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8篇
当有了一些收获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心得体会是指把学习或者生活中的领悟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应用文体,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篇1
这个假期我重温的一本书,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有看过。第一次读这本书是09年,段主任在一次会议中向我们年青教师推荐后我把它买了回来。读这本书是一气呵成,里面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虽然书名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但是丝毫没有在妈妈与老师之间进行比较的意思。只是为了提醒家长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现在既是妈妈又是老师的我,不仅能从书中找到方法应对自己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棘手的问题,而且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跟现有教育思想完全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教育方法。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有两个感受。
第一是不要用学习来惩罚学生。书中的第4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里面写到:成人在教育儿童时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孩子天生不反感学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学习,是因为在学的过程中,学习的胃口被一些事情破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破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这一点我还是有亲身感受的,我们副课老师每周就跟孩子见一两次,很多喊不出名字也不了解他们的性格、家庭情况。美术课最让人头疼的就是不带工具,你绘声绘色讲了半天,结果下面有二三十不带工具的,而且是提起提醒过他们的。我有时候脾气来了,也罚抄语文课文。其实我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公平,想提高孩子自觉性,罚抄是为了以后记住。好像这么说来,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我的确忽略了暴力作业是很不人性化的,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成恐怖的事情。当孩子讨厌这个老师这个课的时候,他怎么能体会到美术的快乐呢。家长不重视不协助孩子,不带的照样不带。罚抄也不管用,其实我的做法还是不得其法。
在书中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比如:惩罚你,就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需要“刻苦努力”;不要考一百分……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不可思议,不敢随便向孩子宣传这些观念。但是细读之后,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巧克力,孩子怎么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会喜欢?”所以我觉得我还是要从如何吸引孩子入手,把上课内容做成一颗颗美味的五彩糖,让他们舍不得转移视线。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管还是不管?
有人问著名的央视记者柴静:你做新闻,你关注的是什么?她回答:我关注的是新闻中的人。那么我们做教育的,应该关注的也是教育中的人。尹老师的书中有一篇“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她的不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承担后果,不过多束缚。前几天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是: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爱闹,他们在课堂上出现的毛病其实是正常现象,不应该太苛刻对待。人的成长不是一天、一年,是几十年长长的时间,不必纠结于他一时的小错。有时候只需要心灵触动那么一下,一棵脆弱摇摆的小苗很快就能长成挺拔的大树。触动心灵的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作为老师,有时要停下自己的脚步,等等孩子。不要用成人的标准衡量他们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白岩松说:不能因为走得远了,就忘了出发时为了什么。我们刚进入教育行业时,肯定是希望自己能当一个好老师。是不是好老师学生最有发言权。我们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还要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路。
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篇2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教育学者、教育硕士尹建莉16年的教女手记,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本书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轨迹,内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强,有独到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含有诸多教育智慧,里面教了一些教育方法,告诉妈妈需要注意的问题,遇到孩子的各种问题怎么处理等等。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你越讲什么,他越不听什么,这时候不应该指责他、批评他,而是想办法和他成为“朋友”,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再择机出手。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篇3
第一次看完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忍不住又翻阅了一次。无论是以妈妈的角度还是老师的角度阅读这本书,都受益匪浅。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是这本书的引。一开始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看到了这个引。前言有一段话也很吸引人: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这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每读完一篇,我都会马上对照一下我自己,发现我自己原来也在用着锄头一样的工具在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只不过用的次数多少而已。
有几个章节我更是看到了一个教育专家的教子方法,例如:不写暴力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替孩子写作业等等,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乱套的东西,在教育专家的笔下却是那么的自然合理。不得不让我佩服真正的教育的力量不是强硬而是方法。
另外作者十分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书的`第二章几乎都在讲早期阅读的,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阐述得很详细,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书中的很多做法是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的方法和经验,因此具备可操作性。并且,作者对现行的教育弊病做了大胆的批评,观点鲜明。对于读者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家长常见的做法皆然相背的逆向思维:“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觉得不可思议。细细揣摩后,才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篇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近年来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接受度最高的家庭教育类书籍之一了。尹建莉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母亲之外,更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结合着自己亲身的教育经历和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堪称是通俗易懂,有高度有实践的家庭教育优秀书籍。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对我启发最大的并不是尹建莉如何教育女儿的,而是尹建莉如何保护女儿的。比如又一次,因为自己太忙,所以尹建莉就让丈夫接女儿到单位,等到下班再一起回家。但是这就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有一些好心好意但却不会说好话的同事会“逗”孩子玩儿,小孩子有时候会拿开玩笑的话当真。尹建莉的丈夫一来是没太在意,二来也有点拉不下来脸。为了让孩子不再受到这种负面信息的影响,尹建莉就“剥夺”了丈夫接孩子去单位的权利。保护好了孩子,让孩子在健康、良性的环境中成长,这难道不是同买学区房这样的行为有相同效果的吗?
