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读后感8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记录下阅读中的灵感,激发未来的创作,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与判断,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命若琴弦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命若琴弦读后感篇1
读了现代作家史铁生的作品集《命若琴弦》,它讲的是七十岁的老瞎子带着十七岁的小瞎子走乡穿寨,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说书卖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断了一个又一根。原来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师傅说过:只有弹过的琴弦到了一千根,用它们做药引子,那个让眼复明的药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信念,弹亲卖艺为生,不知不觉终于凑够一千根了,他兴冲冲地照方拿药,可是谁都说他拿的是一张白纸。他惊呆了!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几天几夜,想起了师傅临终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原来当他们经过一个小山村时,小瞎子情窦初开,喜欢上一个姑娘,老瞎子劝他不要想得太好,因为他比谁“看”得都清楚。果然,老瞎子赶回时,正是小瞎子痛不欲生之时,因为来他心爱的姑娘已经嫁人了。等到小瞎子缓过劲来,问老瞎子:“我们为什么是瞎子呢?我也要看看世界的模样。”老瞎子说:“要想复明,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然后用药才有效。我记错了,所以眼睛没法治了,你还小,一定好好弹下去。”于是,他们又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了。
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命若琴弦读后感篇2
一口气读完《命若琴弦》似乎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透着说不出的哀叹,却久久沉淀不出一个完整的思绪。
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不需要任何目的,不需要任何理由,“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然而生活不会是一路阳光灿烂,当地狱般的黑暗猝不及防来袭时,活着的理由就是那根救命的稻草。经历了爱的渴望与宿命的绝境的老瞎子正是抓住了师傅的.那句“弹断一千根琴弦,你就可以看得见了,药方封在琴槽里??”作为救命的稻草,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用生命弹着三弦琴,弹着活着的理由。只是命运总是那般的捉弄人,残缺的生命,注定是悲剧的,而悲剧的内容又是何其相似。当这个悲剧以喜剧的开始在小瞎子身上重演时,老瞎子的劝告,在小瞎子是师傅不懂个中滋味的淡然一笑
张爱玲说,“路需要自己走过,才知对与错,哪怕是绕了一个可笑的大弯子,仍会回到父母劝告的起点,作为孩子仍旧愿意去走那个让自己吃尽苦头的弯路。”小瞎子何尝不是如此?当初的老瞎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终于能够抓到这么多年活着的理由的光芒时,才发现自己生命奔赴的理由竟然是一张白纸,竟然是虚无的,瞬间生命黯淡了所有的光芒??但是这个虚无的理由这个弥天大谎却需要他继续传递,继续传递着谎言,甚至要加大能够解开它为谎言的筹码。这个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在虚无的生命里找到其存
在的理由无奈的生命的韧度需要这个谎言的支撑。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残缺的生命在这个谎言中继续轮回。
命若琴弦读后感篇3
小说的开头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那怀了一生的期望的老瞎子,只为师傅留下的那张在琴里的药方,为了能够看一眼这个明亮的世界,他坚忍地漂泊了一生,虽然中间有过迷茫,琴声烦躁不安,像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但是,最后,他发现,这张药方是张白纸的时候,终于懂了什么是命,为什么师傅说“咱们的命就在这琴弦上”。老瞎子的心弦断了,他不想再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的东西骤然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弦,再难弹出赏心悦目的曲子。他的心弦断了,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而小瞎子,心爱的姑娘嫁人,爱情的火焰也瞬间熄灭。他的心里也痛不欲生,为情所伤,问老瞎子:“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瞎子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不能改变,也没法改变,身理上的缺陷为他们带来多少不便,甚至爱情都不能像普通人一样。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有希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动力。当全世界都误会你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对这个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可以笑着拍拍自己的脸,对自己说声,坚持下去!!!人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一定要丰富多彩,一定要强大,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给自己一个可以一直坚持走下去的理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个人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活下去的动力。这样的人活着有何意义?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的生命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弹好了就够了”……
其实瞎子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听过这样一句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人生,真是一幕大戏,曲曲流传,唱的不过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奋斗,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谁比谁更执着?谁比谁更不开悟?不过是有些人勇于承担,有些人善于逃避。承担,总有承担的原因,逃避,总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样,人总要给自己目标和期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也就够了……
命若琴弦读后感篇4
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是阅读他本人。我再没见过第二个如此将自己融于作品的人。阅读他的作品,是在进行一项神圣的精神洗礼;而阅读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史铁生,让我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他的理想世界。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读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盲人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盲人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盲人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盲人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盲人,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盲人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盲人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吧!
