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人读后感8篇

时间:2024-02-21 13:03:03 分类:学生心得体会

读后感助我们发现书中的隐喻和象征,探索作品的多重意义和解读,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等方面的评价和思考的体现,下面是心得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会说话的人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8篇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篇1

之所以会买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在朋友圈里,自己总是以大大咧咧的形象出现,“直肠直肚”,或许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直接爽快的人,但这往往会在无意间,言语中伤了别人。

这本书的序里写到:“如果我们练习把我们相信的事和我们说的话尽量变成一体,那我们比较可能因为说话谨慎,而成为谨慎的人;或者因为注意说话的`品味,而成为有品味的人;或者因为训练自己好好倾听,而终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的人。”我希望我能成为那样用心说话的人。

从踏入社会到现在,曾因为自己不会说话或说话太直太冲吃过无数大大小小内内外外的麻烦或者说苦头,或许在你年轻的时候,大家会原谅你,因为你是职场上的小朋友,你只是家里的独生女,不是母亲,不是媳妇,不是妻子。然后随着你周围关系的逐步复杂,你会开始反思自己,你会去想,如果多去观察别人,了解别人,把别人放在心上,很多不该说的话我就不会说了,因为我会在这句话跳到我的嘴巴里之前就会想到:“也许她听了会伤心的,也许讲了只会让大家产生误解”,然后我就可以把那些不必要说出的话,给自动删除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的《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就回一句赞美》这一章节,别人骂你一句,你回骂他一句,这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叫社交。那如果别人骂了你一句,你竟然还有办法回他一句赞美,那会发生什么呢?或许对方立刻会在你的脑袋上发现一圈光环吧。

我一直在用自己的心说话,但我可能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放在心上来说话,但如果再多加一点对别人的了解和体谅,把别人放在自己的心上来说话,这就对了。这样我既可以继续坚定地要保存我心里的那份真,那份诚,那份简单,又可以让生活更加靠近幸福!

透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就是我相信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篇2

刘墉,华人作家、画家,文学作品多以心灵鸡汤的温度给人以启蒙。《说话的魅力》是刘墉老师的众多作品之一,也是他关于说话技巧的四本著作的合集,包括《把话说到心窝里①》《把话说到心窝里②》《教你幽默到心田》《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读《说话的魅力》这本书,就像是熟悉而亲切的长辈,用自己多年的经历、感悟告诉我们如何恰当的进行语言表达,徐徐道来,不温不火,朴实中肯,恰到好处。

这本书并没有抽象解读说话的艺术,而是用举例的形式,举了无数具体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好好说话。这些案例中,有一部分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自己亲人、朋友的言论;有一部分是历史典故,比如苏东坡与佛印一起饮酒的对话;还有一部分是编写的故事,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语言技巧,而设置一些语言场景来说明问题。读起来通俗易懂,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接受。

比如,在介绍说话要抓住要点时,作者讲了这么个例子:有个职员汇报工作,"老板!老板!不好了,工厂把东西全弄错了、装反了,幸亏我过去,及早发现,告诉他们,已经全改好了,送到客户手上,一点问题都没了。"老板听他的话,听到一半,会不会心跳加速,大喊一声"什么?怎么办?"如果换种说法,"报告老板,货物已经送到客户手上,一切ok,不过原来差点出问题,因为工厂起先把东西弄错了、装反了,幸亏我过去发现,及时改过来。"两种说法,同样的事情,只是把头尾翻过来,感觉就好多了。这样简单明了的例子很容易让我们理解了说话要抓住重点,讲话顺序有技巧这样的道理,就像播新闻一样,事情的描述并不一定要按时间顺序,而是应该按照重要性重述。这些例子很多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常对话,不经意间可能犯了错误还不知道。

家常话,小心说。这一点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往往我们跟家人说话是最放松的,也是最口无遮拦的,我们的所有优点、缺点、脾气、秉性在家人面前都暴露无遗,也就忘记了跟家人说话也应该注意分寸。作者举了一对小夫妻的生活对话,小郑和圆圆明明都很关心对方,圆圆出差回来,小郑专程去接机,圆圆出差期间给家人带了当地特产,小郑为加班的圆圆买了美味的便当,自己却吃最小的蜜枣…看起来处处为对方着想,但双方都不会说话,或者说没有掌握说话的技巧,最后搞得吵架收场,还吓哭了孩子。书里有一段是这么描述的:

