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最新6篇

时间:2023-08-16 10:02:25 分类:学生心得体会

通过实际经验,我们积累了珍贵的心得体会,有了合适的观点加持,心得体会才能给人带来更多启发,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最新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最新6篇

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篇1

每一个英语初学者总希望别人告诉他学好英语的窍门或捷径,通过近几年的英语教学,我认为在英语学习上无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循。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love what you do,才会get what you love。人往往一旦爱上某件事,即使不让他去做,他也非去做不可,兴趣就是在这一次次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变得越来越浓。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一个老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把自己对英语、对人生、对生活深沉的爱和理解传授给学生,要把自己最真实、最美丽、最张扬、最健康、最阳光而最富有独特激情的东西展现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其产生共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对语言、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从而转化为学习动力。

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动作、表情、小表演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其引入特定的情境,在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故事性、探索性、竞争性等各种活动中获得乐趣,增长知识。

最后,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重要策略。心理学者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

二、“模仿”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说到模仿,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发音,确实纯正的发音会给人们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别人也会对你的英语水平刮目相看。如果发音不好,即使你的英语功底很深,人家也可能对你作出不公正的判断,更糟的是,它对今后的听力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素,千万不要认为发音好不好无所谓,这个关攻不下,就会导致你学习中的残缺。有位成功人士谈他学英语的秘诀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外国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外国人怎么写,我就怎么写。”世界闻名的英语专家亚力山大为英语学习也下了这样的定义,“语言是一种表演技巧,我们在思考语言的时候,不是考虑我们对它了解多少,而是我们能把它表演得多好,我们能把它用得多好。”说到底,学英语就是模仿那种腔,那种调,那种味儿。

要突破语音关,先要明白单个音素的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把握连读、弱读等在口语表达时的语音现象,进而练习语调和节奏。练习时最好模仿原声录音,有条件的还应录下自己的发音,与原声进行对比,这样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发音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唯有耐心、细心和恒心,才会有进步。我们常说,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英语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三、 “氛围”是学好英语的途径

曾经有人向老外请教,what’s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学英语的最佳方法是什么)老外随口便说:“go to the united states or marry an american.(到美国去或与一个美国人结婚)如不可能做到,就watch american movies(看美国电影)。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老话叫‘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吗’,在家看一部电影就好比在美国生活了一天。”这些话就告诉我们学语言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所以我们绝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认为教学任务完不成,而随意砍掉教材中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work in pairs, read and say, speak out, group discussion和interview等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对话,如起居、节假日、生日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游泳、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学生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课前势必去积极准备。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

四、“毅力”是学好英语的保证

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比较远、比较好的人,并非都是特别聪明,但必须是那些肯下苦功的平常人,英语学得好的,也并非都是智商很高的人,而是那些常年坚持不懈,在听、说、读、写、译方面付出辛勤汗水的人。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语言学习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你永远不可能像许多广告上许诺的那样几星期、几个月内就能学好英语,越学到后面越需要更多的努力,越需要挑战毅力。

我们每天要面临无数次的失败,要承受许多心理和生理压力。比如记一个单词,背了十几遍都没有记住,最后花了好大的劲终于勉强记住了,可没隔几天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次次地重复这样的失败,的确带给学生很多的失望甚至是绝望。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认为记单词是一件幸福愉快的事。此时此刻,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或者一道题的标准答案,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用精神去感染他们,用希望去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具体地说,就是把生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格言励志、幽默和笑话驱散、减轻学生的痛苦和压力,缓解学生的疲劳,让他们在艰难跋涉中感到快乐,从而淡忘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劳。在练口语时,尽量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尽量挑一些学生喜爱看的文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背诵是单调而又枯燥的劳动,一定要选择学生精力最充沛的时间进行背诵,这样不会打消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而且效果好;反之,若在非常疲惫的状态下背诵,兴趣容易消磨耗尽,效果也不好。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使学生学到英语,而且能让其懂得如何面对挑战。挫折是相对的,成功是绝对的,只有持之以恒者,才能沐浴胜利的光辉。

