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6篇

时间:2024-01-11 14:04:21 分类:学生心得体会

想必还是有很多人都在为怎么写好教学设计感到发愁吧,老师要要善于捕捉教学的闪光点,写好教学设计,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6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谈话: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

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

二、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出示:取乐放肆

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

出示:桅杆

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

出示:不知所措

提问:什么意思?

三、体会危机、渲染气氛

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

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

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

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水手起哄好面子失去理智等)

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

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

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

(千钧一发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万分紧急等)

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

四、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

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

(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

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

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

(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

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

五、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

(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

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

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

板书设计:

22、跳水

情况危急—————急中生智—————处事冷静、果断

孩子船长

父亲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跳水视频)中国跳水健将无论是他们屈体、翻腾、旋转的优美身姿,还是入水后激起的漂亮水花,都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为祖国赢得了一块有一块奖牌,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学习《跳水》一课,(板书课题)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描述的是怎样的场面,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二、走进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

(1)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

(2)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生回答,生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3)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那么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四、抓住“惊险”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这个惊险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是谁呢?(无论猴子、水手、船长还是孩子在这个故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预设一:(放肆)预设二:(三次大笑)预设三:(立刻)(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

出示课件:

正在这时侯,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时,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指导朗读:谁来读?谁来当船长读读这段话。

谁还想当船长,直接下命。(直接读船长的话。)

引导:船长那么机智果断,是像你这样喊的吗?

都试试读读这段话。)

预设四:(情绪变化)

五、总结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件出示)

2、孩子又开始呼吸了,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现在大家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跳水的?(课件出示)写法指导

我们看看前面那么多笔墨都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写原因?

由于水手取乐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描写都是跳水的?不是,但是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结果。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命题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写读后感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2、师出示课件。

3、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新词

(3)想一想,试一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一句长句子讲清楚。

2、检查

3、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品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把你认为父亲了不起的地方,用你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体会体会

2、汇报:

(1)第二自然段的“冲”,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冲”字读一读这句话引读该段

(2)与其他父母比,这位父亲了不起之处?

(3)父亲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交流

(4)投示12节,读,说说这位父亲的哪些举动感动了你们?

(5)引读父子见面时的对话,分角色读

(6)这段对话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句?投示儿子的话,体会齐读12~19自然段

(7)齐读儿子让同学先出去的话

3、总结。

四。启发扩散:学习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材简析:

“无论发现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与子之间的心灵之约,更是一种伟大的承诺,正是这种承诺的力量,才使得父亲在儿子被大地震埋在废墟中时,连续38小时不停地挖掘,终于把自己儿子和其他13名儿童从瓦砾中救出。这是父亲的“了不起”。当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后,“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是从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口中说出,是在地震后被掩埋38小时后,即将获救但又随时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说,造就了儿子的“了不起”。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爆炸”、“废墟”、“破烂不堪”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在朗读课文,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3、能感受“父爱的伟大”。

4、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对这对“父子”的真实情感。

教具准备:

1、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地震”

师:同学们,看到“地震”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5.12四川地震)

师: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使得6万9千多名可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了,使得3000多孩子瞬间成为了孤儿。地震是残酷的。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了一场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这个故事,认识这对父子。

(完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感知大意。

1、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地震中发生了什么事?

2、生自读课文

3、交流汇报

(1)、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地震?

(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内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① 指导朗读: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突出“大”)

② 出示“大地震图片”

师:我带来了一组当年大地震的图片(课件出示)(简介几组图片,屏幕随机出示:废墟,大爆炸、瓦砾、理解“爆炸”、“废墟”)

(2) 地震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他人的劝阻,手无寸铁在废墟中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3)

文中是怎么样评价这对父子的?

(了不起——板书:了不起的 )

三、精读课文,品味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你们从哪些语句能体会父亲的了不起(①他挖了6小时——到处都是血迹。②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③别人来劝他,他还是坚持。)

2、琢句感悟父亲的伟大。

(1)屏幕出示:“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①有哪些人来劝父亲(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他们是怎么劝的?(①太晚了,没有希望了。②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③你很难过——)

师:请你们再读这一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②理解父亲每次回答的心情

a.恳求 b、急切 c、崩溃,生气

③指导朗读理解心情:恳求,急切,崩溃 朗读)

a:师,面对好心人的相劝,父亲恳求着问道:“谁愿意帮助我?”面对消防队长地阻拦,父亲急切地问:“你是——”面对警察的劝阻,父亲崩溃地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b、这是一场大地震,别人的行为可以理解,父亲的行为可以理解吗?他为什么不向别人解释对儿子的承诺?(节约时间)

c、再次朗读这三句话。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等着我!”)

