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观后感6篇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表达和情节发展的感悟和领悟,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乘风破浪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1
?乘风破浪》正在热映,但是我还没时间去影院看,这不,先看看这本关于乘风破浪电影拍摄纪录的图书,倒也不错,在没看电影之前,先了解一下电影是怎么产生的、拍摄过程是怎么样、从背后的导演、制片人以及剧务到荧屏前的主演、配角,他们在拍摄中都有哪些想法以及怎么做的,事无巨细,一一如实道来,对我们这些准备看《乘风破浪》的观众来说是件不错的事,就像吃饭前先喝汤一样,暖暖胃也顺顺气。
我想看《乘风破浪》是因为想看韩寒拍的电影,这个与我同年代的年轻人,17岁出道,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却紧接着经历了留级、退学,他堪称是文学神少年,但是如此经历却也叫人瞠目结舌,褒贬不一,如果换作别人,也许遇上这样的事,可能会萎靡不振。但是这些年韩寒却走出了一条鲜活的道路,他接二连三地写作出书、还当导演,最酷的是他还是职业赛车手。一个以写作著长的文艺青年,同时又是酷酷的赛车手,总有点让人难以将二者划上等号,但事实上这两个身份就是集中在韩寒的身上了。票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的他,正在以他的精神和毅力影响着许多的年轻人。
?乘风破浪》故事如名,给人一种豪迈豪爽的感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南方小镇,赛车手太浪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热爱的赛车事业的过程中,和一群兄弟好友共同经历了奇妙的冒险。至于故事的细节如何,只能待看过电影后再议了。
但是当下,先从这本书里,从韩寒自己、还有邓超、彭于晏、赵丽颖等一众剧中演员,还有该片的制片人、美术指导等众多幕后工作者亲笔撰文中,了解这部影片从筹备到杀青的全过程,真实坦诚的记录,让我们置身片场,会看到韩寒作为导演、作为赛车手,二者专业的火花碰撞,因为这本身是一部与赛车有关的电影,不难想象,一定有不少桥段充满了刺激危险,会有替身,但是在剧组里,每个替身都被叫着他们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以“谁谁的替身”来作为代号,也足见这个影片整个剧组对每个参演者的尊重。我想这应该也与韩寒的为人处世风格有关。尊重,赢来了众人对电影拍摄的加倍投入;尊重,也因此有了这本书中每位撰稿人的坦诚告白。
乘风破浪,是因为先有风浪,所以才有人的努力拼搏与奋勇前进。很有气势的影片名,但是从小事着手,从细微处展现人性的魅力。兄弟情谊,爱人相伴,亲情难舍,在这有时代感的影片中层层剥茧,特别地生活化。
从作家、赛车手再到如今的导演,“跨界”成了外界牢牢贴在韩寒身上的标签。像经常与他一并被人提及的郭敬明一样,韩寒从踏入这一行的那天起,就不得不面对人们对他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多加质疑。
但是韩寒还是用他极为敏锐的嗅觉(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还有待商榷),迅速地完成了这次身份转换,犹如在他钟情的赛道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甩尾漂移。在《后会无期》上映之前,无数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但他仍然用自己最擅长的调侃与段子,俘获了大批人心——至少从票房来看,韩寒作为一个处女作导演,相当的不赖。但即便如此,针对《后会无期》的各种质疑仍然如影随形——“故事性弱”、“结构松散”是不少人对这部用金句堆成的影片的指摘。但对于韩寒而言,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看待世界的方式,源于他在进行文字创作时进行影像化想象的习惯。
