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竹教案参考7篇
教案的写作能够帮助教师避免时间的浪费和冗余,有了一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步骤,保证教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竹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竹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2.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3.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认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学习《春晓》。
步骤:(一)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儿歌,你们能背下来吗?(全班齐背两首儿歌)
背得真好!对于春天,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激发学习情趣)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我们一样,古时候的文人也作了很多诗来赞美春天。请看这首诗(课件(或看书)出示《春晓》诗文。)。
(二)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有选择的学习方式权利,不过老师在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选择方式。对于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能依赖别人。如自己可以拼读音节时不能涂省力而去问别人。]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此环节意在在认字过程中渗透汉字的知识、培养识字的能力。分析字形以会写字“少”、“处”、“知”为主。]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整体感知课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学。顺学而导。]
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人观日”。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如果学生初读时已经提出就直接解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处处”。(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区别多音字“shǎo”“shào”。
[对生字的学习采取随文识字的办法,安排在朗读感悟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落实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诗句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千篇一律。要鼓励个性体验,如学生对最后一句的朗读可以这样读:花落知多少感慨:花落知多少。也可以悲鸣:花落知多少。朗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分句读、齐读、合作读、接读、评读等]
(四)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少:独体字,注意笔画间的间架结构,位置安排。(自己描、写。互评。)
处:正方形,外边三笔老师带写,注意撇短捺长、找准斜度。
知:左右对比,可以用画线法比较:
左高右低、左长右短,特别是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春:学生小组学习,讨论。教师指导(横与横之间的距离、长短。)
[针对不同的字,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供合作时间与空间。重点突破难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此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识字、写字,加强合作学习。]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个性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加强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使学生学欣赏,引导学生善于正确评价别人。在评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赛读,使朗读水平层层提高]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低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感知为主,在识字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师范作用、尽量采取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际拼摆是一种直观有效的书写指导方法。学生也感到兴趣盎然。]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古诗竹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 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 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 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 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 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
④ 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 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 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 感悟韵律:
① 齐读古诗。
② 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 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 感悟节奏:
①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 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 想象意境:
① 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 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 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 引导书写“夂”。
⑵ 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古诗竹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通过欣赏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对古诗尝试兴趣。
活动准备:
一幅山水画,音乐。
活动过程: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树上住着谁呢?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3)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欣赏图画作品)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1)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2)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3)有一座山,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4)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5)(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
(6)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近听水无声)
(7)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8)结: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师范读古诗一遍。
2、儿再次静听录音一遍:我们再仔细听听录音机里的叔叔是怎么念的,你听他说到了什么?怎么说的?
3、配乐朗诵古诗。
4、用动作来表演古诗内容。
活动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次活动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活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让幼儿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在尝试朗诵古诗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保持兴趣跟着整个活动的流程走,对古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古诗竹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五、教学结束: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诗竹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像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竹教案篇6
教学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诵读体会童趣,凭借比读体悟童真,发挥想象品味童心,在与牧童、渔童的对话中,感悟诗人的心中真情真意,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诵读,交流感受
1.猜诗: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我们班的背诗小高手,怎么背呢?咱们看图猜古诗、背古诗,大家看图猜出了诗,就可以站起背给大家听,谁猜得快、背得多,谁就是背诗小高手。(点击课件:《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夜书所见》、《小儿垂钓》)。
3.交流:大家可真棒!这几首诗可没难倒大家,不过大家背诵后,大家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都是表现童趣的诗)这些古诗让你想到了什么?(童年是快乐、有趣的)
?人教社小语教材所选编的古诗中有较大比重反映童真童趣的诗,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优势,借助看图猜诗、背诵交流,锁定童趣形成主题整合,并唤醒学生对童年生活的遐想与向往,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导入新课,自学理解
1.导入:是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有趣的,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唐朝的吕岩、宋朝的杨万里写的两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点课点击课件,出示这两首古诗)
2.简介:请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诗人吕岩及杨万里。
3.试读:师先有感情地诵读,然后让学生试读,并提醒学生读准蓑篙棹等生字。
4.自学:学生依据课文的注释试着理解诗的大意。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的一定数量的古诗及理解诗意的方法,利用注释进行自学理解,是能做到的,这也是将两首古诗同时呈现,整合教学的前提。值得说明的是教师在诵读时,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对学生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以情激情,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赛读体会,感受情趣
1.朗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小组读。
2.赛读:请几位同学自选取其中的一首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学生评价。
3.交流:(1)对读得有感情的同学,教师可接追问,读时你看到牧童、渔童在做什么?(2)赛读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牧童、渔童所做的事有趣在哪?
