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初中教案6篇

时间:2024-03-09 16:03:33 分类:教师心得体会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提高教学的应变能力,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前置知识和学习能力,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函数初中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函数初中教案6篇

函数初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课本p8探究题。

学生活动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索活动,回答问题,理解函数概念。(1)y=2x+5,y是x的函数;(2)y=2x+1,y是x的函数。

四、范例点击,提高认知

例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km。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教师活动讲例,启发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上述例1。

五、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99练习。

六、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表达式法(解析式法),它只是函数表示法的一种。

2、求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

(1)要使函数的表达式有意义;(2)对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把所给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表达式中,就可以求出相应的函数值。

七、布置作业,专题突

课本p106习题14。1第1,2,3,4题。

函数初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能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能较熟练地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函数与圆、三角形、四边形以及方程等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

重点难点:

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特征。

难点:会运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例题精析,强化练习,剖析知识点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根据下列条件,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1),(1,3),(-1,1)三点。

(2)抛物线顶点p(-1,-8),且过点a(0,-6)。

(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过(3,0),(2,-3)两点,并且以x=1为对称轴。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3/2x+3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且过(1,1),求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并把它化为y=a(x-h)2+k的形式。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题目中的四个小题应选择什么样的函数解析式?并让学生阐述解题方法。

教师归纳: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有三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a≠0)(3)两根式:y=a(x-x1)(x-x2)(a≠0)

当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三点时,通常设为一般式y=ax2+bx+c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与抛物线上另一点时,通常设为顶点式y=a(x-h)2+k形式。

当已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或交点横坐标时,通常设为两根式y=a(x-x1)(x-x2)

强化练习: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1,0)和b(2,1),且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m。

(1)若m为定值,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还有异于点a的另一个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二、知识点串联,综合应用

例:如图,抛物线y=ax2+bx+c过点a(-1,0),且经过直线y=x-3与坐标轴的两个交

函数初中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 2的图象。

3.使学生结合y=ax 2的图象初步理解抛物线及其有关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初步理解。

难点: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 2的图象。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1)y=x/4;(2)y=4/x;(3)y=2x-5;(4)y=x 2 - 2。

2.什么是一无二次方程?

3.怎样用找点法画函数的图象?

新课

1.由具体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定义。

(1)已知圆的面积是scm 2,圆的半径是rcm,写出空上圆的面积s与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已知一个矩形的周长是60m,一边长是lm,写出这个矩形的面积s(m 2)与这个矩形的一边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农机厂第一个月水泵的产量为50台,第三个月的产量y(台)与月平均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何表示?

解:(1)函数解析式是s=πr 2;

(2)函数析式是s=30l—l 2;

(3)函数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 2 +100x+50。

由以上三例启发学生归纳出:

(1)函数解析式均为整式;

(2)处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我们说三个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数。

一般地,如果y=ax 2 +bx+c(a,b,c没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请注意这里b,c没有限制,而a≠0。

2.画二次函数y=x 2的图象。

按照描点法分三步画图:

(1)列表∵ x可取任意实数,∴以0为中心选取x值,以1为间距取值,且取整数值,便于计算,又x取相反数时,相应的y值相同;

(2)描点按照表中所列出的函数对应值,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7个点;

(3)边线用平滑曲线顺次连接各点,即得所求y=x 2的图象。

注意两点:

(1)由于我们只描出了7个点,但自矿业量取值范围是实数,故我们只画出了实际图象的一部分,即画出了在原点附近、自变量在-3到3这个区间的一部分。而图象在x>3或x

(2)所画的图象是近似的。

3.在原点附近较精确地研究二次函数y=x 2的图象形状到底如何?——我们–1与1之间每隔0.2的间距取x值表和图13-14。按课本p 118内容讲解。

4.引入抛物线的概念。

关于抛物线的顶点应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图象上看,y=x 2的图象的顶点是最低点;一是从解析式y=x 2看,当x=0时,y=x 2取得最小值0,故抛物线y=x 2的顶点是(0,0)。

小结

1.二次函数的定义。

(1)函数解析式关于自变量是整式;(2)函数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

2.二次函数y=x 2的图象。

(1)其图象叫抛物线;(2)抛物线y=x 2的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上,顶点是原点。

补充例题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二次函数,指出a,b,c?

