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推荐7篇

时间:2023-10-23 12:05:23 分类:工作心得体会

每一个心得体会都是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从经验中汲取的宝贵教训,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推荐7篇

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篇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基于小组的合作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方式,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通过上学期的小组学习我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

小组建设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评价机制。教师应创造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作品的均等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给予积极评价,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要及时给予强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而且能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探究能力。所以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的质量与效果的评价尤其重要。充分发挥评价量表的作用,通过竞赛,奖励等不同方式,提高课堂情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篇2

从20xx年10月下旬开始,我校开展了“实效课堂”研讨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导,实现生生互动,高效率的完成课堂任务。如何有效的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使组长发挥他应有的积极作用,是很值得研究的。哪些情境适合小组合作?我回顾了之前的教学片断,发现以下结果:

一、预习检测中小组合作。

学习鲁迅先生《社戏》时,在八班我把预习检测部分完成后收起来,回来批了一节课,把小测反馈给同学们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无法实现当堂达标的目标,也打断了学生及时课堂巩固的学习热情。于是七班再上这堂课的时候,填写完整以后小组互换批改,五分钟后统计出达标小组和不达标的情况,及时强调易错点,当堂改正,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和同学之间交流学习,组长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突出。

二、解决难点问题时需要小组合作。

鲁迅先生的《社戏》题材是小说,需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印象深刻:

“当外祖母担心“我们”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学生在品味这个句子时,有从语言的特点入手的,也有从人物性格特点的角度考虑的,起来表述时答案众说纷纭。第一个班级授课的时候,我都直接肯定了他们不同的答案,并且顺势帮他们梳理出品味句子的几种不同角度。第二个班级授课的时候,这个句子的赏析也出现了争论,这个时候我改变了策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讨论,三分钟后,小组代表起来发言,组长引导组员逐个词解读,比如说“打包票”为什么会打包票,说明双喜自信。双喜在分析问题时,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这个合作的契机是准确的,所以智慧的生成是灵动的。

三、对于写作和语言表达时更需要在小组活动中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开展必要的小练笔,小组活动就成为关键。有时候,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时,学生会出现词穷的情况,但是开展小组活动之后,我意外的发现,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群策群力,组织语言,写出一篇篇堪称完美的作文。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讶。例如:在鲁迅先生的《社戏》中,设计了一个问题:模仿“月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处景物。学生奇幻的想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语言表达上进入一个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在合作学习中闪耀。

由此,掌握契机,适时进行的合作学习能够激励同学高效学习,建立合理的小组评价及奖励机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重要依据。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小组长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教师,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迎接创新教育的明天!

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篇3

1月7日,我们来到美丽的溪口中心小学,聆听了杨晓松老师一节“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的示范课《伯牙绝弦》。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决定着课堂是否高效。杨老师这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因而课堂也是高效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明确学习任务,有效开展合作。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小组合作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做到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就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杨老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课文中字词的意思,再说句子的意思。在理解了字词、句子意思后,小组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在课上,我注意到孩子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小组再在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地组织交流,每个组员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交流的过程中,“我来汇报”、“我来补充”、“我提一个建议”孩子们的思想火花不断碰撞,有效地避免了看似热闹,其实无效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为课堂的高效打好了基础。我们的语文课要有效,不在于热热闹闹,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的提升。

二、自主、合作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提高学习的效率。自主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学习,就无有效、高效可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更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在与同学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只有课前让学生用好导学案,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有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思考与感悟,课堂上才能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话语权。杨老师要学生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有关语句,读懂了什么?钟子期死后,伯牙做出了怎样的举动?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把自己自主学习的结果在小组内先交流讨论,解决简单质疑,课堂上再去解决难理解的质疑问题,就不会出现质疑很多,每个质疑都解决不透彻的问题。只有做到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学习的效率,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重视交流环节,有效开展评价

交流、评价环节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杨老师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杨老师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组加分的方式以示奖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参与学生活动,及时进行指导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观察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情况,了解他们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合作中遇到什么问题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有针对性的地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朗读出现困难时,杨老师及时点拨怎样恰当停顿才能读出韵味。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痛,老师适时出示拓展阅读材料,师生深情吟诵。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就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有序,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高效!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有几点粗浅的思考,和各位同行商榷。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可以看到小组合作成了优势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在讨论和集体交流中成了中心人物,而那几位弱势学生成了旁观者,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最后小组合作再也不关他们的事了。如果把学困生分在一起,老师参与其中引导是否可行呢?

2.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而为了装潢门面,以其形式来取悦现场的听课教师,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

3.我个人以为,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慎用。文言文语言非常凝练,更讲究的是个体的独特感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不是在所谓的合作中取得相对一致的结果。

4.语文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重“议”轻“思”,以“议”代“读”。小学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小组合作学习,也就是不能说是单纯地让学生“议”,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先读后议,边读边议,再把议后感受融于朗读中,再把读与议有机结合起来。迫不及待让学生讨论、合作,而没有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致使部分学生吃“现成饭”,无须动脑思考,讨论也不可能深刻。长此以往,定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惰性,显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篇4

学分化教学模式将小组合作学习推到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前沿,虽然在以前的课堂上,小组争论等合作方式也被常常运用,但学分化教学模式更加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一位同学学习的实效性,并且"由外及内'地强化了许多内容来关心达成这种实效性,如:同学的学习习惯、倾听的习惯、小组分工和职责以及相互评价等等。

