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的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2024-10-09 10:01:23 分类:学生心得体会

读后感的开头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和作者信息,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虎的读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虎的读后感精选7篇

中国虎的读后感篇1

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完成了对“红色中国”的实地考察,并将自己在苏维埃中国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个人简介记录了下来,著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在1936年,即国共双方之间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斯诺孤身一人来到了中国。他穿过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包围,跨过长江,来到苏维埃地区去寻找红色中国。

书中的斯诺以第一人称所记述的东西,全都是当时苏维埃中国的实况。而且他是从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看“红色中国”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书中的内容要比其他书籍更加真实与可靠。

在斯诺看来,“红色中国”有两点过人之处。一是军队,二是政治。当我观看外国电影的`冲锋战时,可以看到大多是士官拔出指挥刀,大喊着让士兵们冲锋,而他自己却让待在阵地。但是当我在看抗日电影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士官们喊:“弟兄们,跟我上!”然后就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过去与敌人近身肉搏。这一点可以体现中国红军的勇猛以及团结一致,所以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

说到红军,那就不得不讲一下长征了。这本书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红军很有号召力。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有人民拥护并支持他们。就算到少数民族的地区也是如此。虽然当地的人民并不知道红军是怎样的一支队伍,但他们还是从心底认同苏维埃政府,支持中国红军。所以红军每过一个村庄,兵力和物资都有一定程度的补充。人民拥护共产党,红军保护人民,就是这样。这足以证明红军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和感召力。同时,他也表明了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爱人民,所以人民拥护他们。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后报效国家!

中国虎的读后感篇2

初次接触《乡土中国》这本书是于高三备考阶段。语文老师在分析以该书为背景的题目时联想到了过去的乡下生活,在他描述的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童年环境中,我对《乡土中国》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奈何时间原因,至此才得以读毕。

我自小就知道中国人存在自我主义,我还知道中国人克己尚礼讲求交情,我知道中国人崇尚传统……读完此书,我终于明白了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

中国人存在自我主义,与“差序格局”密切相关。在差序格局下,团体的界限并不清晰,无论是在亲属关系还是地缘关系中,团体以个人为中心,其覆盖的范围是任意的。作者在原文中提到“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力而没有义务了。”这说的就很恰当,不然人民公社“大包干”最后是怎么失败的,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怎么成功的`?一个是降低了人民干活的积极性:当人们知道干多干少都有政府给的同样饭碗时,那干与不干就没有质的区别,故索性选择后者;另一个则提高了人民干活的积极性:当明白了干得多自己就得的利润多,自己获利大时,有谁不想多干呢。

说明中国人从“私”的角度出发的还有一点:古人崇尚克己、慎独等这样的修身准则。这些准则的出发点是自身而不是别人,主要是强调对自己的约束,通过完善自身的品质品德来影响教化他人。说到教化,那还要提到中国的“尚礼”。礼既不等于道德,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对人的约束;更不等于法律,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作为一种传统,礼并不是简简单单用文字传承,而是祖祖辈辈通过讲话、行为甚至是一些特殊的表情传达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依然很多乡下人还是文盲。“生于斯,死于斯”,很多人生活的社会是“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他们彼此都很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文字进行信息传递,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其本身也是存在缺陷的,能传达的情意也是有限的。所以改善文盲率还是很困难的,这也就造成了文盲率始终不能降至为零的原因。

最后我想说,作者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浓浓的乡土气息,在我读罢顿感一份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我体会到了乡土所造成的对我们民族的“束缚”:当人与人发现同为老乡时,我们之间没有了距离感;当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着作为中国人的独特品质;当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可能一个动作就心领神会……这就是我们的乡土中国。

中国虎的读后感篇3

印象中,我应该没有读过一本社会学的专著,更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我能主动地去品味社会学这门熟悉又陌生的学问。自然,无穷的好奇心与有限的既有知识催生了强烈的新鲜感。而这一切新鲜感,就是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带给我的第一感官。

初识《乡土中国》这本书,完全出于偶然。就像我刚才所说,因为以前从未涉猎过社会学这一领域,当然就不会在自发状态下突然来了阅读这方面专著的激情与灵感。不过,我想很多事情都是因果联系的。天意安排我在此时偶然遇到这本书,真如邂逅一般,只怕这是萍水相逢,恨不得铭刻永久。于是,这篇文章就呼之欲出了。

言归正传。作者在序言中就明确了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即“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以此为基础,本书从乡土社会的结构、意识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作者眼中传统的中国乡土社会。在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本专门解析乡土社会的著作出现,也着实体现了作者的高瞻远瞩。

乡土社会说到底,一切的文化思维、行为方式等的产生,都离不开几千年赋予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种与土地千年的朝夕相伴为独特的乡土风貌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正是由于千余年这种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导致了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而诸多乡土社会的元素,均与这“熟悉”二字相关。

