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国情怀的心得体会7篇
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坚强和坚定,我们的心得体会是我们人生中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家国情怀的心得体会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家国情怀的心得体会篇1
此端午佳节来临之际,我不禁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伟大不仅是因为他的《离骚》等诗作,而是因为其诗作表达了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火种!充满爱国情怀的英雄人物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而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幸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而且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崇尚爱国英雄的传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爱国主义精神浸透着整个神州大地,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到无数华夏儿女的心,追溯历史的长河,多少位爱国先贤的事迹流传千古。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那是何等的气魄;每当我回忆起这些英雄的往事时,便会周身热血沸腾,感慨万千!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常在国人的耳边回荡,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国人奋勇向前!
然而,随着当今物质生活的富裕,很多人开始不思进取,把享受作为生活的全部,更令人忧虑的是,现在的很多青少年学生,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整天沉浸于网吧之中,迷恋于网络游戏,陶醉于虚幻的世界,令很多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朋友,也许你现在还在抱怨命运不好、社会不平和国家不公,但请你听一下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劝诫吧!“你不要问你的国家能够为你做什么,而是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朋友请不要再怨天尤人,消极度日了,想一想,多少位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血染沙场,舍生取义。他们没有享受过一天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但他们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子孙后代,无怨无悔!朋友当你还在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时,想想那些为你今天创造美好生活的志士们吧!请不要再浪费大好时光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如果你能够抽出点时间的话,请读一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你也许会受到一些启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句句是警世名言,发人深省;句句是殷切期望,充满期待。
朋友,当你在享受端午佳节,亲友团聚,开怀畅饮之时,请不要忘记为我们营造幸福生活的爱国志士们,让他们的爱国情怀,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净化我们心中的污垢。当代的国人更应该倍加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想用艾青先生的一句诗来表达我此时此刻的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时常含着泪水,那是因为我深沉的爱着这片土地”!衷心地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富强,更加昌盛!
