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床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12-01 18:01:05 分类:工作心得体会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我们的实际能力,心得体会让我们更加明白内心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铺床的心得体会5篇,感谢您的参阅。

铺床的心得体会5篇

铺床的心得体会篇1

9月9日上午8时许,我打开手机后,发现有一个未接电话,是我表弟的号码,我立即回转去。他告诉我父亲自体不好,多日没有吃饭了。10点的时候,我带着月饼、水果、菜搭上了返家的车。12点30分我回到家,母亲在家做事,父亲睡在床上。询问了父亲的病情后,我决定立即找他信任的医生治疗。输液,加上中药的调理,几天后,父亲的病有了好转,能吃东西了,也能下床行走。15日上午我返回了县城,开始迟到的上班。21日17时许,表弟来电话说父亲病重需送医院治疗,我立即找车回家,将父亲送到九龙医院,30日又转到县医院,10月12日病情好转出院后,一直在我家里吃中药调理。

有一天晚上,我亲戚一起吃饭,在喝酒的过程中,我发表了一通感慨。

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生就有死,小时生病大人照顾,老了生病子女照顾。人生病的时候也是最脆弱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亲情支撑。多看看,多陪陪就是孝。护理工作可以找人代替,而亲情是不能代替的。亲情的疗效是任何药物所不及的。因此孝要及时,不要等待。每次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尽孝的机会。父亲在九龙医院住院时,医院的蹇院长请我吃饭,在喝酒时,他眼泪汪汪地对我说,他现在经济条件好,能够让他父母亲过上幸福的晚年了,可是他的双亲都不在了。子欲孝亲不在真是人生的一件憾事。

老年人生病,痛苦的不只是病人自己,对护理的子女也是一种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一个人生病时,对很多人是一种检验。首先是对病人自身的检验,检验平时为人处事的情况。平时友爱乡邻、乐于做人、人缘好,自然就会有很多人看望。其次是对病人子女为人处事的检验。若子女平时为人清高、孤僻、冷漠,那么,别人对你亲人的生病也不会关心和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们面对四个以上老人,照顾老人的责任更重、压力老更大。如何对人照顾好老人的晚年,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独生子女们要思考的新课题。独生子女自身的力量有限,就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他人是指亲戚和朋友)在关键时候,“他人”要帮助你,平时就不要忘记了帮助“他人”。功夫在平时的修为,切不要临时抱佛脚。

人活着应当有责任感,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育小养老是基本的家庭责任,只有尽到应尽责任,才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封建社会用举孝廉方式的选官用官,说明忠孝相联,一个孝道的人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现代人已经弱化了对父母的孝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流失,我们应当将孝道传承下去。

#684732

铺床的心得体会篇2

一名护理工作者,从工作就踏上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就注定了我的不平凡。病人是个特殊群体,他们都是带着悲伤和疾病来到医院;而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的用尽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除他们的痛苦。

从普通话服务到微笑服务,再到现今的优质服务,都离不开服务,所以我们的工作也是特殊的服务工作

有人说用自己的左手温暖自己的右手是一种怜悯,而用自己的双手去温暖别人的双手,却是一种奉献。

作为一位护士,在这几个月的工作中,我比以往更清晰的意识到我的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我知道,病人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我,而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他们负责;其实对待病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他们是那样的脆弱,是那样的渴求知识(疾病相关知识)有时我的一句问候的话,一个抚摸的动作,甚至一个微笑,这些对于我的病人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从科室开展“优质服务”半年以来,科室每一位同时都比以往积极向上了,工作时也充足了劲。对着病人的疑问也能比以往更耐心细致的解释;像计费的工作人员每天面对无数查费的病人都能耐心细致的一一回答他们的疑问;刚到科室上班的小妹妹也认真的为病人讲解所用的药物;换药护理人员也仔细的一边为病人换药一边给病人讲着鼓励的话语。大家都积极的为着优质服务作着最美的诠释!

比如有一位老婆婆来看病,就更应该对她的疾病,身体,生活多加关照!没人陪她做检查,我们的护士陪着去,没人陪她上厕所,我们的护士扶着去,没人给她买饭吃,我们的护士自己掏腰包给她买着吃,而且,还准备好了婆婆出院后的营养品。潘婆婆出院后第一次复查,还专程回病房看了照顾她一个礼拜的孙女们。这让我非常的感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因为我们的`付出,而让她感激,从而我们也为之感动!