作为一位母亲,尹建莉并没有把自己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尹建莉除了想要照顾好女儿之外也希望自己的人生不要由此止步。所以有一段时间尹建莉的女儿在寄宿学校学习,但是假期回到家以后,尹建莉发现自己和女儿之间开始有了隔阂,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繁忙的工作而找借口,一旦发现了问题,立刻就解决了,让女儿回到自己的身边,注重于女儿的沟通和互相理解。
从尹建莉的角度来讲,即使她是家庭教育畅销书作家,获得了教育硕士的学位,也不代表她做的所有的教育和家庭方面的决定都是正确的或者是好的,我们都是在实践中好到更好的陪伴的方法,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而作为成人来讲,做错决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意或者是不去管……当我们在反思与纠正过去之后,才能够走好未来更长更远的道路。
不仅如此,尹建莉还能够引导女儿,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且告诉女儿在一些被动的错误选择中,该如何应对。比如又一次,尹建莉的女儿在学校无辜受牵连,被多遍罚抄。我们都知道,现实生活中和老师发生冲撞也许对孩子没有好处,所以尹建莉在平复了女儿的情绪之后选择帮女儿写罚写的作业,让女儿有时间阅读和做更有效果的练习。这才是一位理智、聪明的家长的选择。
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篇5
20xx年10月18日,不仅是我女儿宋欣雨的生日,也是我荣幸参加小二班家长助教的日子。“家长助教”是一种新型的家园共育方式,之前我对于这种家长和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不是很了解,心想平时不是可以通过qq群、博客来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的动态吗,再说我自己的工作都这么忙哪里有空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所以,对于“家长助教”活动就没有放在心上。决定参加“家长助教”活动,是因为在女儿生日的前一天,我有幸请到一天假,所以下班回来就立马和李老师联系助教事宜。得知如果上课的话就先要写教案给老师审阅、然后备课、准备教具等,但当时我没那么多充裕的时间准备。所以,我选择生活助教,我认为幼儿园的保育环节应是一个重头戏,而且生活助教应该比只是在幼儿园上课能在幼儿园呆得时间更久,这样我也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和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更加能有机会与老师面对面沟通交流,还能顺便偷学育儿经验。
于是,18号10点整,我拎着蛋糕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老师正组织小朋友玩大型玩具,对于出汗的小朋友,老师很细心的为他们换隔背汗巾、增减衣物。到教室后,老师向小朋友们介绍我,还赠送一个光荣头衔“妈妈老师”。从小朋友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对宋欣雨小朋友的羡慕,虽说我家宝还一直懵懵懂懂,但是在与她耳语后也知道在幼儿园不能与我过分亲热,怕引起别的小朋友更加想妈妈。
10点04分,组织小朋友们盥洗、入厕完毕,配合老师分发蛋糕。小朋友们都很懂礼貌,不仅懂得祝福过生日的小孩,而且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还懂得等待与感恩。10点20分左右,小朋友们吃完蛋糕,帮助孩子清洁面部及双手,配合老师收拾纸餐盘、消毒桌子、清洗及拖地(贺老师已经在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做完了)。收拾及整理完毕后,李老师开始上科学认知课,我负责协助维护课堂纪律及帮助小朋友跟上教学进度。上完课后,孩子休息片刻。贺老师在一旁热好了牛奶并倒入水杯中,我协助分发牛奶。把保育工作已经做到程序化的贺老师在小孩子喝完牛奶后,同样没等我反应过来就立马把杯子送去消毒。因还未到11点,小朋友在李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