对家国情怀的心得体会篇2
■主题:爱与生命的历程:我们的阅读史
■时间:2022年11月4日
■地点:慢闪公园
■嘉宾: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主持:吴琦 单读主编、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
■主办:单向空间
阅读和书籍,是通向世界最主要的方式
吴琦:这里是“第八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活动现场,今年文学节的主题是“未来的路”。今天是文学节的第一场活动,第一个问题再自然不过:在二位忙碌的生活中,阅读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
许知远:谈论阅读对我来说有点像谈论空气和水,它是始终在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非常依赖它。阅读、书籍是我通向世界最主要的方式,我跟世界的接触是通过书抵达的。这几年在发生一个有趣的变化,好像书籍到阅读本身越来越成为某种防卫机制,当我不知道怎么应对突然混乱、庞杂的世界,一本书给我带来非常大的秩序感、稳定感。如同毛姆的那句话——“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最近我开始重读米沃什的诗歌和散文,以前我也喜欢看,但没有现在那么强的感触。人怎么面对巨大时代的变迁?人都是根据此刻的需求产生阅读的需求。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实用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此刻你内心需要应对的事物,在原来读过的书里找到强烈回响,这是我最近特别有感触的。
我写的梁启超,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当梁启超发现之前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新的道路他又想不清楚,他就彷徨。你读那时候他的诗,就能得到一种慰藉,给你一种新的动力、能量,使你不容易被外界影响,有种自我重组的感觉。
俞敏洪:我没你那么深刻的感受。其实,我在北大读书的十年看了不少书,过后很长一段时间是不读书或者说没有时间读书的。那时候刚开始做“新东方”,为生计而奋斗,觉得赚钱比什么都好。“新东方”做起来以后又开始忙碌,各种乱七八糟的内部、外部事务。很长时间,我读的书只与企业管理相关,从 1991 年直到 2006 年,十五年左右的时间。
五十岁以后,就有一种回归的感觉。我现在读书不像许老师要寻找“未来的路”、要从书中找答案,我没有这样的感觉。近几年读书的数量反而是越来越多,依然是兴致所致。我读书就是读书,一本书读了以后有所收获,不能说在修身养性,就是愉悦心情。
互联网发展,在平台上找书变得很方便。“东方甄选”起来跟我读书是有关系的——读完一本好书,我觉得挺好,怎么向读者推荐?我就在“老俞闲话”写这本书。同事们说可以在“老俞闲话”里面加一个链接,他们去买就可以了。过了很长时间有人问,你推荐书赚了多少钱?我说推荐书还能赚钱吗?推荐书,不管是直播推荐还是录短视频推荐,就进入了视频商业模式。等到“新东方”转型的时候,大家都在说做什么,我说干脆做直播卖货吧;大家又问卖什么,国家政策支持的,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农产品。挺好的,“东方甄选”卖农产品。
“新东方”的生意跟我的读书不知不觉就连到了一起。你们能看到,“东方甄选”现在推荐书也是很大的业务,粉丝还是比较喜欢我推荐的书。我自己的平台上也在推荐我读的书,翻到哪本书觉得好,我就推荐一下。这不影响我自己阅读,我推荐不是出于商业目的,而是这本书我读过以后,觉得有思想,让人感觉到收获,我就会推荐。
书会活过我们,带来生命的纵深感
吴琦:两位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有很相似的背景和起点。上学那个时候,书和你的关系可能是和当下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许知远:我突然想到自己很喜欢的一本书——《一个美丽的失败者》。