烂的微笑”,也是我们优质服务的主题,因为我的付出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其实仔细想想,我并没做什么事,只是常规的护理,多了些问候,多了些微笑,多了些简单的抚摸,就是这平常的简单,让人感觉温暖,我也为之骄傲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患者渴求的目光,我们义无反顾;面对工作的一贯平凡,我们从容不迫;面对肩负的神圣职责,我们兢兢业业;面对时代的召唤,我们一往无前,因为我们的双手撑起的是希望,因为我们的双手托起的是明天的太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耳朵能听见世上最美妙的声音而我们眼耳鼻咽喉科的工作者正是打开心灵的窗户,传送美妙声音的使者。我为我身为科室的一员而自豪!

说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白衣天使永恒的追求,那么,高尚的医德风范则是我们珍视的生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我们不凡的业绩,爱与奉献是我们白衣天使永恒的主题!

铺床的心得体会篇3

曾看过许多书,谈一个人的魅力。而我心中对一个人的魅力是这样理解的,首先要有一颗宽容善良仁慈的心,面对生活要有积极的心态,无论对待任何事情心中要永远有一颗上进心与进取心。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达芬奇密码,我们要想读懂任何人都不是很简单的,倘若去了解别人,不如先修炼自己去寻找自身的魅力,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魅力所在,需要你自己去发掘,每一天你面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就决定于你自身的魅力所在,而微笑是赢得人格魅力的最好途径。

我们很少想过自己是否常带笑容。我们时常愁眉苦脸,只是我们自己常常意识不到。你呢?你经常微笑吗?微笑是最美丽生动的表情!简单的微笑是人际交往的一张通行证,可以胜过许多言语:可以表示“我很开心”:“我愿意帮助你解决就诊中的困惑”;可以表示赞许他人,也可以化解误会。面带微笑是自信的体现,是礼貌的表示,是坦诚的象征。真诚的微笑体现出一个人的坦然,宽容和信任,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极高的修养,非常容易被人接受,会为你赢得好口碑和潜在机遇。

工作中我以领导为榜样每次看到领导对患者微笑解决困难,而患者也同样的微笑回报时,我体会到了微笑的力量,科里的每位同志当遇到患者不解的问题时,她们向患者说明的同时引导患者就诊,我感到护士的耐心换来了患者感到舒心,在工作中,同志们以微笑对待每位患者问寒问暖的同时也让患者感到心里的温暖,在导诊这个大家庭里,大家都以“为你服务”为目标,为解决患者困难为己任,为我树立了榜样。

当每天晨起时,看见蒙蒙亮的清晨,我总是将自己的心情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目的是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以亲切的微笑耐心的解释和责任心为患者排忧解难。

在为患者服务中深记着一句话:“只要你脸上在笑,心里同样也会微笑,那么整个人也因此更加精神更加漂亮起来。

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杯热呼呼的白开水,一个便捷的方便袋,有时它要比良药还要治病,还要暖人心,当你微笑的时候你会发现身心舒畅。现在就开始微笑吧!只要笑起来,你体内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你会发现你与他人的交往更容易。首先,当你微笑的时候,其他人也向你报以微笑。他们会反映出你的面部表情。而且,对方会渴望和你交往;当你面露笑容时,对方也更愿意帮助你。当然,微笑的时候一定要真诚。你不必笑到把牙齿都露出来,或者笑得傻呵呵的,只要自然地笑就可以了。

在每一天的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微笑是不需要任何投资,是无风险的工作态度,它同样会得到可观的回报。如果养成经常微笑的习惯,自己会感到有精神,会变的更加乐观,从现在开始笑一个吧,记住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自己善良而真诚的微笑,医患关系会拉的更近,这个世界也将为之改变,这就是微笑的魅力。

铺床的心得体会篇4

人都送到医院了,为啥还得请护工?

