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后感7篇

时间:2023-10-03 18:05:03 分类:安全心得体会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书中的故事延续,让它们在我们心中永存,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情感,读后感就是这些情感在心灵深处的呼应,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孩子挑战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孩子挑战读后感7篇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1

这本书读过两遍。当然,一遍又一遍,感触不同,收益匪浅。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题目:《孩子:挑战》。孩子与挑战之间为冒号。冒号的意思是解释说明。我对此的理解是,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孩子长大的过程,更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将孩子生下来,就随意的让他长大,遇到问题想当然的按主观判断去解决;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孩子的学习与思考方式,学习如何更积极的与孩子相处,学习如何用更加科学和正确的理念去引导孩子,因此整个过程对每一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是一种需要用学习去战胜的挑战。

其次,这本书中大量的案例,都让我有一种置身其中的画面感。全书三十八章,每一章中都有近乎十几个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案例,常常这些孩子发生的事,就好像我们家姐姐妹妹刚刚发生过的,让我感同身受,引起无数共鸣。而书中对于孩子们出现的种种状况,都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整本书就仿佛一本红宝书,方法集,非常实用。

除了上面两点大的感受,我再结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并且以一个在我们家常见的场景为背景,谈谈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点。

“家庭星座”是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了解孩子》中第一次提到。当时看到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似乎浮现出了一片星空,浩瀚无垠,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形状的家庭星座构成,而每一个家庭成员就是构成星座的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浩瀚星海,我的家庭也在其中。书中说:每个“家庭星座”成员的.行为模式,由他们对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来决定。同时,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又微妙地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这段时间,我们的家庭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我的两个孩子也很快的随之给自己重新定了位。

我们家平常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在姐姐读幼儿园的时候,每个成员的家庭位置基本固定,家庭关系也相对稳定。爸爸妈妈在对两姐妹,不论是物质付出,还是精神陪伴方面都几乎平衡。但这种关系在姐姐读小学之后开始打破。姐姐读小学之后,因为之前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所以在刚开始阶段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给姐姐。每天早晚接送姐姐,中间我自己上班,下午回家辅导姐姐作业。读拼音,读课文,听写,口算,这些工作都要有家长的陪同。所以我每天陪伴妹妹的时间只有晚上吃过晚饭,姐姐写好作业,带姐妹俩下楼玩的这段时间。妹妹似乎已经从这种家庭位置中看出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她开始有所行动。每天姐姐写作业的过程变得非常难熬。妹妹缠着我,我抱着她陪姐姐写作业,如果让妹妹去找爷爷奶奶,妹妹就会一直在地上打滚,哭闹,并且喊着:“妈妈都不管我,妈妈都不管我了”。妹妹一哭闹,姐姐觉得影响她做作业,于是战争爆发,一片混乱。

从上面的场景中,我似乎能看到“发展人际关系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给自己定位“。妹妹发觉妈妈给她的陪伴减少了,于是开始重新寻找方法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引起妈妈的关注。家庭星座图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还是上面的场景,如果继续往下看,姐姐妹妹战争开始。如果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已经声嘶力竭地喊,并且开始批评挑起事端的那一个,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局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将书中的几个工具运用到我上述的场景中。一个是第十七章的”退出冲突“,另一个是第二十四章的“不参与战争”。书中说:手足之争非常普遍,甚至被认为是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的常态。姐妹俩开始一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有时候会比较激烈,妹妹抓破姐姐手,姐姐推倒妹妹,等等不同形式的战争。我选择坚持书中的指导,离开现场,停止对两个孩子的过度关注,让她们自己解决问题。往往隔上几分钟,当我再回到房中,她们已经停止了战争,开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两个人又开始玩在一起。我不免惊叹这本书对于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只是还原了我们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一个场景,就发现《孩子:挑战》这本书给了我相当多的指导。而事实是这本书中提到的三十八个工具几乎囊括了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再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指导,最终达到改变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通过正面管教课程,通过阅读更多的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可以更加科学,更加人性的教育和陪伴孩子。我们不再像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一样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我们开始自知和觉醒,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我想再过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我们的世界将会收获更加有幸福感,更加有责任感的一代人。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2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家发生的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经常犯的错误,下面就几个事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点,没有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本来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却通过语言及行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