作者为老盲人和小盲人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老盲人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盲人坚强地活下去。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盲人相信了。这时,老盲人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如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个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样,变得乏味透顶。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康复文本断想》)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但是,写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若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那么人就会被写作囚禁起来,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本身。而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我与地坛》)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这不是一种行尸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种生存哲学。余华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们生存的苦难,作为什么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层的劳苦大众,也许为了活着而活着是最明智的人生选择。史铁生和余华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铁生认为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毕竟,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而余华是理性反叛者。但两人都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因此他要用文学去弥补人们的精神缺陷。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涤和锤炼。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盲人。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命若琴弦读后感篇5
人的命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我尽力了,所以没有遗憾。这段话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这篇短篇小说写自史铁生34岁。挺有缘分的年纪,我结婚时34岁。他于30岁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而走上了文学道路。他后面又发表了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陆陆续续又有散文,随笔等作品。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活的,无一不透漏着对生死的解读。
?命若琴弦》里讲述了一个老瞎子和一个小瞎子的故事,他们是师徒俩,一落生就瞎了眼睛,从没有见过这个世界,靠弹三弦琴说唱为生。整篇小说透露着悲凉的气息,阐明了人生即苦熬的过程。老瞎子跟他师父的愿望一样,就是弹断1000根琴弦后,买药治眼睛,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结果老瞎子真的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可他从师傅那儿得来的药方却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字,老瞎子很绝望,临死想到了自己的徒弟。于是他跟自己的徒弟讲,要弹断1200根琴弦才可以看见光明。因为他的师傅弹断了800根琴弦没能见到光明,他弹了1000根也没见到世界,他认为自己的修行还不够,又给徒弟加了200条琴弦。不知道他的徒弟会不会坚持弹下来。我认为自己就某件事很难坚持很久,原因有多种,第一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第二没有激励政策,第三外界的干扰信息很多,第四家庭的不支持。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错过了。现在我终于结婚安定下来了,慢慢地我会养成自己的习惯,先养活自己,再谈爱情。不是人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想满足自己的欲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样都不行。现在我们知道做眼科手术可以使人返清复明,但是在那个年代,能找到对症的药就不错了,然而老师傅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续了个徒弟接着传递手艺,然而老师傅真的是在认真弹,并且弹好了,真想看到史铁生写个续集,写徒弟功德圆满,重建光明了,并把三弦琴普及开来。
书中的师徒俩生来残疾,他们不是正常人,所以深刻地急切地想看见世界,然而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只有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我们才能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与人交往中,轻最是可怕,每个人都有自尊,都不愿意被别人轻视。我觉得我如果被人轻视了,征兆很大,血会一股脑儿迸进头部,脸涨的通红,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以还击。现在渐渐收敛了许多,因为接受了现实。即使残疾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成为家人的累赘。张海迪是残疾人的楷模,现代又出了个史铁生。他们那么奋力的活着,有影响力的活在读者心中。科学证明99%的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学会某个手艺,所以不要朝三暮四,有意义的活,活出自己的价值,炼出自己的本领出来。
命若琴弦读后感篇6
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最终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完美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期望自我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我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着感情降临到自我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齐。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明白那所谓的药方原先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失去感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期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明白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期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可是是自我欺骗自我。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我的人生目标可是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要说欺骗自我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我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命若琴弦读后感篇7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从哪里去”,这就是人生。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讲述了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年轻的徒弟经历了爱情的幻灭,年老的师傅更是被击破了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在生命的终结之前看一眼这个一直在黑暗充满希望幻想色彩的世界。他们都历练着痛苦,但最终他们都顽强地踏上了人生之路。老者将希望重新传授给徒弟,给年轻人的未来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两代人的故事,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也寄寓着浓厚的宿命意味。老者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师傅对于徒弟的良苦用心,他们踩着彼此的脚印,就这样一步步的走下去。宿命不断的轮回,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当支持着他们唯一会下去的目标,在现实与希望的催击下悄然滑落,他们苦苦追求与艰辛营造的美好世界顿时倾塌,此时此刻他们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眼前的虚无,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同样,扎根于他们心中的心弦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这紧绷的过程弹奏心曲。而此时对与他们希望追求支持着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顽强的走完生命的终结。对于我们,目的本来没有,但虽是虚设,可非
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倘若目的不明确,心弦如何能拉紧,拉不紧心曲又如何能弹响呢?
师徒两代人的盲目和孤独,是人在宇宙中困境的体现,他们顽强的求生,则投射着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掺杂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自身的力量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
命若琴弦读后感篇8
我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命若琴弦”这四个字,让我对命运产生了无尽的遐想。是什么人的命若琴弦?还是所有人的命都若琴弦?当我打开这本书,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着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
老瞎子估摸着就在这几天,他就能够弹断一千根琴弦了。因为师傅告诉他,只要能亲手弹断一千根琴弦,然后取出装在琴槽里的药方,便可以治愈自己的眼睛。他就能亲眼看见这明亮的世界,所以显得非常激动,虽已七十岁依然信心满怀。然而,当老瞎子真正弹断一千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时,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支撑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精神支柱倒了。就像一根断了的琴弦,再也弹不出悦耳的`曲子。他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想起了师傅临终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此时老瞎子才恍然大悟……
对于年轻的小瞎子来说,他渴望爱情,而他暗恋的姑娘己远嫁他乡,痛不欲生的他更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也用师傅的方式告诉小瞎子:“是我记错了,不是一千根,是一千二百根。”然后将“药方”装进小瞎子的琴糟里。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八百根、一千根、一千二百根断琴弦是支撑两代瞎子活下去的希望,使他们怀揣着梦想,匆匆忙忙、兴致勃勃地翻山越岭、赶路、弹琴,就算身体疲惫也乐在其中。虽然只是一个虚设的谎言,让老瞎子充充实实活到七十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张“药方”,不管内容怎样,它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方向、有了希望,也有了动力,我们会为之而努力、奋斗、拼搏。在这过程中,也许会经历许许多多的痛苦与无奈,但有目标就会使我们坚持下去。到最后才发现,与结果相比,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更是生命长河中的曾经。
读了史铁生先生写的《命若琴弦》,使我深深地感到:人的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弹出好曲子,弹好了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