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书教案推荐7篇
作为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一定要认真对待才行,教案在拟订的时候,我们务必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书教案推荐7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有关活动,乐意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节日的感受。
3.在活动中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活动准备
彩色纸杯若干,一次性纸杯两只,红线若干,剪刀,胶水或双面胶,雪糕棍,红色颜料和水粉笔。
活动过程
一、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1.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3.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
指导语: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你们知道中秋节要吃什么吗?
二、制作纸灯笼(灯笼的创作形式班级自己制定)
1.导入活动
教师:为了迎接中秋节,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灯笼来装扮教室吧。
2.讲解示范:
(1)提问:你看到过什么样的灯笼?
(2)灯笼的制作方法
取一只纸杯,沿纵向条纹均匀剪开成一个个条状。
平齐剪掉多余的杯边。
修去宽边,因为杯子的杯口是宽些的。
一根根向外牵拉一下纸条,成内卷状。
取另一只纸杯,只保留上端一部分,其余剪去,为和刚才的条状对接做准备。
先在两个底部的中心钻孔穿红线,然后将两只纸杯的条状对应粘接好,灯笼就基本成形了。在上下底部用彩纸包边,底部中心挂上灯笼穗子,会更有感觉。
可以用颜料将灯笼涂成喜庆的红色。
认识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2、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准备:
1、课件
2、自制大钟面。
3、为每个幼儿准备教具时钟一个。
4、大灰狼头与懒洋洋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1、ppt动画:小红,七点了该起床了请幼儿观察画面,并回答是谁叫小红起床的?她是几点起床的?
2、七点,你是怎么知道的?一起学习电子表上的时间。
3、除了这个电子表,你还可以怎么知道是几点起床的?(钟表)
(二)、新授,认识钟面a、幼儿观察老师手中的钟面
1、教师出示钟面并提问:看,钟面上有什么?
2、比比看,这两根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这根长长的针叫什么?(分针)这根短短的叫什么?(时针)
3、钟面上还有些什么?数字宝宝是怎样排队的?
4、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
5、请小朋友仔细看,当时针从12转到1的时候,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了12上)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
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依次跑步比赛,现在他们都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请你们猜猜谁会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钟表)师:谁跑得快啊?
幼:分针师:请小朋友好好看看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谁跑得快?(分针的腿儿长,像只小兔跑得快;时针的腿儿短,象只乌龟跑得慢)
6、小结:当分针走一圈时,时针就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你们知道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三、认识整点钟
1、今天小猫、小鸭和小兔要考考我们小朋友,请你们看看它们分别表示几点钟?
提问:这三只钟面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分针都指在12上)什么地方不一样?
2、当分针指在12上的时候就是整点钟,这时候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那么,这是几点整?......5点整时针指在哪个数字上?分针指在哪个数字上?8点整呢?(幼儿讨论操作)
3、做练习
4、小狗的一天5、做练习c、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我们小朋友真棒!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小朋友们扮演小羊拨钟,你们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说几点,你们就拨几点,拨好就定住,老狼看小羊拨对了就不吃他,如果谁拨错了,就要被老狼吃掉。
四、巩固练习动画做题,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五、课堂小结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悄悄溜走了,小朋友要珍惜时间,不能像小猪那样浪费时间玩耍。
活动反思:
此活动虽然是个旧题目,但设计者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幼儿自己操作,观察理解,最后得出结论。比如掌握难点“分针走半圈,时针走半格。”都是主要让幼儿自己动手拨针,亲自尝试,验证得出结论。结尾部分也比较新颖,采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一步掌握了学习内容。延伸活动中制作小钟表也是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
认识书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9-60。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 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1、弯曲的线
2、每个学生两张白纸。
3、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曲直对比
美丽的城堡里住了一位小公主,公主给咱们班每位同学带来了一份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答对问题才可)
1.师: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师: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一组跳绳、一组拔河)
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师:揭示礼物(毛线)。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 师: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试一试。
(2) 请生汇报演示: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a 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 将毛线“请”到黑板上,并尝试画出,这就叫做线段。(板书)
(4) 师引导: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直、两个端点)
(5)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三、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1.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 师示范: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 师:你还能在教室中找到线段吗?
总结:书桌、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将以前学过的图形与线段相联系,数数图形有几条线段围成。
2.折线段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1)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生操作)
(2)你能折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说一说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 师: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试一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画线段的?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5) 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四、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公主回城堡的路有三条,一条直的,两条条弯的。你想走哪条?为什么?
2、 你能用直尺把这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 (想想做做第3题)
3、连接三点可以画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想想做做第4题。)
4、如果有四个点呢?你能画出几条线段?(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提供第二种方法。(按点的顺序)
五、扩展思维,奠定基??