阅读会带给你生命的纵深感,你会读三百年前、五百年前的书,思想是可以穿透时代的。但现在我们时常对过去和未来,某种意义上丧失了真正的兴趣,我们只要此刻的获得和感受。但我相信,这些书终究会活过我们,我也希望我写的书能活过我们。
我之前读到罗马尼亚一个诗人写的书,说自己生活的小镇到处是书店,很多人都在卖书。他说:“我来自一个书与人的地方。”这种话永远会击中我。我为什么想开那么多的书店(虽然也不算太多),我特别希望在这儿成长的人,他们的小朋友长大以后说他来自书与人的地方。我最近经常碰到年轻的导演、作家跟我说,自己小时候到“单向”听了讲座,西川讲了什么,谁谁讲了什么,对他们的影响很深。这个回报超过一切其他的东西。
吴琦:我们在书店开会的时候,许老师会把他的失败与浪漫讲给我们听。最近几年因为疫情,大家工作上有一些困难。我们正在想对策、开会、做报表,许老师说:“我们的公司应该做冬天的树。”整个会议室气氛都凝固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理解冬天的树和一门生意的关系。现在想,这就跟“美丽的失败者”是连接起来的。
俞敏洪:尽管我说了“东方甄选”与我在网上卖书有关,但在网上卖书和真正去读书是两件事,千万不能把它们混在一起。读书和世俗的成功无关,和内心的需求有关。你感到孤独的时候会读书,你期望有人交流的时候会读书,内心感到困惑的时候,也会在书中间寻找答案。之所以读书有好处,如同许知远所说的,你的探索领域可以跨越千年,可以从苏格拉底、孔子、老子、庄子的书里找答案,而这是其他方式都无法达到的。
许知远:我现在都记得在北大的时候,中午吃完饭无所事事,阳光非常好,我在旧书架间乱转,想着将来我要写一本书放在上面。我现在都记得当时有一个美国的石油业巨头……
俞敏洪:哈默。
许知远:对,《哈默自传》,看得我惊心动魄。我们这两代人的成长过程中,视觉上的冲击是很少的,书给了我们最丰富的可能性。薄薄的一本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俞敏洪:许知远可能赶上了北大最后一个浪漫主义的时代,再到2000年以后,各种游戏、智能设备占据了大量学生的注意力,读书热情的确是在下降的,有不少学生已经只读教科书了。我们那个年代刚好相反,教科书是不读的,专听老师讲课。所以老师讲课不精彩我们也是不听的,泡在图书馆,去读所谓的“不正经的书”。
更高的阅读境界,是读书变成纯粹快乐的事情
俞敏洪:我本身就是学文科的,上来就学《西方文学史》,老师讲课提到的书就变成我们的日常必须要读的书。再加上周边同学的熏陶,当时北大读书氛围非常浓。我进北大第一天,把行李放在床上回头一看,隔壁一个同学躺在床上读书,很厚一本,叫《第三帝国的兴亡》。我那时候还觉得“自己到北大去不就是为了学英语,怎么读这么厚的书”,同学白了我一眼,根本没理我。这个同学后来真写了一本书,还找我给他写了序。
当时的北大,学生编的杂志就有二三十种。像我们本身学文学的,非常杂,小说、诗歌、散文、社会学、心理学都会读,即使读不懂,也会假装读。黑格尔的哲学演讲我从来读不懂,但会去图书馆借,也会装模作样去看,主要是为了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力。当时北大女孩看你读她都不懂的书,她会对你很崇拜。
许知远:硬通货。
俞敏洪:北大毕业后之所以留在北大,原因之一就是在北大读书和借书非常方便。进入北大图书馆有一种神圣感,尤其我当了老师以后,基本上除了珍本书库以外,什么书库都可以进,在一排一排书架间挑你喜欢的书。我们当学生借书是很痛苦的,每次递十个借书条,出来告诉你全没有。我留在北大的主要原因还有,新学生来了以后,我再读“第三帝国”,他要再问我,我就可以白他一眼。
吴琦:你们现在依然和书保有二位所说的关系吗?
许知远:书在当时,真的是人和人连接的暗号或者是某种共通的语言。手机出来后,现在发生了一种很可怕的事情,就是大家对书会产生一种羞怯感。比如大家不太好意思在餐厅等人的时候翻书。
俞敏洪:那时候读书最多的男生比较受女生青睐,比如西川,我大学同班同学,他读书多,诗也写得好,老开个人诗歌朗诵会。结束后一大堆女同学追着他跑,我就在后面追着一大堆女生跑,哈哈。我在北大也写诗,写到大四,唯一一次发表的诗总共加起来六行,从此以后再没有音信了。今天,靠在地铁、图书馆努力读书去吸引姑娘注意已经不太可行了。
许知远:这个时髦会再回来的。
俞敏洪:把刚刚的话题说完。做完“新东方”以后,我的生意可以告一段落,读书成为我最喜欢的事情。年龄大了以后,你会想后半辈子最想做什么事?我最想做的,第一个是阅读,第二个是行走,第三个是写作。我的写作没办法跟许知远相比,我的写作就是感悟型写作,他是研究型写作。让他写,我读就行了。
