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目送读后感精选7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主题,其实起草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小伙伴们对书上内容的了解,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目送》目送读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1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唯美的语言让人心醉,一行行群蚁排衙般,写父亲的离开、母亲的忘却、孩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写那些失败和脆弱,写不舍与默然,写尽了生活的曲折和温暖。
初读《目送》,先是被封面所吸引,淡淡的墨绿色和鹅黄色渐深渐浅的,多窝心的色彩呵。让我不禁就想到了泥泞的小路上,驼背的老母亲撑着把黑伞,眼眶已经红了,但是怕女儿看到,便哽咽了下来。是对自己骨肉的不舍啊,那可是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看着她从哇哇啼哭的婴儿到成熟懂事的大姑娘。而现在,却要望着这样一个亲切而又陌生的背影远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再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谁不是在父母的追望下离开,然后去追逐自己所向往的东西呢?你向往舒适、富足的生活,离开父母的视线去打拼。你或许已经是职场精英了,了解最新的资讯,清楚最近哪种养生之道可以消解疲劳;那你还记得吗?如果,我是说如果,目送你背影离开的老母亲现在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不断朝蔓延向村外的小路的尽头望去,那里没有你的影子了。因为身子骨不灵活了,她就干脆站着,免得坐下了,没人搀扶站不起来。在她记忆中,对你的记忆也就只有她舍不得忘掉的背影了。回来吧,就算只是看一眼你的背影,她也愿意啊;回来吧,人老了,是不是就招人讨厌了呢,是身上那种曾经熟悉,现在却又令你厌恶的味道还是把你当成小孩子一样照顾,让你觉得很没面子呢?再也许,你也还怀念那一声声的叮嘱吗?你早就在这条路上转了好几个弯,只不过怕再次离开的不舍吗?不管是“如果”还是“也许”,回来吧,母亲想忘了背影,看看儿子英俊的脸,记住它,在她老去的路上温暖她;回来吧,所有的父母都想忘了背影,那么就在在离开时,回过头来看着父母离开,记住他们的沧桑的背影吧。
作者龙应台是个母亲,她看着两个儿子的背影离开,是孩子们介意母亲的深情吧。每个人都拥有两个背影,一个是儿女的背影,另一个便是父母的背影。
当父母到了另一个地方,也许就像《天蓝色的彼岸》里说的那样,他们会在那个地方等你老了,和你一起前去那个叫做天蓝的彼岸的地方。龙应台细细的、淡淡的写着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失忆,生活还在继续,不能被周遭的杂乱所影响。
李白目送孟浩然,苏东坡目送弟弟苏辙,不仅仅是父母,这样的目送就如龙应台说的,不断地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般目送,带着爱和释怀,再多的遗憾都不过在目送中远去,我们只能往前走,填补那些目送背影的遗憾与空缺。
父母是花,父亲是石斛兰,母亲是康乃馨,他们是花,要谢的花。不要忘了,来看此花时,那一回头的目送就将不再留下什么惆怅与空白了。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2
这个暑假,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3
读到这一章节,最后一句,颇有感触:“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突然想到汤显祖在《牡丹亭》有《鹧鸪天》一阕,于你,于我,于所有奋斗路上的年轻人颇有教义,提笔默写,聊以为寄——“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凭依造化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题记
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始终不可或缺的。数量不多,但是内容能眩人耳目,不贵,却彰显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带着精深的思想,载着作者辛勤的汗水,背负着历史背囊,向你缓缓行进。
它能帮你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与你分享人生的真谛,他的行文告诉我:男孩,士不可以不弘毅!她的墨香告诉你:女孩,此花莫与群花比。
缓缓的翻开一卷带着历史沧桑感后浓重感的`词卷,那里记载着太多古人的悲欢离合与浮萍散聚,有无数风流王者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有山中隐士无心功名,归园田居的故事,有着无数折腰英雄赤血黄沙,马革裹尸的故事,还有无数仁人志士,游走于茶马古道,奔走相告。
当你对人事迷茫,对故乡思故人的时候,你会听到晏殊“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感叹。在你蹉跎光阴时,你会听到李清照“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的悲叹。当你放荡不羁,你会听到李煜“无限江山,一响贪欢”的悔恨。当你感慨流年光转,韶华易逝的时候,你会听到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的些许无奈。当你仕途不顺,屡遭坎坷,你会感受到东坡“又得浮生一日凉”的豪迈与豁达。当你春梦无痕,遥望月色,思念故里佳人,汤显祖会对你有所慰藉“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当你沉浸在书海之中,你会无限欢愉,你无须与任何人交谈。看似形单影只,但意不孤独因为有的时候,一个人也是独欢,两个人却是寂寞。就像龙应台所说:智慧必定来自成熟。成熟,是成长的必然产物,犹如那初好的牡丹,雨后的新竹,或是那傲枝的寒梅,就在一场新雨过后,在你有意无意之间,就会看到怒花新立,竹林穿风,翠绿初新,云霞翠烟。这也许叫做寂寞开无主吧,就像冷梅那样,不为别人赞美,自己傲然怒放,只听从内心的召唤,在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和摇曳,那没一片花色与每一缕花香,惹得旅人驻足与观望。我们赞叹她的盛美,我们可曾知道她在寒风中寂寞的绽放?我们爱闻寒梅的冷韵幽香,怎有知道她曾经受过的冷雪冰霜?我们也会赞叹雄鹰的振翅高翔,但是谁想过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生死存亡?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4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主要由身边亲人发生的一件件感人,触动人心的事件结合而成的散文集,在书中最触动我的心的是文中父亲望着自己孩子离去的背影的那一段,实事的写出了对于自己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放手,不必追。”令人怅然泪下。
记得在我的生活中也有与作者相同的一件事。
记得小时候,外婆走路总是健步如飞,她说这样去任何地方都能早去早回,每次我都只能屁颠屁颠地跟在她的背后。每次望着她的背影总是直直的挺立着,笔直的背梁把衣服撑得很平整,看着她的背影就会让我觉得很有安全感,令人信服!