(2)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

①生齐读这句话。

师: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时间漫长,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呈现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出现:朗读对比,体会评议文字的魅力)

师:这就是文字处理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艺术,短文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坚毅。

指导朗读怆挖了8小时……

②36小时过去了,此时的父亲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请你们齐读这句话,读完后,闭上眼睛,看这伟大的父亲的形象是否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③师: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连续挖了36小时呢?

(随时有大爆炸、余震)

师:同学们,由这位父亲我不由得想起四川地震中那感人的一幕幕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图片介绍: )

④小练笔:父亲此时已挖了36小时,可儿子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的内心怎么样?他会想什么呢?

a、生小练笔

b、指名展示并朗读自己的小练笔。

四、课堂小结

师: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针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唯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文中父亲的言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如山”。

教学目的:

1、自学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父爱的伟大的。

3、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不懂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坚定”“颤抖”等词语。

三、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师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来表达父爱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

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感悟伟大的父爱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3、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下语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4、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

二、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感受父子深情。

2、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重点:

1、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验当时的情境,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1、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师口述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生谈感受。

手机留下了: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 ,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一、衔接导入,引出课题:

师:母子之情,感人至深。父子深情,也同样能创造奇迹。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生齐读课题,师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口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引导学生感悟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父 子

3、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用铅笔划记下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用横线划记下来,表现儿子了不起的用波浪线划记下来),旁批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

四、抓重点段,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2、相机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读句子,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挖。

师:联系我们刚刚读过的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反馈。

师引读:

师:他挖了8小时,在寒风吹拂的中午,人们会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砾堆中,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他挖了12小时,在夕阳照耀下的废墟里,你仍看到一个疲惫不堪但坚持不辍的身影,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24小时过去了,又一个黎明即将来临,在昏暗的废墟中,你仍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36小时过去了,两个白天一个黑夜过去了,在一片废墟中,你依然看到,一位父亲他――――生接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师:然而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因为儿子在等着父亲,父亲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父亲的悲伤与坚定。

出示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3、相机指名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4、相机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很多人都来阻挡父亲的部分(第5-10段)。师:你觉得此时此刻父亲是怎样的心情?(恳切、期盼)

师生分角色读:从“段5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至段10精神失常了。师读众人说的话,生读父亲的话。

5、师:为了救出儿子,父亲克服了许多的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把父亲遇到的困难表述出来吗?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这位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所以父亲----(师范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6、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想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生朗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齐诵。

三、抓重点段,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接上文背诵,师引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

2、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3、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

师板书:只要……就……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板书:等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阿曼达,你会想些什么,又会与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师:8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又渴又饿――生接

师:12小时过去了,阿曼达,这里黑极了,我害怕――生接

师: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阿曼达,我们都会死的,没有希望了,不会再有人来救我们了――生接

4、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5、师:当父亲与儿子经过生离死别再次听到对方的声音,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惊喜、激动)

6、分角色朗读“第12段他挖到第38小时至第23段”(一生读父亲的话,一生读阿曼达的话,其余学生读旁白部分)

7、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动、自豪与喜悦之情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8、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9、师:(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这句话,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包含了儿子对父亲无比的信赖。)

四、小结: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限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这对——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同学们,请牢牢记住,在生命的旅程中,不论发生什么事,总有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和你在一起,总有许许多多深爱着你的人和你在一起。让我们告诉自己,告诉汶川的同胞们,不论生死,不离不弃。(播放由成龙演唱的歌曲――《生死不离》高潮部课件。)不抛弃,不放弃,生死不离。师生齐读《生死不离》高潮处歌词。

五、作业:完成课后的小练笔。

板书: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挖 不论……总……

了不起 在一起 父子情深

儿子: 等 只要……就……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

2、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回顾课文内容。

2、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父亲的了不起

(1)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儿子的了不起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2)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1、引导: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的。

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

2、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教学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影音)

旁白:你们看,在地震中楼房倒塌,成了瓦砾堆,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纷纷加入救援的队伍。一双双手,一把把铁锹,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加入了到这场与死神的竞赛中。然而,救出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艰难。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结合回答板书:挖 动作 外貌 细节】