专家建议设立助理护士取代护工减轻患者负担

● 随着护工群体的快速发展壮大,入职门槛低、专业素养差、乱收费,甚至虐待病人等问题相伴而生,备受社会诟病

● 护士数量不足是我国护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医院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床护比严重不足。当下,除了医院对护理队伍重视不够、在护理人力资源上投入不足之外,监管部门对公立医院床护比标准的考核也缺乏硬性指标,没有对医院形成刚性约束

● 接受采访的专家呼吁,借助医疗改革契机,扩大护士队伍、配足力量,新设助理护士岗位来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将护工取而代之,以此提升护理的专业化、职业化,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看着姥姥两条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我们全家人都很愤怒。”2021年12月21日,北京市民肖华(化名)的姥姥强烈要求出院。到家之后,老人告诉家人,自己在医院被护工虐待了,所以才拒绝继续在该医院接受治疗。

肖华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她姥姥12月17日送到北京一家三甲医院进行急救。急救结束后,老人留院观察。原本家人是不准备找护工的,但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说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并称医院有合作的护工可以提供陪护服务。

“护工可凶了,嫌我胖,帮我翻身时特别用力,还使劲儿打我。”老人说。肖华赶紧拍下视频和照片,找院方交涉,院方表示经过调查后会给个说法。12月30日,医院给了个护工所属公司的电话号码,让她直接和对方联系。

“没想到护工会这么对待病人!”肖华说,“护工的工作为什么医院不能承担,为什么护士不能承担?”

这不仅是肖华心中的疑惑,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据了解,我国护工群体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因复杂,既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疗护理资源短缺,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因素,也有父母生病住院,而很多独生子女无暇照顾的现实困境,还有当时医疗行业改革市场化导向的契机,导致“护工大军”逐渐形成。

随着护工群体的快速发展壮大,入职门槛低、专业素养差、乱收费,甚至虐待病人等问题相伴而生,备受社会诟病。

近日,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患者及家属、专家学者呼吁,借助医疗改革契机,扩大护士队伍、配足力量,新设助理护士岗位来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将护工取而代之,以此提升护理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进一步满足人们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孩子赚的钱还不够请护工的”

今年30多岁的北京市民林女士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近年来,她有过多次请护工的经历,不管是自己生孩子住院,还是父母家人生病住院。虽然护工的存在解决了她的大难题,但在她看来,请护工实属无奈之举。

2017年的时候,林女士的婆婆做心脏微创手术,医院要求家属陪护,可考虑到自己和丈夫白天都要上班,还得照顾孩子,实在没有精力陪护,于是在一款专业app上聘请了一名护工,每天的费用为220元。

2021年2月,林女士住院生二胎,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所在医院规定家属不能进入病房,但给每个病房配备了一名护工,负责产妇和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工作,每天的护工费为300元。住院7天,林女士医疗费报销后自付4400多元,护工费支出2100元。

因剖宫产失血800毫升,林女士生完孩子后身体非常虚弱。护工24小时在病房,扶她上厕所、为孩子更换纸尿裤、协助喂奶等,工作比较尽心。交谈中,林女士得知,医院配备的护工并非医院职工,而是一家跟医院合作的公司派驻的人员。

“护士不就是护理人员吗?这些活为什么护士不干,却要让外来的护工干?这不是给患者家庭额外增加经济负担嘛。”林女士说,当时一名护工负责一个病房,照顾2至3名产妇及其婴儿,也就是说,一个病房每天的护工费用支出为600元或900元,“这笔钱完全够增加一两名护士了”。

采访中,很多人都有过与林女士相似的经历,也表达了与林女士一致的看法。

“护工费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要不是我们姐弟4人分摊,压力就太大了。”39岁的上海市民张强(化名)如是说。

他回忆道,2020年年初,母亲患重病住院。一开始,在亲属陪护和护工之间,他和3个姐姐选择了前者,大家轮流陪护。后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医院加强了病房管理,加上3个姐姐住得远来回不便,陪护母亲的重任就落到了张强一个人身上。

对张强来说,照顾母亲本是分内之事,但工作、家庭、陪护连轴转,让他实在“吃不消”。后来一家人商量,请了一名护工24小时陪护,每天300元护工费,一个月9000元。

记者以需要请护工为由,咨询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多家提供护工服务的家政公司得知,一对一的护工费用基本在每天200元至300元之间,一些重病患者的陪护费用更高。

2021年夏天,天津市蓟州区居民王中华(化名)因心脏病发作到天津一家三甲医院住院。因心疼两个儿子工作忙、家庭负担重,王中华主动提出不要孩子陪护。可两个儿子担心母亲没人陪护不方便、出意外,经商量,还是给母亲请了一名护工。

