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7篇

时间:2024-03-08 09:01:17 分类:教师心得体会

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案的设计能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能力的了解程度,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清平乐·村居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清平乐·村居教案7篇

清平乐·村居教案篇1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或物的志趣情操。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首词《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师生接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简介词牌:清平乐,词牌名;村居,词的题目。]

2.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请看——(出示课文插图投影片)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词人是怎样描绘的呢?请打开书本。

二、学习课文:

(一)

1.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学习,一定能把这首词学好。下面,请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读得好,请给同桌打上“”,如果还需要多练习,请给他打上“▲”,并指出哪儿有问题。

3.得“”的同学请举手。好,请你读;再请位同学。

下次有信心得到“”的同学请举手。(让老师听听你的信心!)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

1.书读得真棒,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信心。相信你们下面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2.自由读课文,讨论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师:读书使人快乐,因为我们从读书中获得了新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也有了收获,讲出来与我们分享一下。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人,谁给他解疑答问。

4.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一说上片或下片的含义?

(三)

1.诗人用朴实、清新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秀丽的景色,把农户们那合适安宁的生活刻画的活灵活现。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拿起书本,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词文中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请结合老师这里的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

读着,我仿佛看到(听到)。

多么令人神往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生评齐读)

3.的确,这朴素恬静的农村生活,恰似那美丽的桃花源,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向往!同学们,你们能根据画面来编个故事吗?可以是图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全幅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的,试试看!(先小组练说再交流)。

三、总结:

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结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词人辛弃疾是如此的热爱、向往这恬静的农村生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你可以看着书读,还可以闭上眼睛读,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恬静安谧的农村风光吧!

四、拓展:

美丽的农村风光是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最爱,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不同时期的农村美景,老师这儿有一首名为《村居》的诗,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同学们,你们品读品读,感受一下它与我们今天所学的《清平乐·村居》有哪些相似之处。

[出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板书:

农村秀丽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农户安宁

溧阳市绸缪中心小学马忠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揭示课题时可告诉学生,“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乐”要读“yue”,不读“le”,“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范读这首词,使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感知这首词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检查自读情况时,要注意“媚”读去声,“媪”读“ao”,“剥”读“bao”。

学生读对、读通词的句子后,应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词句上。有些词语可以让学生联系句子,或结合生活实际自己体会。

在朗读上片时,要提示学生边读边想象出这首词勾画的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环境多么清新秀丽,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对正在聊天的老人又是多么悠闲自得。

指导朗读下片,要让学生抓住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边读边体会词的意境。尤其是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要启发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

指导朗读全词时,可借助插图,让学生一边诵读,一边看图,结合对词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词作者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和平安宁、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读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个教学,教者抓住了词所表达的特有的意境,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清平乐·村居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

学习重点:

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二,初读,悟童趣.

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

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

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

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

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

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

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生:听到了笛声.

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

时而

生:时而摇头晃脑,边吹边转着身子.

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

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

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

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

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

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

(思考了一会儿)

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

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

表演过程如下:

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

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

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

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师: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

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

生:(读诗) 鸦 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

四,作业,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清平乐·村居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1)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2)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3)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村居教案篇4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 “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清平乐·村居教案篇5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吕岩。

2.检查预习,介绍诗人:唐代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时局动荡,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3.解诗题: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读通顺。

2.个别读(相机教生字蓑,齐读)

3.齐读(读准字音,更要读出韵味和节奏)

用斜杠划分节奏,边读边划。老师出示节奏划分,生读。

4.师配乐朗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依据回答画图(月亮、草地、牧童)

三、品析一、二句,总结学法

1.学习第一句,生质疑。

草地是怎样的?(宽阔、草多、无边无际)

真的只有六七里吗?(虚指)抓住铺字品析。

个别读,齐读。(读出草地的无边无际、广阔、绿)

2.学习第二句,师提问。

师:在这么广阔无边的草地上,你想牧童会干些什么呢?

生回答,读。

他的笛声会是怎样的?

真的只有三四声吗?(虚指)抓住弄字品析。(断断续续)

3.师质疑,生答疑。

六七和三四可以换位置吗?为什么?(不可以)

4.说诗意。(同桌间相互说一说,全班交流分享)

齐读一二句。

5.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想画面——品诗眼。

四、运用学法,自学三四句

1.自由读三四句,运用学法品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卧(躺、睡、趴)

2.恰当联想:此情此景,牧童会想些什么呢?

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

个别读(开心点、慢一些)全班齐读

3.多元智能,自由选择

想用自己的话描写诗句情景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科研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朗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喜欢表演的同学还可以演一演。

4.诗人看到这样一个牧童,他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五、拓展迁移,自由表达

1.描写童年生活的诗句还有很多,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出示两首儿童诗《舟过安仁》和《小儿垂钓》

2、同学们之间分享童年的快乐事情。

总结:其实童年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情,一本小人书,几个伙伴,甚至是一场游戏,都能让我们获得无穷无尽的快乐。这就是大家的童年生活。今天,我们通过读诗句—想画面—品诗眼感受了诗人笔下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都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去编织术语自己的快乐童年回忆。

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1、背诵古诗《牧童》,并将《牧童》改写为一篇小短文。

2、预习《舟过安仁》一诗。

3、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案篇6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童

铺自由

弄自在文化

卧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清平乐·村居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4、生自由读、评读、小组读、齐读

(二)“授之以渔”,理解词意

1、“授之以渔”,教给学习方法

师:正确读通了古诗,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怎样才能够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古诗的意思呢?(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

2、自主合作,理解词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观察图片,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

3、交流汇报,以学定教

“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师重点点拨以下字词:

吴音:吴地的方音,泛指南方的方言。

相媚好: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亡”读“wú”,指顽皮、淘气。

4、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读想结合,感悟诗情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研读全诗,领悟内蕴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相机出示: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相机出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2)“卧”是什么样的姿势?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3、相机出示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2)是什么使他们醉了?说说你的体会。

4、相机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三、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一)全词朗读,回叩背景

1、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指名说)。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真是如诗如画呀!让我们用朗读再一次走进这幅美丽的画面吧。

2、回叩背景: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在那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辛弃疾多么希望百姓们有这样的一禺荷塘,有这样的一方农田,有这样的一间茅屋,让老百姓们团团圆圆,安居乐业的生活啊!让我们再次感受词人那份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忧国忧民之心。”

(二)乐韵飞扬,诵读积??

1、播放音乐《清平乐·村居》,齐读课文:“让我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2、拓展延伸:同学们,除此之外,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都是赫赫有名的。其实,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在今事的学习中,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四、板书设计

茅檐 溪上 景美

清平乐·村居 向往、热爱

(南宋 辛弃疾)

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人醉

五、作业设计

(一)必做作业:

1、朗读背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选做作业:

1、拿起自己的画笔,根据你的理解为这首词作一幅画。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清平乐·村居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