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可以让他不断尝试,给他更多的信心,他会自己做的很好。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看完书才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总是以我为中心,要让他按我说的去做,处处拦着孩子,让他内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一定会发生各种情况,孩子要学习怎样去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更需要自由和空间,而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况保护和指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如果多说话必然争执起来,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过此书,真的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还有我平时也不太会鼓励孩子,本书中也有教我们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赞美。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4、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经典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看一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我想以后我也会改善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3

她,有一群独特的研究对象,那就是出生于民主社会的孩子;

她,有一套别致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方法论+案例;

她,是一部适合所有与孩子打交道的大人阅读的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孩子的一些讨喜或者不讨喜的行为是孩子本身的性格,所有的人都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都讨厌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的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导致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有时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或者看似表面上问题解决了,实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伤害了孩子内心的自尊。书中的大量案例,详细说明了孩子隐藏在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针对不同动机教育者应该有哪些可应对的方法。面对孩子的行为上的各种问题,我们很自然的直接从行为结果上入手,希望能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却往往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冰山。李玫瑾老师曾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其实问题早就有了。因此,在孩子犯错时,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先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要学会耐心的寻找原因,多与孩子沟通,努力成为孩子亲密的伙伴。

在1—10章这部分,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

感到气馁孩子的错误目标有四个:通过得到过度关注,寻求归属感、权力之争、报复、自暴自弃。在工作过程中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家长流露出对孩子的无奈,说出的孩子表现,就涵盖在这四种目标之中,家长们对待孩子的错误态度,对孩子的不了解,导致孩子就会以其中一种方式反映出来,所以问题出在对待者本身上,李玫瑾老师也说过,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的问题。现在急需转变成人的教育观念,只有我们教师先转变观念,学习教育方法,才能做好家长的引领,才能家校合作,最大程度上给予孩子更健康更有质量的教养方式。

这本书中讲到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我们现阶段对惩罚的误解,我们误以为用惩罚这种方式和手段,能够真正让孩子改掉那些让我们头痛和烦恼的行为。其实,打骂和惩罚孩子,无非是掩饰自己的挫败感,对孩子来说,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惩罚只会激起孩子更加强烈的反抗和挑战,让孩子会一再重复错误的行为,最终我们崩溃和无可奈何。

我们对奖赏的误解,奖赏并不能给孩子归属感,只会放大孩子的欲望,通过奖赏的方式,短时间内是可以赢得与孩子之间的合作,但当我们不再给孩子奖赏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当他们发现做事情没有好处时,也就会拒绝合作和贡献。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就这样被我们培养起来,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欠他的,如果不得到好处,他们就会想着“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

最后,《孩子:挑战》这本书被它的读者封为“画的全是重点”的书,此书金句满地,我在其中挑选了一些叩动我的金句子,因为在实践中真的有让我感受到“是的,确实是这样”:

1、一个只有得到别人关注才快乐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关注上,而是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的满足。

2、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长处而不是短处上面。

3、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4、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

5、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我们不能担负为孩子做决定的责任,这个责任和权力是孩子的。

6、只有当我们信任孩子,信任他的能力时,才能真正表现出对他的尊重。

7、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如果我们的关注点都在负面事情上,我们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和力量源泉?

8、由于我们不断对孩子进行指正,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经常出错,而且还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

9、我们越急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就越有可能让这个习惯更严重。我们要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4

结束完春节热闹的走亲访友,一切都将步入正轨,包括我的阅读时间。

很庆幸,遇上这样一群妈妈,总在不断地互相提醒要坚持学习,彼此成为了彼此的动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战》读书会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总结会,提醒我,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因为仅通读一遍,故而体会还不一定足够深刻、通透。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育儿书籍,以众多浅显又实用的实例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书触动我的话语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画面。

我一直主张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地让她去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予她都是宝贵的体验,也是她宝贵的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只需在她身后适当归整好就可以,虽然会疲累些,但这与她成长相比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因为,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别离。我们身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日渐日近的别离:孩子们终将离开我们的怀抱与呵护去向ta的新天地,ta以何种姿态、以何种信念迈向ta的新世界,全在于我们的引导。

