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保卫战观后感7篇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冲突和情节发展的思考和总结,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电影中的情感真挚和情感深刻,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宜昌保卫战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篇1
?宜昌保卫战》讲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宜昌抗战史,它将“宜昌大撤退”前后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搬上舞台,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作为宜昌人的自豪。
整部剧让我心潮澎湃,难以忘记。特别是剧中的男一号胡宜生跋山涉水,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率领民众参与了艰苦卓绝的宜昌大撤退,让震惊中外的宜昌大撤退奇迹般成功了,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随着剧情的进展,我才了解到胡宜生集结的民众军队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甚至还在一路上产生不少意见分歧,内部冲突不断,有些将士鲁莽冲动,看着看着,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越来越担心,让人不敢相信的是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竟然取得了胜利,太不可思议了。
抗战中的两位女子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叫“成四妹”,一个叫“江美云”。成四妹出生在一个水运家庭,她在一次次艰难险阻中成长着;江美云有着钢铁一样的意志,矫健的身手,她时而冷傲,时而清秀,丝毫不逊于男儿。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深深地敬佩着这些女性。
宜昌军民在抗战的血泪史里,抛洒着宜昌儿女的一腔热血。我们一定不忘家仇国耻,振兴宜昌大好河山。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篇2
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宜昌保卫战》,情节跌宕起伏,画面扣人心弦,我怀着无比庄严、沉重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视线紧紧地跟随在那一个个让我钦佩自豪、感动流泪的英雄儿女身上,我的人和心仿佛已随他们亲自上了战场。
日寇的飞机不停地狂轰乱炸,炮弹像密集的雨点落在江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一艘艘转运物资的船瞬间四分五裂,一个个同胞鲜活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血火纷飞的战场上英勇的人们不惧艰险、从容赴死捍卫国土和尊严;那一刻,我的泪水滚滚而下,心一阵一阵地刺痛,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揪住了一般......
屏幕上的画面不断地转换着场景,我思绪万千,宜昌大转运的情景总在我脑海里闪现,心灵再一次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这部电视剧再次让我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无比自豪。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中国不倒的钢铁长城,让我们生活在和平而美好的年代,也让我更明白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更要 珍惜如今的生活。
现在,我们的家园不再有战争,国家繁荣富强,科技发达,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要刻苦学习,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篇3
看了电视剧《宜昌保卫战》,我对石牌保卫战印象很深刻。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白刃战——石牌保卫战(誉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抗日战争初期,宜昌保卫战最关键之役,即石牌保卫战,石牌保卫战之关键在于那一场战况惨烈的白刃战。在战斗最为激烈僵持不下的时候,阵地上整整三个小时没有传出一声枪响。在这死寂般的沉默背后,是11师将士与日军长达三个小时的白刃对决。
那三个小时的拼刺肉搏,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赤胆忠心,是永恒,是定格,是民族命运的拐点,是历史天空的绚烂之花!此时此刻,一切的语言表达好像都是苍白的,空洞的,虚幻的。那就先从这段惊险惨烈的战役实实在在地说起吧。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八年抗战是一段需要用双脚重新丈量的历史,而实际上这场70年前发生在长江边的战斗也并没有走远。1943年5月,日军集结10万兵力围攻石牌,企图沿江而上进逼重庆。一时间这个不足百户的小村石牌,竟成为广阔的中国战区最关键的要塞之一。
作为蒋介石钦点的死守部队,胡琏带领的11师正是守卫石牌的绝对主力。11师师长正是黄埔四期的名将胡琏,这位被毛泽东誉为“狡如狐、猛如虎”的将领,曾留学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极擅山地作战。1943年5月27日,石牌要塞最惨烈的战斗开始前一天,这位接受过西方军事思想的将军,却在准备着一件于现代战争似乎不相干的仪式。