面对这些质疑,韩寒并未针锋相对,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对其一笑置之。想必韩寒自己也再清楚不过,作为一部跨界过来的处女作,《后会无期》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也远不及无可挑剔的程度。外界的批评与质疑,恰可作为自己改进补长的契机。少年得志、早早成名的他,做任何事都注定要被公众拿到放大镜下观察和评论,有多少赞美与喝彩,就会有同等量级的怀疑与批评。韩寒或许早已习惯了这一点,要想继续前行,他也不得不习惯这一点。
如今,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即将问世,从卡司曝光的第一刻起,争议声再度纷至沓来。有人表示这“只是又一部《后会无期》”,也有人早早抛出“韩寒早已江郎才尽”的论调。在《后会无期》中,韩寒把陈柏霖饰演的主人公设定为一名作家,如今,《乘风破浪》的主人公将是一名赛车手——两者正是韩寒自己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因此,也不难想见,《乘风破浪》也会像《后会无期》一样,投射大量韩寒自己的思考与价值观,在其中的人物身上,你或多或少会见到韩寒的影子。
?后会无期》看似是一篇无关明确题旨的散文,其实骨子里仍然是夹杂了诸多韩寒自己世界观的议论文,那些迷茫失落的人物和透着几许睿智几许无奈的对白,正是他眼中的世界。从《乘风破浪》这个片名来看,这部新作无疑会比《后会无期》走得更远,与后者的忧伤落寞相比,前者似乎更具备某种暗暗较劲的雄心。
在《乘风破浪》里,我们很可能会看到韩寒曾经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那一面,看见他以影像化的语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它很可能还会和《后会无期》一样,充满大量韩寒式段子或曰金句,至于金句是将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则取决于能够塑造更饱满的人物和更流畅的故事。
无论你是否喜欢,韩寒都已经再度扬帆远行。在争议的风头浪尖,他是否真能乘风破浪,最终只能用作品说话。
“小伙子,汽车不能加柴油。”时隔多年,这仍然是我对韩寒的第一部作品《后会无期》最最深刻的印象,作为2017年大年初一看了四部影片的第一部,绿衬衣的警察骑着一边低一边高的摩托狼狈又有点和蔼的追逐,让我想到自己的爸爸和姥爷,啊,我是看过的呀。
儿子就这样重新走了一遍父亲的青春,也渐渐体会到在做出一些决定时曾经彻夜思量的苦衷和背后的故事我其实特别感动那种小人物才会有的光芒,所以我很喜欢罗力,虽然只是小弟,但骨子里还是保留着对女人和规矩的赤诚。当单纯和愚钝的“六一式人物”已经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的时候,或许那种反派人物一点出其不意的可爱和善良才会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本来一个特别坏的人,他但凡做一丢丢的好事,大家就会觉得他浪子回头对他予以宽容。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很开心,我笑了很久。
但我有那么一丁点的不喜欢赵丽颖,就像牛爱花这个名字,就算再怎么改成张素贞故弄玄虚的说着“我爸爸想看到明天的天空”我还是觉得她对阿力的作用也就那么一丢丢。嘘,其实是因为,我傻冒时期喜欢的一个男生,喜欢她噢!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2
从作家、赛车手再到如今的导演,“跨界”成了外界牢牢贴在韩寒身上的标签。像经常与他一并被人提及的郭敬明一样,韩寒从踏入这一行的那天起,就不得不面对人们对他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多加质疑。
但是韩寒还是用他极为敏锐的嗅觉(是商业的还是艺术的,还有待商榷),迅速地完成了这次身份转换,犹如在他钟情的赛道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甩尾漂移。在《后会无期》上映之前,无数人等着看他的笑话。但他仍然用自己最擅长的调侃与段子,俘获了大批人心——至少从票房来看,韩寒作为一个处女作导演,相当的不赖。但即便如此,针对《后会无期》的各种质疑仍然如影随形——“故事性弱”、“结构松散”是不少人对这部用金句堆成的影片的指摘。但对于韩寒而言,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看待世界的方式,源于他在进行文字创作时进行影像化想象的习惯。