比一比谁长谁短(其实一样长)
下节课学习测量线段。
认识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
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7
下面的几个分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2)学生回答。
(3)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和互为倒数。可以说是的倒数,是的倒数。
(4)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5)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归纳方法
小组讨论:
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问: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
学生回答,并说原因。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教学“练一练”
学生回答。
提醒学生正确地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六第18题
指名口头回答,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做练习六第19题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
4、做练习六第21题
5、做思考题
联系倒数的意义想一想,要使三个分数乘积是1,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练习六第20题
板书设计:
(略)
认识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22页~第23页例题、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能力目标:通过借助认识路线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
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教学准备: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告诉学生班级所面向的方向,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教师说一个方向,学生马上伸手指向相应的方向,要求学生指得又对又快。
如教师说:“东南方向。”学生马上伸手指向东南方向。
进行方向练习后,教师让同桌一名学生用学过的方向词描述摆的位置,另一名学生用学具摆。
同桌活动后,教师让学生上台示范。
二、新授
1、引入。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辨认了方向,同学们认识了方向后就可以利用方向来认识路线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路线吧!
2、认识路线。
教师出示书中例图。教师向学生介绍这是1路车的行车路线图。教师请学生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学生打开书读一读淘气和笑笑都说了些什么呢?学生读懂后,教师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淘气从广场出发到动物园的行车路线,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请学生上台边讲边指路线图,重点强调行车路线的方向。
学生回答后.教师请学生在课本第22页填一填,填后再让学读一读。
再看图,4人一组说一说笑笑从动物园出发到广场的行车路线。
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当小小解说员,说出行车方向和路线。
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这两条路线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要坐车,想从哪一站上车到哪一站下车呢?行车的路线是怎样的?
4人一组讨论,每个同学轮流说,其他同学帮忙将行车路线写下来。再请学生上台指图说自己是怎么坐车的。
3、试一试。
学生小组交流第(1)题和第(2)题后,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回答第(1)题。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数4站,找出在哪站下车。
第(2)题,教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向前数3站,认为是从光明街上车的,有的学生向后数3站,认为是在育才路上车的。
三、练一练
1、做第1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让学生观察路线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小红行走的路线方向。
教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小红是如何上学、放学的?可以说说小故事。比一比,看谁说得好。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小红上学、放学的路线,书在说时,教师应注意学生所说的行走路线是否正确,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沿途景物说故事。
学生说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上学、放学两条路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回答。
2、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教师出示挂图。
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张图,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都看到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图后,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说一说。
第(1)小题,教师让学生读题后,懂得要把自己放在“中心公园”观察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观察它们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好,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第(2)小题,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海底世界?教师让利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可以在图中标出路当方向,也可以将路线方向写在纸上。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当回岛上的居民,说一说自己要去海底世界该怎么走。
3、做第3题
让学生画出自己回家的路线图
四、小结
说一说今天你学习到哪些数学知识?
认识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圆的认识及圆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提示:
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掌握用圆规画圆。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单元主题图呈现的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情景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到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呈现有圆的物体,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抽象出圆的平面图形。通过圆规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并归纳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例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
发现圆的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特征。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众多所画图形中较为准确地辨认出圆。有一定的研究图形特点的方法积累(如: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这些方法可以为课堂中学生研究圆的特点有一定启发。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圆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并能举出生活中圆的例子。但不能很准确地对于生活中圆的例子进行准确性描述。举例说出生活中见到过的圆,学生回答:笔筒、胶条……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个物体上的某个面是圆形的。但对于让学生做到真正深入认识圆是由之上的若干个点连接而成,以及在学生头脑中充分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还是比较困难的。
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对圆规都有一定的了解(平时买作图工具时都是成套的,包含圆规),一般都有画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物品或圆规画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过程能力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与他人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两张白纸、一个圆片。
学具准备:
圆规、圆形物体、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单元主题图,激趣引入。)
1.观察主题图。
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内有一个水池,你们观察过吗?池内的鱼儿美丽,水面平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后,水面荡开的波纹,应该是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请用动作说明。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与圆有关。根据你们的经验,能举个例子吗?
2.揭题:看来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
3.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其实圆也和学过的这些图形一样也是一个平面图形,但是和这些图形又有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注意:①学生自带的圆形物体可以让学生用手指一指;②在指物体时,要明确指的是哪一个面;③不能把球误认为圆。)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
二、探究新知
1.圆规画圆。
(投影展示例1图中圆形物品)
教师:同学们观察图中的物品,它们是什么形状?