11点,我们趁着小朋友盥洗、入厕的空档,赶紧去食堂把中午吃的饭菜领回教室并盛好在碗里。摆放好桌子后,依次把饭菜分发给小朋友。进餐过程中,到园的18名小孩中,只有2、3个孩子对食物比较感兴趣,其余的小孩脸上均表现对食物漠然的表情,其中当然也包括的我女儿。也许是10点的时候吃了蛋糕的缘故,还有可能就是在食物充裕的年代,孩子从未体验过饥饿感。因此,在随后的半个小时里,连同我在一起的4个老师轮流喂15个小孩。那个“累”啊,看着累。进餐完毕,我们又是一系列的收拾、整理、消毒、拖地等。饭后,孩子自由阅读从家里带来的绘本,等孩子休息片刻后,配合老师带领小朋友盥洗、入厕、脱衣服、盖被子、换隔背汗巾。一切完毕后,我们准备好孩子们午睡后起床吃的梨,清洗、削皮、去核及保存;准备水果的同时,我还从贺老师那里学到两招育儿常识,非常有时效性。接着,开始玩具的清洗(周五例行工作),因这项工程比较浩大,因此,在用完饭后继续清洗玩具。大概,14点左右,终于把两大筐及小筐玩具全部用消毒水清洗完毕,就等晾干后收好。清洗完玩具,已感觉手臂微酸。紧接着,去午睡区帮忙安抚早醒的小朋友。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园准备了一大包的隔背汗巾供小朋友在午睡的时候使用。
14点30分,孩子们准时起床,于是帮助穿衣服、穿鞋子及叠被子。配合老师组织孩子盥洗、入厕,到教室后,分发水果、倒水分发水并提醒孩子不要淋湿衣服。等孩子喝好吃好后,音乐响起,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户外做音乐体操。在这个时候,我感觉是最美好的,跟着老师、孩子一起欣赏音乐一起运动。回到教室,老师给孩子换隔背汗巾,我配合陶老师开展手指游戏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比较轻松。游戏之后,配合老师组织孩子盥洗、入厕,配合消毒桌子,帮忙分发晚餐。16点开始进食,同样,晚餐也是需要给小孩喂饭的。饭后,帮忙收拾餐具、抹桌子等。
17点,到了带宝贝回家的时间,这时对我也意味着今天家长助教身份的结束,但是老师们还要坚持到最后一个孩子离园。大半天的家长助教结束了,我觉得非常充实也非常辛苦,幼儿园老师的保育工作每天都是重复这些环节,确实非常辛苦。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有些家长可能和我在心得开头写的一样对“家长助教”不太理解,其实家长助教真的能增进对孩子的了解及对幼儿园和老师的理解,而且也能使得家园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家长助教”是一个很好的共同交流育儿心得的平台,比如说,家长在qq群里问老师“有没有换隔背汗巾?”“有没有适当增减衣物”等等,在参加“家长助教”活动后其实可以消除类似这样的担心。但是,当今家长自身的工作都非常繁忙,所以要让家长认识到“家长助教”的重要性还有待于体验过“家长助教”的家长宣传助教心得,也有赖于幼儿园对此类活动的效果宣传。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家长助教”活动是一项任重而又道远的工作。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更多的参与到助教活动中,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也让我的心灵能获得更多的成长。最后,作为家长,我为能有机会亲身体验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感到很荣幸,在此对园里领导和老师们一如既往的奉献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是你们的耐心与细心让家长们很放心,因为你们早就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感谢你们!
