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心得体会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的思考,心得体会是我们在人生旅程中的宝贵财富,能够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培养学生学习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培养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1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培养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2
最近我看了范谊老师的论文《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论文中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信息道德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任务和要求,指出了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途径,为现阶段的信息教育指明了方向。
范谊老师指出21世纪社会将实现信息化,在我国,计算机信息 系统逐渐成为人们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这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学生在手机、平板、电脑上可以随时上网了。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庞杂甚至混乱的信息和资源,真是良务不齐,泥沙俱卜。由于网络具有全球性,虚拟性 和交互性等特点,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共享,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冲突,改变着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者少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学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低,一旦缺乏指导,很容易迷失自我。各种 信息道德问题由此逐渐暴露出来,如频繁地刷视频,醉心于交友聊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黄色网页,甚至信谣传谣,颓废消沉,厌学逃学等。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进行学生信息道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学校是我们开展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加强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学生信息道德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我看来,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家庭教育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校沟通,共同管理,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使用计算机、手机和网络。就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言,形象思维仍占相当份量。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时切忌喊口号式的空洞说教,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现代德行强调教育者、受教行者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双方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双向影响,共同进步。
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熏陶,所以教师应起好表率作用。中小学网络知识的学习宜选取过滤软件辅助或在模拟因特网的环境下开展。这是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特点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通过教师的把关、筛选,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同时,选取一些既有益身心,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音像资料、网站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正道上奔驰。
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若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各级学校开展相应的信息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培养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3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特别是探究一些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学习的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优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地组织起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有趣的化学实验、生动有趣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感兴趣东西都容易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课堂内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所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需求感、好奇心,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容易被学生接受。如讲解第五单元时,有句成语叫“点石成金”,给你一块石灰石,你能使它变成金子吗?从而导入质量守恒定律。讲第六单元时明朝爱国将领于谦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你能通过这首诗知道哪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原理吗?在讲解第七单元时用“鬼火”、“天火”引入自燃。这种以趣味化、形象化的巧妙语言可成为激活学生思考的诱因,可以诱发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又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单元的`学习,就有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去查阅一些课外资料,来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能够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跳一跳,摘到桃“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二、正面引导,大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见解,大胆想象,从不同角度发表看法,促进思想交流。方法上可讨论、可辩论。让同学相互评价,并由回答问题的同学自己作总结,其他同学也可参加发表意见。通过互动学习掌握知识,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讨论之中,分享合作成功的快乐,找到成为课堂主人的感觉。如我们在学习第二单元《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明确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只是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课后布置思考题:“怎样证明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改变?”让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然后引导学生去参照“混合物的分离”这部分内容。学生们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合作、探讨、交流,教师对设计正确的同学给予肯定,设计不好或不正确的,给予引导和指导,结果很多学生都能够完整的写出实验步骤,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建构知识,整合知识。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善于用书,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如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利用课本p53的表提问:此表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得出:
1、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电子数。
3、氢的原子核中无中子(或大多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4、不同种类的原子,核电荷数不同。像这样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文字、表格、插图、图解等,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通过对应阅读,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在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关注后进生,帮助后进生,使他们也能自主学习
最后,自主学习并不是优等生的专利。教学过程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教学中要针对后进生的特点,不失时机的对他们进行鼓励指导,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为他们设计一些适合它们的简单问题,为他们补习旧知识,提前为他们介绍新课的内容及重难点,只有帮助了后进生,全班的整体学习水平才会提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最终实现“教学是为了不教,举一是为了反三”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4
这几天,我在网是搜索了范谊老师的论文《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初探》。把这篇论文下载后我仔细阅读,认真学习,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论文中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信息道德培养的现状,提出了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任务和要求,指出了初中阶段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途径,为现阶段的信息教育指明了方向。
范谊老师指出21世纪社会将实现信息化,在我国,计算机信息系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统计,至20xx年底,我国有近7万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约15579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平均51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信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新的危害。如何在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这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学信息道德培养的现状
今天,学生在手机、平板、电脑上可以随时上网了。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庞杂甚至混乱的信息和资源,真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由于网络具有全球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各种各样的资源可以共享,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冲突,改变着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青少年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低,一旦缺乏指导,很容易迷失自我。各种信息道德问题由此逐渐暴露出来,如频繁地刷视频,醉心于交友聊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浏览黄色网页,甚至信谣传谣,颓废消沉,厌学逃学等。不少案件在青少年阶段就有萌芽的迹象,如机房设备损坏、零件失窃,同学机上作业被删改,网上侵权、抄袭,非法为计算机设置口令,改变计算机的使用环境等现象时有发生。互联网络一度成为中学生道德问题的罪魁祸首,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进行学生信息道德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学校是我们开展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加强中小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学生信息道德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任务和要求