小郑看见盘子里的三个枣子,伸手过去拿了一个,正要咬,又放回去,换了个小的回来,再把剩下的两个枣子推到圆圆面前,说"一共只有五个,孩子挑了两个最大的吃了,我只吃了一个最小的,你劳苦功高,剩下两个给你"。

"你不要说了好不好?"圆圆把盘子又推了回来,"你刚才挑个小的,我早看到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统统给你,我不吃!"

小郑抬起头来,"你是怎么搞的,怎么我好心没好报了呢?"

分析一下,圆圆确实语气不好,可能是旅途劳顿,公务缠身,情绪低落;小郑呢?做了事非要圆圆领他的情,唯恐别人不知道他做了,亲人之间,你做就做好了,何必说呢?家人相处久了,婚姻关系已经发展成一种相互义务,维系良好关系的纽带,除了感情,就是彼此的话语,语言表达是表现感情的基本载体,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人都不会好好说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在原来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上出了问题,如何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呢?所以,家常话,也得小心说,这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就是普通的生活。

还有,不得不说刘墉老师的口才太好了,在《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这一篇,作者大概用了六千多字来描写打电话第一句说的"喂"。喂,念二声,还是四声,拖长音(试试"五阿姨"),还是干脆的短音,从听者的角度,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就这么一个"喂"字,可能影响第一印象,由于一辈子不知道说几十万次的"喂",天天都要说的"喂","喂"的好与坏,就可能影响你的一生。一个字都有这么多学问,我们每天说了多少话,每个字都这样深入考究,结合说话的环境、对象进行思考,才是真正的好好说话。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随时都是考验、随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细节决定成败,说话的语气、语态、语速都会影响说话的效果,说不定精心准备的一次见面、一次谈判、一场演讲,就败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上。

读完这书才觉察到,自己曾经在说话上犯过那么多错,而因为说错话而错过的机会,就更加无从计算了。可幸的是,在不断的挫败中我终于有机会认识那些错误,并得到学习和提升。曾经,给领导做一份讲稿ppt,初稿发给领导检阅时,领导指出其中一处需要修改的格式,我不知是出于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还是无知的自信,当时脱口而出"我觉得就这样还是可以",真不知当时领导听到此话的感想,大概对我的幼稚、无知、忤逆都鄙视到极点,本来ppt就是给领导做的,所有的思路和内容都应该符合领导的意见,而领导发表意见时我却表示无视,换位思考一下我当时是领导的话面对下属这样的回答,大概会不可理喻吧。所以结果呢?印象中后来再没有给领导做过ppt了,估计对我的印象都打了折扣吧。看了刘墉老师 的《说话的魅力》,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是少不经事胆大妄为呢。再也不能无所顾忌脱口而出了。

言从口出,相由心生。刘墉老师在书中讲述了很多说话的技巧和艺术,要想融会贯通,还需要自己在实践中多练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的自我训练,才能全面提高说话的能力,才能真正体会说话的魅力,才能实现客观意义上的好好说话。

愿大家都能"好好说话"。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篇3

看了老师推荐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才深刻体会到,在教育培养孩子的道路上,作为家长的我们,真可谓任重道远。“蹲下来”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态度,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怎样和孩子真正成为朋友,在学习、生活,特别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给予帮助,值得我们每一位家长反思和不断改进。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对于孩子,他们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未知的食物都充满了好奇,而往往在大人眼中,绝大多数早已司空见惯。这时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孩子究竟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记得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饭呢?当时我的回答就是简单的“饿啊,不吃饭就没有力气啦”。现在想想,孩子虽然小,但这个问题充分说明了他当时是有目的性的:不愿吃饭。其实孩子有时问的问题或者说的话,就是他们当时的一个愿望展示,他们以问题的形式告诉你,是害怕直接提出来被家长予以否决,而我们往往都忽略这一点。

