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讲座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思维和感情的交融,是内心世界的表达,在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毫不保留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这是一种情感的卸载,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前沿讲座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篇1
古人有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要想达到“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不仅在于“君”的学识,还在于“一席话”的质量。作为思政专业的学子,聆听思政专业众位名师、专家、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前沿课题,我想那是无上的荣幸。在大三这一年的小学期,思政专业的我们有幸遇此良机,把握好这次机会,我们会有崭新的思路、开阔的视野,这对于我们的未来发展有不可估量的铺垫和帮助。
20xx年的夏天,周边学校纷纷放了暑假,看着外校其他学子奔向自由的身影,被小学期困在学校的我们心里多少有点抱怨,然而我们有我们的任务和责任。我们度过了一个异常繁忙的小学期,任务和作业虽然很多,却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竞争、合作、分享、共赢……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我们先后聆听了陈殿林老师、朱浩老师、魏荣老师、郭芙蓉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讲座及其他优秀学术讲座,受益多多。下面我分享一下聆听四位良师精彩讲座的感想与收获,相信这是一次自省与提升。
陈殿林老师是第一个讲的,陈老师的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问题》,他主要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这个课题。分别是,理论教育与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的同步深化;理论教育与学科研究的八个前沿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正视学科建设的现实,明确目标和任务。对此,应着重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立与建设、学科队伍的基础与发展、学科建设中“一元与多元”、学科体系与理论体系、学科广义与狭义、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关系。
接下来是我们亲切的朱浩老师,朱浩老师的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朱老师也是从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这个课题。分别是,掌握学科特点、培养人才特长;把握学科前沿、推进理论创新;思想政治科研论文写作若干建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有许多现实的实际与理论问题需要深化研究,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许多新的课题被不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为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其目的就是为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驾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朱老师的讲座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对于思政专业的我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个思政前沿讲座是魏荣老师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追问中的三个问题》,顾名思义魏老师以“三个问题”阐述了这个课题。第一,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之——心理资本。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相比之前大大的飞跃,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更新更是迅速,自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就充满了多变性与广泛性,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更是多种多样,如何运用好这些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与实践。
最后一个前沿讲座是郭芙蓉老师的《中西法律文化传统视域中守法观的比较》,郭老师大一的时候教我们思修法基与伦理学,可谓学贯中西,通过这次讲座我又看到了芙蓉老师博古通今的一面。芙蓉老师着重讲了中国“法治文化”传统对守法的影响,其中重点讲了先秦时期的的法治思想。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希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归属。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当我们研习西方法律体系与法律文化发展路径的时候,这种对价值复归的渴求日益明显。因为,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越发感到西方的制度不能很好的在中国生根发芽。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大学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绝对的责任,思政专业的学子更应该为中国法制建设出谋划策。
四位老师精彩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通往更系统、更前沿、更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将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作为思政学子机会与挑战也随之而来,我们要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由于时间仓促,还有很多肺腑之言未一一道来,不免遗憾,今后我会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与自省。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篇2
为期八周的《化学专业前沿讲座》课程已经接近尾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各位任课老师都自己研究方向的最前沿成就,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呀!这门课程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尽管各位老师的研究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是其研究发展方向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目标进行——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在其基础上创新的.技术称绿色技术、环境友好技术或洁净技术,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处于当前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在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根据绿色化学的概念,它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做到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吸纳都产品中去,真正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化学的口号最早产生于化学工业非常发达的美国。1990年,美国通过了一个“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1991年后在,“绿色化学”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篇3
一、概括
首先,解教授对于信息科技课程作了总的概括,信息科技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数字素养是未来公民必备修养。《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发布,全新定位了课程性质,从“信息技术”调整为“信息科技”,将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更清晰地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强调“信息科技课程”对“促进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性意义”。解教授也指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国家安全观,提升国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了解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概括,才能为接下来的课程调整打好基础。
二、变化
接着,解教授讲了本次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与之前的不同,