对我而言,我很清晰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同学学习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很憧憬小组合作学习并提出的这种很抱负化的同学学习的境界,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还只是本着仿照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形式上我们将同学分成了学习小组,合围而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体现同学的.主体性。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学习却遇到了重重困难,使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蹒跚而行,问题就在于小组合作之"外'的这些环节没有跟上。我想假如我们一开头便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到位,而忽视同学学习习惯和态度等的养成,则应属于舍本逐末,我们前进路上的困难尚未扫除,行进起来怎能畅通?那我们怎样才能使其畅通呢?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

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肯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同学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消失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同学分组进行探究沟通,可是,大部分同学在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争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沟通的状况。'这是一种状况,老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消失没有合作实效的状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老师为了让同学能有广泛的参加,一有问题,都要同学合作争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同学没有参加争论的爱好,课堂时间大量铺张,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同学独立思索、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因此小组学习必需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靠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担当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视地位。而一些后进生由于基础薄弱,参加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索、发言、表现的机会,在肯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非常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信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力量,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现和提升。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篇5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冲突。

2、教师为了体现整堂课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而每一次的合作讨论都是急急开场,又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何谈进行合作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馈时听到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意见是……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5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也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

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篇6

近几年,我校采用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它的应用不仅仅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模式,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往往导致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用心响应学校的号召,在授课班级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课堂效率向高效发展。

1.课堂出现冷场,学生合作不主动。

2.学生合作参与面不广,尤其表现为优等生参与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困生,学困生没有真正参与。

3.学生合作没有深度,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由于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也同时出此刻师生双方的身上:

(一)学生方面

1.许多学生未经准备匆忙活动。比如,主题一给出,有的同学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匆忙地展开讨论,对组内的不同见解也无法提出赞同或反对,更无法构成自己的观点。

2.学生参与面不广,配合不用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很多时候沉默不语;有的学生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由此难以构成真正的合作。

(二)教师方面

1.认识不足,应用失误

在平时评课交流和教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以下误区:

(1)小组学习互动的目的就是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或教学高潮,甚至是为了吸引评委和听课教师而做秀的。

(2)小组学习互动是迎合新课标的精神而设置的。公开课、优质课不得不用,平时大可不用,因为耗时费神。

(3)小组互动学习占用教师讲解时间,学生成绩很难提高。

(4)明白小组学习互动的好处和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则觉得无章可循,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

2.忽视学情,盲目设计

不少教师把小组学习看作课堂教学的“评价制度不够全面

有的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资料。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应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增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科学认识,务必防止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简单化、片面化: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只强调学生座位排法与讨论形式,而忽视了合作学习资料的选取,教师课前准备、科学分组、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工合作以及最终教师的全面评价等;对合作学习应用范围认识的片面化,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或主角扮演。

(3)提高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技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发挥其教学优势,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资料要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与愿望时,才能用心主动地参与。

(4)教师主角适当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角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总的来说,教师实现主角转变,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协调、激发、合作、监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但如何使它发挥出的功效,有赖于广大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只要教师正确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好处,并认真、精心地对待每一次活动,就能不断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而到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最终目的。

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篇7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走了许多的弯路,但通过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学生发生较大变化,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开学以来的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阶段性成果

1、学生课堂上参与意识增强,参与面较实验前更广。原来的课堂,是班内“优秀生”的舞台,很多中下游学生缺乏自信心,面对优秀生的强势,他们不敢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时间一长,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由于强调小组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每个成员都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都尽其所能,这样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很多学困生也鼓起学习的自信心。

2、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在组织讨论时,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成员发言,充分考虑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水平,对于不积极参与的同学还要进行引导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4、学生的胆量增大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很多原来内向的孩子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他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自信心增强,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增强。

二、具体的做法

1、学生课上展风采。通过向其他老师取经,我走了许多弯路,实验一段时间后,针对有些同学准备不充分,我对组长提出了要求,要求组长在本组展示前对小组成员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起到督促作用,保证能顺利完成展示。同时,对各组的展示情况由同学们打分,通过此活动,同学们的自信心增强。

3、抓好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如:同桌互学、四人小组交流、朋友间互教互评、全班集体讨论、师生间的讨论等。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更愿意向同学请教,也有当“小老师”的欲望。在这种合作中,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在学生汇报发言的过程中,我也经常指导他们如何汇报,如何倾听别人发言,如何补充。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人员少、距离近,学生读书的机会更多,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的机会更多、接受伙伴评价的机会也更多。这时,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会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三、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参与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反思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评价以鼓励为主,但很多孩子的评价语及评价面还过于单一,还需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教会孩子如何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时,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而且有时偏离主题。有个别小组的个别同学利用小组交流的机会谈论其他话题,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监督好,制定相应的措施制约他们。

3、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并且综合素质存在差异,导致课堂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班内总有十几位同学特别活跃,展示自己的欲望特别强烈,给其他同学带来压力。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4、由于时间较紧,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二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当我布置好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学生的反映不能令我满意。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甚至天南海北地东拉西扯,高谈阔论,说了许多偏离了教学内容之外的话;有的学生在讨论时不能以理服人而与同学发生争执;还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表面上看学生们簇拥在一起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气氛高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可实际上那些性格内向的和学困生,他们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他们害怕提出的问题会引起同学的嘲笑,以至选择沉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发现问题后,我一直在想:怎样让学生既能动得了也能动的好?我认真地思索着,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高效课堂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中“乱”而有序。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是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小的调整:

1.教师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2.对于课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环节时,我先不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

3.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认真的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助。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梁有祥小组学习心得体会推荐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