整体来说现在年龄越来越大,读书背后不再有什么目的了,不是为了在屏幕前面吹牛,也不是为了以后拿一个职称,也不是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生意。可能是更高的阅读境界——读书变成纯粹快乐的事情。我可以读三分之一就扔到一边不读了,也可以一本书读三四遍,这是现在觉得最好的地方。
许知远:你已经进入蒙田和陶渊明的状态了。
俞敏洪:哪有到那个地步。我现在每周要写一篇“老俞周记”,读的人还挺多。有时候想到有人看,不得不在言辞上有所掩盖、扭曲,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说明还是不够纯粹,我希望再过一段时间能够更加纯粹一些,不加掩饰地去交流才是人心的碰撞。当然为了功利去读书也没有错,不管怎样,读书本身给你带来人生更加美好的感觉,就是一个好事。
掩卷沉思永远是有价值的,人性本身是不会变的
吴琦:你们怎么看待新的创造力、书写方式、娱乐方式的出现?许知远老师在开书店,俞敏洪老师也在卖书,看来书的生命力并没被游戏、智能手机终结。年轻的朋友们也会纳闷如何建立跟书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俞敏洪:年轻人现在获取信息的能力比我们强很多,他们在十几个平台之间来回转,立刻就能搜索出来。他们对于信息的瞬间接受能力比我们要强太多,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阅读。但掩卷沉思永远是有价值的,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读书,知识才有可能真正转化成你气质的一部分。
不到万不得已,原则上不应该在手机、平板上读书。手机、平板这种介质的现代性和你需要的安静看书是相反的。但我也并不反对电子书,像我出差时,带很多书不方便,就会读电子书。这个并不矛盾。还是希望年轻人每个月至少有一到两本深度的纸质阅读,甚至写读书笔记。我的两个孩子,他们除了以最快的速度在电子设备上检索他们需要的信息,每年也还会读上十本左右的纸质书籍。我平时在家抱着一本一本书读,潜移默化地,他们就会觉得读纸质书是很正常的事。
许知远:我之前觉得纸质书带有一种时代的印记。这些年发生一些变化,反而更乐观了。不管媒介怎么发生变化,我对人性有信心。人性始终要寻求生命的意义,每个人始终会受到对爱强烈渴望的召唤。每代人使用的媒介发生很多变化,但是每代人又是相似的。他们看30秒的抖音或者是短视频,很可能一无所获,我们翻很多书也有可能一无所获。但这些或许慢慢累积,会编织成他们对生命、爱的理解和感受。
他们看新出来的网剧,跟我们那时候看金庸很像。我们这几代人,属于印刷文化的尾声。书之前都是羊皮纸抄得乱七八糟的,后来在印刷文化发展下突然标准化,成为工业化产物。我们迷恋它的连贯性、线性,这都是工业时代的标准。而更年轻一代他们处于文化技术革命的开始,他们肯定是迷茫的,新的秩序尚未形成。他们现在的感觉有点像工业时代机器还没有被驯服的状态。我相信未来,他们会产生自己表达领域的巴尔扎克、海明威、叔本华。因为人性本身是不会变的,我们对友情的渴望、对世界的爱,对爱情假装厌倦,但仍然不知疲倦地寻求,所有东西本质上是没有变的,我很有信心。沃尔沃能赞助一个书店的活动,2005年的我们打死都想不到。
俞敏洪:现代世界最美好的,就是各个领域的开放和重新整合,带来各方面的活力。通过一个场景把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机会和商业模式,这就是世界的美好。
许知远:也是市场的美好,我们亲身感觉到市场对国家的改变,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会孕育出新的创造力和可能性。
俞敏洪:所以我们也不太需要为年轻一代的阅读担心,他们现在经历的已经是立体化阅读时代,通过各种平台,有时候阅读不一定非是文字,视频、短剧、连续剧,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阅读。你去看有关西南联大、河西走廊的电视纪录片,甚至带来比阅读更强的冲击感。人类未来的传承一定会不同时期有不同方法。我现在在电子阅读器上读完一本书以后,觉得有意思一定会去买纸质书,不买纸质书总感觉没有着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够的,需要相互点燃
吴琦:我们此次文学节,不仅是把做书、写书的人放在一起,所有对书有兴趣的人,不管在做脱口秀还是在做歌剧表演,他们都会带着新的创作前来。文学节发生这样的会面,许老师看来意义来自于什么?