一是课程属性的更改: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都具有显著的变化;
二是课程总目标定位从信息素养变为数字素养;
三是“跨学科主题”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信息科技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四是更加强调自主可控、原始创新和原创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忽视学生面临问题时“窥测方向”的过程,也就是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最初方向――原创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
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原创思维,使课堂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百花齐放”成为可能。
三、核心
然后,解教授给我们讲解了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要体现的课程理念,包括五部分:
一是反应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价值);
二是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结构);
三是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内容);
四是倡导真实性学习(实施);
五是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评价)。
从价值、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五部分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这意味着,学校在开展信息科技教学时需要引入在线教学平台,采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或作品,并开展学生自主评价、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四、需要关注的地方
最后还拓展了解了一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人,不仅需要教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创新力、学习力、迁移力以及其它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
解教授阐明此次课标修正的目的是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让课标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作为信息科技教学的船长,在课标作为风向标的指引下,定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篇4
近年来,对等网络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20xx年8月成立了p2p工作组,成员包括intel、ibm和hp公司等。发展对等网络的其他主要障碍还有版权问题、网络带宽问题、管理问题和安全问题等。如何连接电话、手机和家电、工业设备等,也是对等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对等网络市场从20xx年开始启动。国内的应用主要有2个方向:文件共享及协同工作。在文件共享方面,国内已经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目前主要的中文对等网络软件有workslink、ezpeer、jelawat、kuro和toperson等,还有pasp_e-school实时交互多媒体在线课堂教学软件。在未来,企业对等网络应用将是热点,主要将解决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的协同、企业门户、企业虚拟专网(vpn)、远程互动和宽带应用等。国内基于对等网络技术的企业应用产品有km-server中小企业知识管理软件等。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
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这学期学院开设的前沿讲座的课程,很有幸听到了张晨曦教授对于自己在计算机前沿方面研究的讲座,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入浅出的理解,受益匪浅。
3月24号,张晨曦教授在讲座的最开始,对计算机前沿的知识做了简要的说明,然后张教授从对等网络、soa简介、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云计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讲授。 由于时间短暂,打算介绍大量的专业的知识是不太现实的。张教授授课的过程中都考虑到了时间限制以及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他们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会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软件工程专业的联系。总的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并没有学到多少,但张教授利用紧张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死啃书本的学生也有机会现实了一把,真正了解到与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张教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 计算机前沿类讲座旨在帮助大家了解相关领域的学科前沿知识,更好地学习、思考。张教授以自己的学识和阅历向同学们展现了当今it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使其收获颇多。
这就是我的心得体会,听完这个课,我感到责任重大,即使是一个点,也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拓展和探索,作为研究生,研究是我们主要的工作,想要取得满意的结果和优异的成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倍加努力,汲取现有的知识,在新的领域开拓新的研究道路,积极探索,永不止步。
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篇5
上学的时候学过马克思哲学,好像是在大学时候学的吧,学科被简称为马哲,考研的时候政治科目里面还是主要的内容之一。那时候对于学的那些哲学内容总是觉得很虚,觉得很多哲学观点要么是多此一说,或者没啥实际用处。参加工作,年龄逐渐变大,遇到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也逐渐的体会到了当年学的哲学理论都有着很强的实践的指导意义。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从马克思哲学的两个个重要的理论:普遍联系与世界是运动的,来探讨一下目前的防疫政策到底合不合适。世界万物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等相互关系,这是普遍联系的基本含义。从这个哲学范畴来分析,新冠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遍联系,一个新病毒可能产生于自然界,偶然因素被带到了人类社会,就和人类产生了联系。病毒想复制、繁殖,而人类的免疫系统想清除病毒,产生抗体与免疫细胞来杀死病毒,而病毒又通过变异来逃逸免疫系统的追杀。如果病毒致死率过高,那么最终结果是失去宿主,而人类的免疫能力强,病毒又会失去生存的机会。为了生存双方最终会达成妥协,病毒长期存在,致病力减弱。那些不肯妥协的病毒和人类种群最后不得不消失在茫茫宇宙中。而病毒基因与人类基因的来源,也有如鸡生蛋与蛋生鸡的悖论,难以解释。(纯属个人观点,毫无科学依据)普遍联系的哲学范畴具体应用的社会学,那就是现代热会的人与人之间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能独立的存在,有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文明世界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六个认识的人联系到另一个想认识的人。同样的理解,文明世界的一个新冠感染者,传染到另一个人最快也只需要通过6个人。除了印度洋上的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连关了国门的北朝鲜,也防不住新冠病毒。
另一个马克思哲学范畴就是世界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相对的。2020年初通过武汉封城,各地风控,经过了两三个月,达到了基本控制了新冠疫情。虽然付出了经济代价,其他国家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衰退,所以我们的数据显得也不是那么难看。新冠病毒不断的出现新的变种,疫情一波一波的发生,每一次疫情出现,都要隔离风控行程码,白天做核酸,晚上大白就出动,如同鬼魅片。从最开始的半年有一次疫情,到三个月一次,到2022年开始全国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清零。为啥过去的经验不好用了?仅仅是因为病毒变异了吗?病毒变异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新冠疫情已经无法有效清零,都选择了与疫情共存。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没有发现很多因素也发上了重要变化,也就是忽略了世界是绝对运动与普遍联系的的这两个哲学规律,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思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