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玩具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4-07-14 12:04:06 分类:教师心得体会

撰写教学反思可以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文件,以下是心得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泥玩具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泥玩具教学反思5篇

泥玩具教学反思篇1

上周市教研中心到我校视导,我执教了一节课题为《民间玩具》的美术课,这节课是四年级的一节美术手工课,作为手工课学生会特别的感兴趣,但课堂组织与课堂秩序等方面也会出现混乱,课堂局面不好控制等问题。于是,课前我就做了精心的准备,紧紧地抓住了“趣”这个特点,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了“圣诞老人”和“多啦a梦”两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动画形象,在新课导入时搞了一场“小型模仿秀”,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心都从别处收回来了,下面的教学就顺利多了。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圣诞老人”和“多啦a梦”为什么会走?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快发现,“圣诞老人”是靠人的手指来“走”的,“多啦a梦”的两条腿是可以自由活动的,人用手推着它就可以“走”了。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我马上因势利导:还有其他的方法让玩具走起来吗?学生们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玩具上,想到还可以给玩具安上轮子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一课的学习要求不但是让学生用纸或废旧材料做一个会走的玩具,还要让学生学会画设计草图,而我们平时上手工课一般都不画设计草图,为了让学生明白设计草图的重要性,于是我就在课前以“圣诞老人”为例先画了一张设计草图,上课时对照草图边讲解边示范“圣诞老人”的做法,还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不画设计草图会出现什么问题?”同学们经过讨论知道,如果不画草图可能导致圣诞老人各部位尺寸不合适,影响制作效果等问题,明白设计草图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制作环节中大部分同学都考虑到这一点,从而保证了制作的玩具比较成功。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欣赏了课本中展示的玩具范例,让学生商讨各种“会走的玩具”的设计思路和对制作材料的不同要求,以及不同的装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玩具,并采用画、剪、贴等各种手段将玩具装饰美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我示范了“圣诞老人”的制作方法,无形中产生了一定的框框,使得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制作了“圣诞老人”,没有什么新的创意。其实这也是美术课上的一个“老毛病”,不示范,学生无从下手,但一示范,又是全篇一律,没有了学生自己的想法。我一直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积极的寻求好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最后的作品评价阶段,由于时间问题很多同学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他们总是不停的做自己的,无心评价别人的作品,也没有一个好的倾听习惯,这就使得这一环节不尽人意,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这也说明平时的课上就没有很好的去培养学生的这些良好习惯。今后,我一定要注意平时课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提高作品质量的同时对行为习惯也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能力与习惯的“双丰收”。

通过这节课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目标,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调动了每个学生的每个感官,对学生加以引导,实施教育。总之,今后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寻求更好的方法,让我的美术课上得更有特色,更有成果。

泥玩具教学反思篇2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灿烂的文化,而它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却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精神的表征,是民族文化之根!然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问题亟需我们正视中国的民俗文化在国内面临传承的危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做自己的一份努力。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教育工作?现就民间玩具一课做如下反思,以期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三课。在教学过程中,气氛热烈,结构紧凑。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民间玩具的了解和鉴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传统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现就我处理教学的两个难点以及其它环节的实际过程谈点体会:

1、学科融合,真切认识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玩具是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它的起源、制作工艺等囊括了人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本课开始,我从学生熟悉的潍坊风筝导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很快进入课题,在介绍其他的民间玩具时,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拥有的民间玩具,让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讲给大家听。一则使知者得到鼓励,二则使不了解者得到促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民间玩具这类民俗传统文化渊源的深入了解和继承。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得到了解决。

2、直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尽可能多的搜集民间玩具实物素材,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孩子们对民俗文化能有直观的感性的理解和领悟。显然,同学们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是喜闻乐见的。

3、重视动手操作,强调亲身体会

很庆幸美术学科尤其胜艺美术与民间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尤其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乃其天性。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教后学的老路子,伴着欢快热烈的传统民乐,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研究实物范本,自己实践操作,制作简单的泥塑面塑玩具。至此,本课的第二大难点也顺利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竟然把“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也纳入我国的传统节日中,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在这些孩子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这应该是我勉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泥玩具教学反思篇3

一、教师自评

通过备课,使我对教材的挖掘更深入了。

1、我在欣赏内容上拓宽学生的知识的广度:除了书中的毛毛虫,还拓宽欣赏了蜈蚣、螳螂、蜘蛛、七星瓢虫、蝉等动物。

2、在表现技法上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宽度。除了让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折纸方法外,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了:绘画和剪贴的方法。

3、课前让学生充分的预习:

a了解有哪些会爬的昆虫?

b他们为什么会爬?

c了解昆虫的保护色有什么作用?

d 了解对比色有哪些?

4、本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步骤图,小组合作欣赏、评析。在知识拓展上鼓励、激发学生的二次创作,交互式制作了会爬的玩具。

5同时注重思想教育。倡导孩子制作一个会爬的玩具送给妈妈,祝她母亲节快乐!

二、学生反馈

1、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出课前充分预习,对会爬的动物有所认识。

2从学生的作品中,看出学生的思维的广度拓宽了。例如:通过《蜗牛和黄鹂鸟》歌曲视频,有一小组制作出了,螳螂背蜗牛的会爬玩具。有小组在轨道的`方向上改变了。

3、学生的表现形式多样性,有绘画方式表现,也有折纸和剪贴的表现形式。

4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这些动物为什么会爬?