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篇2

x月x日我有幸被学校安排参加了xx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研究观摩研讨会。本次会议主要是向全体教师展示高新区在构建课堂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及观摩了三节渗透了课堂文化理念的教学课。

我听了三节课分别是

第一节、x老师的《厘米的认识》。田老师先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通过学生对“拃”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对单位厘米的需要,进而引出课题。本课亮点:

(1)让学生经历一个思考过程:一根小棒的长度_____数根小棒连起来测长度________将数根小棒下方标上数字(即得到尺子。

(2)认识尺子,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特别是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x老师的《认识平均数》。于老师先通过两名选手以前比赛成绩,让学生决定应该派谁上场。有同学说比总分,但两人场次有不同,进而提出用平均数来衡量。介绍了两种思路:移多补少及先总后分。

第三节、x老师的《方程的意义》。本课亮点:通过天平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表达式,进而让学生小组交流,得到不同的分类:即是否为等式或是否含有未知数,从而得到方程的定义。

另外大会还安排了高新区各学校交流构建课堂文化报告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会上提出了一些我们平时头疼的事情,比如学生老插话怎么办;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举手怎么办;计算老马虎怎么办;学生不能完整表达怎么办等等。另一个体会是高新区在研究上,收获甚微,甚至是将简单事情复杂化。

听了报告会,我感慨万千:一些现象完全是小学阶段孩子应有的行为,老师硬是将他们教育的达到我们认为对的要求。是否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是否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承认学习方面孩子有好有坏,发展孩子各方面的特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管某一部分孩子,而是都要管,只是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分数上。

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应该教育出怎样的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我很迷茫,希望在以后教育的路上找到合理的答案。

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进发展,怎样进步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了人们议论和探索的焦点,有效教学就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和教师得到更多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从多方面给我们进行了阐述,使我们教师对有效教学有了深刻的理解,也给我们的工作给与指导。

那么到底何谓有效课堂?“有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假如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劳也是无效课堂,同样,假如学生学得很辛劳,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我以为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进步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进步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题目,然后教师从这些题目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题目,并将这些题目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爱好和熟悉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进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伏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熟悉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进步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篇4

选择读《幼儿教育学》的初衷很简单,这是一本幼教理论的书籍。常常听一些专家的讲座,反复的强调要幼儿老师读过读懂读通《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游戏理论》等理论性书籍。其目的在于这些书籍囊括了幼儿教育的一切领域,应该是从事幼教的入门书籍。

这本书在这一学期没有读完,下一学期还要继续读。其中,想从中外一些幼儿教育专家的思想与做法入手,来对比今天的幼儿教育。

一福禄贝尔:游戏是生命的镜子

福禄贝尔在19世纪中叶在德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他的教育思想有:幼儿的自我发展原理,保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幼儿除去生命发展的障碍,让自我得到发展,命令式的,强制式的,干涉性的教育方法对幼儿无效。制作的玩具,取名叫做“恩物”。他强调要让孩子在爱中成长,父母应该多给孩子爱的教育。为此,首先就必须教育母亲,所以创立了世界上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

自己的感想:

1福禄贝尔的“恩物”,的确名副其实。孩子们喜欢玩具,更喜欢玩玩具。每一个孩子的家里大大小小都有自己钟爱的玩具。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为孩子们准备充足的室内外玩具和玩玩具的时间。通过玩具有机的组合,锻炼幼儿方方面面的能力。我们有责任为幼儿准备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玩具。并且把玩具从玩具架上让孩子们拿下来,每天都能够接触是底线。

2不成熟的想法,我们也准备在下学期酝酿一个例如“讲习所”的机构,让父母成为会员,或者采用会员制。通过对孩子父母的教育,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一些营养方面的讲座,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打造一个父母参与的平台。通过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各项文化活动,从而文而化之,以便统一思想,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打下基础。我园准备以“读书”为切入点,来开展幼儿园与家长的活动。

二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儿童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有: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重视环境的作用,自由发展的环境,有秩序的环境,生气勃勃的环境,愉快的环境;教师的作用,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

自己的感想:

1室内的互动墙饰一直是我园的软肋。虽然有一些作品,一些内容。但只不过是简单的墙饰,称之不上互动。一面墙做好之后,想让它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弄得花里胡哨,或者神神秘秘的,都是老师从自己想当然的角度出发,一点实际的意义也没有。首先墙饰应该从孩子的角色和孩子的作品出发,让孩子关注这一面面墙,让每一面墙会说话。室内的主题墙饰高高在上,孩子看不到,家长看不着,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今后的工作中,包括气象角,主题墙,互动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篇5

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联系得比较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称之为“场”,如“电场”“磁场”等等。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以至于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内因不发挥作用,学生是很难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构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我们的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要确实做到成为一个“隐藏者”,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

第一个保证中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建构的一种基本策略。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障碍的真正原因,便于集中火力,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也能通过在“对话场”中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一个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填充题:你认为花木兰是个( )的女英雄。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谈一谈对花木兰的整体印象,相互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但学生交流起来很困难,甚至出现了“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的女英雄”的状况。这就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如果我们这样问: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花木兰说些什么?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则对话的空间要大出许多。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关键。

教师的整合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形式。

1、预设性整合。

一般在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都会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而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是要看教师是如何对“三个思路”进行整合。“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者的教学思路。而对“三个思路”整合的关键,则在于教师确定怎样的“三个思路”的交叉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课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整合。学生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时所产生的问题。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整合,我们教师一般有三种处理办法:①当场解决。②整合后作为第二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来解决。③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解决。第二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对于这种形式的问题,一种方法是学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随机给予解决;另一种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临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性教案,并围绕着这一、两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我们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它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我们就认为它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1、在“客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这是现在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的“泗水春景”之美时,学生卡住了。让学生讲出美在何处十分困难,教师尝试着让学生读出景色之美,学生读得也不行。这时,学生和文本对话出现了障碍。但这位教师处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课件,让学生一边听描写春天景色的音乐,一边欣赏描绘春天明媚景色的画面,唤醒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让学生吟诵一下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这时,学生的朗读果然出现飞跃。“不着一言,而尽得风流。”为什么这里他教得如此成功呢?关键是因为教师在这里,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时参与对话的文本,不再仅仅是教材了,还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学生对春天已有感知的音乐、图画,诗歌等等各种教学资源。正是在这种与多种文本的对话中,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谐、融洽的“对话场”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构和情感表达。这是烦琐分析所不能够达到的。

2、在对“主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学生的“主观文本”,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是无法直接看到、触摸到的,但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已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观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拓展。从而在形成“对话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重新建构。

情境表演是对“主观文本”进行拓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师认为,对话就是指语言上的平等交谈,实际上,学生的倾听,教师的一种姿态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集语言、动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则更是一种对话。而这种对话,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与拓展。于永正老师在这个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个“高手”和“大师”。在情境作文《捕鸟》中,教师在让学生听音乐,感受并描写森林、小鸟的美丽和可爱之后,教师竟扮演成一个偷猎者,在大森林中偷猎。在学生义愤填膺之时,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扮演“红领巾”上台对教师的“偷猎”进行劝阻。在这个情境表演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文本”在与学生对话,这里的教师即文本,文本即教师,教师和“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这个“活化”的文本的对话中,顺利地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和拓展。这也正是后来学生“主观文本”物化后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还是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还是在对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这种和谐、融洽而又高效的对话场的创设,确实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使学生不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或许就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吧。

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篇6

现在是信息时代,教研活动可以通过录像进行。前几天,我观看了青山镇八河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的教学录像,王蕾蕾老师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导入自然流畅。王老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课题。整个过程王老师是围绕着巴金爷爷为什么给家乡的孩子写信来贯穿,从而引导学生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整堂课王老师的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肯定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课堂组织能力好。整堂课王老师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路都能跟着老师走完整堂课,师生互动很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纪律性强。

再次,中心思想突出。在教学的思路上,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体会到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的关心和热爱,抒发了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的情感,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知道语文课程的魅力所在,特别对于我这个刚踏入语文门槛的曾经的数学老师来说。刚接触这门课程,脑子里还有太多未知数,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慢慢去摸索,去实践,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工作中能有新的突破。

《蒙氏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最新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