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篇6
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每到九月开学季,很多孩子出现了厌学的情况。在这里,励志少年军校的老师与您一起分享改变初中生厌学的对策。
一、厌学心理根源
厌学的学生一般没有目标,更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对千年历史文化的敬仰,没有继承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感,也没有对父母的感恩,更没有对个人知识能力提升的自我要求。当挫折来临时,便不会产生抵御能力。加之初中学生自制能力差、情绪不稳定,便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理由导致学习放一边。有时某位老师的一个眼神、“男女朋友”吵架都可能造成逃学。渐渐地,“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成为厌学者。
二、外部因素
(一)社会因素
“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现在读大学不包分配,读书没有“利用价值”。有些学生认为读的书对以后工作没有用处,别人卖手机的每天也有100元底薪。当他们看到这种情况时,如果自我因素不强大的,便很难热爱学习。低俗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育不是你教孩子什么,而是你是怎么做的,孩子就会怎么做。家长从不拿书报,孩子是不会爱阅读的。家长的不良榜样与教育方式不当,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影响。还有,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较大的期望值也会影响孩子。认为只要孩子在学校不闹事就可以了。就算有事,也是老师你的事,不是我家长的事,所以老师不要找家长我。家长对老师的不尊重,对知识的不重视,很难让孩子热爱学习。
(三)学校因素
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分数,而不是对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会造成在学习考试上没天分的孩子的心理负担。教师的道德水平不高,片面追求应试教学的“业绩”,个人人格魅力欠缺,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厌学的矫正对策
依据以上对厌学心理根源的分析,励志少年军校把厌学的矫正对策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
1、学校要给家长进行读书有用论的教育,给家长普及各学科的学习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重大意义。
2、教育家长对孩子学习结杲进行正确阳因,不要盲目攀比而挖苦孩子笨。家长要学会运用赏识教育,必要时进行合理的惩罚。
3、帮助孩子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人生目标。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些历史故事、伟人事迹等。
4、父母制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增加家庭的文化气息,多读书报,做孩子的好榜样。
(二)教师需要做的改变
1、教师应在课堂上下功夫。在备课过程中,要想尽办法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让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孩子,让他们有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成就感。课堂上,尤其要注重对中下生的培养。
2、善于运用赏识教育。“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教师要在课堂上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在孩子一次次的小成功中给予鼓励,给孩子成功的美好体验。在孩子受到鼓舞后,要乘胜追击,争取学习成效,让孩子更有信心。
3、善于运用竞争机制。初中生的孩子争强好胜,乐于表现,争取表扬。可以采取分组竞赛,表彰进步学生等等。
(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1、认识各科学习的意义,培养对各科学习的兴趣。
2、学会对考试成功与失败进行正确归因。
3、养成努力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
4、多知道些历史,了解伟人的故事。
这些方法都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但每一个环节的实施也并非易事,外界的限制太多,有的对策也需要改进,如果您的孩子有厌学的情况,欢迎您与我们联系,针对您的孩子,与您一起探讨,帮您解决问题。励志少年军校做最好的教育,与您共绘孩子美好的蓝图。
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篇7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教育专家、教育硕士,从教多年。她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
尹老师把在教育女儿以及她在研究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家庭教育的典型小事例,结合自己的体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来,同时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法。不但具有可读性、指导性更具有很强地可操作性,为我们在解决教育子女的难题时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尹老师的书,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产生了几点深切的感受,改变了我的观念和做法:
一、“不考100分”
尹老师在《不考100分》一文中写道:“正因为我特别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我才绝不向她要分数。”