那一天,胡琏起得很早,军人的直觉告诉他血战将在明晨,晨曦中他一连写了五封诀别的书信。在留给父亲的信中胡琏写到,“父亲大人,儿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能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5月30日,日军接连突破石牌的外围防御,开始强攻石牌要塞。这回日军改变战术,先是派出若干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只要发现守军的一点空隙或是薄弱之处,就立即投入后续部队进行密集冲锋,因此战斗相当惨烈。
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陈诚给胡琏打来电话:“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斩钉截铁地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最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双方数千人曾经在这里展开了三个小时的白刃肉搏,这是整个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白刃战。日军历来是以擅长白刃战而闻名,用武士意志和三八步枪武装起来的日本鬼子,上刺刀和退子弹是一个战斗命令,日本陆军在战斗相持阶段决胜的法宝,就是用冷兵器决输赢。面对那样的一群日本军人,除非你决心必死,否则断无取胜的机会。
日本鬼子一群一群地冲上来,中国军人迎头扑上去,搅在一起,用刺刀拼。但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空前惨烈的肉搏战中,11师官兵却硬是凭着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赢得了胜利,当这场白刃战落幕时,足足1500名中国士兵倒在了这片景色壮美的土地上,而阵地依然在中国军队手里。同样日军也付出了1000多人阵亡的代价,双方遗留的尸体在战场上层层叠叠,触目惊心。
整个战役,一万五千多士兵就阵亡在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土地上,其中还有刚刚十六七岁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家的子弟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孩子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桔园里啜着小口的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牺牲了死掉了,永远地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这场持续三小时的血肉拼杀,几乎可列为二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白刃战,
在冰冷的刺刀于炙热的鲜血背后,是一群拜过天立过誓的热血男儿对于祖先的忠诚。而对这个贫弱的国家而言,这份不屈的精神几乎也是应战的最后倚重,这样一群血性男儿,仅凭赤胆衷心神话般地守住了这条大江的拐点,守住了这个民族命运的拐点。
历史真是眷顾三峡,两千年前就给这块土地送来了那么多的大英雄,使这道从高山中喷涌而出的峡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民族忠勇之源的殊荣。三国之后,三峡上下的战火停息了很多年,也恰在没有烽烟的岁月里,这道殊为险峻的三峡成了诗人和散文家们的天下。
二十世纪的石牌之战再为忠勇之河续写了铿锵之史。祖宗留下来的是一条铁血长河,这条河是不可能被外人辱没的。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篇4
从《亮剑》到《狼毒花》,童蕾曾多次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扮演角色。此次再演《宜昌保卫战》,她称自己是被江美云这个角色吸引了。“我还蛮喜欢演特工的,很酷很有神秘感,给人很多遐想,现实生活离‘特工’这个职业很有距离感,这个身份非常吸引我。”
另外在剧情方面,童蕾表示《宜昌保卫战》是一部正戏,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现代人不应该忘记历史,应该铭记祖辈的抗战精神,这部戏弘扬的是正能量,讲述了在民族危难时期民族资本为了拯救国家放弃自己的生命和财富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名族的气节”。
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为了再现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宜昌保卫战》在滨江公园拍摄时,有多场爆破戏。“大家应该经常听到滨江公园那边发出‘嘭’的一声响,那是日本人在扔,因为太害怕了,跑得太快了,所以会摔倒,然后把自己摔伤。”作为该剧的女主角,童蕾多次遭受这种“爆破之殃”。
尽管如此,在宜昌拍了几个月的戏,童蕾对宜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位出生于江南水乡的大美女,从小就对山水情有独钟。离开宜昌一年有余,她依旧对这座山水名城,甚为怀念。
“宜昌有一种灵秀之美,拍戏的空档,每天晚上我都会沿着江边散步,吹吹江风,欣赏两岸的美景,那种感觉真是太美好了。”“吃货”童蕾还对宜昌的美食念念不忘,她说,只有有时间她就会四处搜罗宜昌美食,宜昌的东西又便宜又好吃,尤其是鱼,全剧组人员都赞不绝口。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篇5
星期六晚上,我怀着对抗日英雄崇高的敬意观看了电视剧《宜昌保卫战》,这是一部根据历史改编的电视剧,故事内容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这部电视剧讲诉了在1938年—1943年宜昌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的革命英雄、民族义士、劳苦大众为了共同的目标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如机智勇敢的胡宜生,舍家救国的卢作孚,全心全意帮助难童的宁佳妮,善良耿直的土家姑娘成四妹……他们为了抗击日军的侵略所做的种种努力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战争时期需要团结,和平年代也需要团结;我们的国家需要团结,我们的班级也需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它可以无坚不摧、所向披靡!