?这一环节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意图在于,一是体会古诗的节奏与韵律,二让学生读中自悟,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时的读更多的指向对诗意的理解与把握。让学生读中、读后交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避免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诗意的繁琐串讲。〕
(四)观察画面,探索发现
1.观察:教师出示课件——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牧童卧月图、渔童张伞图。师:请大家结合诗意,观察画面,想一想:两幅分别画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不同?(2)交流:对照诗文,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不同点。(作者、朝代、时间、地点、人物状态、所作所为、色调等不同。)再说说相同之处。(都是写儿童的生活。)
2.赏读:
(1)赏析:诗中最触动你的是什么?牧童、渔童的可爱最能体现在哪些动词上?(卧、张)谁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比较卧与趴、躺、倒,张与 打、撑、举等词的不同,从卧与张这两个动词,你体会出什么?(牧童的悠闲、渔童的机灵,牧童心情轻松悠然、渔童内心喜悦)。
(2)诵读:月色朦胧,清风徐来,牧童是多么惬意啊——(生: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江上行船,无雨却张伞,好生奇怪,原来——(生: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观察画面,比较发现,鼓励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读图读诗,感受牧童外表的闲与内心的静,感受渔童的机警与快乐。紧扣卧与张这两个动作细节,揣摩玩味,比较体会,透过这两个动词,感受人物的情思,这样学生对诗文的意趣又会有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五)想象诵读,体味诗境
师过渡:月下一牧童,船上两小童,他们静卧月下,船中张伞是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去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去感悟他们心中的真情。
1.想象:月下清辉,四野静谧,牧童静静地躺在草垫上,仰望星空会想些什么?江平岸阔,船随水流,张伞的两个小渔童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月明星稀之夜,如果你是诗人带着一路的辛苦,一脸的疲倦,看到路边的草垫上一位牧童正酣然入梦时,你会说什么?在艳阳朗照的江边,看到两小渔童正弄风驶船,一脸欢笑时,你又会说些什么?
2.悟情:是啊,不同的景色,不同的人物,给诗人带来的是不同的心情,如果说,《牧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恬静乡村生活的向往,那么《舟过安仁》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对渔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诵读:
(1)设境读,师:夕阳西下,草野苍茫,牧童短笛随风扬,生接替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师:明月升空,秋虫浅唱,月下一片寂然,放眼望去,生接替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多么恬情优美的秋夜,多么怡然自得的牧童啊,生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师:江水潺潺,渔舟轻漂,只见船中两小童,生接替读——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艳阳朗照,天无落雨,渔舟上怎冒出小伞呢?生接替读——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啊,可爱的小渔童,机灵的小渔童,他们正静坐船中,惬意地借风行船呢,生一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角色扮演读:分别请几位学生扮演牧童、渔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读,在学生读完后,师追问:牧童啊,你这么悠闲地躺在草垫上,做梦梦见了什么呢?渔童,你好,使风行快船去哪呢?
(3)配乐读:配上笛子曲《牧童短笛》、民乐曲《步步高》背景音乐,男女生先赛读《牧童》、《舟过安仁》,师生再一齐诵读。
?读诗要走进诗文的深处,读表现童趣的诗文要触摸到童心,借助想象、写话,旨在让学生入乎其内,感受诗的意境与情趣,与小童同生共感,与诗人齐思同想,通过交流、朗读,旨在出乎其外,将学生感受到情趣,用语言、用真情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间,完成对童真童趣这一主题的同生共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提升拓展,丰富积累
1.小结:童年是一首歌,童年一幅画,童年是一首首无尽的诗,牧童卧月、渔童张伞,还有那春天里追黄蝶、夏日中捕鸣蝉、秋光中捉蟋蟀,它们不知让勾起我们多少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继续着这美好的童年之旅。
2.拓展:出示两首古诗:宋朝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宋朝雷震的《村晚》,让学生试着背诵并交流感受。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侵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写话:童年因为玩过 而 ,所以,童年让我们 。
?在拓展延伸中,鼓励学生背诵两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古诗,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积累诗词,长期以往,可以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写话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用心用笔,记录下自己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完成主题的同构的同时,完成语言与精神的同构。〕
古诗竹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