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教案7篇

时间:2024-06-09 09:01:04 分类:学生心得体会

在写一份教案中,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来进行学生的问题解答和讨论,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与同事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提升教学水平,心得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课堂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课堂教案7篇

初中课堂教案篇1

1、通过阅读,理清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2、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慨。

3、联系生活,感受身边善待平凡生命的举止。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1、如此亲密的”接触”,你有过吗?(学生自由谈论)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亲密的接触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甚至爱上了他们。然而有一位作家却在和小猫几次亲密”接触”后就再也不愿养猫,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郑振铎学习这篇课文——《猫》来揭开谜底。

(设计意图:由一幅有趣的图片谈起易勾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作者也亲密接触过小动物,却为何不愿再养小动物,以此导入到文本中去,水到渠成。)

一、 文中作者有几次养猫经历?三次的结局总是怎么样的呢?

三次;失踪或死亡

二、把握”遭遇”“感悟”“历程”:

过渡语:三次养猫的结局为什么总是失踪或死亡呢?难道作者不会养猫吗?我想,这其中必有复杂的原因吧!

1、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养猫的。

(1)同学们觉得这只猫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有具体的根据吗?

很活泼;(学生自由寻找并抓住重点语句谈论)

(2)这样的一只猫,“我“喜欢吗?但是这种快乐长久了吗?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当听说小猫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感着一缕的酸辛):”我”喜欢这只小猫,所以当它突然离去时,”我”感到”一缕的酸辛”。

2、不管怎样这只小猫还是离”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这份酸辛的呢?(向别处要一只新的小猫)那这一次的境况又是如何的呢?

(1)与第一只小猫相比,这只小猫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体说说你的理由吗?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泼,那”我”喜爱这只小猫的吗?

更有趣 更活泼;(学生具体谈论)

(2)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了,那么当有一天它突然失踪了,你猜”我”会怎么样?

找出反映”我”当时的心理变化(状况)的语句。

(4)尽管作者企图存在侥幸心理,但是结果还是残酷摆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怅然 愤恨

小结:”我”喜爱这只小猫,所以当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怅然和愤恨。

3、第二次养的黄色小猫被人捉去应该说令”我”伤心不已,但俗话说的好时间是抚平心灵创伤最好的药。”我”最终又养猫了吗?

(1)这只猫是如何得来的?我家为何要收养它?

追问:(一只流浪猫)(同情、可怜它)

(2)这只小猫与前两只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难看、忧郁)

(3)如此难看、不活泼的小猫在”我”家受欢迎吗?虽然它如此地不受欢迎,但是也有引起我们”留心”的时候,你能找出来吗?它在”凝望”什么呢,仅仅是那对黄鸟吗?

(不大喜欢、若有若无)那只花白猫对于……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凝望着。

(4)然而就是这一”凝望”埋下了祸根,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得知芙蓉鸟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断是谁干的?为何说”一定是猫”? 真的是它吗?说说你的证据。

(芙蓉鸟遇害事件)

(5)于是,”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错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时,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写心情的小节)

小结:”我”冤枉了这只流浪猫,所以当它被”我”一棒打跑并死去后,”我”很难过。

全文小结:作者之所以不愿再养猫,从表面上讲是因为他曾经爱过猫,而且爱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经恨过猫,而且恨得太冲动,以至于终身遗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把世间所有的生命当作生命的爱心,即善待身边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个小的切入口来一步步从不同角度解读三只小猫的不同命运遭遇,同时在此过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浑然一体,当然重点语句的品味又将增强文本解读的语文味)

1、我想,我们身边肯定也有许多爱好并且善待小动物的人和事,也许就包括你自己,同学能谈谈他们吗?

2、以”我与 (小动物名称)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断。

初中课堂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初中课堂教案篇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1、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

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3、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2、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3、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4、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5、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6、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7、理解词语。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

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1、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

2、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

2、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班级反馈,指导朗读。

⑴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叫晓英的同学,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

①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地句式,说说小英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在。

②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因为身有残疾非常自卑。

③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地原因。

⑵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的小朋友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①小英为什么把头低了下去?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原因。

⑶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犹豫""慢吞吞"是小英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样子。"眼圈红了"说明小英

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的复杂的心情。

⑷那掌声使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感到了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感激的心情。

⑸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地掌声下微笑着走下了讲台。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②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

②练习朗读。

⑹他不在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见了学校的舞蹈房……

①联系小英来信中的话交流,小英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②练习朗读。

4、有感情的朗读第1~6自然段,说说小英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5、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上的书写练习。

初中课堂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处理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难点突破: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讲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

教法学法: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最终走出历史。

教学过程:

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上面的过程,通过设疑,教师知道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知识了解很少,同时这方面知识很难,学生更是不容易切入主题,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

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生:国家为什么要对这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国家又是怎样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生:改造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创举呢!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会怎么样?对我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师:同学们提得好。的确,要想把关于三大改造的内容理解明白是需要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掉,下面我们就对上述问题逐一解决。

首先是对农业的改造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通过图片分析历史现象,联系生活,以情感人。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世界观处于形成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比较感性,理性思维欠缺。对于建国初的三大改造不是十分理解的。通过自学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改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解决方法学后教、当堂训练、阅读、自学、启发、探究。

一、激情导入(3分钟)

二、明确目标(2分钟)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课(20分钟)

(一)农业合作化

(二)手工业合作化

(三)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开始的时间。

2、采取的措施、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

1、完成的时间?

2、完成标志着什么?

3、期间存在什么问题?

4、三大改造的实质?