(1)y=2-3x 2;(2)y=x (x-4);

(3)y=1/2x 2 -3x-1;(4)y=1/4x 2 +3x-8;

(5)y=7x(1-x)+4x 2;(6)y=(x-6)(6+x)。

作业:p 122中a组1,2,3。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局部和全体、有限和无限、近似和精确等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结合所画二次函数y=x 2的图象,要求学生思考:

(1)y=x 2的图象的图象有什么特点。(答:具有对称性。)

(2)如何判断y=x 2的图象有上面所说的特点?(答:由观察图象看出来;或由列表求值得出来;或由解析式y=x 2看出来。)

函数初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已有二次函数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数学建模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感悟二次函数中数形结合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行解二次函数,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分组复习旧知。

探索:从二次函数y=x2+4x+3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可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如何画图

(2)顶点、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3)所形成的三角形以及四边形的面积

(4)对称轴

从上面的问题导入今天的课题二次函数中的图象与性质。

(二)新授:

1、再探索:二次函数y=x2+4x+3图象上找一点,使形成的图形面积与已知图形面积有数量关系。例如:抛物线y=x2+4x+3的顶点为点a,且与x轴交于点b、c;在抛物线上求一点e使sbce= sabc。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f,使bce与bcd全等。

再探索:在抛物线y=x2+4x+3上找一点m,使bom与abc相似。

2、让同学讨论:从已知条件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例如:已知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c(2,1)且与x轴交于点a、点b,已知sabc=3,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三)提高练习

根据我们学校人人皆知的船模特色项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班级中的上科院小院士来简要介绍学校船模组的情况以及在绘制船模图纸时也常用到抛物线的知识的'情况,再出题:船身的龙骨是近似抛物线型,船身的最大长度为48cm,且高度为12cm。求此船龙骨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在解题中的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

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点o为坐标原点,二次函数y=x2+(k—5)x—(k+4)的图象交x轴于点a(x1,0)、b(x2,0)且(x1+1)(x2+1)=—8。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将上述二次函数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设平移后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为c,顶点为p,求 poc的面积。

2、如图,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直线y= x—1的交点a、b分别在x、y轴上,点c在二次函数图象上,且cbab,cb=ab,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卢浦大桥拱形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的一部分,在大桥截面1:11000的比例图上,跨度ab=5cm,拱高oc=0。9cm,线段de表示大桥拱内桥长,de∥ab,如图1,在比例图上,以直线ab为x轴,抛物线的对称轴为y轴,以1cm作为数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2。

(1)求出图2上以这一部分抛物线为图象的函数解析式,写出函数定义域;

(2)如果de与ab的距离om=0。45cm,求卢浦大桥拱内实际桥长(备用数据: ,计算结果精确到1米)

函数初中教案篇5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使学生理解画“连接”图形的理论依据.它是本节内容的核心,也是今后在实际制图应用中的基础.

难点:①对“连接”图形原理的理解.因为它是应用抽象知识来描述客观问题,学生常常因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②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时圆心位置的确定.

2、教法建议

(1)在 教学 中,组织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有关“连接”的实际问题,画出比例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兴趣,又获得了知识;

(2)在 教学 中,以“实际问题——概念引出——理解——实际应用”为主线,开展在 教师 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式 教学 . 相切在作图中的应用(一)

教学 目标:

(1)理解线段与弧、弧与弧连接的概念及连接的原理;

(2)通过对 “连接”等概念的 教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通过线段与弧的连接,圆弧与圆弧的连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渗透”世界上很多事物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学 重点:

正确理解连接的原理,初步掌握线段与圆弧连接、圆弧与圆弧连接的实质,会进行各种连接.