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于是大量的兴趣班、补习班便应运而生,当然这也有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这本无可厚非。我们则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真正想要的东西,甚至将一些我们家长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抵触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做到充分理解。其实他们想要的只是多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已。记得去年春节,我们让孩子说一个新年愿望,他想了一会却又欲言又止。这一举动让我们察觉到了什么。为了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就让他写在纸上收起来,并承诺不看,看新年里能否实现。后来才发现,他写的是“希望少上一些兴趣班,多点时间玩该多好啊”。这样单纯的愿望让我感触很深。其实平时兴趣班的途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可和大多数家长一样,我们都采取了一些孩子其实根本还无法理解的言论加以引导,甚至利用家长的“威严”,予以了“说服”,甚至是“镇压”。我们每一位家长在这一点上多多少少都会比较专断独行,愿望很美好,但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如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小思想,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觉得,在“和孩子做朋友”方面,我做的相当的不到位,我应该向孩子道歉并努力改进。就在上周,我们一家带着儿子的表妹一起去超市。孩子们在一起难免追逐打闹,期间儿子由于不小心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当时的我因为之前屡次提醒未果而显得非常气愤,便训斥了他,命令他自己站起来,并不允许别人搀扶。儿子看样子摔的有些疼,但因为害怕还是强忍着自己站了起来。这只是开始。第二天送他去上围棋课,我在外面的房间里戴着耳机看着手机等他下课,与他并没有任何语言、动作和眼神的交流。而就在课间,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有些羞愧甚至无地自容。大致意思是:儿子在上课时,老师提问或批改作业时,有答错的时候,都会透过隔着的玻璃看一下我,看看我是否注意到他的表现。最后老师还说了句:看来李彦泽真的好怕你啊。正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这难道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建立起来的关系吗?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大的失败和悲哀了吧!

有时过度的严厉,以为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往往使得我们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对孩子的性格成长产生影响。更多时候我们应当像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而不是置之不理;在孩子犯错时,给予理解和指导,而不是一味责备;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而不是漠视。作为家长,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长的环境,毕竟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后,我要好好的做位与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孩子以后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标希望他至少能成为大家都喜欢,都认同的好孩子!有修养,有内涵,有责任感的孩子!而这些需要我们做父母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篇4

傅小满是《不能说话的十二岁》一书中的主人公。他被武参谋选中去偷敌人的一份行动计划和联络员名单,目标是谢舜年家。武参谋选傅小满去,是因为谢舜年要一个十岁的哑伢,傅小满看起来像十岁,不易被怀疑,但执行任务却不象预想的那么顺利。

有一次,谢舜年在县太爷家做客,回来时已是烂醉如泥。管家让傅小满陪在他身边,忽听谢舜年吩咐他把柜门打开。傅小满想:“他疯了,要我窃取他的机密?”却听谢舜年道:“把银票放进柜里……”小满恍然大悟,心想这岂不是个下手的好机会!他赶紧打开柜橱,里面却只有些银票,小满第一次执行任务失败了。

第二次,谢舜年要去拜神,叫小满呆在屋里。小满已知道东西在哪儿了,他在屋顶上看见的。他的哑药药性早过了,有一次,谢舜年让他去遛鸟,他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知道是谁杀了太太。”却不知为何那天鹩哥突然兴奋地重复了这句话。引起了谢舜年的疑心,于是这一次又失败了。

但最终小满还是成功了,并且无意间送谢舜年去了西天。

我看完这本书,觉得傅小满有个优点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有毅力。不能说话的痛苦他居然能承受下来,并且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毫不气馁,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我们要学习傅小满的精神,在学习中要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将来才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篇5

刚看到绘本封面上“说话”这两个字时,我不以为然:“说话”这个简简单单的动作,还用得着写成绘本?只要是正常人,嘴巴一张,话语就涌出来了。我们都会说话,难道说话还有讲究?

