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4-03-06 13:01:27 分类:教师心得体会

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所写的教学反思是最有价值的,学会写教学反思,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一定都得到提升,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丝绸之路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6篇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篇1

“丝绸之路”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没有感性材料,学生很难理解。如何帮助孩子走近历史,更好地去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是我是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影视资料。也鼓励孩子们自己查资料,读课后资料袋。使他们初步了解了“丝绸之路”的路线,知道了张骞的丰功伟绩。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收获,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延伸。相信:丝绸之路会在孩子心中生根,探索西部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讲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灿烂辉煌的东西方文明》的第三课《文明的交融》中的第一个小框题《文化交流的旅程》中的第一部分内容《丝绸之路》。依据品社课标,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能够正确认识丝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了解我国各朝代通过丝绸之路与西部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今之中国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服务。

教学重点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教学难点是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这节课的设课理念是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宏观调控;学生采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贯穿始终;具体环节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每一细节中都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求互动生成。

反思一下我执教的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了学科特点: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整合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这里的“与”是连词,也就是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同等重要。我执教的这一课通过欣赏《梦驼铃》和《丝绸之路》两首歌曲旨在把学生带到我国西部的雄奇大漠;把学生带到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把学生带到茫茫的戈壁滩上、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中;体会张骞出使西域克服的重重困难。透视张骞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等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以张骞榜样,做事情有胆、有识、有行、有恒,做未来事业的开拓者。注重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此同时,通过丝绸之路教学视频、丝绸之路梦幻之旅、丝路今朝的开发与环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今之中国乃至未来中国的发展服务。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

2、注重了学科整合: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语文、品德、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品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科的整合,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果逐段学习、总结主要内容、再分析人物特点,就上成了语文课;如果纯粹地按丝路的开通、丝路的范围、丝路的作用、丝路的意义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就上成了历史课;如果一味地探究丝绸之路具体指哪?共有那几条线路?各条线路都经过哪里?就上成了地理课;如果简单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后,大加分析张骞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样向他学习?就上成了传统的品德课……本课的教者用古诗和歌曲引导学生入境;以历史资料为基本内容;用路线图辅助理解;透视了张骞的精神品质;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品德性与社会性。

3、注重了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宝藏。无论是在这节课的教学前还是在教学中,都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了课堂生成:

学习要注重联系、掌握过程。这节课彻底告别了注入式,每一问题都注重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动生成。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调控不太稳妥:

教者为了把学生引入情境,播放了两首歌曲,确实达到了目的,但故此却失了彼,占用时间过长,影响了后来的教学。

2、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由于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由于教者水平有限,教学艺术性不强,致使发言率不高,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3、电化教学不太到位:

虽然本学科的网络资源几乎没有;虽然本人也使用了网络资源,但还不太到位。如果本人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结合教材内容制造一些更精美更实用的课件,一定会减缓学生理解的梯度,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上完了,感觉以下几个地方自己还比较满意:

一、目标清晰,重点明确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科学精神”,本课的重点是读懂居里夫人的精神,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含义。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我以“美丽”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她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伟大的人格魅力。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最后再联系全篇探讨课题的内涵,懂得这种美丽不仅跨越百年,而是一种永恒的美丽。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二、渗透学法,深度思考

这节课在学法上,着力点在于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结合课文,我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这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中所蕴含的人物品质。例如,学生汇报的第一个比喻句,理解起来有点难度,开始学生说的全不对,后来我让他们联系上下文体会寻藤问根到底指的是什么?从上文中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指的是放射性和镭。再比如描写居里夫人成就的那个排比句,如果单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计量单位、什么是科学定律,什么是里程碑”,学生肯定说不出来,于是我采用让学生介绍背景资料的方法,再通过引读加深,这个句子的真正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三、删繁就简,开放课堂

对于这样一篇长课文,要像以前一样按部就班的面面俱到,显然一节课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得舍弃。这一课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那一部分我通过导课一带而过,描写居里夫妇对话那部分因为不是重点,也没涉及,检查朗读全文也不现实,所以,只能删繁就简,抓住几个比较重点的句子进行指导,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居里夫人的讲话,谈自己的人生观;面对居里夫人的成果,说说自己的看法等,来开放课堂,深化情感。欣慰的是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东西。

四、吃透教材,点拨到位

因为课前我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能及时进行总结与点拨。最后引发对主题“美丽”的提升,使学生对课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但整个教学过程,也有许多地方让我感到很遗憾。

1、内容容量过大,仍然有想求完整的心态。所以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时间阅读、思考、表达。

尽管一再告诫自己课堂节奏应该按着学生课堂的发展韵律来把握,可是一到上公开课的时候就又犯了毛病,所以课堂上感觉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有许多同学想说,想读,但因为怕时间不够,没给他们机会。为此,我觉得如何创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是我们教师目前确实值得深思的问题。

2、这节课虽说在自主学习时,学生有在书上写批注的,但那批注还不够深入。从学生回答中就可以看出,都是一边想一边说。平时也存在这种情况,让学生预习时,学生总是应付,在书上简单批注几句话而已,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我想阅读教学如何无痕地做好“读”与“写”的链接,这是我一直感到迷惘的地方。

3、由于总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对课堂还不敢大胆的放开,整个课堂,教师还是引的太多。

4、面向全体,做得不够。这节课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发言了,但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关注的还不够。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篇3

?丝绸之路》是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后,我静下心来回想我的教学过程,引发出几个思考:

(一)成功: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重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陪衬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相似的特色,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作品集和作文本,找一找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正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窗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正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置,信任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段。

(二)遗憾:

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华,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讲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涌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入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醒,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换、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篇4

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 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资料,了解丝绸之路。

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并熟悉相关内容,遇 到不理解的问题向家长或其他人请教,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交流资料时,能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在短短的几分钟,学生 知道了张骞曾经两次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还有的学生带来丝绸之路的线路图,通过看图,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所 经过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丝绸之路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交流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读自悟,走进丝绸之路。

学生借助字词典读准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丝绸之路。学生仿佛来了一次穿越,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生动而有重大意义一幕,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讨论交流,赞美丝绸之路。

我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交流,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们引进了西域的葡萄、黄瓜、菠菜等一些植物,还带回了狮子、犀牛、良马这些动物,所以这是一条伟大的 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把我国的养蚕、缫丝、冶铁等一些在当时先进的技术传给了这些国家,让那里的人们受益,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白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学生们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弘扬丝绸精神。

今 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等等,请同学们讲述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通过讲述或聆听这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 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这些开拓者的勇敢和执着。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篇5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一说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共有三部分内容: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第1和第2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两个历史人物,强化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但是,学生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程度还不够,欠熟练,掌握得不够扎实,我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张骞通西域这一部分的教学其实应该做得更好,我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搞活起来,比如把张骞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让学生来描述;或者以张骞为记者进行追踪报道,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口才,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关于丝绸之路的教学,如果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丝绸之路,我应该用多媒体展示出地图,让几个学生按照地图来重新走一下丝绸之路。

3、知识的延伸不够,如: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西部的开发,也可以结合讲讲关于东突事件等。

4、在当堂巩固环节,应多设计一些选择性题目和材料分析题。

5、学生会了的问题,不应该再去过多的强调。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看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做一名与时俱进、知识渊博的教师。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