★时间词:文中为什么不厌其烦的把这些时间词写出来?(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板书等】当父亲找到他时,儿子的话让我们由衷地钦佩,你会怎样赞赏他?(出示投影填空)(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你还会怎么表扬他?(学生发言,解释自己所填的内容)【相机板书 语言】

过渡:身处险境时的勇气和镇定,安全出口前的无私无畏都来自――来自“――”(出示投影)的坚定信念。(引答,简单解释)

9、引读:当父亲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快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他充满力量……(出示投影);当儿子饱受煎熬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出示投影)。

小结: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个人的心。从这父子二人身上,似乎让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深切的父子之情,还有更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出示投影)这的确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学生齐读)

三、拓展阅读,指导写法

我们虽不曾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依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挖掘那份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你会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表达呢?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

父亲 挖 外貌

了不起 无论…总… 细节

儿子 等 语??

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

(二)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将让我们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17课(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检查生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儿呢?

(五)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父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语??

(一)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看看,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了不起。请大家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看看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用波浪线把它们画出来,在旁边用一两个词简单地写下你的感受。

(二)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以下重点句段

1、第3自然段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从哪看出痛苦?为什么?痛苦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父亲此时的心情。

(3)尽管痛苦,但他还是坚定地站了起来,透过“坚定”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4)朗读,读出父亲的痛苦与坚定

2、第5—11自然段

(1)谁阻挡过他?是怎样阻挡的?

(2)为什么父亲反复只说这一句?

(3)分角色读课文。

3、第12自然段:第一句:“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3)为什么说没人再来阻挡他?(引导学生学习5-11自然段)

4、第12自然段:第二句:“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1)从哪里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3)你觉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师板书:坚强执著)

(4)联系生活,出示地震灾害图片。

(5)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6)小结全课

(7)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为什么说他的儿子也同样了不起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三、布置作业

(一)写生字

(二)摘抄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父亲的形象已经刻在我的心中,让我们深深感动。那么,他的儿子又为什么了不起呢?请大家自由读13至23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儿子的哪些画面感动了你?

二、自读自悟,交流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如下句段:

(一)“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二)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展开联想,即时练笔

(一)讨论

大家设想一下,刚才有个同学谈到,当时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也可能害怕,他害怕还是不害怕?请大家讨论一下,可以想象,可以用书上的语言来证明。

(二)想象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记录片,再亲自看看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就在灾难发生的这一刻,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

师:只听见四周是────(生阐述想象)

只看见──(生阐述想象)

(三)练笔

1、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写,用你的想象去写,把了不起的阿曼达用说手中的笔写出来。

2、请几位写得有代表性的同学朗读。

四、诵读经典句段,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二)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

(三)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推荐课外书《感悟父爱》

五、作业

(一)完成练笔

(二)课外阅读《感悟父爱》

(三)复习生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10篇《小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4个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学习时间、演示、引导与点拨。

2、围绕有关段落、语句,深入探究,感悟当时情况的危急。

3、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让学生看相关演示,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从而悟出船长的办法是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重难点分析:

1、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的办法?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其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跳水,让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

2、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展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展示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学生汇报交流,谈初读课文的印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脉络。

课件展示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交流初读印象。

(1)船长的儿子被猴子戏弄,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后来走上的横木遇到了危险。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2)对于文中的船长印象最深,他是个有头脑的人。

三、质疑问难,师生交流。

1、这个孩子是怎样走上的横木的?从哪儿可以看出他的处境危险?

课件展示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课件展示

3、有没有其他方法救孩子?

课件展示

四、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全文。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明确本节课的探究目标。(由学生质疑时的疑点整理出来。)

二、探究课文,师生交流。

1、自读课文,围绕目标进行感悟、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收获,探讨疑点,教师巡视指导。

3、班上汇报与交流。

课件展示

关于“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的横木的,以及孩子处境怎样?”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弄清如下内容: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在一旁“大笑”,孩子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不但不制止,反而“笑得更欢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下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便宜了这只可恶的猴子。)

(3)猴子一边不断向上爬,一边回头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的横木去取帽子。)

(4)引导:孩子此刻处境如何?从哪儿看出来的?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5)帮助: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桅杆的高(与甲板之间的距离大),横木的窄,突现处境的危险。

(6)引导:形容处境危险,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7)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关于“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弄懂以下原因:

(l)船长手里正拿着枪。

(2)船长肯定很着急,他可能想:必须马上让孩子离开危险境地,怎样才能使孩子听从命令呢?枪是最有威力的,借助枪的威胁可督使孩子服从命令,尽快跳水。

引导: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跳水是不是的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跳水至少有如下优势: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

③船上有水手可以救助。

④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三、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2、把自己学文后的收获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要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3、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篇5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古文也叫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跟我们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学习古文。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初读课文,读好课文。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读的时候注意标出难读的字。

2、学习生字

梁惠诣乃为曰应禽

3、现在看谁能把课文读好?(屏幕中出现句子)

(1)指导学生读准每句的节奏、每字的读音、把握好感情。

(2)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这篇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有哪些人物?(板书:杨家的儿子、孔君平)

2、杨家的儿子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是个聪明的孩子)

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知道的?(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非常”是原文中的哪个字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介绍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看注释”。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遍,要求读出它的意思。

3、你说杨家的儿子很聪明,有证据吗?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板书:杨梅孔雀)

(2)“家禽”是指我们现在的“家禽”吗?(家里的鸟)

(2)“孔指以示儿”什么意思?(刚才我们用了学习古文一种常用的方法“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3)这里并没有说是杨梅?你怎么知道是杨梅呢?(从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4)理解这个句子用了我们学习古文的另外一种方法“联系上下文”。

4、学习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招待孔君平,水果中有杨梅。)

(3)到底谁为谁设果?(杨家小孩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怎么知道?

5、出示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请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6、同桌之间讲讲这个故事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出示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提示:可以根据板书的内容和句子中标红的字来阐述。)

(2)我们说在与人交流谈话时,首先得要听明白对方的话,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的弦外之音。(孩子的回答妙在:(1)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的方式,这样回答既准确又婉转。)

2、对比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不是夫子家禽

五、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所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六、拓展

1、给“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别吻我,我怕羞”

“我不是碰碰车”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10杨氏之子

看注释杨氏之子杨梅

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孔君平孔??

联系上下聪慧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篇6

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离”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体会人物机智。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出示几句孔子名言,学生自由学习。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生的几句名言与我们平时学习的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10课,读一读,这几句话是否与课文有相似之处呢?(学生讨论)

师归纳:像这样的语言就听“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听“文言文”,也听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10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读说意思,师归纳)

3、这是古人说话的方式,请同学们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生用文言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1、复习导入法既能复习旧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曾经学过文言文,使他们对文言文没有惧怕的心理,并且能容易使学生进入角色。2、让学生试着用文言介绍自己是让生初步感受文言特点,且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二、初读课文(读懂字词,读懂停顿,读通古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乃应

3、引导学生读懂停顿。

a、指名朗读

b、交流讨论

c、归纳节奏

d、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朗读去感受文言的特点,以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理解意思

1、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哪些地方不懂,做上标记。

2、小组合作学习。

3、全体交流解决难点。

4、知道每个句子的意思后再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使学生更快地更容易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那些疑难。

2、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找出问题,以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

板书设计1

10杨氏之子

惠曰禽诣乃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

2、朗读课文,就就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以复习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深层对话,体悟“言外之意”,品味精妙之处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理解字面之意: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此”——这个(杨梅)“果”——水果

“君家果”——你家的水果

(得出“此是君家果”的意思)

(2)品读对话,体味“言外之意”。

此是君家果——你和杨梅同姓,乃一家人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不假思索地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随机解释“惠”同“慧”,通假用法。

(2)品读“未闻”之妙。

君家——夫子家杨梅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提示“未闻”不讲解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a、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b、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手指杨梅)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以白话和文言对比着学习既能让生易了解课文内容,又能进一步认清什么是文言文,更能品味出文言之精妙。)

三、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慧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名学生读文,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设计意图:此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

四、拓展

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

五、总结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拜见其父

孔君平杨氏之子

巧妙回答

甚聪慧

教学反思

此课是学生第一正规学习文言文,与往常的文言名句的学习大不相同,文言名句只要弄清其意既可,而文言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其意了解或理解,要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其文意到其文外之意,要在思想上认识,理解,感悟文言之精妙。所以在教学中从文言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进入正题文言学习。

在学习结束时,安排“拓展”——把课文写成白话文,是对生对课文学习的检验。后来批改学生改写的白话文,发现确实有部分学生的改文不错,其中有几篇很有特色,既有白话之现代气息,又不失文言之韵味,实为上乘之作,陈薇同学的习作尤为突出,令我大开眼界,没想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竟有如此之学识。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设计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