随着页数的翻动,哦,我才明白:真正的说话,不是像幻想那样随随便便;真正的说话,不是像做游戏那样简简单单。有的话要常常说,有的话则不能说。

话语就好比一本书,当你说好话时,话语就像呈现在有美丽插图的洁白纸张上,它让阅读它的人感到欣慰、愉快;当你说坏话时,话语就像呈现在有鬼怪图画的肮脏纸张上,它让阅读它的人感到自卑、恐惧。

话语不仅仅是对人说的,而是对一切有生命的生物说的。好比一盆植物,你给予它温柔的呵护和祝福的话语,它会越长越茂盛;好比一只小狗,你天天用打骂的手段和尖锐的话语对待它,它会越发自卑,连食物都不想吃一口。

我们最常说的就要数祝福的话了。祝福的话语,像一艘艘帆船,在岛与岛之间,传递温暖;祝福的话语,像一只只小鸟,在森林与森林之间,倾诉各自的愉快;祝福的话语,像一座座大桥,在岸与岸之间,给予衷心的问候;祝福的话语,像一座座灯塔,在城市与城市之间,默默地闪烁着柔和的灯光。

啊,原来“说话”这个词有如此深刻的含义!说每一句话,都要三思而后行。回想起读书前我对“说话”的理解,与读书后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同学们,读了这本书后,不要再认为“说话”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学会体谅别人的感受,理解“说话”一词真正的含义!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篇6

时光一晃而过,转眼间,我们已经从初入校园的少年变为如今为了未来生计奔波忙碌的大四学生了。近来忙里偷闲地读完了《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这本书。相对于其他那些励志的书籍,我觉得这本书能在现实层面中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实用书,没有夸夸其谈,只有一个个技巧,实例。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免去不必要的误会。蔡康永:这本书虽然谈很多“说话之术”,但我相信的不是术。我相信的,是先对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认真看待,然后得到比较多的力量、比较靠近幸福。通过说话,懂得把别人放在心上,这就是我相信的,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而今的社会上,我们如果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常常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蔡康永在其书中则提到几点技巧,不仅与说话,更与做人有关:

1、适度的挑战,能让谈话热络:谈话的时候小小的难度,会让人印象加深。

2、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吗?悬疑式说话,增加乐趣。

3、硬生生报出数字,会很难记住。

4、想表扬人,要找出人感到敏感的主题。

5、说话要发射感情。

6、想帮人,要给予小小帮忙。互惠的角度考虑问题。

每天我们说那么多话,其中到底有几句话是我们说完之后,会自己找个空当,把那几句话放在心头玩味一番的?“我为什么说出这句话?”“我为什么会用这个态度说?”如果没事就想想这样的事,就会发现,我们心里其实藏了很多我们自己都没搞清楚的东西。这些东西藏在我们的话里,从我们的嘴巴说出去了,变成别人评价我们的依据。如果我们稍加玩味我们的说话内容和说话方式,会比较懂得别人是怎么形成对我们的印象、怎样定位我们在他们人生中该占的比重。

如果,我们练习,把我们相信的事和我们说的话尽量变成一体,那我们比较可能因为说话谨慎,而成为一个谨慎的人;或者因为注意说话的品位,而成为有品位的人;或者,因为训练自己好好倾听,而终于变成一个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的人。

这些,就是我在意的“说话之道”。弄懂说话之道,比只是练习说话之术更重要。

乡间老农一句话,常常比庙堂之上大人物一百分钟的演讲动人,因为老农那一句话里面的“生命含量”很高,能够打动我们。这种浓缩而真诚的`言论,虽少,却胜过他人千言万语。

在文中作者还提到:很多人以为:你说什么样的话,透露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但我觉得不只如此。我觉得: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这对我有很大的冲击。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自称性格直爽,然后开始毫无边际,毫无礼貌地大放厥词并认为会因为自己的“直爽”性格而得到大家的谅解。殊不知,就是这一次次的谅解,最终把你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变得疏远。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之后,我们将真正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那里,傲气,年少轻狂并不能带给我们什么。相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如何在与人的相处中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印象却能真真切切的给我们的人生路去除几块绊脚石。让自己的想法被更多人理解,让身边的朋友因为你而心情良好,书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与人相处。而这也是我们为和谐社会所能做出的一点贡献,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篇7