信息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1.负责任地使用公共计算机、校园网
负责任地使用公共计算机、校园网是爱护公共财物的行为之一,
是一个人基本的品德要求。确立信息安全意识,不随意拿走或拆卸网设施,自觉抵制“黑客”行为,从小养成正确使用好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设施,保证信息畅通的习惯,并勇于揭发损坏公共财物的人和事。
2.尊重他人的正当权益
在信息技术产业,尊重他人的正当权益是一条很重要的规则。许许多多的信息犯罪,尤其是网上信息犯罪,就是一种无视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初中信息道德教育应要求学生使用正版软件,不删改、不抄袭别人的作业,认识到这是一种尊重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的体现。
3.抵制虚假和有害的信息
青少年往往认为网上说的就是事实,很容易被误导,所以教师应以具体事例说明网上信息可信度较低这一特点,尤其是来历不明的信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对网上的信息作理性分析。同时,为弄清一些网上信息的真假,可将其与其他媒体的信息相互印证;或是向老师、父母请教,和同学讨论,通过多方判别,加以明确,从中提高鉴别能力。
4.严格管理学生使用手机
要深刻把握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致使中小学生越来越普遍使用手机进行资料查阅、作业解答、人际交往和沟通联系。但由于手机的娱乐功能和交际功能越来越丰富,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交友聊天,导致学习不专心、视力下降以及亲子关系紧张,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各级学校和教师要切实加强学生手机规范管理,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学校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教师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要严格监督管理。
三、中小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家庭教育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校沟通,共同管理,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使用计算机、手机和网络。
1.双向互动,有机渗透
就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言,形象思维仍占相当份量。学校对其进行教育时切忌喊口号式的空洞说教,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现代德育强调教育者、受教育者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关系,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双方共同参与德育过程,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双向影响,共同进步。
2.做好表率,导堵结合
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能力,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靠成人的引导、熏陶,所以教师应起好表率作用。中小学网络知识的学习宜选取过滤软件辅助或在模拟因特网的环境下开展。这是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特点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通过教师的把关、筛选,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同时,选取一些既有益身心,又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音像资料、网站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正道上奔驰。
3.防微杜渐,以立为本
大多数信息犯罪者,尤其是青少年信息犯罪者在开始时,都是抱着一种“好玩”的心态去非法使用信息的,所以,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力度,加强青少年的信息道德教育。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只有以立为本,充分发挥道德的教育、矫正、重塑功能,才能引导中小学生从根本上抵御各种消极不良甚至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风气的侵蚀和毒害。教师要根据实际、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使学生自觉完成“知法——--守法——护法”的过程。
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中小学生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各级学校开展相应的信息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培养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5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xx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x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避免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避免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21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x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对比,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基础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我深刻感受到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x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也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语文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各项活动,使其个性得以张扬。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个性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展示个性
一篇课文往往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情景,其中除了有其主要内容,在字里行间还包含着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说明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我鼓励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倡“阅读应有自己的见解”,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的明确要求。营造适宜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学习《向往奥运》一文时,我给同学们放雅典奥运会的会歌,并通过剪辑的图片和幻灯片,让学生体验激动人心的奥运场面,特别是中国运动员和非洲黑人运动员夺冠的场景,然后激励学生联系所看到的情景,对“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思想”和“奥林匹克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这几个问题,畅所欲言,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自主合作,在讨论中展示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个性探究的基础上,展示个性思维,发表独立见解,在讨论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我指导学生先品读课文,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结果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出乎老师的意料。学生能从诸葛亮推测三天后有大雾,曹军放箭等情况分析,层层深入,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如从《三国演义》的整个故事中分析出曹操谨慎多疑(连最亲近的人都怀疑),所以不敢出来,只好放箭;还有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又弄不清诸葛亮的意图等等,而这些诸葛亮都考虑到了,真是知天、知地、知人,才智过人,机智过人。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又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三、提出建议,激励学生展示个性
学生有求知的权利、学习的权利和受尊重的权利。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不应给学生太多框框,以免扼杀学生的个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给他们提建议或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励学生展示个性。如教《荔枝》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加以体会,还可以从事情本身设身处地地去考虑。有的从“我”花了一个月工资的大半买荔枝孝敬母亲谈了作者对母亲的爱,有的从母亲手捧荔枝时的动作、神态谈了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有的从母亲悄悄端走水果的细节谈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在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充分展示了个性。
四、重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互相采访,有的学生采访老师;有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只注重采访的问答,有的学生则先为采访作精心的准备,设计好各类问题,有的放矢;有的在采访过程中非常注意礼貌,行为、举止文明有礼,态度诚恳,言语委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篇7
小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让学生在观察中建立表象,在操作中获得技能,在交流中感悟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成长,在活动中健康稳步的发展。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补充问题的应用题:“饲养场买来黑兔9只,白兔36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之后学生提出:“黑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是黑兔的几倍?黑兔比白兔少几分之几?白兔比黑兔多百分之几?白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黑兔占买来兔子总数的几分之几?”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二、让学生大胆猜想,思考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将学生学习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我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
(1)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
(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
(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
(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首先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学生模仿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根据已学得的知识讨论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个长与一个宽之和。然后借助钉子板,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总之,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