听说护工费每天240元,住院10天就要2400元,王中华心疼地直念叨:“太贵了,孩子赚的钱还不够请护工的。”

如果有家人生病住院一个月,按照每天240元计算,仅护工费一个月就要7200元。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天津市2020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每月为6777元,而在天津市蓟州区,很多普通工薪家庭职工的月收入也就三四千元。也就是说,在天津,普通职工仅凭个人工资收入是负担不起护工费的。

“每天200元,7天1400元,加上200多元饭钱,共支出1600多元。”近日,河北保定市民郑刚(化名)在母亲康复出院后,算了一笔账,母亲生病住院7天,医药费走医保报销后自付2000多元,而护工费支出达1600多元。

郑刚的母亲今年89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住院治疗是家常便饭,请护工也成为常态化选择。“没办法。医院跟我说,要么家属照顾老人,要么请护工,我每天要照料女儿家的起居生活,接送外孙上下学,再说我这岁数,也没体力、精力去熬夜照顾老母亲。”郑刚说,对于他这种普通家庭而言,护工费支出无疑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对此,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居民马朝云(化名)也深有体会。2021年10月中旬,他骑电动车不小心摔伤,腿骨骨折。办理住院时院方明确表示,病人住院期间需要有人陪护,如果亲属无法陪护,就得请护工,护工费自理。

经人介绍,马朝云加入了一个护工微信群,从中得知护工收费起步价为一天240元,根据病人的年龄、自理能力等情况,还需要增加相应费用,此外还要承担护工每天的伙食费。

最终,马朝云请了一名护工,每天费用为260元,包括240元护工费和20元伙食费。住院17天,他共计支出护工费用4420元。“我一个月都挣不到4420元。”马朝云对记者说,没想到住院还有护工费这么一大笔支出,老百姓常说生不起病、住不起院,别说医疗费了,长时间住院,连护工费都付不起。

确实,对于有病人需要长期住院的家庭来说,护工费支出负担之重,感受尤为深切。

2020年下半年,北京市民王淑芬(化名)的父亲因为膀胱癌、脑梗入住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并通过医院请了一名24小时护工,该护工负责病房两位病人的生活护理,每位病人每月需要支付护工费6000元。

王淑芬的父亲在医院住了10个多月后,于2021年6月不幸去世。其间,除了医药费外,她先后支付了6万多元护工费。“每次付钱时我都在想,为什么要额外请护工?把病人送到医院以后,护理工作难道不应该由医院来负责吗?”王淑芬说。

“只要会照顾人就可以上岗”

让王中华尤为不满的是:“花了那么多钱,护工的服务却不咋样。”

她告诉记者,一开始,特别是她儿子在场时,护工表现得很有耐心、很勤快,给自己喂饭、换衣服,搀扶自己上厕所,服务挺周到;然而没过几天,护工就开始表现出不耐烦,常常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饭也不喂了。在自己反复提出要求后,护工烦了还随手打她两下。

这并非个例。采访中,多位患者和家属向记者吐槽护工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问题。

北京市民苏溪(化名)前段时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陪护母亲时,多次看到护工不经同意便擅自吃病人的食物。有一次,病房里一位老人的子女送来了水果和营养品。等子女一走,护工就打开包装袋,靠在折叠床上自顾自地吃了起来,完全不避讳病人和旁人。

更让苏溪难以接受的是,有的护工还虐待病人。苏溪母亲对面的病床上住着一位刚截肢的老人,待麻药的劲儿过去后,老人感到疼痛并哭喊起来。护工见状立刻训斥道:“哭什么哭,谁做完手术不疼呀。再哭,就不管你了。”老人赶忙止住哭声。此后,老人多次被护工训斥。

种种场景,让苏溪坚定了“再苦再累也得自己陪护母亲,坚决不找护工”的决心。

病人喊了几次都不理、一有事就嫌麻烦数落病人;给不想吃饭的病人喂饭时,强行撬开病人的嘴巴,用汤勺硬塞进去……在广东做过多年护工的湖南邵阳人谢女士,非常看不惯一些同行的所作所为,最终选择了转行。

当然,态度恶劣、行为不良的护工可能只是少数。采访中,也有多位患者及家属表示,自己遇到的护工很有责任心,脏活累活抢着干,给了病人很多慰藉,解决了家属的后顾之忧。

与此相比,护工护理能力不足则是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在天津某三甲医院从事10余年护士工作的宋佳明(化名)告诉记者,很多护工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比如病人术后翻身是有严格要求的,不能随便翻身,有的护工不懂,病人提出要求就给翻身,这可能会造成伤口破裂,严重的还要进行二次手术。