其实,很不喜欢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去完成。一直以来,读书就像是我的呼吸一样,自然地存在的。我涉猎甚广,随手拿起一本就可以津津有味的读来。虽不是能时时刻刻记下心得,但其中的感受和熏陶,自在我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更该学学说话的魅力,毕竟"语言暴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变相体罚"啊,所以这说话的技巧,不可不学,非学不可。毕竟正如刘墉先生所言:"说话的魅力,沟通的秘籍",一个懂得说话的老师,必然是位受学生、家长、同事喜爱的老师。

文中,刘墉老师说:"教小孩也可能言多必失。孩子要写作文,你先问他题目是什么,然后发表一大堆你的想法,只见孩子瞪大眼睛看着你,举着笔,不知怎么写了。是你上学还是你孩子上学啊你为什么不让他发挥孩子的创意,让他海阔天空地去写作呢据心理学家统计,许多由爱讲话的父母带大的幼儿,不但学话不比别的幼儿快,还可能慢得多。为什么因为当那孩子才把头转向电视的时候,大人已经帮他开了电视;当那孩子才看一眼奶瓶的时候,奶嘴已经被塞进口里。神通广大、观察入微的爸爸妈妈,随侍左右察"眼"观色,你一言我一语,哪里还需要孩子开口说话。他不用说,就有了,他怎么可以快快地学会说话。

看到这段话,我深有感悟,我们大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殊不知,有时反倒会扼杀了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你不信任孩子,总是尽可能的去帮孩子完成各项大小事务,那孩子的成长空间又在何处一人的成长不正是从那一次次的犯错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不断成长吗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禁反思,我是否也做了类似的事我是否也充分地信任我的学生们,是否能让他们充分地发挥主体地位,而让自己只做一位适时的引导者呢。

除此之外,本书还给了我许多的体会。刘墉称,每个人都会说话,但要把话说好并不容易。比如接电话时说"喂",有人说得有气无力,好像身体很差;有人总是说得很急,感觉像在催人家快说。最简单的一个字,给人的感觉都完全不同。还有,在演讲的时候,不管内容如何,先得有一种气势,懂得起承转合。还有如何做手势等,都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

首先,说话技巧的大前提应该至少是耐心、礼貌、诚恳与诚信,这让我想起一部电影《阿甘正传》,影片中诚实守信的阿甘虽然是个智障人士,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坚持还是收获了学业与幸福。其次考虑说话主体的一些个人因素,例如年龄、性别、职业、爱好与忌讳等,此外还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光线、坐姿、态度、表情与动作、语速、语调、气势、表达方式等。刘墉先生以"沟通"为主题,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对青年读者极富实用价值和启迪意义的诸多精妙、细微的沟通技巧。

书中的语言非常浅显,这是刘墉的风格,越是深刻的道理,越用精练、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很是值得阅读。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篇8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叫《好好说话》,觉得挺有吸引力,就好好读了一下,感觉还有些启发。确实,正如文中所说的,说话是一门学问,说话简单,会说话就不那么简单了。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无遮拦的人,很有可能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因为说错一句话,别人记一辈子的情况不在少数。同样会说话的人往往能因为其说话的'艺术而受人尊敬。说话不仅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甚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对于说话的方式,古人早就给了我们一个建议:说一句话之前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要说的这句话的正确性,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没有依据,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是真的就不说,如果有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我说的这句话会有什么效果,有没有用?如果有负面影响,还是不说为好,如果有正面效果那再问第三个问题,这句话是不是出自善意,还是仅仅为了展示自己,如果这几点都满足,那这句话说出来就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听起来好像比较麻烦,其实简单理解为说话时我们要思考一下,不说假话,不说大话,不说别人的坏话。

我们上学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以听话方式被教育,而我们找工作以及工作以后往往是以说话方式被面试和考核,所以学习说话的任务就非常艰巨、重要,而这又是我们不得不学的一项技能,所以学会好好说话吧!

《会说话的人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