可是,等我渐渐长大,不知何时,外婆的腰竟弯了下去。有一次跟着外婆去赶集的时候,走在很陡的路上,她总是气喘吁吁,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令人心疼:“外婆,要不我们坐下休息休息吧!”外婆感叹道:“哎,老啦,真是不中用咯!走点坡路也有气无力啊!”微风吹来,撩起她银白色的头发,飞舞在空中,我走在她的身后,望着她双手叉腰,略微佝偻的背影,摇晃在风中,她蹒跚的步伐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路上的样子,当时的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外婆老了!”看着她沧桑的背影,眼泪逐渐模糊了我的双眼。
每次放假回家,我总会去看望她,但是每当到假期末尾,要返校时,她总会要坚持送我到车站,上车才放心,走在路上时,我总会偷偷的看外婆的背影,沧桑的背影隐藏了多少对我的爱啊!
离别的时候我悄悄回首,看着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带沧桑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远处,有时我在想,当时外婆走在小路上时是孤单又寂寞的吧!
岁月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中渐渐长大又老去,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渐渐成为别人眼中的背影。
在岁月的长河中看到最多的莫过于,陌生的面孔以及,熟悉而又的陌生的背影。在我的生命中我永不会忘却亲人那慢慢变为沧桑的背影,以及回首中那醉人的沧桑!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5
儿子长大了,母亲依然目送他离开,就像曾经她的母亲目送她走远。父亲老了,走了,女儿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尘世的路,就像她的儿子,总会有一天“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这是一场轮回,一场目光和
生命的轮回。儿子的疏离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无法抵抗,他们的离开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记忆衰退的母亲认不出自己的女儿,电话里一遍遍重复:“你是谁?你是我的女儿?”但她知道她“只有一个女儿”。
女儿陪母亲买衣服、做按摩,给母亲涂指甲油玩。长长的夜,空荡荡的街,女儿牵着母亲散步。母亲已看不懂写着安慰话语的便条,母亲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层皮,母亲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记忆。韶华逝去,时光不
返,但她的女儿,还是那个谁也夺不走的女儿。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亲拨开女儿的手,恐惧溢满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旧时光。旧时光里,她的家在小溪尽头、群山深处,那儿有一座传下几代的房子,开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里种??