面对这些质疑,韩寒并未针锋相对,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对其一笑置之。想必韩寒自己也再清楚不过,作为一部跨界过来的处女作,《后会无期》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但也远不及无可挑剔的程度。外界的批评与质疑,恰可作为自己改进补长的契机。少年得志、早早成名的他,做任何事都注定要被公众拿到放大镜下观察和评论,有多少赞美与喝彩,就会有同等量级的怀疑与批评。韩寒或许早已习惯了这一点,要想继续前行,他也不得不习惯这一点。
如今,第二部电影《乘风破浪》即将问世,从卡司曝光的第一刻起,争议声再度纷至沓来。有人表示这“只是又一部《后会无期》”,也有人早早抛出“韩寒早已江郎才尽”的论调。在《后会无期》中,韩寒把陈柏霖饰演的主人公设定为一名作家,如今,《乘风破浪》的主人公将是一名赛车手——两者正是韩寒自己最为人熟知的身份。因此,也不难想见,《乘风破浪》也会像《后会无期》一样,投射大量韩寒自己的思考与价值观,在其中的人物身上,你或多或少会见到韩寒的影子。
?后会无期》看似是一篇无关明确题旨的散文,其实骨子里仍然是夹杂了诸多韩寒自己世界观的议论文,那些迷茫失落的人物和透着几许睿智几许无奈的对白,正是他眼中的世界。从《乘风破浪》这个片名来看,这部新作无疑会比《后会无期》走得更远,与后者的忧伤落寞相比,前者似乎更具备某种暗暗较劲的雄心。
在《乘风破浪》里,我们很可能会看到韩寒曾经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那一面,看见他以影像化的语言,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它很可能还会和《后会无期》一样,充满大量韩寒式段子或曰金句,至于金句是将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则取决于能够塑造更饱满的人物和更流畅的故事。
无论你是否喜欢,韩寒都已经再度扬帆远行。在争议的风头浪尖,他是否真能乘风破浪,最终只能用作品说话。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3
?后会无期》作为一个诗朗诵“电影”,豆瓣评分是7.1。我觉得挺扭曲的,拍的垃圾的时候瞎鼓励,拍的挺好的时候说人家抖机灵;讲了一个垃圾故事的时候“金句”满天飞,讲了一个好故事的时候质疑人家是否每个笑点都有意义,阅读理解做多了吧?
再说电影,我觉得吧,《乘风破浪》画面挺好,配乐挺好,立意挺好,故事挺好,演员们也演的挺好。至少我看完对这个浪漫主义的90年代小镇心生向往。
从2024年回到1998,电影的人物设定特有意思,观众和邓超一样,是已知现世结果的过去时代的旁观者。董子健的马化腾也好,李荣浩的房地产商也好,囤bb机开录像厅的青年彭于晏也好,种种人生都裹挟在所谓的时代洪流里,最后有人成功有人发迹有人失意。但是不管是成为新世界成就者还是被新世界吞没,青年人热爱和追逐未来的姿态都何其相似,渴望鲜衣怒马快意恩仇。悲剧在这里变成了会心一笑,因为这份执着多傻啊可又多可爱。大概每位不善言辞甚至暴躁的中年父亲都有这么所向披靡的青年时代,所以还真别瞧不起“情怀”。
另外也很喜欢的父子和解的感情线。总觉得《乘风破浪》和《降临》这一点挺像的,不管是可以回望过去还是可以预见未来,主人公都没能改变人生的轨迹,能做的只有理解与和解,然后更温柔的对待家人和生活。大概是因为生活故事从来都不是一个点,而是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一条线。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4
这次寒假,我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出去旅游,而只是看了三场电影——《乘风破浪》、《功夫瑜咖》、《西游记之伏妖篇》,其中我最喜欢看《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主要讲的是:赛车手徐太浪从小就喜欢赛车,他的父亲却极力反对。但经历了一次次的比赛,他在一次比赛中实现了一直以来的赛车梦。为了让父亲更相信自己,在比赛结束后带着他父亲上了赛车,却在途中遭遇了车祸,在昏迷中,他穿越了,回到了自己父亲的时代,他见到了生下他,因为产后抑郁而跳楼自杀的母亲,见到了父亲的朋友,以及父亲为何在母亲怀孕时入狱的前因后果。
也正是因这次穿越,他和他父亲消除了之前的矛盾。
虽然这部电影最开始因为有自己的偶像才去看的,但这部电影十分让我感动,一个儿子在张已经模糊的照片里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母亲,那种心情会是多么震撼和欢喜啊!