读了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我的儿子(润泽)只比姐姐家的儿子(嘉政)大一天,可是两人无论从外貌、性格还是谈吐各方面都是迥然不同。哥哥润泽活泼开朗,天性调皮贪玩,单纯幼稚,不拘小节。弟弟嘉政性格稳重,懂事成熟。
在上一年级时,为了便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结交更多的伙伴;同时考虑到孩子的差异,每次考试成绩 总会有高低之分,为了避免比较,产生自卑心理,伤害自尊心。因此将两个孩子分别安排在一班和二班。即使如此,虽然两人成绩都很优秀,但因为同一年级,使用试卷基本相同,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考试中总能比出高低上下。哥哥常常比弟弟少考几分。谈到兄弟俩的学习,润泽渐渐显得有些自卑,不自信了,而且情绪低落。现在家里很少听到他大喊大叫的声音了,星期天总是一个人在书房里做手工,搭积木,玩玩具,再也不喜欢出去玩耍,更不去弟弟家玩了。小小年纪如此成熟懂事,是我教子有方?还是让他受到了伤害?经过与他谈心,才知道他不愿意听到大人们谈论他的成绩,更不愿意与弟弟的成绩相比较。我猛然醒悟:大人们在聊天时无意中对兄弟俩的成绩进行了一次次的比较,对他产生了多么大的压力。他总是生活在弟弟的阴影中,因此逐渐变得压抑,内向。大人们虽然嘴上表示不在乎孩子考多少分,可还是想方设法将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甚至想知道孩子在班级、年级的排名,好像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在关心孩子的成长,才尽到了家长的责任。却不知道,这样的做法恰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无意中深深地伤害了孩子。
是的 “分数”能反映“成绩”,但并不完全代表成绩。只有当家长关注知识的本身,关注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时,才不会仅仅看重分数。考得不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学得不扎实、理解不透的地方,经过努力可以弥补不足,有所进步。一味地追求分数,只会将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只会激起孩子的反感,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对孩子的成长真是有害无益。
一位称职的家长,应该学会关注孩子的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他的成绩。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自信、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独立自主成长”
作者在书中谈到女儿圆圆9岁时单独乘坐17个小时的火车从烟台到北京的事例,让我惊叹。九岁的小女孩独立远行,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很钦佩尹老师的豁达、睿智,使圆圆有了独立出远门的难得经历,对圆圆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到后来圆圆独自去青岛甚至周末逛街乐不思蜀,她的妈妈都持支持的态度,正是这样的信任与豁达才培养出这样自主自立的女儿。我小时候一直到上师范学校,都没有出过远门,每次逛街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现在自己有了孩子,更是对他呵护有加,生怕磕着碰着。同时因为自己曾经在高速公路上出过一次车祸,所以心有余悸,每天小心翼翼,像母鸡护小鸡似的牵着他,总担心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碰着孩子,一直到孩子上小学依然不敢让他独自过马路。了解了尹老师的做法,看到了圆圆的独立、自主、自信,我深有感触。现在我终于敢放手让孩子独自上学,并且自己过马路,看到他过马路时专注地观察左右车辆时,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如果我早一天放手,孩子会比现在更加自信、自强。
如何教育子女,是一个值得我们终生去学习研究的课题。如果我们真正地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妈妈好老师心得体会篇8
其实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但我并不了解。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才对家庭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看书时我也常常联想起我的侄女,想到她的行为。
比如打针这件事,记得一次侄女肚子一直疼,我和妈妈就带她去了医院,医生看过后说要抽血检验,侄女一听就害怕了。虽然我们一直安慰她打针不痛的很快的,但她依然拼命反抗。或许是因为家里人常常说如果她不乖,就带她去打针,以至于让她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思想:打针很痛的。或许家里人的行为应当避免,我们也应当以温柔的方式告诉她打针是怎么一回事。
而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书中所提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从小到大读的书不多,虽然偶尔心血来潮会买书看,但并没有阅读的习惯。虽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作文,但我发现,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文真的写不好。我每次作文都写不好,或许就是因为思想和言语不够丰富。而如今电视和电脑触手可及,每次家里人没时间管侄女时,就会让她去看电视玩电脑,从没想过让她看看书或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我们全家人都应该反思吧,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照搬书中的方法,但我们应当去学习,去体会,去做。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本书学到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