一直以来,我自身的成长都是顺利而又温和的,周围亲友给予我的都是和善与阳光。就算是到后来遭受了失去第一个宝宝的刻苦铭心的痛苦,在拼死走出那段阴霾之后,也依然不能磨灭我对这世界的热情与喜爱。整个过程,父母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我最长情的鼓励与支持,没有讨论,没有深究,更没有责备,只是给予了我沉默、深长地陪伴,陪我走过重创、自责、平复继而能平静回望的整个过程。(困难时,有次提出想去书店看书,进去后,以为母亲会在周围的闹市逛逛,但当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出来后,却发现她依然站在书店的檐下等我。当看到她沉默望着街心的身影,让我幡然醒悟,就算是为了她的等待,我也一定要迈过去!)

父母给了我时间让我能思考,给了我空间让我能平复,给了我无异于最大支持的沉默的守护、鼓励、支持,这就是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

切身的体验,让我悟明白:勇气,需要最长情的鼓励。

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我们总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审视、判断,穿反鞋子、打翻东西、弄脏衣服,我们习惯斥责、批评甚至责打,殊不知,渐渐地,我们也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自我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我们给予他们的讯息是他们太弱小,不断地匡限,让孩子受挫、气馁。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直面不足的勇气,生活一定会有挫折、伤害和打击,孩子必须在生活的微小中去体验、感受、战胜它,我们必须保护并鼓励孩子保持这种勇气。“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相信并肯定孩子,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面对、承受并修正错误(失败或挫折)的勇气,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是身为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于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面对、克服困难。我们应当信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当也必须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培养出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

做妈妈,做家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致真正化解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在摸索中学习与宝宝牵手前行。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是,宝宝亦是。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5

这一章的章节名是“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那我们需要弄明白的第1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处境是“两难”的处境。不考虑文章中提供的材料性内容,下面我将根据我们学生时代学的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把整个第一章的内容分段,然后分节理解。

第一章的内容包含23段,我们可以将这23段内容分为4个小节。

第1节的划分为第1段至第9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现代家长遇到的诸多困境,作者通过诸多现象的描述来说明这一点。

第2节的划分为第10段至第12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造成这种困境的两种常见的流行的但是不正确的原因分析。

第3节的划分为第13段至第17段,从这里开始,作者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节作者分析的是因为社会发展所以造成了我们现代家长的这些困境。

作者前面讲了很多很多,其实就是为了在这里引出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与上古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已经向前发展了很多,但是现代家长依然是按照传统规范来教养孩子的,而这种传统规范与现代社会大趋势的民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随着整个社会民主理念的提升,孩子也明显的感受到了,所以孩子们会要求他们能够和大人一样享有平等。而作为家长,我们不仅在行为上,甚至在思维上都还没有接受这一点。

应该也是在这里,作者说明了“两难”的处境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第12段最后一句话:传统方法已不适用于今日,而同时,我们还没学会新方法。

第18段至第23段划分为第4节,在这一节,作者开始深入阐述家庭中的“民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否认了民主是绝对的自由,把放纵当成民主的做法。作者认为:民主是自由与规范并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不能是以往的那种完全没有自由家长强权的方式,也不能是极端的完全没有规则来约束孩子,结果让孩子成了小霸王的那种状态。

具体怎样将自由与规范并行,应该就是这本书之后将要详细展开的部分了。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6

第一次线上读书会《《孩子挑战》已经结束。被小敏老师带入线上读书会,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读书的新模式。学习是一种信仰,坚持21天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没想到这次坚持了39天,拿到了一个全勤的卓越奖。

育儿先育己,培养孩子也从培养自己开始。

起初因为好奇、有兴趣、热爱读书,后来发现这本书太神奇:书中的每一个挑战,我都遇到类似的境遇。为人父母,每天面对孩子成长变化的各种问题,有问题似乎是一种贬义,把问题看成挑战就会变成一种积极有能量的态度。

这本书最触动的我的地方:

全书总计230千字,但是浮出来到我的脑海里幻化成这些词:“和善、坚定,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这本书可以作为经典的宝典,反复读,反复思考、研究、演练,让这些方法成为最自然的与孩子沟通相处之道。