预设:(生:圆形。)
教师: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是圆!”。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标准的圆吗?(指向明确用工具画圆,并请学生尝试画圆)
学生独立用画圆,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圆。(由于是第一次画圆,学生画的可能不规范)
教师可以提问,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
此时教师可演示怎样使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强调不能用手握住圆规的两脚来画圆)
然后跟着要求同学们用圆规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学生独立画完之后,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圆,指明学生说画法。
预设:我用圆规画圆,我把圆规的一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个脚绕这个点旋转1圈,就画出了一个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体会用圆规画圆的步骤,明白到圆的大小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关,用圆规画圆很方便。】
2.认识圆。
(1)提问:观察对比上面所画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的?(预设:不一样)
哪些地方不一样?(预设:大小、位置)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呢?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其实,我们把在圆中心的这一固定点叫做圆心。画圆时,固定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线段是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与圆上的线段是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如下图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圆规画圆的体会,介绍圆心、半径,明确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这样学生初步感知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
(2)强化认识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我们还认识了半径?那现在大家就在你刚才画的圆中画出这个圆的半径来,画得越多越好。
教师可以提问:想一想,圆有多少条半径? 能画完吗?
预设:在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画不完。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
预设:因为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那么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呀?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展示动画从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齐读)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画出这无数条半径的代表,你认为画几条合适。(预设:1条,因为所有半径都相等。)
质疑,请学生说理由: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及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获得圆的特征之一。不仅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强化认识圆的直径。
①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小。(预设:直径)
教师:指明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并提问画时要注意什么?(预设: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其实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②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出直径的代表。画得越多越好。
③揭示直径的特征: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④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或动手验证;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通过对折等活动,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及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获得圆的特征之一。不仅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4)揭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1/2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预设:同一圆内)
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三、巩固新知
1.练习三第1题: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长度。
2.完成第13页课堂活动第1题。
第1题(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画完第一问之后,教师可提问:圆心在同一点上,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
(预设:因为半径不一样,半径越大,圆就越大)由此得出: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第2问画完后,教师可以提问:这几个圆的大小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圆在这里,有的圆在那里呢?(预设:因为圆心的位置不一样)由此得出: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第1题(2):学生独立画半径为2.5厘米的圆,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小组内交流。
3.独立完成教材13页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圆的特征进一步理解,对于圆的特征更加熟悉,对所学知识掌握地更加牢固。】
四、达标反馈
1.说一说圆中什么样的线段是半径、什么样的线段是直径?
2.判断题。
(1)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
(2)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 )
(4)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 )
3.填一填。
(1)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 )厘米,半径是( )厘米。
(2)在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 )分米。
4.盒子里刚好放下三个罐头,每个罐头的半径为3厘米,盒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有哪些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畅所欲言。
教师: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把“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数学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是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生活。】
教学反思: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 。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圆形桌面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2、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认识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区别红色、黄色,能把相同颜色的不同物体放一起。
2、体验与老师、同伴游戏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自制小兔手偶、红黄萝卜若干、音乐两段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景导入)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接到了小兔的电话,它邀请我们去它家玩,大家愿意去吗?那我们就开着火车出发吧.
二、中间部分
1、认识颜色(红色和黄色)
(1)出示教学挂图(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在哪里。
(2)师幼一起唱《小兔乖乖》,小兔“红红”和“黄黄”相继出场,教师以其口吻和幼儿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及红色、黄色的介绍。
2、找颜色(红色和黄色)
师:“红红黄黄非常欢迎大家来玩,快跟我们去家里逛逛吧!”(1)用对唱的方式找出(指)红色的东西。
“红红”小结;你们真是我的好朋友,找到了我家红色的太阳红色的气球、红色的苹果、红色的小花、红色的房子、红色的小圆、红色的萝卜。
(2)、用对唱的方式找出(圈)黄色的东西。
“黄黄’小结;我也好喜欢大家,找到了我家黄色的气球黄色的房子、黄色的萝卜、黄色的蘑菇、黄色的花……
3、把相同颜色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师:“红红和黄黄请大家帮忙收萝卜,红萝卜放在红蓝子里送给红红,黄萝卜放在黄篮子里送给黄黄。”
(1)、幼儿跟着“小兔”边唱边走,到达萝卜地。
(2)、边唱边拔萝卜、送萝卜。
(3)、红红和黄黄验收自己蓝子里的萝卜。
三、结束部分(活动延伸)
(配音)谢谢大家帮我们收回这么多的萝卜,喜欢哪个就请朋友们带回自己家吧!回到家后,发现红色和黄色的东西可要记得告诉我们呦。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