先前他一直认为是自己的父亲害死了母亲,可事实并不是如此。穿越后的他才知道父亲和母亲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而死对母亲来说是一种解脱。
虽然这是一部让人既觉得荒诞,又觉得伤感的电影,有人觉得不是部好电影,但我依旧喜欢。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抱怨过父母对我的学习要求太高,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也是父母对我的一种爱,一种特殊的爱。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5
一个人,过了三十岁还能保住少年心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能还是看脸,同样是青春无悔,冯唐的小说拍出来就是肿胀肥腻的一块红烧肉让人吃不下,而韩寒的电影总有着一股清新凛冽的露水气,像一颗春天里刚摘的毛桃子。
?乘风破浪》的预告片出来,听着韩寒在开头轻轻哼着《在雨中》,让我有一秒的恍惚,这是18岁的韩寒。
“有相聚,也有分离,人生本就是一场戏。”
据说《乘风破浪》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赛车手徐浪,2018年是徐浪去世10周年。他是韩寒在赛车圈内最好的朋友,走的时候才32岁,妻子刚刚怀孕。葬礼上,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韩寒,嚎啕大哭。
后来韩寒写过一篇文章叫《致徐浪:生活就像是跳楼一样往下延续》:
“我们的生活依然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他是最先接触到地面的人。
我和你看到的人都在最好的`时光里,我们都很开心,而你又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这也是最好的事情。
好风光似幻似虚,多一分钟又如何,你丫把它留住了,但我不会输给你的。”
好风光似幻似虚,这是我看完《乘风破浪》2分钟预告片最真的感受。一群少年浪荡在晦暗斑驳的小镇,眼前是白墙灰瓦,心里却是波澜壮阔。
邓超饰演的主角就叫徐太浪,“该片讲述了不被父亲理解的赛车手阿浪意外经历一场奇妙冒险的故事。”我总觉得,这个徐太浪,就像韩寒的影子。
1982年,韩寒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名字美得不合实际,现实是低矮的平房高耸的烟囱,尘土飞扬的小路,水泥桥下流淌着红色的河水,来来去去的三轮车,与别的工业小镇没什么分别。
后来他为家乡写了一首亭林镇镇歌,“我们生是亭林镇的老百姓 / 死是亭林镇的小精灵。”
不少青年作家都是从小镇出来的,比如韩寒,也比如郭敬明。也许成长环境的逼仄与破败,很容易让一个早熟少年,催生出逃离的渴望与幻想,总觉得自己是这片昏暗低垂天空里唯一闪烁的星辰,时刻都准备奔赴一个未知的远大前程。
韩寒初中就遇上了初恋,全校学习成绩前三名的z。为了跟z考上同一所重点高中,韩寒拼命学习,这情节就跟《三重门》里一模一样。
一次数学考试他考了满分,却被老师怀疑作弊,还叫来了韩寒他爸。爸爸从单位里骑车匆匆赶来,见了韩寒什么也没问,一脚把他踹出数米远,韩寒一声也没争辩。
后来,韩寒凭着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进了上海市的重点中学,松江二中。但那时的他,已经极度厌恶数学,连带理科全线崩溃。
他对自己的文笔一直很自信,平时一个很羞涩的人说到文学就变得特别张扬,“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钟书是第一,我是第三。”同学不解,钱钟书是谁?
韩寒写到《三重门》的尾声,主人公林雨翔面临被女朋友误会被家长追查,一切不知道该放不该放。听到远方的汽笛,他萌生了出走的想法,又无处可去,只能写“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他在高二的时候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辍学。人生最后一个晚自习,他给挚友写了一封告别信:“一个人只有一辈子,一辈子只有一次青春,趁我还年少,我要万水千山走遍。”
辍学后,父母跟韩寒的关系一度很紧张,于是他索性搬回了亭林镇,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与徐太浪搂着一帮兄弟在小镇招摇而过不同,韩寒在小镇没有朋友。
“每天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在小镇上开过每一条马路,从音像店里租了碟,回家看完第二天又还回去。
夜里他四处寻找灯光球场,跟一群成年人们蹭球踢。他依然每天期待周末来临,因为他所有的朋友们都还在学校里面。”(via南方周末记者陈鸣《世界差点把他忘了》)
后来,韩寒回想起这段时光,用了两个字形容,孤独,“深深的孤独”。