初中课堂教案篇5

【内容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作用。

一、内化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比较石制农具与铁制农具的性能,理解铁器得到推广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3. 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 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

4. 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辩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而这一切的变化均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前老师精选有关商鞅变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廷议”相关内容等)(8k纸一页)准备课堂使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劳动体验”,自由组合小组,分别使用石器和铁器进行割草或翻地等劳动,并按要求写出劳动报告(写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劳动工具,劳动项目,比较结果,劳动体会)。

四、教学流程

入境生趣, 导入新课: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劳动体验,请大家展示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

(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西周时期,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称为千耦其耘。到春秋时期,田地里出现了个体小农。”

提问: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现象呢?(学生可能会提到“劳动工具的改进”“人身自由”“交租税”等字眼)

从事个体生产的人与奴隶有什么不同?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出现)

过渡:地主阶级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却无实权。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社会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由此引入“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多媒体展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列举改革各国)

商鞅变法

⑴要求学生在看书、阅读资料后思考: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到“角色扮演”:模拟“廷议”)

⑵ “经过这些“波折”后,商鞅是如何变法的呢?”引入商鞅变法 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

⊙首先,让学生看书2—3分钟并思考商鞅变法的内容。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商鞅变法的每一条内容如果能实行 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这个讨论基础上,老师组织全班交流:“商鞅变法还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为什么?”

⊙最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变法内容和作用。表格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梯形、圆形、三角形、方形等。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学生辩论后,老师可总结几点:商鞅变法上有国君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欢迎,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获得成功,使秦国崛起。通过商鞅个人命运与变法关系的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练习巩固

以水果拼盘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兴趣。拼盘由四种水果组成,每盘水果与相关题目链接。如香蕉、草莓、西瓜、苹果等。

教后师生双反思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而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或变革的实现使封建社会得以形成。所以,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对于封建社会关系的形成在对学生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结合当今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实来解决本课难点。

初中课堂教案篇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一、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着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二、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三、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初中课堂教案篇7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4、学习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导入课题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一个美丽活泼的天使。”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生:喜欢)为什么?(生答)是的,春天是美丽的,春天是新鲜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家朱自清一起去感受如诗如画的“春”(显示课题,作者)。首先让我们走进作者(出示作者画面)请同学们边看画面边捕捉有关作者的信息,看完后请学生讲“从‘作者简介’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说后)教师过渡:朱自清不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他笔下的《春》,脍炙人口,令人叹为观止,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作者的笔墨,一同去领略大好春光。

二、整体感知

学生听朗读,在听读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生字的读音。

酝 酿(yùn niàng) 黄晕(yùn)

蓑衣(suō) 嘹亮(liáo) 应和(hè)

(过渡:通过听读,作者笔下的哪些景象在你脑海中形成了美丽的画面?)

2.文中细笔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草、花、风、雨、人)(显示)对,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五幅画面浓墨重彩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的。(显示绘春板书)

(现在我们再一次去大好的春光中走一趟吧。看完图片,师讲:作者眼中的春是这样美丽,你认为)

3.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4.哪些段落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

(学生找出后全班有感情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显示“赞”)

(过渡:春天原来这般充满魅力,怪不得人们都巴望漫漫冬天快到尽头,渴盼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早日来临。作家朱自清甚至把这种急切的心情变成了文字的呐喊)

5.你能找出文中盼春的句子吗?(女生齐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急切和喜悦之情。)(显示“盼” )

二、品读赏析

(一)合作品读两幅画面

1.师生共赏春花图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欢那青青的草,有人钟情于那争艳的花,还有人喜欢感受那和煦的风,更有人喜欢沐浴那无声的雨,老师也对那争奇斗艳的花情有独钟。能让老师读读吗?

①教师范读(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学生说)

②朗读指导

a首先把握基调(喜悦)

b 注意重音:能体现春花特点的关键词要重读,如:“让”“都”“满”“红”

“粉”“白”“火”“霞”“雪”“甜”“闹”“遍地”“散”“眼睛”“星星”“眨”(指导完后请学生读出来)

c 注意语速快慢和连停,如:“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等排比句整句话语速要稍快,各排比句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要注意连读,同一句内不同意义单位间要停顿,如“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花里/ 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 已经满是……”

讲完后,请学生读。

(过渡:现在请用老师讲方法)

③先自由朗读,后齐读 。

(过渡:作者眼中的花鲜艳美丽,充满活力,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它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它好在哪里。(同桌互相讨论)

⑤教师归纳总结

看来,作者笔下的花之所以这样五彩缤纷,生意盎然,这与他善于运用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首先作者善于多角度描写,不但通过视觉和味觉正面写花多,花艳、花甜,还通过蜂闹蝶飞的繁忙情景从侧面来表现春花的这些特征。

正面

写作角度

侧面 蜂闹蝶飞

作者不仅多角度地描绘,而且非常注意层次,如由春花想到秋实,由实写到虚,从“树上”写到“花下”再到“遍地”,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板书:

写作顺序

作者除了注意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春花外,还善用美的语言。具体表现在修辞与用词的巧妙方面。

板书:

修辞手法

美词佳句 “闹” 传神 有声响 侧面写花多、花艳、味甜

2.学生分组合作赏析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春花,同学们,那你们喜欢什么呢?)

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

①学生读后学生评。

② 学生按“春花”的品读方法,分组讨论(邻近四人为一小组),品析这一幅画面。

(二)配诗句

(过渡: 在这些画面中,作者以其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百花争春的动人图景)你能给它们各配一句反映其特征的古诗吗?

学生配诗后教师评价。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品读了春花。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一幅幅风景画,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无法一一品析,其他画面就留待同学们课后去品读吧。

三、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春天是令人神往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钟情于春光春色,留下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惊世之作。在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

请用你的特长来赞赏你眼中最美的季节(画画、写诗、朗诵、歌唱等形式都可)

《初中课堂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