“护工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相对容易被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是传染病的高危人群,但他们普遍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缺乏认识,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宋佳明说。

据了解,护工群体之所以护理能力不足、专业素养差,与其入职门槛低、培训不规范等有很大的关系。

记者以求职者身份走进北京、天津的多家家政公司,并拨打网上护工招聘电话了解到,各家对护工的招聘条件都设置得很宽泛,不限学历、无需相关经验,年龄最好是四五十岁,吃苦耐劳、手脚麻利即可。

“带上身份证、交300元管理费就行了。签完合同就分配活,月薪保底3000元,好的话一个月能赚六七千元。”一家政公司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当记者提出自己“没有经过护理培训,不知能否胜任这项工作”的担忧时,该家政公司负责人随即表示,“不需要培训,只要会照顾人就可以直接上岗”。

记者随机联系采访了10多位护工,其中从未接受过任何护理培训的有3人,有的人昨天还在工地打工,今天就转行做护工了。

一位护工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家政公司对外介绍最近刚入职的一位同事时,称其“去年曾在××医院工作,今年又去过××医院,护理经验非常丰富”,但实际上这位同事以前一直在老家带孩子。

据称接受过培训的护工,很多培训也仅仅是走过场。

有护工说,上岗前家政公司对其进行了培训,培训形式是自己看视频讲座;还有护工说,家政公司发了本有关护理的书让她看,就算是培训了。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护理工作看似简单,但在特殊场所服务特殊群体,实际上对专业性的要求很高。就拿铺床来说,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病房内有病人进餐时要停止铺床;中单(产褥垫、隔尿垫)尽量不与病人皮肤接触;麻醉未醒的病人应去枕平卧并使头偏向一侧,枕头横立于床头,防止病人因躁动撞伤头部等。

“如果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开展护理工作是存在很大风险隐患的。”宋佳明坦言。

此外,据公开报道,护工市场还存在退费难、出现纠纷解决难、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太累了,我们真的忙不过来”

采访中,多位患者及家属提出,希望护士能承担起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减轻患者住院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哪怕一定要额外支付生活护理这笔费用,也希望将这笔钱交给医院,由医院的工作人员开展生活护理,这样更专业也更让人放心。

实际上,按照原卫生部201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护士应当按照《护士条例》和《护士守则》的规定,全面履行义务,完成临床护理工作,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正确实施治疗、用药和护理措施,并观察、了解患者的反应;对不能自理的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和帮助等。

在现实中,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传染病病房等一些特殊病房,病人的生活护理由护士承担外,其他病房的病人需要生活护理的,都由亲属或护工承担。有的医院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由第三方机构提供有偿的生活护理服务;有的医院没有相关合作,家属得自己找护工,护工来源有护工服务公司、家政公司以及单干的护工。

那么,到底为何护士无法承接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服务呢?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护士太少了。

“太累了,我们真的忙不过来。”宋佳明直言不讳。

2021年11月17日下午见到宋佳明时,值了个夜班的她刚睡醒不久。“一晚上,又忙又累,感觉身体特别疲乏。”宋佳明说,当晚她所在科室的住院病人有近40人,而值班护士只有2位,她值主夜班,为病人测血压、血糖,输液、发药,一轮下来2个多小时就过去了。

“当晚新接收了6个病人,都要走接收程序;有的病人刚做了手术,需要定时查看身体情况;有的病人突然心脏感觉不舒服,要赶紧通知医生……”宋佳明说,忙都忙不过来,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每个月上10至11个夜班,这样的工作节奏,宋佳明已持续多年。事实上,她所在的整个科室都是如此——科室有病床53张,每年收治需要动手术的病人上千人,而护士加上护士长才12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要求,床护比(医院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之比)不得少于1:0.4,“这么算来,我们科室护士缺口超过9人”。

对此,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同样从事了10余年护士工作的李静(化名)也深有感触。她回忆说,原来自己在icu当护士,病人多、护士少,她经常是先上一个大班(24个小时),下班后不能直接回家,要在科室专门腾出的一间宿舍里休息几个小时,再接着上一个小班(8个小时),才能下班回家。

