所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抗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侵略,国难当头,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逐渐觉醒,紧密地团结起来,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小说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的形象。她原为富家小姐,为抗婚才逃出家门,残酷的现实使她最终认清了当时社会和自己家庭的本质,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她曾秘密地为党在北平(今北京)散发传单,后又在河北农村协助农民抢收地主粮食,回北平后,不幸被敌人逮捕,在监狱里,她再一次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和考验。

林道静在参加民族解放的征途中,曾得到卢嘉川、江华等共产党员的无私帮助,这次在狱中她又遇到了另一位共产党员林红(化名郑瑾)。与林红相处的时间虽短,所受的影响却极为关键、深远。小说通过林道静的眼光和感受,刻画了林红的形象。林道静在受刑三天后苏醒过来时,先是听到林红温柔亲切的声音,侧头望去才看出,那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乍见林红,林道静首先想到的就是“希腊女神”,而小说还曾多次提到林红那大理石似的美丽面庞。据作者在小说的《初版后记》中说,林红是真有其人,“这个异常美丽的女同志是英勇地牺牲在山东军阀韩复榘的屠刀下的”。可见作者对林红满怀敬意,衷心喜爱,渗透了自己切身的生活感受。小说也通过林红之口,描述了李伟的形象和事迹,“他的眼睛大大的,头发黑黑的,身材高大而英俊”;“懂音乐,爱艺术,又写得一手好文章,精神总是很饱满”。林红和李伟既是革命同志,又是恩爱夫妻,他们在苏联相识、相爱并结合,在大革命失败后一起从苏联回国参加革命。在上海时,一个住在装扮成阔公馆的机关里做地下工作,一个在纱厂里做女工工作,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想办法见面。但在二人先后被捕后,虽然被关押在同一个监狱里,李伟为了不连累她,竟强忍住自己的感情,装作不认识,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需忍受多深的痛苦!李伟经受住了敌人的种种酷刑折磨、威逼利诱,勇敢机智地和敌人作斗争。最后的时刻到来时,他像平常一样,安静地和同志们分手,昂首大步地走向刑场。林红和李伟一样坚强,她在苏州监狱时就和难友们一起坚持战斗,一夜夜地趴在地上为难友缮写稿件,以交流信息,鼓舞斗志。在北平监狱里,她也毫无畏惧,宁死不屈地坚持战斗,在牺牲前几天还一直关照、启发并鼓励着林道静和俞淑秀两位小妹妹。李伟、林红二人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精神、关爱他人的品质。二人的英勇、善良,反衬出敌人的凶残、毒辣,也可见革命成功之不易。

真正的共产党员不仅热爱工作,也热爱生活。李伟他们就是在监狱中,也把敌人的监狱变成一所特殊的马列主义大学,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不放弃学习,不浪费一点点时间。李伟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另外“他非常喜欢清洁,弄到一点点水,也要把全身洗一洗”。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当他知道敌人要对自己下毒手时,却一点也不害怕,依旧每天高高兴兴地学习、工作。林红也和丈夫一样热爱生活,深深怀念着自己的丈夫,二人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她对林道静和俞淑秀所说的话,正是心底情感的真实流露:“小妹妹,和你们一样,我是多么想活下去啊!我有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还有许多要好的朋友、同志……我爱他们,真想跑出这黑暗的监牢到外面的阳光底下和他们一起唱歌、一起玩耍呀!”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是冷酷无情,而是热忱似火,他们太爱生活,太爱他人了,为了别人更好地生活,为了推翻罪恶的社会制度,才抛小家顾大家,勇于和敌人做最坚决的斗争,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直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从李伟、林红身上,让人看到共产党员的傲骨与柔情,看到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整个世界的真情与挚爱。

小说不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塑造了李伟、林红的感人形象,还细致描绘了林红对林道静和俞淑秀的教导和影响。林红在林道静苏醒过来时,不顾自己身体虚弱,马上喊人来给道静治伤,送水和食物,并热情地鼓励道静要争取活下去。俞淑秀糊里糊涂地被敌人抓进监牢,自己觉得很冤枉,又被监牢里的恐怖场景吓着了,因此一开始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晚上在睡梦中都惊悸地喊着妈妈。林红在黑夜中伸出手来拉住她的手,轻声地安慰她。针对俞淑秀诉说的冤枉,她告诉俞淑秀在这个暴君统治的社会,“坏人升官发财,好人吃官司受苦,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事”。俞淑秀在林红的鼓励与启发下,才渐渐安静下来不哭了。林道静是英勇的,在被敌人逮捕后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林红叫人给她治伤,她却说不要治了,反正活不了了,准备最后时刻的到来。对林道静的这一虽勇敢但却嫌幼稚的想法,林红也及时地予以纠正,说:“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正是由于林红耐心的富于说服力的教育和启发,使林道静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灵魂深处脆弱的地方,在林红面前深深地觉得惭愧,同时也为这样一位坚强热情的革命同志就在自己身边而感到幸福。也由于林红的鼓舞,俞淑秀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一点也不哭了。后来,当她听了林红所说的李伟的故事,知道李伟就是林红的丈夫以后,又像开始那样呜呜地哭了起来,但是这次她哭的不是妈妈,而是深为李伟、林红的事迹所感动。林红的经历和话语,给俞淑秀以极大的震撼,从她前后看似一样实则不同的哭泣,正可窥见她内心深处的巨大变化。林红与林道静、俞淑秀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对二人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林红就如燃烧的蜡烛,以生命的光华驱散黑暗,照亮前进的道路。正是由于她的感染和启发,林道静、俞淑秀在敌人的监狱这所特殊的学校里,迅速地成熟起来,并在林红牺牲后,与难友们一起,继续向反动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愚蠢的敌人可以扼杀林红的生命之花,但是她播下的革命种子,早已在别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正是由于有像林红这样的共产党员的教育和引导,才有大批的热血青年不畏艰难困苦踏上革命的征程。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热情、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

青春有梦的心得体会篇5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青春有梦的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