许知远:我们2005年开始做“单向街”的时候,是第一家持续搞活动的书店。我们突然意识到一本书在书架上是不够的,它应该走下来。作者把它讲出来,你可以参与提问、表达,“单向”就变成更活跃的空间。知识应该在你的耳边、眼前,走到你边上跟你喝一杯。见面的碰撞会激发出更多灵感火花,产生奇思妙想,这种场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美丽心灵》那部电影告诉我们双螺旋结构就是在酒吧里发现的,突然间争论中一个理念就浮现出来了。
俞敏洪:阅读和交谈是相辅相成的事情。当你孤身一人的时候,阅读是最好的充实。但现实当中的碰撞也是非常重要的。北大聊天的氛围构成两种场景,一种是卧谈,男孩子们为了一个观点能半夜跳起来打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见识、判断能力在不断改变,这种碰撞非常重要。
另外一种碰撞,北大不同专业的同学在一起闲聊的时候,大家对某种事情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同的。当初在北大最大的收获,是在大四闯到了老师的群里。徐小平,之前是北大英语老师,到周末的时候,会有一帮年轻老师在他那里聚会聊天。我想办法挤进这个圈子,为他们倒水,就可以坐在边上跟他们聊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够的,一定要不断碰撞。可能有一两个点打通你的任督二脉,就开始做“十三邀”了。
吴琦:我感觉现在互联网是非常抗拒争论或者是害怕争论的,很多事情大家都选择不说或者是不跨越自己的舒适区。你们跨过去的勇气和决心来自哪里?
许知远:分两个阶段。一开始就是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发生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狭隘性。我确实很依赖阅读,但阅读本身也有它的偏狭。世界是很立体的,而书籍是浓缩,而且书籍它不反抗你,大不了不看这本书或者是这一章翻过去。读不懂黑格尔,那就跳过去,不用面对那种尴尬,它其实是安全的方式。
最初是做文学节、做书店的冲动。后来做着做着就变成组织、公司。我很受俞敏洪师兄的鼓舞,有一天我跟他去贵州山区的中学,那些孩子们趴在书桌上听他分享,我看到一些孩子眼睛明显发亮。他点燃了这些人,而且他还在不知疲倦地点燃更多人,我非常受鼓舞。
俞敏洪:鼓舞一方面来自于你必须要这样做,你没有必要把你的失望或者是悲观带给别人;另一个方面也是在说服自己,不断燃烧自己才有感染力去鼓励别人,让他们把自己也点燃。只要孩子有这样的一股劲,或多或少也能改变自己。
现在那么多粉丝喜欢“东方甄选”上的小年轻,他们也有一种鼓舞能力。而且他们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个也是值得我骄傲的——某种意义上带有“新东方”的传统——用语言和人生态度给别人更多的希望。阅读本身还是挺重要的,我有很多次内心的迷茫都是在阅读中被消解掉的。我一直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一定能够给人生带来改变。跟他们一起唱歌、喝酒,是另外一种鼓舞。我60岁,某种意义上算是老年人了,他们的青春洋溢也鼓励了我,我们是互相点燃的。
要存续的欲望超过一切,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自主性
许知远:我之前看过一支片子,关于“生命奇迹俱乐部”,由每个人经历生死考验的描述构成。以前我们对极端体验的直观感受都来自于文学,听完那些故事,我更体会到人在极端体验下会变得特别强大——要存续的欲望超过一切。这股能量超过我们的想象。
我们这家小小的公司也是一样,有时候极端体验、压力,反而生发出一个更新鲜的理解。对生命本身的感受,对爱的感受,都在极端体验中释放出来的。某种意义上,你要接受命运给你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而书籍、思想、艺术给我们带来精神的安全。任何情况之下,阅读都不会消失,书籍会永续陪伴我们。新的变化总会促使我们对自己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冬天的树”,我很喜欢这个比喻。树在夏天是枝叶繁茂的,你不知道树真实的样子。只有在冬天,所有叶子都掉光,你才注意到树干长什么样。组织、个体、品牌、群体都好,最真实的个体,是很动人的。
俞敏洪:有一句比较常见的话——意外和明天到底哪个先来,你是不知道的。我们可以有很多选择,当面向未来的状态不是那么确定时,有没有可能把你更多的精力、时间、资源,用在现在开始可以计算的确定的事情上,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人总会不自觉地把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不同的只是你放置它们的比重。
要想追求100%的确定性那是不可能的。但人还有另外一个能力——寻找出路的能力。个人主动选择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作为人,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自主性。在你能够自由的范围内,应该尽可能做愿意去做的事情。这样回过头来看,此生才没有白过。
吴琦:新的变化来了,我们都是有一点慌张的。二位如何缓解自己缺乏安全感的焦虑情绪?