“这么多年都没有增加护士数量,相反有不少护士因为工作太繁重而调离临床一线,甚至离职。”李静说,后来她也转岗到了医院的另一个科室。

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一些患者及家属眼中,护士除了输液、分药、测量体温,啥也不干。林女士说,在她住院期间,病房里就很少见到护士的身影,似乎除了输液、量体温,其他事情都与其无关。“到底是护士数量不足,还是护士根本就不愿意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护士数量不足确实是我国护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及需求不断提高,加之独生子女增多,医院后勤社会化发展、人力资源短缺等综合因素,导致了护工的产生并逐渐形成“护工大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秋霖说:“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护理资源落后于服务需求,当时医疗行业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也给了护工发展的空间。”

“护工的产生与我国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医院处于急速发展阶段,床护比严重不足。”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的李若男说。

据公开数据,近年来,虽然我国注册护士数量不断增加,2020年底已达到470多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近3.4人,但仍然不及欧盟、美国和日本的标准。欧盟制定的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基本标准为8人以上,美国、日本分别为9.8人和11.49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护士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5‰。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目前尚缺数百万名护士。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干部培训中心(党校)副主任(副校长)张光鹏看来,护士队伍没有得到充分补充的原因,和我国对医院的投入与补偿机制有关。公立医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面临着自收自支的现实尴尬,绝大部分费用支出依靠医院提供医疗服务自筹。

“在医院管理中,部分传统的观念是医生挣钱、护士不挣钱,再加上护理服务价格一直很低,近年来虽然有所调整,但仍无法弥补护士的人力成本,因此医院难以投入更多经费招聘更多护士。”张光鹏解释说。

“护理资源不足并不是理由”

“护理资源不足并不是护工存在的理由,这是逻辑上的错误。”北京某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医院放任第三方提供的护工存在,由患者及家属买单,相当于医院转嫁了自身负担、护理责任和风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想办法补足护理资源,取消护工。

实际上,原卫生部2010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已明确提出,“逐步解决依赖患者家属或者家属自聘护工承担患者生活护理的问题,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

就补足护理资源、取消护工之路径,多位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

李若男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应我国护工的是“护士助手”“助理护士”等,多是由医院直接聘用,属于医院员工,接受医院直接管理,同时设置较为严格的职业准入门槛,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服务分级制度。

“可以考虑探索助理护士教育体系,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护理类(助理护士方向)专业,医院增设助理护士岗位,并承担助理护士后期培训、再教育任务,明确助理护士的职业类别、从业资质、权利义务、工作范畴等。”李若男建议。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李明子认为,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可以考虑扩大护士的职能范围,建立护士分级使用制度,由注册护士负责病人整体护理,新设“助理护士”负责病人生活护理、取代护工,同时拓宽护士职业发展空间,在注册护士之上增设执业护师等,既满足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要,又使护士提升成就感和自我价值。

“我们既不应该让注册护士负责喂饭擦身等生活护理,也不应该由护工负责本应该由护士承担的基础护理。”李明子解释说,可以通过护士分层和分级执业来解决这一问题。

“当下,除了医院对护理队伍重视不够、在护理人力资源上投入不足之外,监管部门对公立医院床护比标准的考核仍缺乏硬性指标,没有对医院形成刚性约束。”李明子指出。

为此,她建议取消护工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医院投入的落实,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对医院护理工作设立考核指标,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医院严格依照不同的科室特点、工作量、病人病情等,按照不同的床护比配备相应的护士资源,确保护理队伍稳定。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岳说,当下护工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从建立一套系统的医疗辅助人员制度的角度出发,可以从中遴选出一批优秀人员,推动向助理护士方向发展。同时,将护士进行分级,根据不同服务内容赋予不同级别的护士相应权限,比如高级执业护师可以拥有部分处方权,助理护士则负责生活护理和帮助。

在张光鹏看来,取消护工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也符合我国医疗改革的总体趋势。根据国家医改方案,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包括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学科建设等6项。6项保障都到位了,公立医院自然就有更多的经费、空间用于护士的聘任和发展,提高包括护士在内的广大医务人员的待遇。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也在积极行动。2020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护士人力资源配置和弹性调配制度,保障临床护理需求;要根据临床科室特点、患者病情轻重和临床护理工作量,按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配置数量适宜、结构合理的护士;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院病区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5:1,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2.5:1。