18岁的时候,韩寒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那是一列从上海到北京的火车,傍晚发车。没过多久天黑了,窗外亮起昏暗的灯光,很多辆自行车从眼前闪过。
他想起小时候特别喜欢骑自行车,绰号叫“亭林镇最速男。”但那时有一件事情又让他很自卑,因为他骑着一辆女式自行车。在北京的头几年,韩寒依旧孤独,还有些困顿。只是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找到了热爱的东西,赛车。一开始,就停不下来。
最初学赛车的时候,他每天都在卡丁车场练车练到半夜,一个人孤独地在灯下兜着圈子。赛车拼的是资本,最艰难的时候,艰难到一个轮胎也买不起了,韩寒靠着一辆国产车开了两年多整整十二万公里。
“那时候看着那些大车队的车手从我眼前开过的时候,脚一踩油门就是噼噼啪啪的那种排气管的声音特别的响,那我一踩油门,跟他们一样,也是噼噼啪啪的声音,但那是排气管掉在地上。”
即便如此,开着赛车的韩寒,总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他也因此认识了一生的好朋友徐浪。
韩寒与徐浪有着相似的生长轨迹。徐浪也是在浙江武义县城里长大,初中有了一辆摩托,从此越骑越远。
得知徐浪去世的消息,韩寒开着车,一边开车,一边哭,好几次都开错路了。徐浪头也不回的走了,如韩寒所说,他在最好的时光里离开了。
(“我常想起死去的那些朋友们。我能做的就是躺下睡觉,闭眼,再睁眼,把车的反光镜涂成黑色,绑上安全带,戴上头盔,停到发车位,继续。”——韩寒《东望洋》)
今年过了三十四岁生日的韩寒,早已被大家称作岳父。他不再写博客,也很少更微博。除了宣传电影跟书,偶尔的小玩笑,更多的时候,是沉默。
他在成人礼演讲的时候,对着台下一群少男少女说,“青春就是一场远行,一场离自己的童年,离自己的少年越来越远的一场远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你甚至会觉得很孤独。”
?乘风破浪》听起来很有些意气风发的少年况味,梁青有首歌叫《远方》这么唱,“欲乘风,愿破浪,望脱缰,闯一闯。”
每个小镇青年都是这样走过。义无反顾的离别故乡,怀着满腔热情奔赴远方。等到生活的豪情壮志都被磨平,体会过人生冷暖交杂,青春终于成为了一页压得平平的书签。
韩寒时不时还会回亭林镇去,小说里到处都是亭林镇的影子,《后会无期》的台球厅也是在亭林镇拍的。
有人猜,《乘风破浪》讲的也许是赛车手徐太浪回到过去,认识了年轻时候的父母,所以才有了合照里赵丽颖所说的老公与儿子。
预告最后的镜头,夜幕四合,邓超揽着彭于晏向前走,又一起回头,其实再无岁月可回头。乘风破浪,浪是徐浪,风也许是像少年啦一样飞驰的韩寒。电影纪念的是走远了的徐浪,也许还有同样走远了的少年韩寒。
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
阳光灿烂的日子都过得飞快,随之而来的是更长久的沉默。经历越多的人越沉默,沉默着失去,沉默着怀念。物是人皆非,所幸我们花了一大把力气,终于跟过去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乘风破浪观后感篇6
在无不烂的片可看的情况下,《乘风破浪》可以说是一股电影界的清泉。
还记得我跟一亲戚推荐的时候,他一脸嫌弃的说:哦,穿越的啊,假的。一瞬间,我有点反应不过来。他说的不错,的确是穿越,也的确是假的,但这和那些烂大街的霸道总裁文不同,这个所谓的穿越,倒是用历劫来形容更为确切了。年少的他,父亲在他眼中是爱乱发脾气、整天喝的醉醺醺的,还一言不合就打他,可以说是坏父亲的结合体,但当阿浪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他父亲的年代,才可以说是真真切切重新认识了他的父亲,亲身感受了父亲的痛苦与无奈。
相比于网上所说的了解父母了解子女,我更倾向于眼见不一定为实。孔子当年带弟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一带地区因病受困被阻,不能前行,已有七天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味道了。这天中午,他有一个叫颜回的弟子出去讨了一些米回来煮稀饭。当米饭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取锅中的饭吃。他故意装着没看见,当颜回走进来请他吃饭时,便站起来说道: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说:我没有先吃啊!孔子说:我刚才亲眼看见你在锅里抓饭吃,难道有假吗?颜回听了才恍然大悟地说道:原来说的是这事。老师,您误会了,刚才我拿开锅盖时,突然从屋顶上掉下一块尘埃来,落在锅里。我立即用手把那块被弄脏的米粒捞出来,本想扔掉,又怕浪费了,就把尘埃去掉,吃了那块脏饭。孔子听了感慨地说道:哎,原来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圣人的眼睛尚且看不到实相,何况我们?
因此,我认为不应以自己的主观来判断一件事情,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他人的立场,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