豆,杨梅和桃子挂在树上,晒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边。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6
继生命实景写生的《孩子你慢慢来》、“家书抵万金”的《亲爱的安德烈》之后,《目送》作为龙应台先生“人生三书”之三,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作者无愧是语言的大师,在书中用万丈深情,常用蒙太奇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叶知秋的思忖脉络和琳琅满目的生活点滴,引人入胜,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亲切细腻而又鞭辟入里的文字让读者浮躁的心灵迅速沉淀、平静、沉浸、思索。
龙应台先生文笔洋洋洒洒,以见叶知秋的敏锐记录着熙熙攘攘的世间百态,凭借超人的阅历和国际的视野,将对生命的种种体会、感悟传达给读者。其中,既有对亲情的追求,又有对友情的珍惜;既表示对战争的厌恶,又表述对弱者的怜悯;既含有生态平衡的思考,又包罗咬文嚼字的乐趣;既表达对繁杂人性的窥探思索,又抒发对无情岁月的感慨叹息;既饱含对每一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恋,又提出不同文化制度最深刻的见解;既包括对文明和野蛮薄弱界限的抨击,又蕴含对历史和现实力不从心的无奈。
笔锋时而犀利,横眉冷对、针针见血,让人振聋发聩;时而哀婉,欲说还休、一言难尽,让人感同身受;时而率性,冷嘲热讽、字字珠玑,让人醍醐灌顶;时而深情,翘首以盼、含情脉脉,让人深铭肺腑。
文字或豪情万丈,毅然决然,如巍峨高山之岿然不动;或温柔婉约,多愁善感,似潺潺流水之润物无声;或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如天边云彩之漫无边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似和畅惠风之如沐春风。
在《目送》中,读者可以欣赏悠闲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会目睹朝不保夕的战乱土地;可以斥责挥霍无度的半老徐娘,也会同情底层压迫的可怜民众;可以羡慕两肋插刀的朋友情义,也会反感尔虞我诈的丑恶嘴脸。
“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若用辩证眼光看《目送》,一方面其主基调为“深邃、忧伤、美丽”,“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字里行间弥漫着闲适消极的情绪,缺少了生命中至关重要的昂扬、洒脱与豁达。另一方面《目送》全书逻辑不是非常清晰,散文之间断断续续,联系不紧密、中心不集中,“形”“散”之后无“神”“聚”。
当然,瑕不掩瑜,读者应去粗存精,取他山之石精华、去少量之瑕疵糟粕,滋养精神、陶冶情操。
宏观层面看,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部分,当属描述百善之首的父女、母子“孝”之章节。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短短的一句话扣动了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发自肺腑的共鸣。第三章节父母亲情的描写,字字泣血,竟能让人心潮澎湃、物我两忘、深省深思、苦痛自责,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父母亲情的含义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逐渐清晰、逐渐明了。“父母”二字,一个默默无闻的质朴称谓,与一切如雷贯耳的头衔、光彩夺目的职业毫无联系,却拥有着世间重逾千钧的分量。
父母亲情是伟大的。亲情中,父母永远以孩子为先、舐犊情深。对父母来说,亲情是不间杂任何杂质的奋不顾身,是不求任何回报的甘之如饴,是关键时刻可以无条件信赖的坚强后盾,是阅尽世事沧桑后仍为子女撑起天空的竭尽全力,是遭遇不识大体、动辄得咎之事的包容忍让,是面临危险冲锋在前的毅然决然、义无反顾,是危机过后深藏功名的淡泊坦然、无怨无悔。
父母亲情是平凡的。亲情中,父母的关爱无微不至、悄无声息。对父母来说,亲情是三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付出、有求必应的慈爱,是榨干自身价值、哺乳孩子的任劳任怨,是在约定回家时间前一小时瑟瑟寒风中等待的坚定,是泊位停车之时关怀操心的殷切目光,是进家门前后的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是临出发前的大包小包、谆谆教导。
亲情伟大而平凡,然而孩子们通常夸夸其谈者居多,躬行实践者甚少。纵览古今,不外如是,数见不鲜。唐诗宋词元曲,高谈阔论、壮志未酬者众,良辰美景、云朝雨暮者多,父母慈爱、颐养天年者少,何也?一个重要原因是欠缺感恩之心。我们往往一方面习惯父母的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又忽视父母的养育恩情,甚至求全责备,放大缺点,嫌弃父母的啰嗦、叱责父母的过错。时间委实能淡化一切,但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主观上被淡化的心甘情愿和故作不知,客观上的屈服现实和精致利己,对现实卑躬屈膝,对父母颐指气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颠簸在时间的海洋里,须使自身的一言一行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莫让亲情的裂缝可悲地扩展成不可逆转的鸿沟。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
每每想到父母已逾知天命的高龄,自己与父母相聚之日愈来愈短之时,心里就一阵苦楚。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相聚之时多一些陪伴讨乐、和善忍让,珍惜生命里为数不多的相见之日,纾解父母对老去的不安和焦虑,换位思考、及时行孝、奉养父母,报昊天罔极之恩,尽菽水之欢,杜绝“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不让亲人静默难过的场景布满历史的缝隙。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目送》目送读后感篇7
?目送》里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一篇文章刻画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会面临各种各样这样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十分的细腻的。其中《目送》这篇文章带给我很深的触感。
?目送》讲述的是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目送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当我们长大后,对子女的关切可能会胜于对父母的,而当子女长大后,他们也依然会对自己的子女的关切胜于父母。这种爱会一代一代的延续。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断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时会体会到很多。
当我们的父母也渐渐变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双目浑浊,满头银丝,全身布满老人斑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像父母对待年幼的我们一样去细心照顾他们呢。
当我们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父母吧。因为孝顺父母永远不是坏事。
龙应台说父母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我认为应该拼命的追,用自己的爱使他们的心温暖,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黏在他们身边也许就是每个作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顺并不一定是让父母过上特别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顾父母,多与父母聊天。因为有你时候他们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请不要说自己今生来不及孝顺父母,想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行。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