比如作者提到了文字下乡的问题,由此联想到了乡土社会是否是运用文字的良好土壤。作者眼中,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空间上具有孤立性,面对面的交谈显然胜于以文字为载体的沟通,又传统的生产方式经验即作者所谓的“记忆力”是不必通过文字作为传递载体的,因此,文字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生存土壤的,这也导致了为什么乡土社会有如此之多的“文盲”。因为熟悉的社会导致文字的相对多余,所以孕育现代商业社会的契约、法律条文等自然不可能凭空产生。

既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乡土社会又是靠什么来维持秩序呢?这就是“礼”。也是因为乡土社会的相对稳定性,长期以来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孕育了伦理观念的产生,即“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自然,传统的流动性小的乡土社会更有其生存空间。而依靠传统经验的传授,一个人完全可以解决乡土生活当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也是由于长期以来稳定性造成的。所以,人生经验往往掌握在年长的人手中,年轻人不必去面对新情况,只需要听从教化,就能解决人生问题。由此,形成了乡土社会独特的权力结构——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差序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很大程度上靠亲疏远近来分别,所以这种社会关系始终都是以私人关系为主导的,并未形成一种凌驾于团体至上的关系与观念,也就无法催生高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契约关系。所以,作者诙谐道,也许中国人最能体会到世态炎凉这四个字的感觉了。同时,这关系也决定了乡土社会实际上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因为以土地为经济基础的非流动性,促进了家族势力的产生与发展。在家族中,血缘的亲疏催生了差序格局,也形成了整个乡土社会的家族伦理体系。而在此时,地缘不过是血缘关系的投影。

当然,还有诸多方面的特点,限于时间和笔者个人总结能力有限,不一一叙述。总而言之,一切都离不开土地带来的独特的经济方式。

其实写到这里,我想作者在本书中并不仅仅是想回答他在序言当中想要回答的问题,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对乡土社会的深度剖析,让人们更加了解乡土社会,了解它的诸多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带来的诸多弊病。当然,也有优点。不过,就当时而言,乡土社会的组织结构与生产方式必定会成为现代化的阻碍。作者也常常把中国的乡土社会与孕育现代文明的西方社会做比较,也足见作者实际上是想通过这样一种阐释,反思我们的乡土社会状况,为近现代化能够在乡土社会实行下去寻找有利的条件与合适的土壤。

中国虎的读后感篇4

看到《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一听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想到的是《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中国不高兴: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这类书。

?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是如今还活跃在微博上的宋强、张藏藏(实名:张小波)、乔边、古清生等。评论者认为,如果把这本书说成是文字工作者的作品还是过誉了,算是文字爱好者的作品是合适的,在作品里可以看到很多的“啊呸”式的惊世骇俗——实际是入世媚俗——之语,余者皆不知所云。当年,即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出版后,市场上形成一个“说不”热潮,《中国还可以说不》,《中国仍然可以说不》《中国为什么说不》等相继出笼。但后来《中国可以说不》曾一度被禁,不过如今在网络上还可以看到电子版。

12年后的2008年,一本名为《中国不高兴》的书又出现在市场。这本书其实是《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升级版。《中国不高兴》的作者包括宋晓军、王小东、宋强、黄纪苏与刘仰,他们大多数都属于中国的“公众人物”,他们的立场观点,早为人们所知。然而从着眼于批判和分析,到主张建立“大目标”“告别晦气重重的历史悲情”,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完整的“集结”。《中国不高兴》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为什么不高兴”“中国的主张”“放下小菩萨,塑伟大之目标”,使本书呈现一个明快的结构路线——“破”“立”“反躬”。即:中国现实批判,中西关系揭示——中国要做一流国家,依托国家大目标实现众生幸福平等,告别自我矮化的精神历史。这本书的命运还不错,在环球网读书频道还可以在线阅读。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继2013畅销书《为什么是毛泽东》之后,2015年,任志刚的另一本书《为什么是中国》又开启了叩问“为什么是中国”的阅读时代。早先出版的《为什么是毛泽东》讲述了毛泽东的开蒙、求学过程,以及他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点分析了毛泽东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上,试图探讨他诸多重大决策背后的深意。如作者所说,历史无法重演,伟人更加无法复制,但我们仍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因为哪怕我们从他身上只学到了一点皮毛,就足以让我们游刃于战场、商场、名利场。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也许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一点。

而《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把写作对象瞄准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命运,这本书通过回顾中国近现代曲折惨痛的历史,从而重新反思: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历史背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而且必须成为这样子?我们该反思还是庆幸?明天的中国,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运作、文化建设这几个事关国运的领域,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其实和这两本书可以媲美的书也只有《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学”。《中国为什么能》是一部中国趋势形势正能量分析的书稿,从事实和理论层面阐述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依据所在。