俞敏洪:我比较愿意把更多时间放在既是我现在的选择,又能部分意义上构成我未来的事情上。就像做“东方甄选”,第一能够帮助到人,第二能够鼓舞到人,第三跟社会的进步能够吻合。我想做,那就做好,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还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做过了,就不会遗憾。
缺乏安全感和有焦虑,是特别正常的。之所以有安全感的缺乏和焦虑,是因为现实中有某种东西还没有得到。焦虑和安全感缺乏,能激发人体当中灵敏的反应速度。我在“新东方”最初组织结构调整转型的时候,好几年根本睡不着觉,差不多十年我吃了3000片安眠药。有一次国外出差住在20楼,一心一意想跳下去。当时我女儿已经出生了,我就穿着羽绒服在外面走了4个小时,把内心的东西愣给压下去。当我回到家,看到女儿来到我面前,那个东西开始消除了。
完全没有焦虑的舒适状态里,你的反应速度会变慢。为什么家里养大的狼狗放到大自然不一定能活?它对外面的反应速度没有了。我到现在也老给自己加压,比如要求自己一个月至少要读10本书。“新东方”我现在一个月不去,它也不至于倒闭,但我依然每天去上班。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对家国情怀的心得体会篇3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党的宗旨,也是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的章程明确宣称党除了工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心得体会【党员篇】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开展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群众路线大讨论,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有效途径。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大讨论,真正弄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切实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切实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主动性、自觉性,凝聚起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合力。
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引导动员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弄明白为了谁,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基本前提。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明白,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别无私利;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各族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决不能为己谋利。我们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关键要看为谁说话、为谁办事,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工作的动力源泉,弄明白依靠谁,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来自群众,始终以人民为靠山。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人民群众是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力量源泉。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离开各族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要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发展和巩固和谐稳定、快速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良好局面,才能实现到2022年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弄明白我是谁,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我们与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血和肉的关系、舟与水的关系、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末与根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儿女与父母的关系、仆与主的关系、工具和工具使用人的关系。这九种关系要求,我们对群众应该有感情、必须有感情。水里可以没鱼,但鱼永远离不开水,我们对人民群众要深怀感激之情;人民群众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人民群众。对于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铭记我是谁,丧失对群众的感情,脱离群众,那是最根本的危险。因此,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没有资格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思想,决不能搞特殊化,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坚定服务宗旨坚守为公情怀心得体会【党员篇】
因此我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理想信念的学习教育,多补钙,把骨头硬起来。信念是灵魂的升华,信念是动力的源泉。每个人有各自的信念,正如有人信仰佛教、基督教。这种信仰就是信念,也是决定他们各自人生道路的因由。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信仰共产党,选择了群众路线,选择了为人民服务,就没有理由不坚持到底,我想这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目的也就是为了进一步坚定我们的信念,防止我们思想淡化,感染四风现象。要学习龚全珍同志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宝贵精神,人大工作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学习龚全珍同志,就是要把这一优势在人大工作中发挥好、传承好。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永葆人大工作旺盛的生命力。
人民位置高于天
赖文政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首先解决立场观点方法和群众主体地位这一根本问题,在思想上、感情上、工作上、方法上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一是思想上视人民群众为主人。人民群众最可敬,我们的力量在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创造了历史,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人和英雄,历朝历代的兴亡更替,时时昭示着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紧紧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甘做人民公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齐奋斗,我们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一定要保持警醒,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永远不忘根本、不忘初衷、不忘使命。
二是感情上尊人民群众为亲人。人民群众最可亲,我们的根基在人民。人民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女。民为邦本,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和政治家都懂得的道理,我们共产党人更没有理由忘记群众的恩情,漠视群众的需求。而应该象焦裕禄、孔繁森、龚全珍那样,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多到群众中去,广接地气,消除官气,力戒四风,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