三、同行点评

该课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首先,柯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会爬的玩具,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步骤图的方法,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语言生动,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合作、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改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到质朴而实在。

泥玩具教学反思篇4

说明书这种非连续性文本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拿我自己来说,买了车后因为没有仔细去读说明书,结果变速箱在发生异响后怕麻烦而无所谓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终于决定去修理了,结果保修期超过半年了。高额的修理费真是让我悔不当初——要是早点读说明书并且认真读就好了。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现在教孩子学会读说明书非常重要。

可能是因为以往的课文教法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初读、重读、研读这老三样,课堂上无非就是我问学生回答,答不好,再请学生答的老套路,这节课上学生大概也没有抱什么希望的,情绪很是有点低迷。于是我在学生初读说明书,尝试自己先做课后练习后,我抛出一个问题:根据这份说明书的描述,两个台灯图到底哪个是对的?学生按照日常的习惯,就说第二幅对的。我嘿嘿一笑,很神秘的说,不对,第一幅才是对的。学生马上就来了劲,纷纷说是第二幅才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不就是这样的吗,不然根据反射原理…… 我说,你再读读说明书嘛,按照说明书上说的,做出来就是第一幅的样子。于是,学生就赶快去读说明书了。慢慢的,倒戈的声音出来了,有几个学生不知是趋炎附势还是真的读出来了,也说是第一幅对。我便问看来这份说明书中做法的介绍是有问题的,哪一步有问题?很快,我们都聚焦到了做法中的第三条。到底铁丝是从乒乓球的凸面还是凹面插进来的?后来我们发现一块固定住铁丝的橡皮泥至关重要,如果是第一幅,那么橡皮泥很有可能藏进了乒乓球的凹面,图画上看不出来,而第二幅明显就是没有橡皮泥的,那么第二幅的做法根据说明书来看是错的。那么根据生活经验,这份说明书要怎么修改呢?刚好班级中的喜欢动手的同学——朱邦亮自己做了一个台灯玩具,于是我们就借助它的这个模型一边演示,一边讨论修改说明书,直到用上最准确最有序的语言描绘出了制作的过程。还用说什么呢,整个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说明文语言一定要准确的知识点也渗透好了。

所以说,什么样的文本要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真的挺讲究的。以文定教有时候也是以生定教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泥玩具教学反思篇5

已经有五六年不代课了,今天在这儿当着这么多专家老师上课实在是有点底气不足,对不住大家了。

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二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六单元课文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的,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初读这篇文章时,我便被文中那个叫小兵的男孩感动了,为他小小年纪却如此懂得为妈妈和爸爸着想,为这个家庭减轻负担而感动。而身为母亲,我从心里感到心痛,他还是一个孩子,却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童年的快乐、纯真,如愿地拥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要省下买玩具的钱,而自己对玩具的喜爱只能在玩具柜台前痴痴的观看中得到稍稍的满足。而售货员阿姨了解情况后要送给他玩具时,他却果断地拒绝了,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懂事与成熟。

籍于此,我想在课堂上把我的感动传递给学生。于是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流程:

先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有多么地喜欢, 让学生自读后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的喜欢之情。从小男孩在玩具柜前的表现入手,抓住人物的外在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读中,为理解下文小男孩的不买不要、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然后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思考讨论小男孩那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呢?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统摄文章的主体部分,直入妈妈的那段话,既理解了小男孩不买自己做梦都想得到的汽车的原因,又体会了妈妈的心情,在学生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强调自读自悟,引发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体验,并从中受到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在孩子的内心受到震撼充满感动之后,让孩子写下自己内心要说的话,既让孩子的感情再一次得到升华,又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 这是大致的阅读流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识字教学,在识字环节中,我主要是根据小孩子识字的规律特点,先让学生识词,由带拼音的词到不带拼音的词,再到单个的生字。并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了的.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在识字及阅读过程中,我渗透理解一些词的意思,例如柜台啊,富裕啊,目不转睛啊,等等。 总之,在这一课上,我只想扎扎实实地让孩子学到些知识,并力争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使孩子受到一些熏陶。

上完课后,深切地体会到不经常下水讲讲课是不行的,平时在听课或指导老师讲课时,说得都一套套的,但真正上起来才知道设想的在实践中不一定就是适合的。不经常在课堂上,别的不说,就这嘴皮子都生锈了,总有说不溜说不痛快的感觉。上完课后,觉着有好多遗撼:

第一,我觉得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一方面是我这节课没怎么试讲,只在教学思路刚刚成形时试了一次,讲了一个小时,所以对这节课各环节时间的分配,还只是限于我的理论设想,实践中没有太大的把握。另一个就是学完生字词一看已经过去十几分钟了,怕后边完不成,就加快了后边品悟环节的速度,显得有些前松后紧了。

第二,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觉着这节课,学生对于文本、对于小兵这个男孩子所应滋生的那份感动,那份感情还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真切体会到,感动自己的不一定就能感动孩子,毕竟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太幸福了,一点苦难都不曾经历过。设计课时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想过在后文中“妈妈叹息着说”的那句话的时候,是不是插一些妈妈辛苦、劳碌的图片,配上音乐,渲染一下,但又觉着语文课上孩子真正的感动真正的感情应该来源于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在与语言文字的共鸣中产生,就打消了播放图片音乐的念头。也产生了这点遗撼。 第三,觉着课堂上,老师说的话还有些多,这就导致了学生说的有些少。再有就是学生读得如果能再充分些就好。

当然,本节课还有好多好多的缺撼,别不多说了,留给大家批判吧。

《泥玩具教学反思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