2021年9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负责人透露,根据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任务,我国将逐步提高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到“十四五”期末力争达到45%左右,“十五五”期末力争达到60%左右。“这将对医院有一个明确的引导甚至约束,将医院开支向医务人员倾斜,补足护理人力资源在内的卫生人力资源短板,为护士建立稳定的薪酬体系。”张光鹏分析说。

“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总编辑梁嘉琳从短期、中短期、长期出发提出三个阶段的方案建议:

从短期来看,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特别是医院感染控制能力建设为契机,将医院护工纳入院感体系统一管理,实施“从入职到离职”“从入院到出院”“从医辅到照护”的闭环管理。

从中短期来看,对于低床护比医院的护理力量不足问题,可以逐步从家政公司零散供给“蓝领”护工,升级为医院向专业化的医疗后勤服务公司购买护理服务。借鉴药品管理法的“双罚制”,对护工在医疗质量、患者安全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既追究护工本人责任,又追究医院后勤外包公司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责任。

从长期来看,可以设置5年至10年人才培养过渡期,将新型护理员的专业要求从家政学,转为医学院校、高职院校在专业共建、人才委培模式下的初级医疗护理学。基于新型护理员的供给水平、能力模型,分阶段向新型护理员开放医疗辅助人员的职业权限,最终将其融入责任医师团队予以管理。(记者 陈磊 韩丹东 见习记者 张守坤)

来源:法治日报

铺床的心得体会篇5

患者都说她像花儿一样美,在这环境极其恶劣的病区里盛开。

她说不仅是自己,科室的护士姐妹都像花儿,一朵又一朵、在这恶劣的环境里盛开——带给病友们以温馨和芬芳,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她叫朱以芳——火神山医院综合病区护士长。

每次看见老年患者,她都会想起母亲、想起除夕当天天刚亮时、刚刚从西安千里夜奔回到繁昌的她仅仅和母亲说了三句话:

“妈,我们回来了。”

“妈,您还好吧?”

“妈,我马上就得去繁昌站赶高铁回西安,部队有任务。”

每次看到这些为人父母的老人家因为新冠肺炎得不到儿女的照顾,她就想到自己应当像女儿一样服侍好他们。

入驻火神山之初,院领导要求科室一天实现满员收治。她和34名护士火力全开,领物品、搬物资、打扫布置、调试铺床、擦洗消毒等,所有护士都是小跑着干活,有护士开玩笑说已经练成了凌波微步。

在大家努力下,综合病区当天满员收治,待朱以芳安顿好最后一名患者,已是凌晨4点。

病区收治病人后,每次护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她总会刻意放低身段,与他们倾心交谈,让他们宣泄情绪、进而获得心灵的宽慰。

心灵手巧的她仅用一把剪刀给不少男病友理发,获得不点赞;她经常在各病房巡视,细致入微地观察病友的需求——看见水果没吃时、她会提醒患者吃水果补充维生素;看见酸奶没动时,她会告诉他们酸奶有助于肠道菌群平衡,她的温馨服务不仅赢得患者点赞,更融洽了病区里的医患关系,促进了患者康复。因为护理工作成绩突出,朱以芳在火线荣立了三等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朱以芳在自己带头做好服务的同时,还带动护理姐妹共同努力,让病区充满爱和阳光。

如今,倒春寒里的梅花开得正盛,沁人心脾、满园馥郁,综合病区里医患和谐,信心满怀。

图片说明:

朱以芳在武汉战“疫”一线已经战斗了70多天。

朱以芳(左三)与战友们交流医疗设备的使用、消毒时注意事项。

朱以芳(右一)与战友们交流患者病情。

朱以芳(右一)正在为战友检查防护装具。

为了挽救每一名重症患者,朱以芳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朱以芳带着医疗用走进"红区"通道。

朱以芳正在调试呼吸机。

朱以芳(右一)给护士交代护理患者的注意事项。

朱以芳忙碌地穿梭在各个病房。

朱以芳在和即将出院的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朱以芳给患者点赞,增加患者治愈康复的信心。

患者得知即将出院消息,流下了感激的眼泪,朱以芳为患者擦拭眼泪。

朱以芳和护士们不但要护理好患者,每天还要把大量的医疗垃圾清理干净。

在下班的公交车上,朱以芳与同事们分享护理患者体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铺床的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