?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和《中国为什么能》有相似之处,都涉及中国严肃思想者们的理想与追求的一些话题和问题,如中国模式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能否实现?如何完善中国模式,建立“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等等。

但是《为什么是中国》这本书更有历史和文化气息,它并不是刻意要对中国发展去提供某种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政策的参考价值,而是精神文化和信仰追求等深层次去分析我们的一些成见和谬论,傲慢与偏见,带有文化批判和信仰重建的意味。

读他的文字,你会被带入一种激情的叙述与思考,就像跟着一个演讲者去亢奋和仇恨一样,在这样的精神和心灵的洗礼与震撼之下,我们为什么能,中国为什么能,这样的问题和线索就会顺理成章的得到回答和思考。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本让人在致敬中思考、从困境中突围的奋进之书,让我们共同回望伟人最传奇的成功之路,传递出最强大的正能量,献给每一个不甘平凡力争上游的普通人,助力成就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中国虎的读后感篇5

我读了这本书,心中不时出现我们那伟大的母亲——中国。中国地大物博、水土富饶。从太空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国那古老的长城。蜿蜒起伏的长城不仅是我们民族古老文明璀璨的象征,我们民族历史的脊梁,而且很可能是联系星际间文明的立体坐标。想起这些,就让我热血沸腾,心中充满自豪。

中国在世界上是必不可少的国家。中国一开始叫“华厦”, 中国古时候的蔡伦首先发明了火药。“炎帝”、“黄帝”,是远古时期两大部族的`领袖。他们爱国爱民、黑白分明,传说他们教人修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又创造了船、车……

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们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无情人有情,人们不是悲观消沉,而是振作精神。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的世园会,神七、神八发射成功,天宫一号与神八成功地对接。

我们现在的小康生活是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想想过去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草。从不叫苦叫累,为伟大的祖国无私奉献。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呀!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也为我们祖国人才辈出而感到激动,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更努力地去建设与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吧!

中国虎的读后感篇6

至此启书拜读,两月已。

此书其宏,非其书本厚,而以其精要之内容和索要之功能。虽历八十余载,亦可为知真史之参,鲜受偏思之影响。

其一也,史实,以其博识务求已定之论准确,未定之论仅表以看法;其二,也文化思想分析之赓续主线,整书无不透露着文化之主线,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元清四朝及最后东西洋之分析皆是思想之引导;其三也,鲜有迎合与私情,尊重事实,不过多的强植观点,摆事实而启发思考。

然末,吕先生以民国之社会为优达,一为身处民国无法预知未来之事,其书付梓于34年(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之初);二为其历经清末之无能与各不平等条约之患难、拳乱、军阀之乱,得以安定实为不易,必是幸福的。

思先生历新中国成立八年而仙去,其心是否欣然,可为一念也。

读此书,决非一遍便可知其精要,只为粗略,须反复读;

读此类书,非一本书便可知史之深广,须联系读。

如是,可知史之一二,以助了解已往,可知我民族何来,又何如此;以助解释现状,知向前迈进。

读此书,静虞开始是甚痛苦的,一是史记暗示以枯燥(然此书非也),二是书中夹杂简繁与古今话,读之是有拗口,时有识字不清而断续(可辅之以字典),三是时间断续,刚入境时,奈何事务却可不断打断,接续费时,甚是痛心。

此书已毕,思之续之以何?手边现存组织行为学、传播学各一册,均为极厚的,但却都是可以接续通史的,传播学教人何以有效传播文化、增强影响力,组织行为学教人何以有效掌握组织过程中的'方法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我们需向西洋人学习的,当然必需结合民族之“道、和、易”的思维,后可迈步向前。

中国虎的读后感篇7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近日,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制度面对面》一经出版,就跃升至人文社科书籍销售排行榜前列。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不仅是一本以理服人、条分缕析的通俗理论著作,也是一本以史育人、鉴往知来的权威历史读本。该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包括的13个方面为线索,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一路走来的、新中国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改革开放是怎样奋力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探索和前进的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告诉读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这条道路是多么来之不易。循着这本书的思路和脉络,读者对我国国家制度的主要内涵和显著优势认识更加清晰,对“四史”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意义理解更加深刻。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光荣历史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的中华民族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富国强国道路并为之奋斗的历史。近百年来,党带领人民经过顽强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非凡之路。这本书用很大的篇幅向读者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特别是在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怎么来的”和第三章“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何摆在首位”中,详细讲述了我们党如何带领人民在浴血奋战中上下求索,在筚路蓝缕中艰难起步,在封闭僵化中勇毅破局,在伟大斗争中砥砺前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这本书用遒劲的笔触点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建立国家制度过程中“领路人”“主心骨”的作用。每当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高高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确保红色基因代代赓续,以坚韧笃定、勇毅创新的政治品格,把方向、定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辉煌历史