三是工作上奉人民群众为圣人。人民群众最可畏,我们的评判在人民。圣者,通也。人格高尚、智慧高超、裁决有度谓之圣。共产党人奉人民群众为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最终将由人民群众来监督评判。中国古人就笃信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而我们的神明就是人民群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慎行慎言慎独,善于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方法上拜人民群众为高人。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会变、不能丢。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有程门立雪的诚意、三顾茅庐的胸襟、当小学生的姿态,放下架子,摆正心态,带着问题走进群众、走进基层,把群众当老师,把基层当课堂,使主动问政问计问需于民的过程,又成为虚心向群众学习,自觉接受群众教育的过程。
坚持群众路线恪尽为民之责
林长茂
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从思想上补了课,在精神上补了钙,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一、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群众路线重要地位的认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在实践中形成并深入贯彻了群众路线,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利用群众的智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凝聚群众的强大力量,推动苏区宁都振兴发展。
二、进一步加深了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大意义的理解。坚持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根本,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为建设五个新宁都提供坚强保证。坚持群众路线是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要求。大力传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坚持真理,把握原则,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有效推进工作。要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与人民同甘共苦,用良好的党风政风凝聚民心、推进发展。坚持群众路线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实践。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一切活动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开展三送工作,做到联系群众常态化,切实把关乎群众利益的就业、社保、低保、危旧房改造、乡村公路建设、低电压改造等落实到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树立群众观念秉持为民情?
钟恢森
坚定理想信念,拧紧信仰总开关。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夯实理论根基,加强党性修养,用心用力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理论素养。要学习党章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要传承苏区精神,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认真做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考题,身入群众听民意,心入群众办实事,融入群众抓整改,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扎根于思想和行动之中。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坚决改进作风
余路晓
二、坚持群众路线,常怀爱民之情。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用真情察民意。真心实意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创新人才工作方式,营造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把人民群众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汇集起来,形成推动党的事业源源不断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要用亲情暖民心。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把群众意愿作为工作的指南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晴雨表,与群众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加快苏区振兴发展。要用热情解民难。结合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和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尽心竭力解民难,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坚决改进作风,常修从政之德。以德为药祛除四风之疴。要修责任之德。向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学习,进一步强化敬业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以一流标准、一流作风建设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要修忠诚之德。坚持公道正派,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包容人、理解人,以甘为人梯的心态去考察干部、选拔干部,在权力使用上、人情处理上、交往把握上、嗜好追求上,守住党性原则底线,用实际行动为党员干部树立一道标杆。
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何清平
历史反复证明,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坚持群众路线关键就是对待群众要动真情、用真心、讲真话。
第一,联系群众要动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感情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凝聚力量的磁场。对群众要有真感情,不能虚情假意,不能表面与群众有感情,实际上对群众不耐烦。与群众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慢慢体会,不断加深的。与群众没有感情,说话、做事就不会为群众着想,就很难了解到群众的所想与所盼,就与群众联不起来。与群众有了感情,就会说话、做事都想着群众,就会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就会真正把群众当作朋友、当成亲人,就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与群众的感情深一点,作风就会好一点,做事时就会为群众多想一点。
第二,深入群众要用真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始终牢记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经常深入群众,特别是针对自身分管各项工作,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特别是要在交通建设、工业发展、招商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与群众多沟通,向群众多取经,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做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
践行群众路线推动政法工作
温生平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意义重大