以前:总觉得孩子太小,有些东西做不好大人可以代替来做,等大一点后一切都会变好了。

如今:第一次没有做好,我会鼓励她继续完成,我教她方法,因为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有这个能力,只是没掌握方法和没有做到足够多的训练。

第二十四章:不参与战争,p283无论孩子们发生的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孩子们扯平或者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当父母敢于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

以前:每次两个孩子打仗都会找我告状,我要不停的说教这个,责备另一个,结果吵架继续升级,我被累的精疲力尽。

如今:每次两孩子冲突,我会抱抱她们给一个安慰先,然后告知她们自己去解决,即不去当律师也不当法官。

第三十八章:家庭会议,p409家庭会议是以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难题的方式之一。就像它的名字,指的家庭所有成员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会议。

以前,我们都是替孩子做决定。总以为孩子小,她们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成熟。

如今:开了两次家庭会议后,孩子的思考性和积极性在增强,甚至她的想法超出我们的预期,因为是会议上统一约定的结果,她也很愿意去找遵守执行。

小结:“已为两个女孩妈妈的我,或许早已忘记自己儿时调皮、任性、噘嘴、发脾气、故意跟父母做对时心里在想些什么了。而今天,我的孩子们其实与当年的幼儿我的情绪和心境一模一样。

看完这本书我总是试图把自己缩小成为案例中的那个小孩或者角色换位为我的女儿们,那我会希望我的父母怎么做?我会变得更有力量而不是觉得无助呢?我们在这个永恒的循环里一直寻找、追忆和思索。

学习正面管教及阅读《孩子:挑战》犹如是找到一步时光穿梭机带我“回归”遥远的童年,重新与“自己”面对面了。因为只有了解所以才会理解。

孩子挑战读后感篇7

感谢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挑战,也让我们修炼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有时候我们会害怕,怕对孩子管理太严格阻碍了孩子的手脚,又怕太放纵孩子养成坏的毛病。但我们更怕的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不懂孩子,不懂得该怎样爱孩子。所以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实是为人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更懂得孩子,去见证他成长的神圣和充盈。

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事例进行详细的的分析讲解,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我们做法有指导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是孩子们之间又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文章中的很多事例有我们和孩子的影子,也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妈妈要求小力先写完作业再吃饭,而奶奶却总怕孩子饿着,一会给小力送个苹果,一会给送块饼干,一会又端杯水放在桌上,小力是一边吃一边喝,就是没心写作业。看到这种情况,小力妈妈非常生气,怪奶奶只知道娇惯孩子。

很多年轻的父母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带着,但又不认同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经常和祖父母发生冲突,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祖父母喜欢孙子,他们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只宠爱而不用担负太多教养的责任,若是爸爸或者妈妈被祖父母的溺爱所困扰,智能说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每天早晨起床,小易和妈妈总要经历一场战争,三番五次的喊都喊不起来,快要迟到时,小易才在妈妈的拉扯下穿上衣服,急匆匆的送去学校,迟到是经常的事情,小易回家便和妈妈闹:“都是妈妈的错误,我又迟到了。”第二天早上,同样的剧目还是上演。

其实妈妈只要给孩子一个闹钟,告诉孩子不再负责叫他起床和准时送他去学校,因为是他去上学,而不是妈妈上学。妈妈不在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们拖延或者迟到也不介意,我们只管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该起床起床,该上班上班。孩子其实比我们想的要聪明,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是多想一些,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只需要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迟到了,自然有老师惩罚,不吃饭,自然会饿肚子。

吃晚饭时,小明边吃边玩,妈妈总怕孩子饿着,追着喂饭,其实孩子不吃饭或许是真的不饿,或许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不吃就不吃好了,一顿饭不吃不会饿坏孩子的。但是要记住,两顿饭之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这样下次在吃饭时,小明就知道要好好吃饭。

吃东西以维持生命,这是人类的本能。当孩子吃饭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来问题,吃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企图用说教来说服孩子吃饭,不用管孩子这些闲事。孩子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他可能饿或者不饿,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后果。

这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这本书真正体现的理念是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

分享几句经典: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孩子挑战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