记得那次拔河比赛,老师组织好队伍后,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下楼,因为在我们的记忆里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大力士们上场了,他们双手一前一后地紧紧握住缰绳,嘴唇已经被牙齿咬得没有了血色,身体微微向后倾斜,时刻准备爆发。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大力士们顿时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脸涨红得像一个个红富士大苹果。啦啦队也在做着属于他们的工作,“二班加油!二班加油!”这些呼喊声一声胜过一声。啦啦队员们虽然没有真正的握住缰绳,但手也是握得紧紧的,好像要把力量传递给那些大力士们。随着绳子在向我们这边移动,大力士们的脚步稳稳地向后移动,啦啦队员们也在向后移动。终于听到了裁判的一声哨响,我们班赢了,所有同学们欢呼着、跳跃着、拥抱着,脸上洋溢着同一个灿烂的表情。真是“人心齐,泰山移”啊!
夜已深了,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眼前总是浮现出英勇的宜昌人民团结抗战的画面,我由衷地佩服他们,也倍感自豪,因为我也是宜昌人!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篇6
看完宜昌保卫战,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剧中那一颗颗的爱国之心演义出的壮烈,让人热血沸腾,让人感动不已。
国难当前,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虽然每个人做的事情不同,但是,每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是相同的。
为了宜昌大转移,为了保住国家工业的命脉,卢先生不顾利益得失,纵是损失惨重,倾家荡产,也要保证大转移顺利完成。他说,‘国难当前,就不要再顾及个人得失了,只要国家在,一切都可以重来。’这一句将卢先生那份为国家,为民族可以牺牲一切的爱国之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海军出身的胡宜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为了保证宜昌大转移,担任起码头的调协官,面对重重困难,毫不退缩,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了各种危机。大转移顺利完成后,他不畏艰辛,不畏牺牲,毅然奔赴战场第一线,浴血奋战,在石牌大战中大败日军,谱写了一曲“民心不失,国门不倒“的抗日壮歌。
土家妹子成四妹是民众力量的代表,民众的力量是不容小视的。剧中杨帆曾对胡宜生说过一句话,‘其实,最大的力量就在你的身边,那就是民众的力量。’
本剧的主题思想就是民心不失,国门不倒,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这种众志成城、共御外侮、民族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宜昌保卫战观后感篇7
剧看到一大半,最遗憾的还是剧本落了俗套。太多的年轻姑娘,太多不靠谱的爱情,仿佛抗战故事没有几个女人就不人性化。结果是大大削弱了战争剧的力度。战争剧里可以有女人,但刻画难度比男性角色要大很多,而且一旦不成功就会使整个剧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例如,刚描述完日军使用毒气就来了那位宁护士,以无比天真烂漫的语气告诉胡少校“小鬼子使用了毒气,使我军伤亡惨重,我是被调来......我回头找你去啊!”。好不轻松愉快,小鸟依人。
回想起曾读过的关于苏联卫国战争女兵的纪实文学作品,她们中幸存下来的,虽然才二十几岁,但许多人的头发全白了,比那些没上战场的姑娘看上去象老了几十岁。可见战争对女性精神的摧残到了多么可怕的程度。我们不能要求影视作品对战争的揭露都达到如此的深度,但起码不应该流于肤浅。有的编导知难而退,拍纯男性的战争剧,不失为有自知之明的选择,而且不乏成功的例子。如果选择迎难而上,那就要作足功课,慎重思考一个整天面对血泊中的士兵和那些残缺不全的躯体的姑娘是怎样生活,怎样笑,怎样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