1.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历史上,封建政权更迭,都是民心向背造成,前朝残暴无道,往往引发人民群众抗争,而顺应民心民意的则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建立起新的政权,因此,即使是封建社会也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种朴素的认识。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一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牢记宗旨意识,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努力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了思想信念保证;另一方面,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激励广大群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扎扎实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2.切实转变作风。要抓身边,坚持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要抓坚持,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长期抓,坚定不懈抓,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抓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巩固一件。
3.注重解决问题。把问题导向贯穿始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动真碰硬,立行立改。要善于透过现象,深入挖掘问题形成的思想根源,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使党员干部真正走到群众中间,以服务群众的实效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切实推动工作。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密切联系群众,经常进村组入农户,时刻把握群众脉搏,及时掌握群众情绪,致力推进民生改善,努力为基层群众多办实事、多解难题,对政法综治信念维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现场召开会议,现场研究,现场解决;增强担当意识,遇到困难和问题不躲不绕,多想办法,多想点子,着力化解一批信访积案难案,为宁都振兴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环境。
把好五关践行群众路线
廖永平
通过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感觉收获很大。在学习中,结合自身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实际,有触动、有警醒。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好以下五关:
一要把好政治关。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认清我是谁,时刻不忘我是谁。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信仰危机,做到有精气神,防止心灵上的浮躁。同时,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二要把好为民关。切实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反思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工作已经做得很到位了,但为什么群众不满意?有些工作在我们看来好像很有必要,但为什么群众不欢迎?有些问题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解决,但为什么群众就不理解?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没有很好地走群众路线,脱离了群众路线。通过集中学习,对群众、群众观、群众路线的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必须增强宗旨观念,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三要把好能力关。这就是依靠谁的问题。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是说一名干部的工作能力问题。当前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要适应新的挑战,必须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攻坚克难的能力,提高善于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善于把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工作部署变为全县群众支持、拥护、参与的自觉行动,这就是检验我们的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标准。
对家国情怀的心得体会篇4
对家国情怀的心得体会篇5
在中国民族的史册上,爱国主义是光辉灿烂的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心中永垂不朽的精神。
说起爱国,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不能没有基础的妄想干大事,否则,将会在爱国的起跑线上输掉。我们应该在过马路时,多献一点爱心,扶一下身旁的老人;在公交车上,多站一会儿,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身边的老弱病残;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解决问题……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先学会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就可以在爱国的起跑线上迈出第一步。
这时,我不禁想起前几年发生的一件震愤人心的事。
记得前几年,台湾当局领导人——陈__先生,在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边一国”的谬论。听了这个消息后,我十分生气,他竟然能提出这样的言论。也正因为陈__的言论使两岸关系紧张起来。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土地,可如今却要分为两国,这也引起了中国民族强烈的抗议,中国十三亿人以及身在异国的中国华侨,都不容陈__这种叛国行为,他的这种行为也将会受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谴责!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用良心叩问自己:外国想分隔我们的祖国是因为我们落后,而我们自己的同胞,为什么也想分隔我们的祖国呢?
不要忘了,我们是龙的传人,身体里留着祖先的血,生命里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让我们继续弘扬中华民族这永垂不朽的爱国精神!
对家国情怀的心得体会篇6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对家国情怀的心得体会篇7
午后的阳光,总是晒得人懒懒的。我蜷在沙发上的一隅,捧了《傅雷家书》,细细品读。这本书虽无总的主要内容却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傅雷要孩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本书收录的虽是一篇篇普通的家书,却又不普通,字字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诲,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傅雷在家书中也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在这一封封家书中,傅雷先生仿佛已经不是那个艺术家傅雷,而是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父亲,在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艺术上的,都是——
心灵的沟通!
在这个科技飞速向前发展的今天,家书这一形式已渐渐消亡。远方的游子与父母的情感互动,也变少了吧。不知以电子邮件、社交软件取代家书的方式,还可以体会到那种望眼欲穿,只为等家书的焦急心情吗;还可以感知到笔尖划过纸端传递给家人的温度吗;还可以懂得“家书抵万金”的珍贵吗?!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这一切!
合上书,抬眼望云天,天空那么蓝,我分明沐浴在亲情的温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