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只是给出了一般原理,必须同本国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有效管用的制度探索之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有过改天换地的喜悦,也有过照搬照抄的苦楚,有过闯关夺隘的豪情,也有过爬坡过坎的艰辛,有过攻坚克难的壮志,也有过提质增效的努力……在艰辛奋斗中,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深深地种在了神州大地上,与这片土地交融与共,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长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参天大树。这本书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国度”“发展不平衡的国度”“人口众多的条件”“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这4个维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揭示出来,用以说明中国是怎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浓墨重彩地讴歌了“此卷长留天地间”的壮丽史诗。掩卷而思深深感到,70多年的制度探索之路充满着艰辛和奇崛,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主义制度焕发蓬勃生机的非凡历史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回想改革开放前夕,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和运行20多年,但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对这些重大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立破并举、正本清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给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这本书把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坚持了什么、改革了什么、完善了什么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特别是关系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顺应社会发展新变化新要求而完善的制度,与时俱进地加以探索和创新。这种历史的研究方法把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的智慧和经验巧妙地呈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自觉、凝聚改革共识。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制度优势的伟大历史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这三句话,描述了社会主义曾经高歌猛进的辉煌历程。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也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辉煌的发展成就、强大的治理效能、显著的制度优势,无可辩驳地高高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大旗。“西方之乱”使世人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沉疴痼疾,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这本书用事实说话,用对比佐证,用成效检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论述得十分透彻。特别是这本书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讲述了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制度背后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理,具有强大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建设社会主义就像攀登一座未经勘探、人迹未至的高山,我们一路慷慨一路歌,其过程无比艰辛,其成果无比丰硕。在未来的征途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超越一切的爱 ——读《苦豺制度》有感

“在动物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同样找到人类的本性,同样动物也可以折射出人性中的贪婪,欲望和一些美好的性格。”这是沈石溪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而我通过阅读他的著作《苦豺制度》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这只豺真的心甘情愿当一只苦豺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豺的世界。在一个凄冷的冬天,一支豺群即将面临生存危机。为了保全豺群,它们必须要闯入野猪洞,因为洞里有危险,所以豺王必须选择一只最老的豺,牺牲自己,奉献大家而在这当中,最老的豺就是豺王索坨的母亲。豺王的心肠并没有那样狠毒,决定自己当这只苦豺,谁知这时豺娘奔向了危机四伏的山洞……

索坨为什么决定自己当这只苦豺?它何苦那么傻,将自己的王位和锦绣前程,赔出去当殉葬品呢?因为它爱母亲!最后豺娘为什么又不顾一切地推开自己的儿子奔向了死神?因为豺娘爱孩子,因为豺娘有着血脉相连的挚爱,有着至死不渝的母性!

合上这本书,我逐渐找到了答案:也许这只豺娘并不是心甘情愿当这只苦豺,但为了自己的儿子,纵使再大困难也要面对!因为,在动物的世界里也都有着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看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真实报道:2008年的一次特大地震——汶川地震。在地震中受害人群里有一位母亲和一位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奇怪的是仅有婴儿存活了下来。原来是这四天一直都是母亲顶着废墟,默默承受着背上千百斤的力量,用自己的力量去保全孩子!当搜救人员赶到时,母亲已经早已香消玉焚,孩子的身边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篇报道撼动了我的心,我相信,就算是看惯了生死离别的人,看见这一幕也会潸然泪下……我想当人们发现这位婴儿时他一定在哇哇大哭,也许是因为他感到很害怕,很孤独。其实一直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在他的身旁!再回想那位母亲,她是一位平凡的人可却有着神圣的信念。她为她的孩子,为这位可爱的小天使。挡住了一切困难!这一切仅因为她是一位母亲,她爱自己的孩子……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关心、爱护着我。在我伤心时安慰我;在我失望是鼓励我;在我成功时,时刻不忘警醒我……妈妈像是太阳的一块碎片;像是天宇吐出的一团霞光;又像是上帝派来保护我的天使——陪伴我长大,温暖了我的心灵。

其实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世界,总有一种情感可以超越一切的力量!这种情感就是母爱,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去迎接人性的回归。

古代先贤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更加繁荣壮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从基层党建开始。

因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基层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共同构成、相互作用的严密而完整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层组织是基本的细胞,如果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习近平主席曾在文章《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中提到,古人说:“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意思说,治理国家,使人民安然有序,就要健全各项制度。2019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因此,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充分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议《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有利于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使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祖国高质量发展。

《中国虎的读后感精选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