教学 难点:

连接原理的正确理解和作图时圆心、半径的确定

教学 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出概念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一些机器零件,它的边缘是圆滑的,我们最熟悉的操场上的跑道,它的跑道线也是很圆滑的.

想一想 :跑道线是怎样的线组成的

画一画: 跑道的大致图形.

指导学生发现线线的位置关系,引出连接的有关概念:

1、由一条线(线段或圆弧)平滑地过渡到另一条线上,这种平滑地过渡,称圆弧连接,简称连接.

2、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

3、外连接、内连接.

组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内容

(二)深刻理解概念

“连接”是“平滑地过渡”,怎样算“平滑“像下面图中,实线画出的线段和圆弧,圆弧和圆弧,虽然也有相切的关系,但它们不是连接.

理解:线与线连接有两个必备条件:①连接时,线段与圆弧,圆弧与圆弧在连接处相切.②线段与圆弧应分居在圆心与切点所在直线的两侧;圆弧与圆弧分居在连心线的两侧,二者缺一不可.

(三)圆弧与线段、圆弧与圆弧连接图形的画法

例1 : 已知:线段ab和r(如图).

求作: ,使它的半径等于r,,并且在点a与线段ab连接.

作法:1、过点a作直线pa⊥ab.

2、在射线ap取ao=r.

3、以o为圆心,r为半径作 ,使ab、 在oa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 :画圆弧与线段的连接,主要运用了切线的性质定理的推论2: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找出了圆心,圆弧也就不难画了.

例2 、 已知:如图, 的半径为r 1 ,圆心为o 1 ;线段r 2 .

求作:半径为r 2 的 ,使 与 在点a外连接.

作法:1、连结o 1 a,并且延长到点o 2 ,使o 1 o 2 = r 1 + r 2 .

2、以o 2 为圆心,o 1 o 2 为半径作 ,使 与 在的两侧.

就是所求作的弧.

说明:画圆弧与圆弧的连接,主要运用“两圆相切,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这个结论.

练习题:p148练习,1、2.

(三)小结

主要内容:

1、什么是连接什么是外连接什么是内连接

2、任何一种连接,其实质就是两线相切,在切点处相连接,是切点两侧的线段和圆弧或圆弧与圆弧相连接.

3、对于给出的题目,画出连接图形关键在于确定圆心.

(四)作业

教材p151习题a组16.

课外题:画一个生活中的有关连接图形的比例图,下节课展示.

函数初中教案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三)德育渗透点: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2.教学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 2 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 2 -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 2 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 2 +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 2 +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在整式方程的前提下定义的.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元”指的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元”和“次”的概念搞清楚则给定义一元三次方程等打下基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指方程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后而言的.这实际上是给出要判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首先要进行合并同类项整理,再按定义进行判断.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 2 ;

(2)7x 2 +6=2x(3x+1);

(3)

(4)6x 2 =x;

(5)2x 2 =5y;

(6)-x 2 =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 +bx+c=0(a≠0).ax 2 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 2 +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 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6.练习1:教材p.5中1,2.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8mx-2m-1=0;(4)(b 2 +1)x 2 -bx+b=2;(5)2tx(x-5)=7-4tx.

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 2 +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6 练习2.

2.思考题:

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 2 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五、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1.整式方程:

4.例1:

2.一元二次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5.练习:

六、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教材p.6a2.

教材p.6b1、2.

1.(1)二次项系数:ab? 一次项系数:c? 常数项:d.

(2)二次项系数: m-n? 一次项系数:0? 常数项:m+n.

2.一般形式:(m+n)x 2 +(m-n)x+p-q=0(m+n≠0)二次项系数:m+n,一次项系数:m-n,常数项:p-q.

思考题

(1)不能.如x 3 +2x 2 -4x=5.

(2)一元三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3,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三次方程.一般形式:ax 3 +bx 2 +cx+d=0(a≠0).

一元四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4,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四次方程.一般形式:ax 4 +bx 3 +cx 2 +dx+e=0(a≠0).

《函数初中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